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3:42:54
文档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目录《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3第一章绪论3第二章先秦的语言研究4第六节先秦时代的文字研究5第三章两汉语言学5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语言学6第五章隋唐宋语言学7第六章元明语言学9第七章清代语言学11《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时:36学分:2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简介《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是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中国语言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推荐度:
导读目录《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3第一章绪论3第二章先秦的语言研究4第六节先秦时代的文字研究5第三章两汉语言学5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语言学6第五章隋唐宋语言学7第六章元明语言学9第七章清代语言学11《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时:36学分:2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简介《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是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中国语言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目  录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3

第一章  绪论    3

第二章  先秦的语言研究    4

第六节    先秦时代的文字研究    5

第三章    两汉语言学    5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语言学    6

第五章  隋唐宋语言学    7

第六章  元明语言学    9

第七章 清代语言学    11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    时: 36       

学  分:2

考核方式:考试

二、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是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 中国语言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开设中国语言学史课程,是为了对语言学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以做到古为今用,继承发扬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更好地为建立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语言学科学体系服务。

字典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1.《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在本质上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实用性很强。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后续课程,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这门的学习就是要打开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宝库,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科学地揭示中国自古以来语言学的历史发展规律,做到古为今用,继承发扬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建立起具有中国自己民族特色和气派的语言学科学体系。

2.《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对语言学的未来走向有一定认识,以期达到对语言学有一总体把握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发展我国现代语言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概况,认识我国语言学各时期的成就和局限,能够正确对待语言学史中的继承和批判,能够做到古为今用。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明确语言学术史观问题; 

2.了解如何处理好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的五种关系;

3.掌握中西古代语言学的异同。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术史观问题

1.语言学史术语学术史,而不是语言史。研究学术史,应建立明确的、正确的学术史观。我们说,语言学是根底之学,又说语言学史是语言学的根底,这就是学术史观问题,也就是我们如何看待语言学、语言学史的地位和价值的问题。

第二节 处理好五种关系

   1.对于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研究来说,具有方意义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五种关系。分别是汉语史和汉语研究史;过去与现在;本学科与相关学科;主体研究与客体研究;叙述和评议。

第三节 中西古代语言学的异同

   1.中西古代语言学的异同:

共同点:⑴语言学的发展都跟哲学、逻辑学有关。

⑵都与诠释古代经典有关,研究对象是文献语言。

不同点:印度、希腊、罗马的语言研究,语法学一直长盛不衰,而中国古代无完整的语法学。

(三)思考与实践

1.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应处理的五种关系?

2. 中西古代语言学的异同。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方式,辅以讨论。

第二章  先秦的语言研究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先秦时期人们关心语言文字的哪些内容;

2.明确先秦诸子的语言理论;

3.掌握先秦时代如何进行名物释义和文字研究。

(二)教学内容

概况

1.先秦时期还没有产生专门的语言学家,语言学也还没有成为一门的学科。但是,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关心语言文字的问题了。例如:方言调查;词义辨析;修辞理论;名物训诂;语言理论;文字规范。

第四节  先秦诸子的语言理论

1.先秦时期出现的语言理论

1语言与社会存在;

2语言与政治理论;

3语言与逻辑思维。

第五节先秦时代的名物释义

1.名物释义的大汇编《尔雅》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2.附录:对“附表”的几点说明

第六节先秦时代的文字研究

(三)思考与实践

1.谈谈对《尔雅》的理解。

2.先秦时代都有哪些文字研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为主,辅以讨论、练习。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    两汉语言学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两汉时期语言学的特点。

2.掌握汉代方言学、文字学、词源学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

概论

1.两汉时期最为重要的语言文字学著作,有杨雄的《方言》,许慎的《说文解字》,刘熙的《释名》。

   第七节 汉代方言学

1. 方言学的兴起与中国古代第一部方言学专著—扬雄的《方言》。

《方言》是西汉杨雄所著,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方言比较词汇集,共13卷,总汇了从先秦到汉代两个时代的方言。 

  秦朝以前,每年八月,派遣“輶轩使者”(乘坐轻车的使者)到各地搜集方言,并记录整理。这些材料由于战乱而散失。扬雄的老师严君平收集了1000多字,扬雄的亲戚也有了解。扬雄对此很感兴趣,自己有搜集整理了很长时间,经过27年,写成了这部9000字的书(今本为12000字,为后人增补)。 

罗常培评价扬雄的工作说“这简直是现代语言工作者在田野调查是记录卡片和立刻排比整理的功夫。”当时人赞叹说《方言》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

                                  第八节 汉代文字学

1.文字学的兴起与中国古代第一部字典—许慎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第九节 汉代词源学

1. 词源学的兴起与中国古代第一部词源学专著—刘熙的《释名》。

《释名》是一部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著作,它就音以说明事物得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对后代训诂学因声求义的影响很大,同时也是研究汉语语源学的要典。其体例仿照《尔雅》。刘熙在自序中说:“熙以为自古造化制器立象,有物以来,迄于近代,或典礼所制,或出自民庶,名号雅俗,各方多殊。……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这段话说明了他编这部书目的在于探讨各种名称得名的由来,书名就表现了他的旨趣。

(三)思考与实践

   1.《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出现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分组讨论,练习;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语言学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魏晋南北朝中国语言发展的概况。

2.掌握反切、五音、四声、韵书、辞书的产生与发展。

概况

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出现了一门新学科——汉语音韵学。汉语音韵学,研究汉语各个时期语音系统及其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又称汉语声韵学。是汉语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音韵学是中国一门传统学问,是旧称小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天说的音韵学,通常包括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三部分,具体研究对象是一个音节(体现为一个汉字)声、韵、调的分合异同。

第十节 反切的起源

1.反切的产生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的大事。反切法为古代音韵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

2.反切的兴起及其价值。

第十一节  五音与四声

1.五音与四声的关系。

2.四声学说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 

第十二节 韵书的产生

1.《声类》、《韵集》等韵书的产生及其作用。

 《声类》,三国时魏人李登著,收字11520个,书已不存。关于李登与他著述《声类》的资料,史载较少,现可发现的资料只有这样零星一点:《魏书·传》有云:忱弟静别放故左校令李登《声类》之法,作《韵集》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隋书·经籍志》云:《声类》十卷,魏左校尉李登撰。《隋书·潘徽传》云:末有李登《声类》、吕静《韵集》,始判清浊,才分宫羽,而全无引据,过份浅局,诗赋所须,卒难为用。唐人封演《闻见记》云: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

《韵集》继李登《声类》之后,任过安夏令的晋人吕静仿《声类》而作,编有《韵集》6卷。《韵集》的编制体例按五音编排,不分韵部,略不同的是在每篇中将同音字都归纳在一起,同音字的罗列主要是根据传统的读书音,也兼杂方音。因《韵集》的命运如同《声类》一样,早已亡佚,更多的详细情况不得而知。  

第十三节 辞书的发展

1. 《广雅》、《字林》《玉篇》、《经典释文》等辞书的出现。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

(三)思考与实践

1. 反切的兴起及其价值。

2. 四声学说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

第五章  隋唐宋语言学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隋唐宋语言学的发展概况。

2.掌握《切韵》系韵书、等韵学、古音学、唐宋文字学的兴起。

(二)教学内容

概况

1.隋唐宋语言学发展的概况。

第十四节 《切韵》系韵书

1.《切韵》、《广韵》、《集韵》、《五音集韵》等韵书。

《切韵》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编撰的《切韵》。据《切韵·序》介绍,《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是在参考古今字书以及吕静《韵集》、夏侯该《韵略》、阳休之《韵略》、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著作的基础上写成的。《切韵》计5卷,它的编辑体例是用平、上、去、入声分韵,共193韵;按反切的发声分音;在每一韵目前都有一个数字标明韵目次序;韵字的注释简单,一般不注出处,有的根本没有解释,这是该书最大的缺点。《切韵》是在研究分析了六朝韵书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所以说它是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是这一系列韵书的定型之作,也可以说是韵书史上极为重要的里程碑。《切韵》最大的价值是在汉语语音史研究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可惜这部书也早已散佚。

《广韵》在我国古代韵书史上,宋代的《广韵》和《集韵》算得上是两部重要的韵书了。《广韵》是宋代的官韵著述,即皇帝命令陈彭年、丘雍等人集体整理编修。《广韵》一名是增广《切韵》的意思,全名称为《大宋重修广韵》,成书于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广韵》是我国第一部官修及现存最完整的韵书,同时也是《切韵》和《唐韵》的继承,是前代韵书的集大成著作。

第十五节 字母之学

1.《切字要法》对声母系统的贡献。

2.唐人《归三十字母例》和守温韵学残卷的三十字母。

守温韵学残卷三十字母与唐人《归三十字母例》的声母系统基本相同,但排列次序有很大的不同,具体排列情况如下:唇音不芳并明舌音端透定泥是舌头音知彻澄日是舌上音牙音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审照禅照是正齿音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守温三十字母比唐人三十字母更进了一步,不仅明确对声母的发音部位作了分析,分出了唇音、舌音(舌头、舌上)、牙音、齿音(齿头、正齿)、喉音等五音,还按五音对三十个字母作了分类和编排。它对字母编排顺序的安排比唐人三十字母更加科学和系统化。更为重要和可贵的是,守温三十字母不仅区分了声母的发音部位。 

第十六节 等韵学的兴起

1.等韵学的意义、萌芽。

等韵学为唐代名僧守温始创。是音韵学中以审音为主分析汉字音节结构、说明发音原理的一门学科。等韵学通过韵图帮助人们掌握韵书的反切。正确读出反切所表示的字音。它用“字母”表示汉字的声母系统,用“五音”、“七音”说明字母的发音部位,用“清浊”描述声母的发音方法,用“等呼”分析韵母的结构,用“摄”概括韵的归类,用图表的形式具体显示反切所表示的读音。由于突出的特点在用“等”的概念分析字音,便被称为“等韵学”,简称“等韵”。

2.《韵镜》、《七音略》、《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皇极经世·声音唱和图》等。

第十七节 古音学的萌芽

1.古音学的兴起。

古音又称上古音,指周秦两汉时代的汉语语音系统。研究上古音的资料主要有两方面:①《诗经》、《楚辞》的押韵字,经书、子书中的韵语,两汉以前的韵文;②形声字的声符。古音学包括古韵、古纽、古声调三部分。对古韵的研究,宋代吴棫启其端,明末陈第批判唐宋学者的古诗叶韵(叶音)说,成为古韵研究的开路先锋;清初顾炎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奠定古韵研究的基础,他的研究成果反映在所著《音学五书》中;以后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江有诰等人,在顾氏的基础上加详、加细,大体上完成了古韵分部工作。

第十八节 唐宋文字学

1.唐宋文字学主要内容:正字形之学;《说文》之学;右文说;金石之学。

右文说,亦称右文说。训诂学上一种主张从声符推求字义的学说。宋人王圣美首倡。这种学说认为,声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具有共同的意义,这一意义由声符赋予,义符只决定该字所表示的一般事类范围。因为声符大多居于字的右侧,所以人们称这一学说为右文说。右文说偏失研究方向,内容颇多舛误,但对于形声字起源研究,有一定研究价值。

第十九节 唐宋辞书

1.佛典音义、《群经音辨》、《龙龛手鉴》、《类篇》等辞书。

佛典音义,是汇集解释佛教经典中难读难解的字音和字义的著述。它产生的来源有二:首先是为读习的需要。中国译经,始于东汉,历二百余年迄刘宋时,即已卷帙浩繁,义理丰富。其间古代学者对于各别经典多有注释,但对于一切经典文字的读音解义,需有音义专著。

(三)思考与实践

1.守温三十字母与唐人字母的不同?

2.大徐本与小徐本《说文解字》的差异?

3.唐宋佛典音义书存在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练习;多媒体教学。

第六章  元明语言学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元名语言学的概况。

2.掌握元明音韵学、等韵学、古音学、文字学、辞书、语法。

(二)教学内容

概况

1.元明语言学发展的概况。

第二十节 《中原音韵》系韵书

1.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贡献。

《中原音韵》系元人周德清根据当时戏剧家,如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人的戏曲作品用韵字编辑而成的。《中原音韵》的编排,体例简明而合乎实用,和以前的韵书迥然不同。全书分19韵,四声不分立,这和元曲四声通押有关,韵目都用两个字标出。平声分阴、阳,把入声分别派入平、上、去。所以,它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旧有的平、上、去、入是两回事。周德清的这种彻底改革,如果不是正视当时的语音实际,重视戏曲用韵的实际需要,当然办不到。《韵会举要》等韵书主要依据的是当时的官话和读书音;而《中原音韵》却是反映当时的口语,是说话音。一般说来,读书音多少有一些因袭守旧和人为的色彩,甚至还有一些兼顾方言的味道。忠实地反映了这种读书音的系统,对于研究官话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不说有一定贡献。但对于了解当时的语言在声音方面的系统,对于研究某些语音现象的演变规律,就很不足。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原音韵》更显出它的不可比拟的价值。作为北曲用韵依据的韵书《中原音韵》,是中国语言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虽然它是为词曲家作曲服务的,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元代中叶北方话的语音系统。这个系统有下面几个特点:一、全浊声母消失;二、平声分化成阴阳两调;三、入派三声。今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普遍使用北方方言(又称官话)都具备上述特征。  

2.《正韵》、《洪武正韵》、《中州音韵》、《韵略易通》等韵书。

第二十一节 元明等韵学

   1.元明等韵学的发展。等韵学,发展至明清时期便成为语言诸家分析语音的强大工具,更不乏其中用以分析方言的智者,人们因其玄妙的变化而称它为“绝学”。虽然早期研究等韵学的是民间僧侣,但为后世研究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清时期,等韵学的研究已相当繁盛,名家云集并自成体系。 

第二十二节 明代古音学

1.明代古音学代表人物及其贡献。明代古音学上承宋代、下启清代,是古音学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阶段。然迄今为止,尚无全面、系统的研究。

第二十三节 元明文字学

1.元明文字学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第二十四节 明代辞书

1.明代《字汇》、《正字通》、《通雅》等辞书。

第二十五节 元代语法研究

1.元代文言虚字的专著《语助》。

《语助》是我国第一本诠释文言虚词的专著。作者卢以纬,字允武,元代浙江永嘉人,生卒年不详。以教书为业,其所作《语助》以塾本教科书问世。该书最早见于《奚囊广要丛书》,前有胡长孺元代泰定元年(1324)所为序,称“奚囊本”或“奚本”。明代万历年间(1592)浙江钱塘人胡文焕重刻,更名为《新刻助语辞》,收入其所编《格致丛书》,故又称“格致本”。后流入日本,日本天和三年(1683)以《鳌头助语辞》为名出版,并于亨保丁酉年(1717)易名为《重订冠解助语辞》再版。今所存《语助》系嘉靖年间所刊“奚囊本”或日“奚本”。《语助》作为我国第一部虚词专著,其研究范围已大大超出了单纯虚词研究的藩篱,延伸和扩展到整个汉语语法领域。

(三)思考与实践

1. 《中原音韵》存在的意义。

2.元代文字学取得的成就。

3.元代语法的发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讨论

第七章 清代语言学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清代语言学的概况。

2.掌握元明音韵学、等韵学、古音学、文字学、辞书、语法。

(二)教学内容

概况

1.清代语言学发展的概况。

第二十六节 清代古音学

1.清代古音学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2.《正韵》、《洪武正韵》、《中州音韵》、《韵略易通》等韵书。

《洪武正韵》该书的编撰原则是“壹以中原雅音为定”,它先后被修改6次才定稿。《洪武正韵》的平声、上声、去声各22部,入声10部,共分韵76部。它与《古今韵会举要》不同,没有在每一韵下明白注出声类。学者刘文锦根据反切系联,作《洪武正韵声类考》,归纳出31类。这部韵书并没有能取代科场中使用了六七百年的平水韵,相反,因为保存全浊声母和入声,比较接近当时的南方方言,所以明代士人作南曲时往往参用它的韵部。 

第二十七节 清代今音学

 1.戴震等清代今音学代表对今音学所做的贡献。清代的注释学大发展,是以戴震创其业的。以《方言》第一条为例,试将钱绎的笺疏和戴的疏证相比较,钱氏的笺疏仍是戴震奠定 的格局,只不过引书大量增加,凡与该条有关的内容悉以存此,信息密度猛增。以“知”是“智”的古字这一点而论,戴震的疏证仅引《广雅》说明之, 可是钱绎的《方言笺疏》除引《广雅》以外,又引《苟子·正名篇》、《白 虎通义》、《释名》,钱的结论是“智与知声近义同”①。可谓多方比证,曲 尽其意,可说比戴震的疏证更为具体详尽,但其注释学的基本思想,乃至注释的基本体例,都是戴震发其端的。

第二十八节 清代等韵学

1.清代等韵学较为发达。马自援《等音》、林本裕《声位》、潘耒《类音》等。

马自援的《等音》是清初云南学者的一部韵学著作,又称《马氏等音》。《马氏等音》原本不可见,《四库全书》仅存其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存有清代梅建重订本,《续修四库全书》存有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抄本。

第二十九节 清代韵书

1.清代产生了《五方元音》、《音韵阐微》等韵书。

《音韵阐徵》清雍正年间,李光地等人奉诏编纂《音韵阐徵》。该书成书于清雍正4年(公元1726年),计18卷,其韵目按106韵分部,各韵部中的字按“开、齐、合、撮”四呼和36字母排列。根据当时北方官话的语音来定音切。其反切:上字用“支”、“徵”、“鱼”、“虞”、“歌”、“麻”韵的字;下文取其能收本韵的字,清音用“影”母字,浊音用“喻”母字。此外,有音无字的,则另立变例。该书对字义的解释较简略。《音韵阐徵》最大的特色及成就是对反切所进行的改革。它改革旧韵书的拼切,使反切变得简便、顺畅、易读,克服原来“用法繁而取音难”的缺点。该书是研究近代读音演变的重要资料,在音韵学史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直到现在,《辞源》、《辞海》等重要辞典仍采用《音韵阐微》的反切给单字注音。 

第三十节 清代词源学

1.清代词源学的发展。

王念孙的《释大》是第一篇系统地研究同源词的专门论文。所谓同源词就是音义相通的一系列词。之所以产生同源现象,是因为古人在为事物命名时,往往从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的角度命名,表现在语言文字上就是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受已有词、字的影响。

第三十一节 清代语义学

1.清代语义学在古音研究与古义研究方面的突出。

明末清初学者黄生撰。黄生字扶孟,别号白山,安徽歙县人。生于明熹宗天启二年(1662),卒年不详。 在明为诸生,入清未仕。 精于六书训诂之学。《字诂》凡一卷,共 107条,取经史群书语词,考辨其音义,订正讹误,与颜师古《匡谬正俗》相类。黄生为学极有根柢,能从声音上考察字义,不为文字形体所囿,在明代学者中极为突出。如谓“伏羲”与“包羲”古音相同,从“分”之字都有乱义,“怎”为“作么”合音,“咱”为“自家”合音等等,都精确不易,对清代的汉学家不无影响。黄生还著有《义府》一书,较《字诂》尤为渊博精深。

 第三十二节 清代文字学

1.清代文字学的发展。

说文四大家指的是清代研究许慎《说文解字》的四位大家:段玉裁、桂馥、王筠和朱骏声。其主要著作分别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第三十三节 清代辞书

1.清代有《康熙字典》、《经籍纂诂》等辞书。《康熙字典》,在清朝康熙年间由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及经筵讲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担任主编,参考明代的《字汇》、《正字通》两书而写,是一套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详细汉语字典,重印至今不辍。

第三十四节 清代语法研究

1.清代语法发展。

袁仁林《虚字说》是一部讲解文言虚词的专著。虚字说共收词语一共一百四十三个,分为五十一条。书成于清康熙四十九年,乾隆十一年由袁氏的学生王德修付梓刊刻,后为三原李锡龄收入惜阴轩丛书。其后又有丰城熊罗宿校刊本,点逗了原文,校正了惜本中的若干错误,并于袁氏讲字音而讲错了的地方加了一些按语,是现今所见较好的一个版本。

(三)思考与实践

1.清代钱大昕在声母研究中所做的贡献。

2.戴震《考定广韵独用同用四声表》的作用。

3.清代古汉语词义研究著作有哪些?

4.清代的说文四大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讨论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教学时数

课程内容

实验

其他教学环节

第一章   绪论

33
第二章   先秦的语言研究

55
第三章   两汉语言研究

55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语言学

55
第五章   隋唐宋语言学

55
第六章   元明语言学

66
第七章   清代语言学

77
合计3636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一)教材: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二)主要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学生开阔眼界,特开列以下参考书目,供选择阅读;其中有些书是属于提高性质的专著。

  1.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7第一版

  2.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

  3.岑麟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9第三版。

七、其他说明       

1.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是一门比较艰深的课程,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授课过程中穿插一定的练习,并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

2.结合校级教研课题的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人文思想的内容。

文档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目录《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3第一章绪论3第二章先秦的语言研究4第六节先秦时代的文字研究5第三章两汉语言学5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语言学6第五章隋唐宋语言学7第六章元明语言学9第七章清代语言学11《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时:36学分:2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简介《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是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中国语言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