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本《爱心树》写作训练
张小琴
教学年级:四年级
教学目标:1 阅读绘本,想象老人与树再次重逢时的情境,扣住“爱”,想象人物对话,用提示语写好人物对话。
2.通过绘本写作,激发儿童的写作欲望。
教学重点:用提示语写好人物对话。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孩子们说说曾经读过哪些有趣的故事吧?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今天这节课,我们听听故事,讲讲故事,好吗?孩子们可要认真听,仔细看哦!
【设计意图】通过听故事,讲故事,激发儿童的表达欲望。要求孩子认真听,仔细看,是针对本课的绘本习作而提出的,听清故事,细看图画是完成绘本写作的前提。
二、共读绘本,感受“爱”。
1.教师翻页讲述故事一到四次见面的情景。
(PPT出示前四次图片)
故事啊,就从这儿开始了:从前,有一棵大树……
学生齐读:大树很快乐。(四次)
2.孩子们你知道大树为什么这样快乐吗?
3.大树心坎里又有些……省略号包含了太多,你能读懂大树吗?他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4.你还记得树和孩子一共见了几次面?(四次)
你一定能从这四次见面中发现什么的?
预设:
树,从一棵枝叶繁茂、硕果累累的大树变成了一个树墩。
孩子,从一个天真快乐的小孩变成了一个老头儿。
孩子们发现了树和男孩的变化,那有没有不变的?
预设:
不变的是树对孩子的爱。 板书:爱
5.小结:是的,无论岁月怎样变迁,无论日月怎么的轮回,正是因为爱,树哪怕倾其所有,他总是——快乐的。
【设计意图】“爱”是《爱心树》这个故事的主旨,通过前面四个场景的共读,不仅让孩子感知“爱”,为接下来的写提示语奠定基调,也让儿童在共读中感受不同的对话方式,习得对话写作的范式。
三、想象故事,学写提示语。
(一)练说对话
1.男孩驶着船走了,一去不复返了。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吗?好像还没有呢。你看,这不,又过去了好多年,有一天,老人又回来了——(PPT出示图片)
2. 仔细看图,看看男孩的样子,再根据故事的结尾“大树很快乐”猜猜这回男孩又来做什么的呢?
学生猜测。
3.根据你的猜测,我们来猜猜他们会说什么,也就是想想他们的——对话。板书:对话
因为是续编故事,所以我们在想象他们的对话时,一定要根据前面故事的发展,与前面的内容要自然衔接,与故事的结果(大树很快乐)也要相一致。
板书:故事的前后连贯哦。
4孩子们,你觉得我们想象他们对话时,一定要抓住哪个字?(爱)就让我们抓住这个“爱”想想,他们会说怎样的话吧?
(1)学生自己练说。
(2)同桌练说。
(3)指名同桌说。
(4)教师点评。孩子们,你们觉得他们对话前后连贯吗?
5.孩子们喜欢当导演吗?如果让我们导演这次见面,是不是还少点什么?(动作、神态、语气)
在对话当中,人物的语气、动作、神态,就是对话描写中的——(提示语)。所以我们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气等写好提示语,会让对话更具体更生动。
板书: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气写好提示语。
6.说到提示语,还记得提示语有哪几种形式吗?
(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间,还有就是提示语在后面,当然也有不用提示语的)
7.来,孩子们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气再和你的同桌再练一练说一说。
8.指名说。
【设计意图】图画,可以丰富儿童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在共读的基础上,让儿童根据画面抓住“爱”来猜测对话,既尊重了绘本,也让儿童的想象有依可循,即让故事前后连贯。通过“小导演”这个角色的创设,让儿童感知要抓住动作、神态、语气等写好提示语。
(二)学生练写
1.孩子们说得都很有创意,可孩子们有没有感觉,这灵感啊如同闪电,只有写下来,才会真正属于你。来,孩子们拿起笔,把刚才想象的对话永远地记在你的本子上。
2.张老师这里还有这两个小提示:
板书: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哦。
我们在写对话时也要正确地用好冒号、引号。提示语在中间的时候——(标点不是冒号,而是逗号)
板书:书写工整。
3.孩子们,开始你的创作吧,时间8分钟。
【设计意图】对于四年级儿童来说,在对话中正确使用标点,亦是习作训练的一个重难点。标点正确、书写工整是每次习作的基础性要求,但却有时时提醒的必要性。
三、对照提示,修改对话。
1.自我修改。 写好后,请孩子们再对照黑板上这几个要求,再来修改修改你的作品。
2.同桌修改。自己修改后,再和你的同桌一起修改哦。
3.学生展示。谁来展示,如果他们写得好,我们一定要掌声鼓励哦!张老师要根据大家的掌声奖励“小作家”卡片呢!
(指名两到三名学生说。)
【设计意图】黑板上的提示,不仅是写作的要求,亦是儿童修改的支架,通过这样的支架引领,便让修改更具目标性和可操作性。
四、原文比对,完善对话。
1.想不想看看原作者谢尔 希尔弗斯坦的原创作?PPT出示对话5。
2.看了大师的这对话,你觉得大师创作的这段对话中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提示语的多样性)我们有没有比大师做得好的?(动作、神态、语气等用得比较好)因为这是绘本,有些动作、神态等可以通过画面表达出来,我们没有图画,只有用文字来表现了。
3.学了大师的作品,请孩子们课后再改改你的对话,相信一定会改得更好。
【设计意图】与原文比对,旨在让儿童在比对中,感受绘本中的语言的精妙。让儿童说习作中比大师做得好的方面,主要是鼓励儿童写作,呵护儿童的写作欲望。
五、小结课堂,板书课题。
1.故事说到这儿,孩子们知道这个绘本故事的名字吗?(板书:心树)
2.孩子们知道这节课我们都做了些什么?
补全板书:在“爱”中学写对话
3.课后,孩子在阅读绘本时中也可以这样玩儿,边读边想象,再和原文比较,这样的阅读是不是更有意思?这样的作文是不是也更好玩儿?——这就是读绘本写作文。板书课题:读绘本写作文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课堂,深化了本课的写作训练目标,将阅读、写作融合在一起,让儿童习得这种阅读、写作的方法,激发儿童的写作兴趣。
板书:
读绘本,写作文
1.故事前后要连贯哦。
2.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气写好提示语。
3.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 书写工整。
发表于《小学教学设计 语文》 2013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