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年文学理论试题
文艺理论(413)
考试时间180分钟? 共150分
一,简答题。(共32分,每题16分)
1,简述“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的含义,三个层次及相应内容。
2, 钟嵘《诗品序》中说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请运用相关文学理论原理说明其内涵。
二,论述题。(共58分,每题29分)
1,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到:“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是是对象生产主体”试结合相应文学理论加以论述。
2小说是虚构的,但是读者在阅读后仍然觉得小说再现了生活,十分的“逼真”。试论述此观点。
三,文学评论与批评写作。(60分)
1,试运用文学理论及诗歌理论分析冯至的诗歌《蛇》。
蛇
冯至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盛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来了,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入学考试试卷
学科专业:文艺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戏剧戏曲学
考试科目编号:415
考试科目:文学理论 考试日期:2006年1月15日下午
考生请注意:本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须在《答题纸》上作答,否则无效。
一、简答题:(共60分,4小题,每小题15分)
1、马克思很重视材料在艺术中的作用,他说:“一种特殊的产品”(商品)(物质)必须成为当作每一种交换价值的属性而存在的货币的主体。体现这种象征的主体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因为被体现者的条件———概念规定,一定的关系——中包含着对体现者的要求。因此,对于作为货币关系的主体,即货币关系的化身的贵金属的研究,决不是象蒲鲁东所认为的那样超了出了政治经济学的范围,就象颜色和大理石的物理性质没有超出绘画和雕刻的范围一样。”请联系此话谈你的见解。
2、钟嵘在《诗品》中提出诗歌应该有“滋味”,应“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要“文已尽而意有意”,认为这才是“诗之至也”。请对此说加以评述。
3、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摹仿某个行动;剧中人物的品质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的,而他们的幸福与不幸,则取决于他们的行动。他们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金圣叹评《水浒传》时说:“另一部书,看过一启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零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请你分析小说中性格与情节的关系。
4、法国作家拉布吕耶尔小说中有一段描写:“田野里有一些凶狠的动物,有雄有雌,散布在田野中,黑色的,青灰色的,暴晒在烈日下,紧帖在土地上,顽强地、固执地挖掘着,翻刨着。他们能发出一种清晰的声音,直立时并可现出一副人的面子,实际上他们就是人。”异样的文字中展露的是农民的苦难。谈谈你对文学创作中“陌生化”手法的认识。
二、论述题:(共40分,2小题,每小题20分)
1、叙述文学的净化作用。
2、论述语言批评的特点。
三、作品分析题(50分)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写于1979年4月发表于《诗刊》1980年第10期
(以下空白)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入学考试试卷
学科专业:文艺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文学阅读与文学教育
考试科目编号:319
考试科目:中国文学 考试日期:2006年1月15日上午
考生请注意:本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须在《答题纸》上作答,否则无效。
一、解释题:每小题5分,10小题,共50分。
1、屈原
2、《三国演义》
3、“乡土文学派”
4、《子夜》
5、丰子恺
6、郭小川
7、“反思文学”
8、“新文学大系”(1917—1927)
9、“先锋小说”
10、“胡风事件”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7小题,共56分。
1、何谓“魏晋风度”
2、“五四时期”有哪些诗歌流派?
3、请举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1917—1949)3——5部表现知识分子题材的长篇小说,并简述它们的作者及思想主题。
4、以散文创作为例,谈谈抗战时期的文学的变化。
5、《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怎样论述“文艺与政治”关系的?
6、50年代有哪些“文学批判”事件?
7、就小说创作而言,80年代有哪几种类型?
三、论述题。3小题,共44分。
1、结合《娜拉走后怎样》《祝福》《伤逝》,谈谈鲁迅在思考妇女问题方面的独特性和深刻性。14分。
2、以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阿垅《孤岛》为例,分析“七月派”诗歌创作的风格特征。14分。
3、“中间人物”形象,在“十七年”的农村小说创作中是如何被表现的?16分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入学考试试卷
学科专业:文艺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戏剧戏曲学
考试科目编号:321
考试科目:文学理论 考试日期2005年1月23日上午
考生请注意:本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须在《答题纸》上作答,否则无效。
一、简答题:(共60分,4小题,每小题15分)
1. 文学创作如何处理雅与俗的关系?
2. 鲁迅在《怎么写》(1927)中认为,艺术是“以假为真”、“假中见真的”的。你如何理解?
3.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请说出这段话的出处和意义。
4. 马克思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中说:“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诗一旦变成诗人的手段,诗人就不成其为诗人了。作家绝不能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无论对作家或其他人来说,作品根本不是手段,所以在必要时作家可以为了作品的生存而牺牲自己个人的生存。”简述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二、论述题:(共90分,3小题,每小题30分)
1. 论述语言形式在文学创造中的重要性。
2. 请说出四位著名文学理论家的姓名、代表作名称(书名或论文题目)及主要观点(要求中国古近代、现当代,外国古近代、现当代各一位)。
3. 作品分析,解读卞之琳的《断章》。
断 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入学考试试卷
学科专业:文艺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文学阅读与文学教育
考试科目:中国文学 考试科目编号:417
考试日期:2005年1月23日下午
考生请注意:本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须在《答题纸》上作答,否则无效。
一、概念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1. 诗言志
2. 建安文学
3. “新格律诗派”
4. “加恋爱”小说
5. 《死水微澜》
6. “中间人物”
7. “样板戏”
8. “山药蛋派”
9. “先锋小说”
10. “文化散文”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7分,共49分)
1. 结合具体作品,简述唐传奇的艺术特色。
2. 简述鲁迅小说与杂文创作的价值一致性。
3. 以《子夜》或吴组缃作品为例,谈谈30年代“社会小说”的特征。
4. 谈谈赵树理小说对传统小说叙事因素的吸收与转化。
5. “十七年”“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特征。
6. 新时期“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对文学产生了哪些影响?
7. “新写实创作”与“女性写作”的共性特征有哪些?
一、 论述题:共51分
1. 如何理解从“区时期”至“时期”不断发生的“文学批判”现象。(要求分阶段论述)(20分)
2. 郁达夫在《现代散文导论(下)》中曾说道:“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你同意郁达夫的说法吗?请在比较“五四”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加以评论。(31分)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入学考试试卷
学科专业:文艺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戏剧戏曲学 考试科目编号:316
考试科目:文学理论 考试日期:2004年1月11日上午
考生请注意:本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须在《答题纸》上作答,否则无效。
一、简答题(共90分,5小题,每小题18分)
1、 为什么说文学创作是特殊的话语生产?
2、 怎样理解文学创造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情感把握?
3、 马克思在论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指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可是同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媒介运动。生产媒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物件。但是消费也媒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请用马克思的这个观点简述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互动关系。
4、 清代批评家王夫之说:“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简述你对这几段话的理解和评价。
5、 传说有一个画家画花,画得栩栩如生,不仅人,甚至连蜜蜂都把它当真花去采。你认为这幅画是否画得很出色?为什么?
二、论述题(共60分,3小题,任选2题作答,每小题30分)
1、 举例论述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2、 在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正处于大规模的交汇、碰撞与整合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学如何应对这一潮流,请谈谈你的看法。
3、 举例说明文学抒情与叙事的区别。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入学考试试卷
学科专业:文艺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A组
考试科目编号:411
考试科目:中国文学 考试日期:2004年1月11日下午
考生请注意:本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须在《答题纸》上作答,否则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32分。
1、“文学”;
2、辛弃疾;
3、“左翼”文学;
4、“区文学”;
5、“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6、《金光大道》;
7、“改革文学”;
8、“女性写作”;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 简要谈谈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2、 略述左翼时期“社会剖析派”的小说创作概况。
3、 试述“区文学”中“信天游诗派”的主要艺术特征。
4、 简谈“十七年”农村小说创作中的“英雄人物”形象。
5、 怎样理解“样板戏”创作中的“三突出”特征。
6、 新时期80年代中国文学的主要变化有哪些?
三、论述题:共58分。
1、 从社会文化思潮变迁角度,试述90年代文学分流的原因。(20分)
2、 从“启蒙”到“”的转换,在30年代的文学历史中是如何体现的?(15分)
3、 刘半农曾赠鲁迅一副对子:“魏晋风度、托尼文章”。请回答下列问题:
A、 何谓“魏晋风度”?(8分)
B、 谈谈鲁迅杂文中是如何体现“魏晋风度”的?(1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