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轧辊装配磨床工序
管理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兆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各轧机轧辊,内容包括新轧辊进厂检验、磨床工序、装配工序、轧机使用工序,具体管理规程如下:
1 、轧辊进厂检验
1.1凡新购买的轧辊到厂之后,必须由相关专业人员依据设计或加工图纸及相关技术要求进行检测。检测仪器及量具必须是经过专业机构检测、校验或认可的计量器具。主要检测轧辊的外形尺寸、辊面硬度、表面有无缺陷等,具体要求详见图纸要求,并如实将以上检测内容填写在《轧辊进厂检测记录表》上,签名确认后交仓库管理员,方可办理入库手续。
轧辊进厂检测记录表
| 轧辊名称 | 轧辊编号 | 数量 | |||||||||
| 轧辊材质 | 检测依据 | ||||||||||
| 辊型 | 轧辊中高 | 辊面长度 | |||||||||
| 辊面直径 | 轴承位直径 | 轴承位粗燥度 | |||||||||
| 辊面硬度 | 辊面粗燥度 | 辊全长 | |||||||||
| 表面缺陷描述 | 判定结果 | ||||||||||
| 进厂时间 | 检测人 | 检测时间 | |||||||||
轧机轴承进厂检测记录表
| 轴承型号 | 数量 | ||||||||
| 保持架材质 | 检测依据 | ||||||||
| 外圈外径 | 外圈内径 | 外圈宽度 | |||||||
| 内圈外径 | 内圈内径 | ||||||||
| 表面缺陷描述 | 判定结果 | ||||||||
| 进厂时间 | 检测人 | 检测时间 | |||||||
2.1 冷辊规范
新轧辊和工作下线后轧辊需要研磨,轧辊下线后应放置约冬天8小时夏天12小时后方可进行研磨工作,研磨后的轧辊需要至少放置8-12小时后才能上线,以便恢复变形和释放加工应力。
2.2 磨削前的轧辊检查和记录
磨床装配接《轧辊流转卡》后方可进行磨削,轧辊上磨床进行研磨前,先阅读《轧辊检验记录表》和《轧辊履历表(装配)》上的信息,了解轧辊的编号、轧辊缺陷所在,做好研磨前期准备。前期准备包括检查缺陷的位置、缺陷的严重程度、不易被发现的其它部位来判断该辊的可修复性;检查轧辊两端的中心孔是否完好等。
2.3砂轮的使用规范
大磨床
| 序号 | 轧辊名称 | 规格型号 | 参数 | |
| 1 | 850轧机支撑辊 | 900*100*305 | 80目 | |
| 2 | 650复合支撑辊 | 900*100*305 | 80目 | |
| 3 | 450轧机支撑辊 | 900*100*305 | 80目 | |
| 4 | 850平整支撑辊 | 900*100*305 | 80目 | |
| 5 | 850平整工作辊 | 900*100*305 | 120目 | |
| 6 | 850轧机工作辊 | 900*100*305 | 120目 | |
| 7 | 850轧机中间辊 | 900*100*305 | 120目 | |
| 8 | 650轧机工作辊 | 900*100*305 | 120目 | |
| 9 | 650平整工作辊 | 900*100*305 | 120目 | |
| 500平整工作辊 | 900*100*305 | 120目 |
| 序号 | 轧辊名称 | 规格型号 | 参数 | |
| 1 | 450工作辊 | 750*75*305 | 80目/60目 | |
| 2 | 冷轧分剪刀片 | 750*75*305 | 80目/60目 | |
| 3 | 冷轧分剪橡胶隔套 | 750*75*305 | 80目/60目 | |
| 4 | 复合分剪刀片 | 750*75*305 | 80目/60目 | |
| 5 | 复合分剪橡胶隔套 | 750*75*305 | 80目/60目 | |
| 6 | 其他辊 | 750*75*305 | 80目/60目 |
轧机卸下的轧辊只有当温度接近环境温度时才能进行研磨,不得用突然冷却的方法获得此温度。研磨中要多次检查磨削情况,不断调整磨头的进给量,确保合理的磨削量。
磨削要求:
磨削量原则:轧机工作辊下机后放置时间8~12小时消除内应力后才可进行磨削,工作辊疲劳层修磨量为直径方向:0.30-0.40 mm/次,中间辊疲劳层修磨量为直径方向:0.50-0.60mm/次,如果工作辊遇到粘钢出现裂纹,将裂纹磨削干净后再继续磨削0.15~0.20mm,检查工作辊正常后才可使用。支承辊下机后放置24小时以后方可进行磨削,支撑辊疲劳层修磨量为直径方向1.25-1.5 mm应彻底清除毛面层和疲劳层,以防剥落。
磨削量参考
| 轧辊名称 | 磨削量(直径方向) | 备注 |
| 650工作辊 | 0.1~0.2mm | |
| 650支撑辊 | 0.4-0.5mm | |
| 650平整工作辊 | 0.2~0.3mm | |
| 850轧机工作辊 | 0.2~0.3mm | |
| 850轧机支撑辊 | 0.5~1.0mm | |
| 850轧机中间辊 | 0.2~0.3mm | |
| 850平整工作辊 | 0.2~0.3mm | |
| 850平整支撑辊 | 0.5~1.0mm | |
| 500平整辊 | 0.2~0.3mm | |
| 450工作辊 | 0.2~0.3mm | |
| 450支撑辊 | 0.5~1.0mm |
| 机架号 | 辊凸度 | 平台宽度 |
| 1 | 15 | 75-85 |
| 2 | 11 | 75-85 |
| 3 | 10 | 75-85 |
| 4 | 8 | 75-80 |
| 5 | 5 | 0 |
| 说明:根据来料板形及规格、辊凸度在此标准上进行浮动 | ||
轧辊配对要求:配对辊直径差≤0.10mm,辊两端直径差≤0.02mm,辊身径跳动≤0.003mm。
以上规定如有调整,用辊单位必须以需出具书面形式说明,签字生效。
2.5 记号和包装
磨削加工结束后再次认真检查研磨质量,充分利用各种检测器具,合格后及时防锈处理,同时用油性笔将辊号写在轧辊外包装上,用包装膜封好,但保证可视性,便于后续工序查阅,确认质量后进行必要的包装。
2.6 磨辊记录
磨好的轧辊应放置到规定的存放位置,最后将各参数如实填写在《轧辊履历表(磨床)》上。
轧辊履历表(磨床)
| 序号 | 轧辊详细参数 | |||||||||||||
| 1 | 研磨前 | 硬度 | 粗燥度 | 辊面直径 | 中高值 | 磨削量 | 说明 | 磨辊人员签字 | 开始磨 辊时间 | 磨辊完成时间 | ||||
| 研磨后 | 硬度 | 粗燥度 | 辊面直径 | 中高值 | ||||||||||
| 2 | 研磨前 | 硬度 | 粗燥度 | 辊面直径 | 中高值 | 磨削量 | 说明 | 磨辊人员签字 | 开始磨 辊时间 | 磨辊完成时间 | ||||
| 研磨后 | 硬度 | 粗燥度 | 辊面直径 | 中高值 | ||||||||||
| 3 | 研磨前 | 硬度 | 粗燥度 | 辊面直径 | 中高值 | 磨削量 | 说明 | 磨辊人员签字 | 开始磨 辊时间 | 磨辊完成时间 | ||||
| 研磨后 | 硬度 | 粗燥度 | 辊面直径 | 中高值 | ||||||||||
| 要求: | 1.工作辊磨削量不少于0.03~0.04mm 2.支撑辊磨削量不少于1.0mm(单边) 3.每次磨削完必须做表面探伤及硬度检测 | |||||||||||||
| 机组 | 轧辊名称 | 轧辊编号 | ||||||||||||
3.1装配准备工作
3.1.1 工具准备
装配工序需用专用工器具,这样才能保证装配的高效性、精确性,需要工具如下:
| 名称 | 规格型号 | 数量 |
| 内六角扳手 | 公制(5-27) | 1 |
| 橡胶锤 | DL5624 | 1 |
| 套筒扳手 | 32件套 | 1 |
| 活动扳手 | 150、250、450 | 各1 |
| 游标卡尺 | 150mm,300mm | 各1 |
| 单头敲击呆扳手 | 30mm,32mm,24mm,27mm | 各1 |
| 梅花扳手 | 8×10---41×46(九件装) | 1 |
| 双头呆扳手 | 8×10---32×36(十二件装) | 1 |
| 钢卷尺 | 5m | 1 |
| 油性记号笔 | / | 2 |
| 黄铜棒 | 59铜,¢65×500mm | 1 |
| 大锤 | 8p | 1 |
| 手锤 | 0.5kg,1kg | 各1 |
| 手动三爪拉马 | 200mm,300mm | 各1 |
| 液压千斤顶 | 10t,20t | 各1 |
| 手磨机 | 180×22×6 | 1 |
| 模具电磨 | 可用砂轮12-32mm | 1 |
| 通心可砸螺丝刀 | 150mm200mm | 各1 |
| 手钳 | / | 1 |
| 内卡簧钳(直头、弯头) | 125、175、225 | 各1 |
| 外卡簧钳(直头、弯头) | 125、175、225 | 各1 |
| 断丝取出器 | 1-6号 | 各1 |
| 扁锉刀 | 100-450 | 各1 |
| 半圆锉刀 | 100-450 | 各1 |
| 三角锉刀 | 100-450 | 各1 |
| 圆锉刀 | 100-450 | 各1 |
| 整形锉刀 | 100-450 | 各1 |
辅材是保证装配性能的重要保证,具体必备辅材见下表:
| 名 称 | 规格型号 | 数 量 |
| 清洗油 | 干净煤油 | 20升 |
| 轴承 | 见《辊系轴承表》 | / |
| 油封 | 见《辊系油封表》 | / |
| 螺栓 | 见《辊系螺栓表》 | / |
| 润滑脂 | 二硫化钼润滑脂 | 18kg |
3.2.1装配需接《轧辊流转卡》后方可拆卸下线轧辊,仔细阅读《轧辊流转卡》,了解换辊原因和状态,发现异常情况,如违反《用辊要求》规定,应及时上报设备部,由设备部统一处理,若是轴承、端盖、轴承座、紧固螺栓、稀油润滑接头损坏应同时备好更换件。
3.2.2完成后用尼龙带吊住,用手晃动或用铜棒对称适当敲击,然后将轴承座连同轴承及外环整体拆卸。
3.2.3工作辊操作侧端需拆卸封盖和轴头压板,传动侧需拆卸圆螺母和半螺纹圈。拆辊后应检查轴承、轴承内外环、密封圈、端盖螺栓有无破损,检查稀油润滑孔道有无堵塞,端盖螺栓有无断裂或缺失,若有问题应及时维修或更换,合格后方可转入下道工序。
3.3清洗规程
3.3.1干油润滑轴承应检查是否渗入乳液、油中是否有磨损金属屑、是否有裸露滚珠油量缺失现象,若有应清洗,清洗采用干净煤油,用干净纱布或绸布蘸足煤油边淋边擦,保证缝隙里的污染油清洗干净,清洗后煤油应沥干,然后添加足量、干净干油,装配后备用。
3.3.2稀油润滑应检查轴承表面、滚珠间隔缝中是否有金属屑或油泥,若有应清洗,清洗方法同3.2.1。
3.4装配规程
3.4.1装配前应再次确认轴承座、轴承、密封圈、螺栓、油路通道或干油量无异常,若有异常应及时更换,合格后转入下道工序。
3.4.2轴承更换,工作辊轴承采用过度配合,一般用铜棒敲击冷安装即可,支承辊轴承采用过盈配合,采用油煮热安装,油温设定在120-140℃,一般煮热10-15分钟即可。
3.4.3装配需要敲击时应用专用铜棒,严禁用榔头、钢棒暴力打击,以防变形、磕伤、破损,轴承座上辊是摆动旋转推入,以防密封圈磕碰变形。
3.4.4端盖螺栓应无缺失并旋紧,必要时可用400mm左右长助力棒助力旋紧。
3.4.5装配完后应用手盘动轴承座试转,保证无卡阻等异常现象,确保上机后24小时内正常使用。
3.4.6安装完毕后后,将挤出的润滑脂、轴承座外表面的乳液痕污物等全部擦拭干净,防止带入轧制乳液中。
3.4.7以上工序完成后及时详细填写《轧辊履历表(装配)》记录表。
3.4.8装配合格后,吊运到制定地点,整齐按类存放。
3.4.9工序全部结束后,将现场卫生处理干净。
辊系轴承表
| 450轧机工作辊 | ||
| 部位 | 规格型号 | 数量/根 |
| 操作侧 | NA4920 | 3 |
| QJ1018 | 1 | |
| 传动侧 | NA4920 | 3 |
| 6920RS | 2 | |
| 450轧机支撑辊 | ||
| 两侧相同 | FCD5680285 | 2 |
| QJ1052 | 2 | |
| 850轧机工作辊 | ||
| 部位 | 规格型号 | 数量/根 |
| 操作侧 | 351318E | 1 |
| NA4830 | 5 | |
| 传动侧 | NA4830 | 5 |
| 61830 | 2 | |
| 850轧机中间辊 | ||
| 两侧相同 | FC3248168 | 2 |
| QJ322 | 2 | |
| 850轧机支撑辊 | ||
| 两侧相同 | FCDP82120440 | 2 |
| QJ1080 | 2 | |
| 部位 | 规格型号 | 数量/根 |
| 450轧机工作辊 | 轴用唇形115/140/12 | 2 |
| 450轧机支承辊 | RBR56 | 2 |
| 850轧机支承辊 | RBR84 | 2 |
| 850轧机中间辊 | 轴用唇形190/220/15 | 2 |
| 850轧机工作辊 | 轴用唇形170/200/15 | 2 |
| 部位 | 规格型号 | 数量/根 |
| 450轧机工作辊 | M6×20 | 20 |
| M10×30 | 12 | |
| M12×45 | 8 | |
| 450轧机支承辊 | M16×50 | 24 |
| M20×60 | 12 | |
| M12×45 | 24 | |
| 序号 | 拆卸时间 | 拆卸人 | 装配时间 | 装配人 | |||||||||
| 轴承座编号 | 年/月/日 | 轴承座编号 | 年/月/日 | ||||||||||
| 1 | 传侧 | 传侧 | |||||||||||
| 操侧 | 操侧 | ||||||||||||
| 2 | 传侧 | 传侧 | |||||||||||
| 操侧 | 操侧 | ||||||||||||
| 3 | 传侧 | 传侧 | |||||||||||
| 操侧 | 操侧 | ||||||||||||
| 4 | 传侧 | 传侧 | |||||||||||
| 操侧 | 操侧 | ||||||||||||
| 5 | 传侧 | 传侧 | |||||||||||
| 操侧 | 操侧 | ||||||||||||
| 6 | 传侧 | 传侧 | |||||||||||
| 操侧 | 操侧 | ||||||||||||
| 7 | 传侧 | 传侧 | |||||||||||
| 操侧 | 操侧 | ||||||||||||
| 8 | 传侧 | 传侧 | |||||||||||
| 操侧 | 操侧 | ||||||||||||
| 9 | 传侧 | 传侧 | |||||||||||
| 操侧 | 操侧 | ||||||||||||
| 要求 | 1、拆辊 1.1应先仔细预读,结合《轧机履历表(轧机)》,了解换辊原因和状态,若是轴承、端盖、轴承座、紧固螺栓、稀油润滑接头损坏应同时备好更换件。 1.2拆辊后应检查轴承、轴承内外环、密封圈、端盖螺栓有无破损,检查稀油润滑孔道有无堵塞,端盖螺栓有无断裂或缺失,若有问题应及时维修或更换,合格后方可转入下道工序。 2、清洗: 2.1干油润滑轴承应检查是否渗入乳液、油中是否有磨损金属屑、是否有裸露滚珠油量缺失现象,若有应清洗,清洗采用干净煤油,清洗后煤油应沥干,然后添加足量、干净干油,装配后备用。 2.2稀油润滑应检查轴承表面、滚珠间隔缝中是否有金属屑或油泥,若有应清洗,清洗方法同2.1。 3、装配 3.1装配前应再次确认轴承座、轴承、密封圈、螺栓、油路通道或干油量无异常,有异常应及时更换,合格后转入下道工序。 3.2装配需要敲击时应用专用铜棒,严禁用榔头、钢棒暴力打击,以防变形、磕伤、破损,轴承座上辊时应摆动旋转推入,以防密封圈磕碰变形。 3.3端盖螺栓应无缺失并旋紧,必要时可用400mm左右长助力棒助力旋紧。 3.4装配完后应用手盘动轴承座试转,保证无卡阻等异常现象。 | ||||||||||||
| 备注 | |||||||||||||
| 机组 | 轧辊名称 | 轧辊编号 | |||||||||||
4.1 轧机操作工领辊时需填写《轧辊流转卡》,轧辊上线前应仔细阅读《轧辊履历表(装配)》记录表,应选择放置8小时以上的配对轧辊,新换上的轧辊要有预热过程,预热至35~50℃保温半小时以上方可使用。
4.2 轧制过程中要注意对轧辊进行充分的冷却和润滑。
4.3 尽量集中同品种、同规格材料一起轧制,以便延长一个辊型的使用时间,减少换辊次数。
4.4轧辊上线后应及时填写《轧辊流转卡》。
5、 轧辊下线
5.1轧机操作工送辊时需提交《轧辊流转卡》,当轧辊正常使用到一定程度时,需要进行计划性换辊。(主要是指轧制规格更换、辊型改变、正常生产磨损或过钢量达到规定数量等)
5.1.1 换辊要求
450连轧机换辊要求:
1)支撑辊换辊规定:
a)正常生产条件下,1-3号机架支撑辊每月更换保养一次。
b)正常生产条件下,4-5号机架支撑辊每20天更换保养一次。
c)注意事项:正常更换保养,由当班班长填写《支撑辊流转卡》,与装配办理正常交接手续。故障损坏或者不到使用周期更换,由当班班长填写《支撑辊流转卡》,经值班长签字后方可与装配办理正常交接手续。之后,当班班长要写一份书面的事故报告报生产经理。
2)工作辊换辊规定:
a)正常生产条件下,1-4号机架工作辊原则上24小时,或加工量在150-200吨时进行换辊保养。
b)正常生产条件下,5号机架工作辊生产10小时以上必须换辊保养。
c)注意事项:正常更换保养,由当班班长填写《工作辊流转卡》,与装配办理正常交接手续。故障损坏或者不到使用周期更换,由当班班长填写《工作辊流转卡》,经值班长签字后方可与装配办理正常交接手续。
3)遇生产规格变动,即由窄到宽时,必须进行全线更换工作。
5.2 轧辊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粘辊、勒辊等因素导致裂纹、掉皮等,或者由于轧辊本身质量以及研磨质量等原因时,要进行必要的换辊。
5.3当在线轧辊需要更换时,拆下的轧辊需要仔细检查,并综合该辊上线时的记录,将本次更换轧辊的原因填写在《轧辊流转卡》记录上。表面缺陷存在的位置,需要用记号笔在相应位置标出,同时以便磨床工作人员在研磨时检查参考。
5.4
五 连 轧 机 组 工 作 辊 流 转 卡
| 轧 辊 基 本 信 息 | 轧 辊 使 用 情 况 | |||||||||||||||||||
| 机架号 | 辊 名 | 编号 | 辊径 | 凸度 | 圆跳动 | 上线 时间 | 下线 时间 | 累计工 作时间 | 轧制量 | |||||||||||
| 1 | 上工作辊 | 月 日 时 分 | 月 日 时 分 | |||||||||||||||||
| 下工作辊 | ||||||||||||||||||||
| 2 | 上工作辊 | 月 日 时 分 | 月 日 时 分 | |||||||||||||||||
| 下工作辊 | ||||||||||||||||||||
| 3 | 上工作辊 | 月 日 时 分 | 月 日 时 分 | |||||||||||||||||
| 下工作辊 | ||||||||||||||||||||
| 4 | 上工作辊 | 月 日 时 分 | 月 日 时 分 | |||||||||||||||||
| 下工作辊 | ||||||||||||||||||||
| 5 | 上工作辊 | 月 日 时 分 | 月 日 时 分 | |||||||||||||||||
| 下工作辊 | ||||||||||||||||||||
| 换 辊 原 因 | ||||||||||||||||||||
| 疲劳 | 剥落 | 裂纹 | 断辊 | 粘钢 | 卡钢 | 轴承坏 | 轴承座烧 | 换规格 | 改弧度 | 辊印 | 划伤 | 其他 | ||||||||
| 轧机班长签字: 日期: 月 日 时 分 | 接辊人员签字: 日期: 月 日 时 分 | |||||||||||||||||||
| 说 明:1、轧辊基本信息由装配人员填写,轧辊使用情况及换辊原因由轧机班长填写; 、此卡一式三份(使用单位一份,装配一份,磨床一份),凭单用辊; 、换辊时间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时间更换,见《用辊要求》。 | ||||||||||||||||||||
| 支 撑 辊 基 本 信 息 | 支 撑 辊 使 用 情 况 | ||||||||||||||||
| 机架号 | 辊 名 | 编号 | 辊径 | 圆跳动 | 上线 时间 | 下线 时间 | 累计工 作时间 | 轧制量 | |||||||||
| 1 | 上支撑辊 | 月 日 时 分 | 月 日 时 分 | ||||||||||||||
| 下支撑辊 | |||||||||||||||||
| 2 | 上支撑辊 | 月 日 时 分 | 月 日 时 分 | ||||||||||||||
| 下支撑辊 | |||||||||||||||||
| 3 | 上支撑辊 | 月 日 时 分 | 月 日 时 分 | ||||||||||||||
| 下支撑辊 | |||||||||||||||||
| 4 | 上支撑辊 | 月 日 时 分 | 月 日 时 分 | ||||||||||||||
| 下支撑辊 | |||||||||||||||||
| 5 | 上支撑辊 | 月 日 时 分 | 月 日 时 分 | ||||||||||||||
| 下支撑辊 | |||||||||||||||||
| 换 辊 原 因 | |||||||||||||||||
| 疲劳 | 剥落 | 裂纹 | 断辊 | 轴承坏 | 轴承座烧 | 落槽 | 划伤 | 其他 | |||||||||
| 轧机班长签字: 日期: 月 日 时 分 | 接辊人员签字: 日期: 月 日 时 分 | ||||||||||||||||
| 说 明:1、轧辊基本信息由装配人员填写,轧辊使用情况及换辊原因由轧机班长填写; 、此卡一式三份(使用单位一份,装配一份,磨床一份),凭单用辊; 、换辊时间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时间更换,见《用辊要求》。 | |||||||||||||||||
轧辊吊运必须使用布吊带,严禁使用钢丝绳起吊。吊带必须经过检查,不得使用破损或起重重量低于轧辊重量的吊带。每一次只移动一根轧辊,避免辊与辊接触;绝不许用电磁吊车搬动轧辊。吊运中遵守低位平稳原则,吊运路线下不得有人员或设备存在。吊运应放置在指定区域,按类整齐存放。
7、 轧辊存放
7.1轧辊应有固定的存放区域,尽量靠近磨床修磨区域
7.2轧辊支架应根据不同规格建立专用支架,按类整齐摆放,并垫有软质材料,且每辊之间必须隔离,防止轧辊滚动时相互碰撞。。
7.3储存在适当的环境里,应干燥通风,避免辊身的温度突然变化。
7.4确保储存地、支架和设备无任何残余磁粉。
设备部
2013年4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