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送别诗,柳中情》课堂实录
一、导入
1.“柳”字飞花令,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飞花令,有出现“柳树”的,谁来说?
2.生交流
生1:“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2:“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青。”
师:你能把这句诗慢慢地再说一遍,让所有同学都听到吗?
生2:“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青。”
师:大家都知道这首诗吧?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
生:(齐背)《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倾城,客舍青青柳色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还有没有其他同学知道其他有关“柳”的诗词?
生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给“柳树”诗分类
师:看来跟“柳树”有关的诗歌太多了,蒋老师这里也整理了很多。(下发资料)请大家自己去读一读(3分钟),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么多跟柳树有关的诗里面,有一些诗是可以归为一类的,跟“送别”有关的,你能不能找出来?找到的在左上角的圈里打勾。(发现一首读一首)下面,蒋老师把这些诗全部呈现在屏幕上,请你自己再去读一读,
生:再读诗歌,归类。
师:谁来说一下你找到哪一首?
生:《送元二使安西》、两首《送别》。
师:好的,你找到了这三首,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送别》我们一起读一下:《送别》起。
生:齐读《送别》。
师:好的,这是他找到的第一首,我们接着看一下另外两首。第二首《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起。
生:齐读。
师:好的,最后一首,近代李叔同《送别》起。
生:齐读《送别》。
师:好的,除了这位同学找到的这三首送别诗,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找到了其他的送别诗。
生:我认为《诗经》也是。
师:很好,说一说原因。
生:我认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含有送别的意味。
师:他认为诗经中后面这句是表达送别之情的。
生:我认为这首诗跟送别没有关系。从前面两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可以知道,他走的时候“杨柳依依”,回来的时候已经下雪了,这跟送别没有关系,这是思乡。
师:思乡,说明他离开了家乡,离开就有离别,所以这首《诗经》我们也可以把它归为送别诗。
(ppt出现:《诗经》……经典篇目)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送别诗”有一个共同点?
生:我发现这四首诗中都有一个字,那就是“柳”。“柳”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一个特殊含义,那就是送别。古代人在出远门的时候通常有一个折柳相赠的习俗。所以说这是首诗中的“柳”都有“送别”的意思。柳虽然还有其他的意象,但是用的比较多的是他送别的意象。这四首诗中都有柳,而且就它的内容来说,也都有送别的感觉,所以说,这四首含“柳”的诗都是送别诗。
师:屏幕“柳”显红。
二、送别诗用“柳树”意象的原因分析
师:为什么从古到今,那么多人写“送别诗”时都会写到“柳树”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
1.生小组讨论。
2.生交流。
师:好的,大部分同学都已经讨论完毕,谁先来汇报一下。手举的最高的,你来说。
生1:柳树的“柳”和留下的“留”谐音。所以从这一点就可以表达出是作者想把他留下来。另外,柳絮是柳树的种子,他有些舍不得柳絮,但柳絮总是要飞出去的,所以从柳树和柳絮这里可以表达出作者对那个人的恋恋不舍。
师:好的,我们总结下:第一点是“柳”与“留”谐音,表达了友人的离别之情。还有没有其他补充的,或者是不同的意见?
生2:我觉得柳树长在春天,是最茂盛的,春天景色也最美。
师:他讲到了柳树的季节。但是柳的季节与送别有什么关系呢?
生:有一句俗语叫“无心插柳柳成荫,有心栽花花不开。”我觉得是这样子的:把柳条给他们,估计是想让他们在别处的时候也能够发展得比较茂盛,像柳一样有繁盛的生命力;我还想到一点,柳树,我的印象中都是指的一种家乡的意味。
师:好的,这位同学说得很好,他说到了其中的两点,第一点是:柳树有一个特性就是很容易活,所以想要他的友人到新的地方去能够尽快的安顿下来,表达一种思念之情。
3.师总结:
师:好的,这是你们的推测,其实很多专家也是这样推测的。还有一种推测你们没想到,就是诗经中的“杨柳依依。”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用“杨柳依依”表达了离别之情、离愁别绪。在这之后,很多的诗人在写离别之情的时候都会用到杨柳。例:《诗经》(解释下)。
A.“柳”与“留”谐音,有“挽留”的意思,于是,在很久之前,就有了“折柳赠别”的习俗,临别前,折下一条杨柳赠给亲友,其实是希望亲友能留下来,这是一种物语。
B.柳树生命力强,随处可活,折下柳条赠予亲友,希望对方能够像柳树一样很快地生根发芽,随遇而安。
C.“折柳”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中,表达展示怀念家乡地离情别绪,为后来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折柳”表达送别这一意象由此流传下来,这是一种文化传承。
4.遵循时间线索,赏析经典“柳”之送别诗。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循着这个时间线索再来读一读(配乐):
师:远在两千多年前,商纣王残暴,造成了无数的征兵,大量的青年男人上了战场,美好的春天也必须跟自己的家人分别,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经·采薇》:
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师:然后,我们慢慢来到隋代,隋炀帝造京杭大运河,这一个浩大的工程,造成了无数的征兵,大量的分别,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可是,远行的人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来,《送别》起:
送 别
隋·《杂曲歌辞》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揽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师:时间来到唐代,那时候安史之乱,战争造成了无数的家破人亡,王维这位姓元的友人奉命前往安西。早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沙尘,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青翠欲滴。请你再喝一杯离别的酒,只因为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再也碰不到知己的老朋友了。来,一起读: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一直到现在,一首李叔同的《送别》自1914年问世以来,背传唱了一个多世纪,我们一起来唱一下: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之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三、圈划意象,拓展群文
1.《送别》意象,拓展延伸
师:你们看,从古到今,诗人们写“送别诗”时一次次写到“柳树”,于是,“柳树”慢慢地就成为了“送别”的一个“意象”。其实,送别的意象不止“柳树”一个,还有很多,请你们再去读一读李叔同《送别》这首词,除了“柳”,你觉得他这首歌词里面还写到了哪些“送别”的意象呢?请你把他们圈出来。
2.生:圈划意象。(生说一个师圈一个)
生:长亭古道、芳草、晚风、笛声、夕阳。
师:大家刚刚可能只是猜测的,其实,你们仔细想一想,还能找到其中的原因,为什么这些事物能够成为“送别”的意象?谁来说说其中的原因?
3.生:交流。
生:我记得有一个故事叫“十里长亭”;古人是在古道送别的;夕阳有一种悲伤的韵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马上就要分开了,感觉很悲伤;浊酒是送别时候会喝的酒。
师:好的,他说到了其中的三个意象。请其他同学补充。
生:我觉得“长亭”的“亭”应该是停留的“停”;“浊酒”的“酒”应该就是“久留”的“久”。好的,他说到的两个点都与谐音有关。
生:我觉得“夕阳”就是太阳快要落山的意思,表示诗人和他朋友之间的友谊快要中断了。
生:不是中断,是快要远去了。
生:“笛声”是比较欢快的。“芳草”在“离离原上草”中就代表着送别的意思,草的生命力很顽强,到哪里都可以生根发芽,长出一大片,火烧了也不会中断,这就代表着友谊的地久天长。
师:好的,大家刚刚的讨论主要都集中在“长亭、芳草、笛声、夕阳、酒”这几个点来说的。你们说得真好,诗人李白也写到过这样的诗(ppt出来,截取耳熟能详的句子)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唐朝,安史之乱,征战无数,人们颠沛流离,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归程遥远,归期无望,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
《菩萨蛮》
李白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师:漫长的古道,世世代代负载过多少前往长安的人,好象古道自身就飞动着直奔西京。
《灞陵行送别》
李白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师:大地回春,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友人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这样的场景,令作者惆怅,也富于诗意。萋萋芳草增添了作者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着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师:天宝十三载(754),西域八月飞雪,诗人岑参却要再度出塞,充任安西节度使的判官。为送他的前任武判官归京,岑参写下了这首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师:御河两岸迎风婆娑的柳树,还像平时那样茂盛,连我的视线都遮住了。风吹来沙沙的细响也像是在挽留我这要远行的人,于是,就有了一首《送别》:
送别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师:初唐时期的王勃,被唐高宗罢黜,他的朋友杜少府也要到数周任职了,此去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伤心离别之际,写下了这首对后世影响极大的诗歌:
《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师:青年时期的马致远空有一身才华,一腔报国热情,却郁郁不得志,于是他带着英雄失路、壮志难酬的悲哀离开官场而放浪江湖,常年的漂泊生活,让他忆起了离别时的悲伤: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早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沙尘,周边的柳树显得愈加青翠欲滴,请你再饮一杯酒吧,只以为向西出了阳关,就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知己朋友了啊!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北宋时期,诗人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抑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表达与妻子的离愁别绪: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4.总结
师:离别,对于人们来说诗一种常情,但这种常情却总能勾起我们的心绪。友人远行,依依惜别,送了又送,别了又别,岸边的折柳也被折尽了,却总也停不下脚步来。其中酸苦,尽显于李叔同的一首《送别》中。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最后,我们在李叔同的“送别声”中告别这堂课。(ppt配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