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读《伤寒论》有感
文/李光明 2010-11-12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被列入世界名著,我也浏览了《伤寒论》电子书,将感想/解读记录如下:
1.
【原文】:“(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病,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解读】:症状表明,所述“太阳病”、“伤寒”应是现代病名:流行性感冒,而流行性感冒一般为病毒性感冒。
张仲景命名该类病为“伤寒病”,就表明这类病症状恶寒,身体发热当然怕冷。身体发热其实就是病毒感染,人体抗体与病毒产生生化反应产生热量。
张仲景命名该类病为“太阳病”,该病症状多在头部,与太阳穴有关?抑或该病与气候有关,与太阳有关?太阳主大气气候,高气温有时会助长、滋生环境病毒。
2.
【原文】:“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十居其七。”(张仲景原序)
【解读】:说明古代得“太阳病”、“伤寒”死亡的人很多,这更说明该类病是传染性流行性。不但中国,人类历史上有很多次感冒大流行,死于该病的人很多。现在的“非典”、“猪流感”、“禽流感”实际是人为制造的病毒性的基因层次的流感。现在,人类开始造出和使用基因武器?
感冒病毒,组织结构比较简单,比细胞简单,是“蛋白质分子碎片或片断”,自然界容易自发合成,特别在日照、气温作用下。所以病毒性疾病历史悠久,病毒它先于并伴随着整个人类的进化过程。病毒性疾病,只有当人类认识水平达至分子生物学层次水平,才能解决它。我认为,流行性感冒、肿瘤、爱滋病均为基因分子层次的疾病,这些难题至今仍待人类攻克解决,但已正在趋近。
3.
【原文】:“(五)、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解读】:感冒分两类,不传染别人的,多为风寒性普通感冒。
4.
【原文】:“(七)、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解读】:仍符合现代情况,流感病程一般是一个星期。
5.
【原文】:“(一二)、太阳中巳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千呕者,桂枝汤主之。”
【解读】:从此句看来,张仲景将该类病命名为“太阳病”,似乎与头痛症状在头部太阳穴经络附近有关。
6.
【原文】:“(三四)、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解读】:桂枝,解表药,葛根、黄芩、黄连有抗菌抗毒素作用,现代也用于治流感。但我认为药效弱。
7.
【原文】:“(四七)、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解读】:流感快愈时,鼻液带血丝。
8.
【原文】:“(九六)、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解读】:病毒通过空气传染,作用于胸肺部,可伴咳嗽症状。
9.
【原文】:“(一一六)、微数之脉,镇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解读】:病毒通过肺部动、静脉血液交换系统进入血液,给治疗带来困难。所以,现代治疗流感、“非典”、“猪流感”、“禽流感”应及时行静脉滴注给药,效果较好。由于病毒侵入血液,改变了血浆的凝血机能,加上发热发冷,大面积影响了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故流感影响人的“脉象”。
10.
【原文】:“(一二八)、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如何?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解读】:得流感、“非典”、“猪流感”、“禽流感”后,因肺部发炎,产生胸痛、胸闷症状,未治愈易转为慢性肺结核。
11.
【原文】:“(一三六)、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解读】:流感久未治愈,转化为慢性肺炎或肺结核者,多虚汗。常见于幼儿。
12.
【原文】:“(二六二)、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解读】:绿豆汤有解毒作用,也可用于治流感!
13.
【原文】:“(三一一)、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解读】:甘草是引药,桔梗气辛能散结。我认为,得了流感最好少用辛辣药物或食物,易扩散病毒。
14.
【原文】:“(三八四)、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人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不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解读】:霍乱是痢症,伤寒是风症。两者夹杂,我认为有两种可能,一可能是病原中既有病毒也有细菌(如现在“非典”、“猪流感”、“禽流感”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另一可能是病人先感染病毒,抵抗力下降后再感染细菌。所以,用抗病毒药治流感时,也要辅以抗菌药。
15.
【原文】:“(三九八)、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解读】:感冒之后会明显感觉有些虚弱,这是因为感冒消耗了人体中与疾病斗争的一些“有生力量”----当然伴随了一些原先正常的细胞的死亡(主要在首先接触病毒的呼吸道和肺部)。食欲慢慢开始恢复。机体自身(血液)打扫战场,清扫人体内的死亡细胞,也是彻底治疗的最后一个环节。
总结:
看后觉得,张仲景《伤寒论》主要讲如何治疗“太阳病”、“伤寒”,其实就是治疗现代说的感冒,特别是流行性病毒性感冒。从《伤寒论》记述可以看出,张仲景毕生接触了大量病人病例,并创造性地用中医阴阳说分析病例。也可看出,古代人生活条件差、医疗条件差,极易得流感,并大量死亡。也可看出人类进化的艰辛,至今一路上都在与流感病毒作斗争,这提示我们:人体难以对流感病毒产生免疫抗体,或许流感病毒变异(变种)太多。
张仲景《伤寒论》虽然是一千八百多年前汉代的产物,但对人们用中药预防和治疗“非典”、“猪流感”、“禽流感”等流感疾病仍有启发和参考价值。
我认为,流行性感冒、肿瘤、爱滋病均为基因分子层次的疾病,病毒性疾病,只有当人类认识水平达至分子生物学层次水平,才能解决它。可怕的是,疾病未除,现在一些不良科学家、政治家利用基因知识研制和使用基因病毒攻击人类自身,酿出“非典”、“猪流感”、“禽流感”、“人造天花病”等一类生化疾病,这应当加以国际立法,就象人类核武器的使用一样。
(本文原创作者:李光明,保留著作权。作者邮箱szyatong@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