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重庆市万州二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化学试卷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3:41:42
文档

重庆市万州二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化学试卷

2014-2015学年重庆市万州二中高一(下)月考化学试卷(4月份)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5分)(2015春•万州区校级月考)原子弹是一种主要利用235U或239Pu等重原子核的裂变制成的武器,Pu为94号元素,则239Pu核内的中子数为()A.51B.94C.141D.1452.(2.5分)(2012秋•忻州期末)下列过程没有起到氮的固定作用的是()A.N2与O2反应生成NOB.NH3经催化氧化生成NOC.N2和H2在一定条件
推荐度:
导读2014-2015学年重庆市万州二中高一(下)月考化学试卷(4月份)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5分)(2015春•万州区校级月考)原子弹是一种主要利用235U或239Pu等重原子核的裂变制成的武器,Pu为94号元素,则239Pu核内的中子数为()A.51B.94C.141D.1452.(2.5分)(2012秋•忻州期末)下列过程没有起到氮的固定作用的是()A.N2与O2反应生成NOB.NH3经催化氧化生成NOC.N2和H2在一定条件
2014-2015学年重庆市万州二中高一(下)月考化学试卷(4月份)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5分)(2015春•万州区校级月考)原子弹是一种主要利用235U或239Pu等重原子核的裂变制成的武器,Pu为94号元素,则239Pu核内的中子数为(  )

  A. 51 B. 94 C. 141 D. 145

 

2.(2.5分)(2012秋•忻州期末)下列过程没有起到氮的固定作用的是(  )

  A. N2与O2反应生成NO

  B. NH3经催化氧化生成NO

  C. 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氨

  D. 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

 

3.(2.5分)(2013•河南校级学业考试)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中和反应是吸热反应

  B. 燃烧属于放热反应

  C. 化学键断裂放出能量

  D. 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一定相等

 

4.(2.5分)(2015春•万州区校级月考)下列关于化学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化学键是一种静电引力

  B. 化学键可以使离子结合,也可以使原子结合

  C. 只要有旧健的断裂就一定是化学反应

  D. 氢键是一种化学键

 

5.(2.5分)(2013•浙江校级学业考试)已知反应A+B=C+D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B. 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C. 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 该反应只有在加热条件下才能进行

 

6.(2.5分)(2015春•万州区校级月考)下列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

  A. 6个质子8个中子的碳原子:12C

  B. MgBr2的形成过程用电子式表示为:

  C. HClO的电子式:

  D. H2O的结构式:H﹣O﹣H

 

7.(2.5分)(2010秋•郑州期末)以下有关氨及铵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混合施用

  B. 氨的喷泉实验体现了氨的溶解性和氧化性

  C. 实验室里常用固体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制取少量氨气

  D. 氨具有还原性,一定条件下可与氧化性的物质如氧气发生反应

 

8.(2.5分)(2015春•万州区校级月考)有序排列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排序不正确的是(  )

  A. 非金属性:F>O>S B. 金属性:Rb>K>Li

  C. 稳定性:PH3>H2S>HCl D. 碱性:NaOH>Mg(OH)2>Al(OH)3

 

9.(2.5分)(2014春•重庆校级期末)化合物Y2X在水中能电离出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阴阳离子,该化合物可能为(  )

  A. H2O B. Na2O C. K2S D. Na2S

 

10.(2.5分)(2015•南京校级模拟)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 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一定有CO32﹣

  B. 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SO42﹣

  C.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一定有NH4+

  D. 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Ba2+

 

11.(2.5分)(2015春•万州区校级月考)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均等于其族序数

  B. 短周期元素的简单离子,最外层电子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C. 第ⅠA族元素也称碱金属元素,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

  D. 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12.(2.5分)(2015春•万州区校级月考)在下列反应中,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的是(  )

  A. FeO和HNO3 B. Al(OH)3与HNO3 C. H2S和HNO3 D. NH3与HNO3

 

13.(2.5分)(2013春•宁波期末)对于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B. 浓在光照下颜色变黄,说明浓不稳定

  C. 常温下,浓可以用铝罐贮存,说明铝与浓不反应

  D. 氨水可使酚酞试剂变为红色,说明氨水显碱性

 

14.(2.5分)(2014春•册亨县校级期末)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错误的是(  )

  A. 铍(Be)的原子失电子能力比镁弱

  B. 砹(At)的氢化物不稳定

  C. 硒(Se)化氢比硫化氢稳定

  D. 氢氧化锶[(Sr(OH)2]比氢氧化钙的碱性强

 

15.(2.5分)(2015春•万州区校级月考)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在19年作出决定,把长式元素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及族号取消,由左到右改为18列.按此规定,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第15列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是R2O3

  B. 第17列元素单质熔、沸点逐渐升高

  C. 第11列中肯定没有非金属元素

  D. 在18列元素中,第3列的元素种类最多

 

16.(2.5分)(2014春•荆门期末)下列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H2S在过量的O2中燃烧:2H2S+O22H2O+2S

  B. 向稀HNO3中加入过量的铁:Fe+4H++NO3﹣═Fe3++NO↑+2H2O

  C. 向稀NH4HSO3溶液中滴加足量的稀NaOH溶液:NH4++OH﹣=NH3•H2O

  D. 向氯化铝溶液滴加过量的氨水:Al3++3NH3•H2O═Al(OH)3↓+3NH4+

 

17.(2.5分)(2015春•启东市校级月考)下表为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元素代号 A B C D E

原子半径/nm 0.160 0.143 0.102 0.071 0.099

主要化合价 +2 +3 +6、﹣2 ﹣1 ﹣1

  A. A、B简单离子半径大小关系为B3+>A2+

  B. D、E形成的简单离子的还原性:E﹣>D﹣

  C.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D<H2C

  D.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H2CO4>HEO4

 

18.(2.5分)(2015春•万州区校级月考)原子序数为Z的元素R,在周期表中位于A、B、C、D四种元素的中间,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下列数据,其中不可能的是(  )

 C 

A R B

 D 

  A. 4Z B. 4Z+10 C. 4Z+14 D. 4Z+5

 

19.(2.5分)(2015春•万州区校级月考)已知2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能量484kJ,且氧气中1mol 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能量496kJ,水蒸气中1mol H﹣O键形成时放出能量463kJ,则氢气中1mol H﹣H键断裂时吸收能量为(  )

  A. 920kJ B. 557kJ C. 188kJ D. 436kJ

 

20.(2.5分)(2013•江西二模)某稀硫酸和稀的混合溶液200mL,平均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中逐渐加入铜粉,最多能溶解9.6g.向另一份中逐渐加入铁粉,产生气体的量随铁粉质量增加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已知只被还原为NO气体).下列分析或结果错误的是(  )

  A. 原混合酸中HNO3的物质的量为0.8mol

  B. OA段产生的是NO,AB段的反应为Fe+2Fe3+═3Fe2+,BC段产生氢气

  C. 第二份溶液中最终溶质为FeSO4

  D. H2SO4浓度为2.5mol•L﹣1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0分)

21.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在学习、研究和生产实践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表(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的一部分)列出了①~⑧八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请回答:

(1)②所代表元素的名称为      ,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

(2)八种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       (填化学式),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4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

(3)⑦和⑧的原子序数相差      ,请写出一个能证明非金属性⑦>⑧的离子方程式:      .

(4)②、④、⑥所对应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填元素符号),简单离子半径最大的是       (填离子符号).

 

22.(10分)(2015春•万州区校级月考)短周期元素X、Y、Z组成的化合物Y2X和ZX2.Y2X溶于水形成的溶液能与ZX2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Y2ZX3.已知三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总数为25,且Z和Y的原子序数之和比X的原子序数2倍还多1,Z原子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核外电子数的倍,试回答:

(1)X元素的名称      .

(2)用电子式表示ZX2的形成过程      .

(3)Y2X对应水化物的电子式      ,其中存在的化学键有      .

(4)X的氢化物比同主族的氢化物的熔沸点明显偏高的原因      .

 

2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可用向CaO固体中滴加浓氨水的方法来制取NH3,请写出所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2)实验室可用加热铜和浓硫酸的方法来制备S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0.1mol Cu和含有0.2mol H2SO4的浓硫酸混合共热生成SO2的体积      (填“>”、“<”或“=”)2.24L(标准状况下测定),要证明上述结论,可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      (填字母).

a.银粉                            b.铁粉

c.Na2CO3溶液                      d.BaCl2溶液.

 

24.图中A~J分别代表相关反应的一种物质.已知A分解得到等物质的量的B、C、D,图中有部分生成物未标出.

(1)写出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写出③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3)写出J与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5.(16分)(2014春•沙坪坝区校级期末)硫代硫酸钠(Na2S2O3)在工业生产、医药制造业中被广泛应用,工业普遍使用Na2SO3与硫磺(S)共煮得到,装置如图1.已知: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

Ⅰ.(1)步骤1:打开K1、关闭K2,向圆底烧瓶中加入足量甲并加热,则试剂甲为      .

(2)步骤2:始终保持C中溶液呈碱性,反应一段时间后,硫粉的量逐渐减少,打开K2、关闭K1并停止加热.

①C中溶液须保持呈碱性,若呈酸性,则      、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②装置B、D的作用是      .

(3)步骤3:将C中所得混合物分离提纯后得产品.

Ⅱ.(4)利用反应2Na2S+Na2CO3+4SO2=3Na2S2O3+CO2也能制备Na2S2O3.所需仪器如图2,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接口顺序为:      →g,h→      ,      →      ,      →d.

(5)装置乙盛装的试剂是      .

(6)Na2S2O3还原性较强,工业上常用作除去溶液中残留的Cl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7)请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证明上述残留的Cl2被还原成了Cl﹣      .

 

 

2014-2015学年重庆市万州二中高一(下)月考化学试卷(4月份)

参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5分)(2015春•万州区校级月考)原子弹是一种主要利用235U或239Pu等重原子核的裂变制成的武器,Pu为94号元素,则239Pu核内的中子数为(  )

  A. 51 B. 94 C. 141 D. 145

考点: 核素;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专题: 原子组成与结构专题.

分析: 根据质子数=原子序数,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进行计算,得出正确结论.

解答: 解:质子数=原子序数=94,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239﹣94=145,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难度不大.

 

2.(2.5分)(2012秋•忻州期末)下列过程没有起到氮的固定作用的是(  )

  A. N2与O2反应生成NO

  B. NH3经催化氧化生成NO

  C. 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氨

  D. 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

考点: 氮的固定.  

专题: 氮族元素.

分析: 根据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的过程,叫做氮的固定来解答.

解答: 解:A、空气在雷电作用下,N2与O2反应生成NO,属于氮的固定,故A错误;

B、NH3经催化氧化生成NO,是氮的化合态之间的转化,不属于氮的固定,故B正确;

C、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氨,属于氮的固定,故C错误;

D、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属于氮的固定,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氮的固定的概念的掌握,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3.(2.5分)(2013•河南校级学业考试)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中和反应是吸热反应

  B. 燃烧属于放热反应

  C. 化学键断裂放出能量

  D. 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一定相等

考点: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 A、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B、燃烧是可燃物发生的剧烈的发光放热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C、断裂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

D、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伴随能量的变化,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一定不相等;

解答: 解:A、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故A错误;

B、燃烧是可燃物发生的剧烈的发光放热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故B正确;

C、断裂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故C错误;

D、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伴随能量的变化,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一定不相等,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反应热效应的分析判断,燃烧、中和热概念的应用,化学反应一定伴随能量变化,化学键的断裂过程是吸热过程,概念理解是解题关键.

 

4.(2.5分)(2015春•万州区校级月考)下列关于化学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化学键是一种静电引力

  B. 化学键可以使离子结合,也可以使原子结合

  C. 只要有旧健的断裂就一定是化学反应

  D. 氢键是一种化学键

考点: 化学键.  

分析: A、是相邻原子或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B、是相邻原子或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所以化学键可以当做将原子或离子结合在一起的作用力;

C、化学反应有既旧健的断裂,又有新形成;

D、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

解答: 解:A、是相邻原子或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不只是静电引力,故A错误;

B、是相邻原子或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所以化学键可以当做将原子或离子结合在一起的作用力,故B正确;

C、有新物质生成的反应是化学反应,所以化学反应有既旧健的断裂,又有新形成,故C错误; 

D、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不是化学键,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键的概念,为高频考点,把握化学键的形成及化学反应的实质为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5.(2.5分)(2013•浙江校级学业考试)已知反应A+B=C+D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B. 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C. 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 该反应只有在加热条件下才能进行

考点: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  

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 化学上把有热量放出的反应叫做放热反应,把吸收热量的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解答: 解:该反应不一定是在加热条件下才能进行,也可能光照反应,故D错误,由图知C+D的总能量大于A+B的总能量,故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区别,难度不大.

 

6.(2.5分)(2015春•万州区校级月考)下列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

  A. 6个质子8个中子的碳原子:12C

  B. MgBr2的形成过程用电子式表示为:

  C. HClO的电子式:

  D. H2O的结构式:H﹣O﹣H

考点: 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电子式;结构式.  

分析: A.6个质子8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14;

B.溴化镁为离子化合物;

C.HClO为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存在1个氧氢键和1个Cl﹣O键;

D.水中含有氢氧共价键.

解答: 解:A.6个质子8个中子的碳原子,14C,故A错误;

B.MgBr2的形成过程用电子式表示为:,故B错误;

C.HClO为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存在1个氧氢键和1个Cl﹣O键,次氯酸的电子式为:,故C错误;

D.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氧共价键,结构式为H﹣O﹣H,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化学中化学用语的掌握程度,熟悉物质的结构及电子式书写方法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7.(2.5分)(2010秋•郑州期末)以下有关氨及铵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混合施用

  B. 氨的喷泉实验体现了氨的溶解性和氧化性

  C. 实验室里常用固体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制取少量氨气

  D. 氨具有还原性,一定条件下可与氧化性的物质如氧气发生反应

考点: 氨的化学性质;铵盐.  

专题: 氮族元素.

分析: A.铵态氮肥水解呈酸性,与水解呈碱性的物质不能混合使用;

B.氨的喷泉实验不能体现氨气具有强氧化性的性质;

C.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在加热条件下可生成氨气;

D.氨气与氧气在催化剂条件下加热和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解答: 解:A.铵态氮肥水解呈酸性,碳酸钾水解呈碱性,二者混合可发生互促水解生成氨气而降低肥效,故A正确;

B.氨的喷泉实验主要是利用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与氧化性无关,故B错误;

C.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在加热条件下可生成氨气,可用于制备少量氨气,故C正确;

D.氨气与氧气在催化剂条件下加热和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为氨气的催化氧化,为工业制备的重要反应,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氨气的性质,为元素化合价知识中高频考点,注意把握铵盐的性质以及实验室制备氨气的特点,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

 

8.(2.5分)(2015春•万州区校级月考)有序排列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排序不正确的是(  )

  A. 非金属性:F>O>S B. 金属性:Rb>K>Li

  C. 稳定性:PH3>H2S>HCl D. 碱性:NaOH>Mg(OH)2>Al(OH)3

考点: 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专题: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 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以此解答.

解答: 解:A.F、O在同周期,非金属性F>O,O、S在同主族,非金属性O>S,故A正确;

B.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则金属性:Rb>K>Li,故B正确;

C.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Cl>S>P,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故C错误;

D.金属性Na>Mg>Al,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的递变规律,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的考查,为高考高频考点,注意把握元素的性质与对应单质、化合物的性质的关系,把握金属性、非金属性的比较角度,难度不大.

 

9.(2.5分)(2014春•重庆校级期末)化合物Y2X在水中能电离出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阴阳离子,该化合物可能为(  )

  A. H2O B. Na2O C. K2S D. Na2S

考点: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分析: 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阴阳离子,则阴、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相等结合化合物Y2X组成,逐项进行判断.

解答: 解:A、H2O在水中能电离出氢离子核外电子数为0,氢氧根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为10,核外电子数不相等,故A错误;

B、Na2O中钠离子与氧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相等,都为10,但在溶液中不能电离出氧离子,故B错误;

C、K2S中钾离子与硫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相等,都为18,故C正确;

D、Na2S中钠离子与硫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不相等,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原子及离子结构、化合物性质等,难度不大,注意审题要仔细、细心.

 

10.(2.5分)(2015•南京校级模拟)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 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一定有CO32﹣

  B. 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SO42﹣

  C.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一定有NH4+

  D. 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Ba2+

考点: 常见阴离子的检验;常见阳离子的检验.  

专题: 物质检验鉴别题.

分析: 根据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可知:

A、盐酸能与含碳酸根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物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B、氯化钡能与硫酸根离子或银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沉淀;

C、湿润红色石蕊试纸遇碱性物质变蓝;

D、碳酸钠能与含可溶性钙离子或钡离子的物质结合生成沉淀.

解答: 解:A、盐酸能与含碳酸根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物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不一定有CO32﹣,故A错误;

B、氯化钡能与硫酸根离子或银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沉淀,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不一定有SO42﹣,故B错误;

C、湿润红色石蕊试纸遇碱性物质变蓝,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一定有NH4+,故C正确;

D、碳酸钠能与含可溶性钙离子或钡离子的物质结合生成沉淀,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Ba2+,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离子的检验,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

 

11.(2.5分)(2015春•万州区校级月考)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均等于其族序数

  B. 短周期元素的简单离子,最外层电子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C. 第ⅠA族元素也称碱金属元素,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

  D. 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  

专题: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 A.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最高正价;

B.短周期元素的简单离子,最外层电子均达到8电子或2电子稳定结构;

C.第ⅠA族元素包含H;

D.同主族,性质具有相似性和递变性.

解答: 解:A.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最高正价,则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均等于其族序数,故A正确;

B.短周期元素的简单离子,最外层电子均达到8电子或2电子稳定结构,如Li+满足最外层2个电子稳定结构,故B错误;

C.第ⅠA族元素包含H,不属于碱金属元素,故C错误;

D.同主族,性质具有相似性和递变性,则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从上下金属性增强,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周期表的结构及原子结构与元素位置、性质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注意利用特例分析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12.(2.5分)(2015春•万州区校级月考)在下列反应中,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的是(  )

  A. FeO和HNO3 B. Al(OH)3与HNO3 C. H2S和HNO3 D. NH3与HNO3

考点: 的化学性质.  

分析: 既表现酸性,又表现氧化性,说明反应过程中部分中元素化合价不变,部分中得电子化合价降低,根据元素化合价来分析解答.

解答: 解:A、FeO和HNO3反应生成铁和氮的氧化物,所以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故A正确;

B、Al(OH)3与HNO3是酸碱中和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

C、H2S和HNO3反应生成硫酸(或S)和NO、水,没有盐生成,只表面氧化性,故C错误;

D、NH3与HNO3生成氮气或者氮的氧化物,只表现强氧化性,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的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本题注意酸性与氧化性的判断,注意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

 

13.(2.5分)(2013春•宁波期末)对于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B. 浓在光照下颜色变黄,说明浓不稳定

  C. 常温下,浓可以用铝罐贮存,说明铝与浓不反应

  D. 氨水可使酚酞试剂变为红色,说明氨水显碱性

考点: 的化学性质;氨的化学性质;浓硫酸的性质.  

专题: 氧族元素;氮族元素.

分析: A、浓硫酸能按水的组成比脱去有机物中的氢、氧元素,即脱水性,据此分析;

B、根据浓的不稳定性分析;

C、根据铝与浓的钝化现象分析;

D、根据酚酞的性质判断氨水溶液的酸碱性;

解答: 解:A、浓硫酸能按水的组成比脱去蔗糖中的氢、氧元素,生成C,使蔗糖出现发黑现象,此现象证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故A正确.

B、浓在光照条件下分解生成二氧化氮、氧气和水,二氧化氮溶于使溶液呈黄色,故B正确.

C、铝和浓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了进一步的反应,故C错误.

D、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物质是碱,氨水可使酚酞试剂变为红色,所以氨水呈碱性,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难度不大,需要注意的是钝化现象不是物质间不反应,而是物质间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了进一步的反应.

 

14.(2.5分)(2014春•册亨县校级期末)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错误的是(  )

  A. 铍(Be)的原子失电子能力比镁弱

  B. 砹(At)的氢化物不稳定

  C. 硒(Se)化氢比硫化氢稳定

  D. 氢氧化锶[(Sr(OH)2]比氢氧化钙的碱性强

考点: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综合应用.  

专题: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 A、同主族元素的原子,从上到下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B、同主族元素的原子,从上到下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C、同主族元素的原子,从上到下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D、同主族元素的原子,从上到下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增强.

解答: 解:A、同主族元素的原子,从上到下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所以铍(Be)的原子失电子能力比镁弱,故A正确;

B、同主族元素的原子,从上到下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碘的氢化物不稳定,所以砹(At)的氢化物不稳定,故B正确;

C、同主族元素的原子,从上到下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所以硒(Se)化氢不如硫化氢稳定,故C错误;

D、同主族元素的原子,从上到下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增强,所以氢氧化锶[(Sr(OH)2]比氢氧化钙的碱性强,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难度不大.

 

15.(2.5分)(2015春•万州区校级月考)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在19年作出决定,把长式元素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及族号取消,由左到右改为18列.按此规定,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第15列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是R2O3

  B. 第17列元素单质熔、沸点逐渐升高

  C. 第11列中肯定没有非金属元素

  D. 在18列元素中,第3列的元素种类最多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  

专题: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 从左到右改为第1~18列,如第ⅠA族为第1列,零族为第18列,则第2列为碱土金属,第15列为氮族元素,第17列为卤族元素,第14列为碳族元素,结合同族元素的性质及特性来解答.

解答: 解:A.第15列为氮族元素,最高化合价为+5价,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是R2O5,故A错误;

B.第17列元素对应的单质为非金属单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单质熔、沸点越高,故B正确;

C.第11列为第ⅠB族元素,为过渡金属元素,没有非金属,故C正确;

D.第3列为ⅢB族,有镧系和锕系元素,元素种类最多,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考查,明确列对应的主族元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注意把握特例和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题目难度不大.

 

16.(2.5分)(2014春•荆门期末)下列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H2S在过量的O2中燃烧:2H2S+O22H2O+2S

  B. 向稀HNO3中加入过量的铁:Fe+4H++NO3﹣═Fe3++NO↑+2H2O

  C. 向稀NH4HSO3溶液中滴加足量的稀NaOH溶液:NH4++OH﹣=NH3•H2O

  D. 向氯化铝溶液滴加过量的氨水:Al3++3NH3•H2O═Al(OH)3↓+3NH4+

考点: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分析: A.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水;

B.加入过量的铁,反应生成亚铁;

C.漏写亚硫酸氢根离子与碱的反应;

D.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氯化铵.

解答: 解:A.H2S在过量的O2中燃烧的反应为2H2S+3O22H2O+2SO2,故A错误;

B.向稀HNO3中加入过量的铁的离子反应为3Fe+8H++2NO3﹣═3Fe2++2NO↑+4H2O,故B错误;

C.稀NH4HSO3溶液中滴加足量的稀NaOH溶液的离子反应为HSO3﹣+NH4++2OH﹣=NH3•H2O+SO32﹣+H2O,故C错误;

D.向氯化铝溶液滴加过量的氨水的离子反应为Al3++3NH3•H2O═Al(OH)3↓+3NH4+,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离子反应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正误判断,为高频考点,把握发生的反应及离子反应的书写方法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反应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17.(2.5分)(2015春•启东市校级月考)下表为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元素代号 A B C D E

原子半径/nm 0.160 0.143 0.102 0.071 0.099

主要化合价 +2 +3 +6、﹣2 ﹣1 ﹣1

  A. A、B简单离子半径大小关系为B3+>A2+

  B. D、E形成的简单离子的还原性:E﹣>D﹣

  C.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D<H2C

  D.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H2CO4>HEO4

考点: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分析: 均为短周期元素,C有+6、﹣2价,可推知C为S元素;A、B化合价分别为+2、+3,原子半径A>B>硫,可推知A为Mg、B为Al;D、E化合价均为﹣1价,原子半径D<E,可推知D为F、E为Cl.

A.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

B.非金属性越强,阴离子还原性越弱;

C.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

D.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

解答: 解:均为短周期元素,C有+6、﹣2价,可推知C为S元素;A、B化合价分别为+2、+3,原子半径A>B>硫,可推知A为Mg、B为Al;D、E化合价均为﹣1价,原子半径D<E,可推知D为F、E为Cl.

A.Mg2+、Al3+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离子半径:Al3+<Mg2+,故A错误;

B.非金属性F>Cl,非金属性越强,阴离子还原性越弱,故离子的还原性:Cl﹣>F﹣,故B正确;

C.非金属性F>S,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故氢化物稳定性HF>H2S,故C错误;

D.非金属性Cl>S,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H2SO4>HClO4,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结构性质位置关系应用,侧重对元素周期律的考查,根据原子半径与化合价推断元素是解题关键.

 

18.(2.5分)(2015春•万州区校级月考)原子序数为Z的元素R,在周期表中位于A、B、C、D四种元素的中间,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下列数据,其中不可能的是(  )

 C 

A R B

 D 

  A. 4Z B. 4Z+10 C. 4Z+14 D. 4Z+5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原子序数.  

分析: 如果R第三周期Mg元素,D和R原子序数相差8,C和R原子序数相差8;

如果R是第三周期第IIIA族到第VIIA族元素,D和R原子序数相差18,C和R原子序数相差8;

如果R是第四周期Ca元素,C和R原子序数相差8,D和R原子序数相差18;

如果R是第四周期第IIIA族到第VIIA族元素,C和R原子序数相差18、R和D原子序数相差18;

如果这几种元素都是副族元素,且R是第五周期第IVB族到第VIII族、第IB族时,C和R原子序数相差18、R和D原子序数相差32.

解答: 解:如果R第三周期Mg元素,D和R原子序数相差8,C和R原子序数相差8,则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4Z;

如果R是第三周期第IIIA族到第VIIA族元素,D和R原子序数相差18,C和R原子序数相差8,则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4Z+10;

如果R是第四周期Ca元素,C和R原子序数相差8,D和R原子序数相差18,则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4Z+10;

如果R是第四周期第IIIA族到第VIIA族元素,C和R原子序数相差18、R和D原子序数相差18,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4Z;

如果这几种元素都是副族元素,且R是第五周期第IVB族到第VIII族、第IB族时,C和R原子序数相差18、R和D原子序数相差32,则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4Z+14,

通过以上分析知,A、B、C、D四种元素原子序数之和不可能为4Z+5,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结构及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侧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采用假设方法对元素进行分析,注意:同一主族相邻元素原子序数之差,难度较大.

 

19.(2.5分)(2015春•万州区校级月考)已知2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能量484kJ,且氧气中1mol 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能量496kJ,水蒸气中1mol H﹣O键形成时放出能量463kJ,则氢气中1mol H﹣H键断裂时吸收能量为(  )

  A. 920kJ B. 557kJ C. 188kJ D. 436kJ

考点: 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分析: 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新键生成释放的能量﹣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依此结合反应方程式进行计算.

解答: 解: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是放热反应,所以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新键生成释放的能量﹣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设氢气中1mol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Q,根据方程式:2H2+O2H2O,则:242kJ=2×463kJ﹣(Q+×496kJ),解得Q=436KJ,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知识,注意把握反应热与反应物、生成物键能的关系,难度不大.

 

20.(2.5分)(2013•江西二模)某稀硫酸和稀的混合溶液200mL,平均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中逐渐加入铜粉,最多能溶解9.6g.向另一份中逐渐加入铁粉,产生气体的量随铁粉质量增加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已知只被还原为NO气体).下列分析或结果错误的是(  )

  A. 原混合酸中HNO3的物质的量为0.8mol

  B. OA段产生的是NO,AB段的反应为Fe+2Fe3+═3Fe2+,BC段产生氢气

  C. 第二份溶液中最终溶质为FeSO4

  D. H2SO4浓度为2.5mol•L﹣1

考点: 的化学性质;离子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专题: 压轴题;计算题;氮族元素.

分析: A、金属铜和稀反应的方程式为:3Cu+8HNO3=3Cu(NO3)2+2NO+4H2O,溶解9.6g(即0.15mol)金属铜时,被还原的有0.1mol;

B、铁先与反应,之后铁与铁离子反应生产亚铁离子,最后是铁和硫酸反应;

C、铁先与反应,之后铁与铁离子反应生产亚铁离子,最后是铁和硫酸反应,铁单质全部转化为亚铁离子,没有显酸性的;

D、根据铁和硫酸的反应中铁的质量来确定所需硫酸的量,进而确定硫酸的浓度.

解答: 解:A、消耗9.6g铜,而且还原产物是一氧化氮,被还原的就有0.1mol,反应要生成铜,有显酸性的,故A错误;

B、铁先与反应,生成三价铁离子和一氧化氮,之后铁与铁离子反应生产亚铁离子,最后是铁和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故B正确;

C、全部被还原,没有显酸性的,因为溶液中有硫酸根,并且铁单质全部转化为亚铁离子,所以溶液中最终溶质为FeSO4,故C正确;

D、反应消耗14g铁,也就是0.25mol,所有的铁都在硫酸亚铁中,所以每份含硫酸0.25mol,浓度是2.5mol/l,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是一道有关金属和酸反应的计算题,结合了图象来考查,增加了难度.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0分)

21.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在学习、研究和生产实践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表(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的一部分)列出了①~⑧八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请回答:

(1)②所代表元素的名称为 氧 ,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第二周期第ⅥA族 .

(2)八种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 Al  (填元素符号),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 HClO4  (填化学式),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4的元素是 S  (填元素符号).

(3)⑦和⑧的原子序数相差 18 ,请写出一个能证明非金属性⑦>⑧的离子方程式: Cl2+2Br﹣=2Cl﹣+Br2 .

(4)②、④、⑥所对应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O (填元素符号),简单离子半径最大的是 S2﹣  (填离子符号).

考点: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综合应用.  

专题: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 由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可知①为N、②为O、③为F、④为Al、⑤为Si、⑥为S、⑦为Cl、⑧为Br.

(1)②所代表元素为氧,原子核外电子数为8,有2个电子层,各层电子数为2、6,主族元素周期数=电子层数、主族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2)同周期自左而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氟元素没有最高价含氧酸,故上述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高氯酸;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4,则元素处于Ⅵ族,注意氧元素没有最高正化合价;

(3)⑦和⑧的原子序数相差为⑧所在周期容纳元素种数;可以用单质之间的相互置换反应进行证明;

(4)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电子层越多离子半径越大.

解答: 解:由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可知①为N、②为O、③为F、④为Al、⑤为Si、⑥为S、⑦为Cl、⑧为Br.

(1)②所代表元素为氧,原子核外电子数为8,有2个电子层,各层电子数为2、6,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主族元素周期数=电子层数、主族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故处于第二周期第ⅥA族,

故答案为:氧;;第二周期第ⅥA族;

(2)同周期自左而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故上述元素中Al的金属性最强,氟元素没有最高价含氧酸,故上述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高氯酸,高氯酸化学式为HClO4;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4,则元素处于Ⅵ族,由于氧元素没有最高正化合价,所以该元素为S,

故答案为:Al;HClO4;S;

(3)⑦和⑧的原子序数相差为⑧所在周期容纳元素种数,⑧位于第四周期,容纳18种元素,即二者原子序数形成18,可以用单质之间的相互置换反应进行证明,相应离子方程式为:Cl2+2Br﹣=2Cl﹣+Br2,

故答案为:18;Cl2+2Br﹣=2Cl﹣+Br2;

(4)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故原子半径:Al>S>O;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电子层越多离子半径越大,故离子半径:S2﹣>O2﹣>Al3+,

故答案为:O;S2﹣.

点评: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难度不大,注意掌握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比较及实验事实.

 

22.(10分)(2015春•万州区校级月考)短周期元素X、Y、Z组成的化合物Y2X和ZX2.Y2X溶于水形成的溶液能与ZX2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Y2ZX3.已知三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总数为25,且Z和Y的原子序数之和比X的原子序数2倍还多1,Z原子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核外电子数的倍,试回答:

(1)X元素的名称 氧 .

(2)用电子式表示ZX2的形成过程  .

(3)Y2X对应水化物的电子式  ,其中存在的化学键有 离子键、共价键 .

(4)X的氢化物比同主族的氢化物的熔沸点明显偏高的原因 H2O分子之间存在氢键 .

考点: 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  

分析: Z原子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核外电子数的倍,设最外层电子数为a,则(2+a)=a,解得a=4,故Z为C元素;则X、Y原子质子数之和为25﹣6=19,设X原子的质子数为x,Y原子的质子数为y,则x+y=19,而Z与Y的原子序数之和比X的原子序数的2倍还多1,则6+y=2x+1,联立方程解得x=8,y=11,即X为O元素,Y为Na,据此解答.

解答: 解:Z原子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核外电子数的倍,设最外层电子数为a,则(2+a)=a,解得a=4,故Z为C元素;则X、Y原子质子数之和为25﹣6=19,设X原子的质子数为x,Y原子的质子数为y,则x+y=19,而Z与Y的原子序数之和比X的原子序数的2倍还多1,则6+y=2x+1,联立方程解得x=8,y=11,即X为O元素,Y为Na.

(1)由上述分析可知,X为氧元素,故答案为:氧;

(2)用电子式表示CO2的形成过程为:,

故答案为:;

(3)Na2O对应水化物为NaOH,由钠离子与氢氧根离子过程,电子式为,含有离子键、共价键,

故答案为:;离子键、共价键;

(4)X的氢化物为H2O,H2O分子之间存在氢键,沸点比同主族的氢化物的熔沸点明显偏高,

故答案为:H2O分子之间存在氢键.

点评: 本题考查位置结构性质的关系应用,推断元素是解题关键,注意理解掌握用电子式表示化学键或物质的形成过程.

 

2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可用向CaO固体中滴加浓氨水的方法来制取NH3,请写出所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O=Ca(OH)2 、 NH3•H2ONH3↑+H2O .

(2)实验室可用加热铜和浓硫酸的方法来制备S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0.1mol Cu和含有0.2mol H2SO4的浓硫酸混合共热生成SO2的体积 < (填“>”、“<”或“=”)2.24L(标准状况下测定),要证明上述结论,可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 bc (填字母).

a.银粉                            b.铁粉

c.Na2CO3溶液                      d.BaCl2溶液.

考点: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分析: (1)向CaO固体中滴加浓氨水的方法来制取NH3,CaO与水反应生成碱,且放热,使氨气逸出;

(2)铜和浓硫酸的反应生成硫酸铜、水、SO2,0.1mol Cu和含有0.2mol H2SO4的浓硫酸混合共热,若完全反应生成0.1mol气体,但随反应进行,浓硫酸变为稀硫酸,与Cu不反应,则生成气体减少,从硫酸剩余的角度分析上述结论.

解答: 解:(1)向CaO固体中滴加浓氨水的方法来制取NH3,CaO与水反应生成碱,且放热,使氨气逸出,发生的反应为CaO+H2O=Ca(OH)2、NH3•H2ONH3↑+H2O,可利用碱石灰干燥氨气,故答案为:CaO+H2O=Ca(OH)2;NH3•H2ONH3↑+H2O;

(2)铜和浓硫酸的反应生成硫酸铜、水、SO2,反应为Cu+2H2SO4(浓)CuSO4+SO2↑+2H2O,0.1mol Cu和含有0.2mol H2SO4的浓硫酸混合共热,若完全反应生成0.1mol气体,但随反应进行,浓硫酸变为稀硫酸,与Cu不反应,则生成气体减少,生成SO2的体积<2.24L,加铁粉或碳酸钠生成气体,氢离子剩余,证明上述结论,

故答案为:Cu+2H2SO4(浓)CuSO4+SO2↑+2H2O;<;bc;

点评: 本题考查较综合,涉及离子反应的书写,常见气体的制备等,注意氢离子剩余可说明Cu与稀硫酸不反应,题目难度不大.

 

24.图中A~J分别代表相关反应的一种物质.已知A分解得到等物质的量的B、C、D,图中有部分生成物未标出.

(1)写出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NH3+5O24NO+6H2O .

(2)写出③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NH4++HCO3﹣+2OH﹣NH3↑+CO32﹣+2H2O .

(3)写出J与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4HNO3(浓)CO2↑+4NO2↑+2H2O .

考点: 无机物的推断.  

分析: A受热能分解,分解得到等物质的量的B、C、D,且A与碱反应生成D,则A为酸式盐或铵盐,C能和过氧化钠反应,则C为水或二氧化碳,镁条能在B中燃烧,则B为二氧化碳或氧气,因为A受热分解生成B、C、D,则B为二氧化碳,C为水,水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NaOH和O2,D能在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生成H,则D是NH3,G是O2,H是NO,I是NO2,J是HNO3,镁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碳,C和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和水,则E是MgO,F是C,通过以上分析知,A为NH4HCO3,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 解:A受热能分解,分解得到等物质的量的B、C、D,且A与碱反应生成D,则A为酸式盐或铵盐,C能和过氧化钠反应,则C为水或二氧化碳,镁条能在B中燃烧,则B为二氧化碳或氧气,因为A受热分解生成B、C、D,则B为二氧化碳,C为水,水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NaOH和O2,D能在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生成H,则D是NH3,G是O2,H是NO,I是NO2,J是HNO3,镁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碳,C和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和水,则E是MgO,F是C,通过以上分析知,A为NH4HCO3,

(1)反应②为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氨气被氧化生成一氧化氮和水,反应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

故答案为:4NH3+5O24NO+6H2O;

(2)反应③为在加热条件下,碳酸氢铵和氢氧化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4++HCO3﹣+2OH﹣NH3↑+CO32﹣+2H2O,

故答案为:NH4++HCO3﹣+2OH﹣NH3↑+CO32﹣+2H2O;

(3)J与F反应为在加热条件下,碳和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和水,反应方程式为:C+4HNO3(浓) CO2↑+4NO2↑+2H2O,

故答案为:C+4HNO3(浓) CO2↑+4NO2↑+2H2O.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转化关系和物质性质的应用,本题涉及铁及其化合物,Al、HNO3、H2SO4等物质的性质应用内容,综合考查考生熟练运用元素化合物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难度中等.

 

25.(16分)(2014春•沙坪坝区校级期末)硫代硫酸钠(Na2S2O3)在工业生产、医药制造业中被广泛应用,工业普遍使用Na2SO3与硫磺(S)共煮得到,装置如图1.已知: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

Ⅰ.(1)步骤1:打开K1、关闭K2,向圆底烧瓶中加入足量甲并加热,则试剂甲为 浓硫酸 .

(2)步骤2:始终保持C中溶液呈碱性,反应一段时间后,硫粉的量逐渐减少,打开K2、关闭K1并停止加热.

①C中溶液须保持呈碱性,若呈酸性,则 CO32﹣+2H+=H2O+CO2↑ 、 S2O32﹣+2H+=H2O+SO2↑+S↓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②装置B、D的作用是 吸收SO2,防止污染 .

(3)步骤3:将C中所得混合物分离提纯后得产品.

Ⅱ.(4)利用反应2Na2S+Na2CO3+4SO2=3Na2S2O3+CO2也能制备Na2S2O3.所需仪器如图2,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接口顺序为: a →g,h→ b , c → e , f →d.

(5)装置乙盛装的试剂是 Na2CO3和Na2S的混合溶液 .

(6)Na2S2O3还原性较强,工业上常用作除去溶液中残留的Cl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S2O32﹣+4Cl2+5H2O=2SO42﹣+8Cl﹣+10H+ .

(7)请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证明上述残留的Cl2被还原成了Cl﹣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Ba(NO3)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再取上层清液(或过滤后取滤液),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Cl2被还原为了Cl﹣ .

考点: 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分析: (1)由实验装置可知A用于制备二氧化硫,B为尾气处理装置,C中反应生成Na2S2O3,D为尾气处理装置,以此解答;

(2)①碳酸根,硫代硫酸根与氢离子不共存;

②氢氧化硫能与二氧化硫反应;

(4)装置gh是浓硫酸和亚硫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的装置,装置bc是安全瓶,导气管略露出胶塞,起到防止倒吸的作用,二氧化硫是污染性气体实验结束后不能排放到大气中,装置d中的反应结束后,先关闭分液漏斗旋塞,接下来的操作是关闭K1打开K2;

(5)装置乙中发生反应2Na2S+Na2CO3+4SO2=3Na2S2O3+CO2;

(6)Na2S2O3与氯气反应生成硫酸根;

(7)加入钡除掉硫酸根,然后检验氯离子.

解答: 解:(1)A用于制备二氧化硫,应为浓硫酸和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则试剂甲为浓硫酸,故答案为:浓硫酸;

(2)①碳酸根,硫代硫酸根与氢离子不共存,离子方程式:CO32﹣+2H+=H2O+CO2↑、S2O32﹣+2H+=H2O+SO2↑+S↓;

②,故答案为:CO32﹣+2H+=H2O+CO2↑、S2O32﹣+2H+=H2O+SO2↑+S↓;

②装置B、D中应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用来吸收SO2,防止污染环境,故答案为:吸收SO2,防止污染;

(4)装置gh是浓硫酸和亚硫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的装置,装置bc是安全瓶,导气管略露出胶塞,起到防止倒吸的作用,二氧化硫是污染性气体实验结束后不能排放到大气中,装置d中的反应结束后,先关闭分液漏斗旋塞,接下来的操作是关闭K1打开K2,接口顺序为:a→g,h→b,c→e,f→d,故答案为:a;b;c;e;f;

(5)装置乙中发生反应2Na2S+Na2CO3+4SO2=3Na2S2O3+CO2,盛装的试剂是Na2CO3和Na2S的混合溶液,故答案为:Na2CO3和Na2S的混合溶液;

(6)Na2S2O3与氯气反应生成硫酸根,离子方程式为:S2O32﹣+4Cl2+5H2O=2SO42﹣+8Cl﹣+10H+,故答案为:S2O32﹣+4Cl2+5H2O=2SO42﹣+8Cl﹣+10H+;

(7)加入钡除掉硫酸根,然后检验氯离子.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Ba(NO3)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再取上层清液(或过滤后取滤液),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Cl2被还原为了Cl﹣,故答案为: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Ba(NO3)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再取上层清液(或过滤后取滤液),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Cl2被还原为了Cl﹣.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制备,属于中等难度试题的考查,试题综合性强,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解题方法的指导与训练,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规范严谨的实验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文档

重庆市万州二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化学试卷

2014-2015学年重庆市万州二中高一(下)月考化学试卷(4月份)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5分)(2015春•万州区校级月考)原子弹是一种主要利用235U或239Pu等重原子核的裂变制成的武器,Pu为94号元素,则239Pu核内的中子数为()A.51B.94C.141D.1452.(2.5分)(2012秋•忻州期末)下列过程没有起到氮的固定作用的是()A.N2与O2反应生成NOB.NH3经催化氧化生成NOC.N2和H2在一定条件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