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1年高考历史终极猜题卷 新高考版 河北地区专用 试卷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3:39:06
文档

2021年高考历史终极猜题卷 新高考版 河北地区专用 试卷

2021年高考历史终极猜题卷新高考版河北地区专用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封建,非圣人意也……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据此可知,柳宗元认为分封制()A.由古人所处客观环境决定B.与圣人个人意志紧密相关C.促使国家由松散走向紧密D.有利于周代政治稳定发展2.《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武
推荐度:
导读2021年高考历史终极猜题卷新高考版河北地区专用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封建,非圣人意也……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据此可知,柳宗元认为分封制()A.由古人所处客观环境决定B.与圣人个人意志紧密相关C.促使国家由松散走向紧密D.有利于周代政治稳定发展2.《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武
2021年高考历史终极猜题卷 新高考版 河北地区专用 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封建,非圣人意也……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据此可知,柳宗元认为分封制(   )

A.由古人所处客观环境决定    B.与圣人个人意志紧密相关

C.促使国家由松散走向紧密    D.有利于周代政治稳定发展

2.《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汉官旧仪》又云:“丞相府司直一人……职无不监。武帝初置,曰司直官。”这表明汉武帝设置司直(   )

A.意在帮助丞相处理全国政事    B.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意图

C.完善了的行政监察    D.是为了扩大中枢的行政权力

3.唐朝时期,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前期主要是以小户型为主,后期则出现了大量的联合型家庭,家庭人口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秩序的稳定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赋税制度的变革    D.家庭观念的变化

4.宋代以前,台谏官的选任和进退通常由宰相掌管。宋代改由皇帝亲自任命台谏官,仁宗时,宰相李迪擅用亲旧二人为台官。仁宗下诏责之,曰“祖宗之法不可坏也,宰相自用台官,则宰相过失,无敢言者也”。由此可见,宋代台谏制度(   )

A.有效制止以权谋私情形    B.成为打击异己的政治工具

C.监督了朝廷及皇帝    D.巩固了皇权防止权移臣下

5.明清小说家的作品往往“使人读之为轩然笑为潸然泪,即樵夫牧子,厨妇爨婢,皆感动于不容已。”如《醒世姻缘传》中,作者用方言俗语描摹人物情状,通过对两个家庭、两种姻缘的描写,呼吁尊重女性、夫妻应当“相敬如宾”这表明(   )

A.小说打破了传统的等级秩序    B.经济发展使近代平等观念形成

C.封建礼教抑制了文学的发展    D.市民文学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6.18年,总理衙门分发丁韪良(美国传教士)译著的《万国公法》给清朝。李鸿章还解释道,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与应用《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这反映了当时一些(   )

A.注重用国际法维护权益    B.主张收回国家的主权

C.萌发了救亡图存的意识    D.改变了中国外交困局

7.初年,北洋先后公布《农商部奖章规则》及《农商部奖励实业办法》等规定,主要是对经营实业成绩显著的个人与团体给予荣誉奖励。这些法令的颁布(   )

A.促进了民族经济初步发展    B.表明实业救国思潮成为社会共识

C.反映出开始干预经济    D.有利于激发民族工商业发展活力

8.20世纪30年代初,针对鄂豫皖根据地极其艰难困苦的财政经济和金融环境,指示:“的意见,你们应当创造财政经济委员会,来计划苏维埃一般财政经济建设的发展,与实行财政经济。”“苏维埃的财政经济来源完全建立在‘打豪儿’上面的,这是应当转变的。”这反映出中国党(   )

A.废止土地        B.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

C.“左”倾错误的扩展    D.重视根据地建设

9.指出:“(当时)《新民主主义论》初稿写到一半时,中国近百年历史前八十年是一个阶段、后二十年是一个阶段的看法,才逐渐明确起来,因此重新写起,经过反复修改才定了稿。”“后二十年是一个阶段的看法”是指(   )

A.中国掀起反帝反封建国民    B.无产阶级成为的领导阶级

C.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飞跃

10.下图为1978—2012年中国货物出口和进口总额。这可以用来说明(   )

A.经济全球化起了决定作用    B.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巨变

C.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    D.中国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大国

11.罗马先后存在过法律诉讼、程式诉讼和非常审判三种诉讼程序。在法律诉讼时期产生了“原告未证明则开释被告”的证明责任规则,程式诉讼时期产生了“被告在抗辩中变为原告”的规则,非常审判后期抽象出为人熟知的“谁主张谁举证”规则。这反映出罗马法(   )

A.注重程序的特征    B.不够稳定的特征    C.逐步完善的特征    D.影响深远的特征

12.1624年,英国制订法律规定:“当任何人利用他自己的费用和企业,或通过他自己的智慧和发明,确实把任何新技术引进王国或把任何过去从未应用的发明引入,促进了贸易,有利于王国,可以授予他在合理的时期内以保护,直到国民们学会这件事为止这表明当时英国(   )

A.保护工商业的合法经营    B.极力推行重商主义经济

C.借助立法保护发明专利    D.高度重视资本主义经济立法

13.伏尔泰在《风俗论》中指出:在各民族历史中,中国的史籍记载是唯一建立在天象观察的基础上的,因此基本上是无可争议的;而且中国史籍中“没有任何神迹、预言,甚至丝毫没有别的国家缔造者所采取的政治诈术”。伏尔泰旨在(   )

A.推崇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B.促进广大民众人文精神的觉醒

C.肯定中国史籍记载的严谨    D.为国内政治斗争提供理论依据

14.1918年8月,全俄执行委员会颁布法令:在人口超过一万人的城市里,所有建筑物……如果其总价值或租赁收入超过地方政权机关规定的限度,就要废除其私有财产权,交给地方政权机关支配。1921年8 月,颁布《关于修订收归市有的房产名单》,转交给个人或者集体。这一变化说明(   )

A.苏俄公有制度已经确立    B.苏俄强化对经济的管制

C.社会主义基础日趋巩固    D.苏俄实行分权管理经济

15.下表是福利国家瑞典预算和赤字统计表,这反映出(   )

单位:10亿克朗

年份195019601970197519801981
财政收入5.8316.2144.1184.60146.48163.39
财政支出6.1416.86

47.3491.811.39229.66
赤字0.310.653.237.2142.9166.27
A.高税收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B.逐步取消国家福利的必要性

C.福利国家有调整的必要性    D.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17、1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9、20、21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43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一词出现后,仅在古代中国就衍生出多种含义,如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中原地区、国内或内地、诸夏族居地乃至华夏国家等。“中国”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始于“中华”,“中国”是它的简称;现在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其中,最接近“中国”一词本来意义的是“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那里是王权国家的权力中心之所在,已形成具有向心力和辐射性的强势文化“磁场”。其地理位置居中,有地利之便,因此又称为“国中”、“土中”或“中原”。

——许宏《前中国时代与“中国"的初兴》

材料二 元人“中国观”的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域、民族、政治三个角度理解“中国”一词的含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二的观点。(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从各国已有的现代化经验看,政治民主化并没有一个通用的模式。它不仅依据各国的具体情况诸如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社会现实等确立不同的政治民主化的模型,而且各国的政治民主化实际上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可能一步到位,建立一个尽善尽美、万世不易的模型。以今天的美国政治去和二百年前,即使一百年前的美国政治相比较,我们很容易地看到其中的差别。如果人们无视政治民主化在各国的特殊性和阶段性,人为地追求某一既成的模式和超前发展,那么必定不能成功,甚者适得其反。

——摘编自马勇《重寻近代中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自拟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在19世纪70年代的矿业及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分)

(二)选考题:共12分。请考生从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右侧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分;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

19.【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

材料 爆发于19世纪中期的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太平军在金田后,实行了激进的反儒反孔,把儒家经典斥为“妖书”“邪说”。凡太平军所到之处,都捣毁孔庙,焚烧经书。太平天国明文规定: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属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否则问罪。洪秀全甚至下令:凡一切妖书如有敢念诵教习者,一概皆斩。1853年冬颁布了政治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明文规定:凡是天国内的妇女,在礼拜日时,必须与男子一道到礼拜堂内“讲听道理”和“听讲圣书”,并可以与男子同排列在一行。清人马寿龄在记载太平天国的妇女教育状况时说:“听者已倦讲未已,男子命退女子,女子痴憨笑相语”,都乐于参加天国“讲道理”的活动。在科举考试中,当时参加考试的人,在答卷时仍须作八股文的文体结构。即文中有破题、承题、起讲、领题、起出股、起对股、出题、中中股、中对股、后出股、后对比和结题等八股文的文体结构。在试题的拟定上,太平天国领导人也煞费苦心,例如太平天国甲寅四年(1854)八月,湖北省乡试试题中就有“真神独一皇上帝”“皇上帝乃真皇帝”“真命天子福命将”等试题。

——摘编自林志杰《试论太平天国文化与教育改革的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太平天国文化与教育改革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太平天国文化与教育改革。(8分)

20.【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分)

材料 1948年美国对日媾和草案中,依然保留了占领初期禁止日本一切核能研究的内容,但在1949年11月的草案中则删除了禁止条款。1951年9月8日,美日等国正式签署《旧金山和约》,条约中并无禁止或日本从事核研究的内容,此举标志着美国对日“全面核”的解禁。当然,条约的生效并不意味着美国在核能方面给予日本完全的自由决定权。12月17日,美国联合参谋本部明确指出,日本独自进行核武器研发将违反《日美安保条约》。尽管美国试图通过制度安排谋求对原子能的绝对控制与垄断,但其对现实情况的判断上出现“两个失误”,即:一是“低估了”苏联工业基础潜力与制造原子弹的能力,二是“高估了”原子能保密的有效性。

——摘编自尹晓亮《日美核能合作的历史缘起(1945—1955)》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美国对日核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日核变化的影响。(6分)

21.【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

材料 1978年10月,袁庚受命主持招商局全面工作,同年批准招商局在蛇口设立工业区。那时的蛇口还是一片荒山野岭,袁庚率领第一批创业者提出了振聋发聩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1984年视察蛇口时肯定了这一符合市场经济精神的口号。袁庚在蛇口冲破“姓资”“姓社”禁区,引进新的人才观念、成功地建立全新的劳动用工制、干部聘用制、薪酬分配制、社会保险制、工程招标制及企业股份制等,这一切改革举措引起了人们经济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无论是回顾深圳的发展,还是重温改革开放的历程,这位招商局第29代掌门都被认为是改革开放早期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摘编自南天《袁庚,蛇口创业开启新时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庚创立蛇口工业区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袁庚是“改革开放早期的标志性人物之一”这一判断。(6分)

文档

2021年高考历史终极猜题卷 新高考版 河北地区专用 试卷

2021年高考历史终极猜题卷新高考版河北地区专用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封建,非圣人意也……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据此可知,柳宗元认为分封制()A.由古人所处客观环境决定B.与圣人个人意志紧密相关C.促使国家由松散走向紧密D.有利于周代政治稳定发展2.《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武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