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核心网,骨干网,支撑网,接入网与驻地网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3:40:37
文档

核心网,骨干网,支撑网,接入网与驻地网

核心网,骨干网,支撑网,接入网与驻地网长途网+中继网+支撑网=核心网,核心网+接入网=公共电信网,驻地网+公共电信网=通信网(?)核心网CN解释:CoreNetwork--核心网定义:将业务提供者与接入网,或者,将接入网与其他接入网连接在一起的网络。通常指除接入网和用户驻地网之外的网络部分。所属学科:通信科技(一级学科);通信网络(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简单点说,可以把移动网络划分为三个部分,基站子系统,网络子系统,和系统支撑部分比如说安全管理等这些。核心网部分就
推荐度:
导读核心网,骨干网,支撑网,接入网与驻地网长途网+中继网+支撑网=核心网,核心网+接入网=公共电信网,驻地网+公共电信网=通信网(?)核心网CN解释:CoreNetwork--核心网定义:将业务提供者与接入网,或者,将接入网与其他接入网连接在一起的网络。通常指除接入网和用户驻地网之外的网络部分。所属学科:通信科技(一级学科);通信网络(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简单点说,可以把移动网络划分为三个部分,基站子系统,网络子系统,和系统支撑部分比如说安全管理等这些。核心网部分就
核心网,骨干网,支撑网,接入网与驻地网

长途网+中继网+支撑网=核心网,核心网+接入网=公共电信网,驻地网+公共电信网=通信网  (?)

核心网 CN

解释:

  Core Network -- 核心网

定义:

  将业务提供者与接入网,或者,将接入网与其他接入网连接在一起的网络。通常指除接入网和用户驻地网之外的网络部分。

所属学科:

  通信科技(一级学科);通信网络(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简单点说,可以把移动网络划分为三个部分,基站子系统,网络子系统,和系统支撑部分比如说安全管理等这些。核心网部分就是位于网络子系统内,核心网的主要作用把A口上来的呼叫请求或数据请求,接续到不同的网络上。主要是涉及呼叫的接续、计费,移动性管理,补充业务实现,智能触发等方面主体支撑在交换机。至于软交换则有两个很明显的概念,控制与承载的分离,控制信道与数据信道的分离。

  核心网 从协议上规定就是其到核心交换或者呼叫路由功能的网元,对于2G/3G 核心网一般都是一样,在R4架构比如MSC SERVER MGW ,HLR,VLR ,EIR ,AUC等,主要作用是整个呼叫信令控制和承载建立。

  核心网的发展方向 核心网全面进入“IP”时代,IP、融合、宽带、智能、容灾和绿色环保是其主要特征。从电路域看,移动软交换已经全面从TDM的传输电路转向IP;从分组域看,宽带化、智能化是其主要特征;从用户数据看,新的HLR被广泛接受,逐步向未来的融合数据中心演进。另外,运营商纷纷将容灾和绿色环保提到战略的高度;移动网络在未来发展和演进上殊途同归,在4G时代,GSM和CDMA两大阵营将走向共同的IMS+SAE+LTE架构。

支撑网

     

定义:利用电信网的部分设施和资源组成的,相对于电信网中的业务网和传送网的网络。支撑网对业务网和传送网的正常、高效、安全、可靠的运行、管理、维护和开通(OAM&P)起支撑和保证作用。 

支撑网(supporting network),现代电信网运行的支撑系统。一个完整的电信网除有以传递电信业务为主的业务网之外,还需有若干个用来保障业务网正常运行、增强网路功能、提高网路服务质量的支撑网路。支撑网中传递相应的监测和控制信号。支撑网包括同步网、公共信道信令网、传输监控和网路管理网等。

建设支撑网的目的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全面提高全网的运行效率。   

中国电信的三大支撑网分别为7号(No.7)公共信道信令网、数字同步网以及电信管理网。

接入网
目录

·一、接入网的概念

·二、宽带有线接入网技术

·三、宽带无线接入网技术

  Access Network (AN) -- 接入网 

  根据近些年来电信网的发展趋势,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ITU-T)提出了“接入网”的概念。接入网是指骨干网络到用户终端之间的所有设备。其长度一般为几百米到几公里,因而被形象地称为"最后一公里"。由于骨干网一般采用光纤结构,传输速度快,因此,接入网便成为了整个网络系统的瓶颈。接入网的接入方式包括铜线(普通电话线)接入、光纤接入、光纤同轴电缆(有线电视电缆)混合接入HFC (Hybrid Fiber Coaxial)、无线接入和以太网接入等几种方式。

  100多年以来,电信网技术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交换还是传输,大约每隔10~20年就会有新的技术和系统诞生。然而这种迅速更新和变化只发生在电信网的核心,即长途网和中继网部分。而电信网的边缘部分,即从本地交换机到用户之间的接入网一直是电信网领域中技术变化最慢、耗资最大、成本最敏感、法规影响最大和运行环境最恶劣的老大难领域。

  然而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传统的电信概念和体系结构,随着各国接入网市场的逐渐开放,电信管制的放松,竞争的日益加剧和扩大,新业务需求的迅速出现,有线技术(包括光纤技术)和无线技术的发展,接入网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巨大的市场潜力驱动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接入网技术,但是至今尚无一种接入技术可以满足所有应用的需要,接入技术的多元化是接入网的一个基本特征。接入技术可以分为有线接入技术和无线接入技术两大类。

   

一、接入网的概念

  国际电联标准部(ITU-T)根据近年来电信网的发展演变趋势,提出了接入网的概念。

  从整个电信网的角度讲,可以将全网划分为公用网和用户驻地网(CPN)两大块,其中CPN属用户所有,因而,通常意义的电信网指的是公用电信网部分。公用电信网又可以划分为长途网、中继网和接入网3部分。长途网和中继网合并称为核心网。相对于核心网,接入网介于本地交换机和用户之间,主要完成使用户接入到核心网的任务,接入网由业务节点接口(SNI)和用户网络接口(UNI)之间一系列传送设备组成。

   

二、宽带有线接入网技术

  宽带有线接入网技术包括:基于双绞线的ADSL技术、基于HFC网(光纤和同轴电缆混合网)的Cable Modem技术、基于五类线的以太网接入技术以及光纤接入技术。

  1.基于双绞线的ADSL技术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系统(ADSL)是充分利用现有电话网络的双绞线资源,实现高速、高带宽的数据接入的一种技术。ADSL是DSL的一种非对称版本,它采用FDM(频分复用)技术和DMT调制技术,在保证不影响正常电话使用的前提下,利用原有的电话双绞线进行高速数据传输。

  从实际的数据组网形式上看,ADSL所起的作用类似于窄带的拨号Modem,担负着数据的传送功能。按照OSI七层模型的划分标准,ADSL的功能从理论上应该属于七层模型的物理层。它主要实现信号的调制、提供接口类型等一系列底层的电气特性。同样,ADSL的宽带接入仍然遵循数据通信的对等层通信原则,在用户侧对上层数据进行封装后,在网络侧的同一层上进行开封。因此,要实现ADSL的各种宽带接入,在网络侧也必须有相应的网络设备相结合。

  ADSL的接入模型主要由交换局端模块和远端模块组成,交换局端模块包括中心ADSL Modem 和接入多路复用系统DSLAM,,远端模块由用户ADSL Modem和滤波器组成。

  ADSL能够向终端用户提供8Mbps的下行传输速率和1Mbps的上行速率,比传统的28.8Kbps模拟调制解调器将近快200倍,这也是传输速率达128Kbps的ISDN(综合业务数据网)所无法比拟的。与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相比,ADSL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它是针对单一电话线路用户的专线服务,而电缆调制解调器则要求一个系统内的众多用户分享同一带宽。尽管电缆调制解调器的下行速率比ADSL高,但考虑到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在同一时间上网,电缆调制解调器的性能将大大下降。另外,电缆调制解调器的上行速率通常低于ADSL。

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全世界有将近7.5亿铜制电话线用户,而享有电缆调制解调器服务的家庭只有1200万。ADSL无须改动现有铜缆网络设施就能提供宽带业务,由于技术成熟,产量大幅上升,ADSL已开始进入大力发展阶段。

  目前,众多ADSL厂商在技术实现上,普遍将先进的ATM服务服务质量保证技术融入到ADSL设备中,DSLAM(ADSL的用户集中器)的ATM功能的引入,不仅提高了整个ADSL接入的总体性能,为每一用户提供了可靠的接入带宽,为ADSL星形组网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而且完成了与ATM接口的无缝互联,实现了与ATM骨干网的完美结合。

  2.基于HFC网的Cable Modem技术

  基于HFC网(光纤和同轴电缆混合网)的Cable Modem技术是宽带接入技术中最先成熟和进入市场的,其巨大的带宽和相对经济性使其对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和新成立的电信公司很具吸引力。

  Cable Modem的通信和普通Modem一样,是数据信号在模拟信道上交互传输的过程,但也存在差异,普通Modem的传输介质在用户与访问服务器之间是的,即用户独享传输介质,而Cable Modem的传输介质是HFC网,将数据信号调制到某个传输带宽与有线电视信号共享介质;另外,Cable Modem的结构较普通Modem复杂,它由调制解调器、调谐器、加/解密模块、桥接器、网络接口卡、以太网集线器等组成,它无须拨号上网,不占用电话线,可提供随时在线连接的全天候服务。

  目前Cable Modem产品有欧、美两大标准体系,DOCSIS是北美标准,DVB/DAVIC是欧洲标准。

  欧、美两大标准体系的频道划分、频道带宽及信道参数等方面的规定,都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互不兼容。北美标准是基于IP的数据传输系统,侧重于对系统接口的规范,具有灵活的高速数据传输优势;欧洲标准是基于ATM的数据传输系统,侧重于DVB交互信道的规范,具有实时视频传输优势。从目前情况看,兼容欧洲标准的Euro DOCSIS1.1标准前景看好,我国信息产业部——CM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类似于这一标准。

  Cable Modem的工作过程是:以DOCSIS标准为例,Cable Modem的技术实现一般是从87 MHZ—860MHZ电视频道中分离出一条6MHZ的信道用于下行传送数据。通常下行数据采用QAM(正交调幅)调制方式或256QAM调制方式。上行数据一般通过5 MHZ—65 MHZ之间的一段频谱进行传送,为了有效抑制上行噪音积累,一般选用QPSK调制(QPSK比QAM更适合噪音环境,但速率较低)。CMTS(Cable Modem的前端设备)与 CM(Cable Modem)的通信过程为:CMTS从外界网络接收的数据帧封装在MPEG—TS帧中,通过下行数据调制(频带调制)后与有线电视模拟信号混合输出RF信号到HFC网络,CMTS同时接收上行接收机输出的信号,并将数据信号转换成以太网帧给数据转换模块。用户端的Cable Modem的基本功能就是将用户计算机输出的上行数字信号调制成5 —65 MHZ射频信号进入HFC网的上行通道,同时,CM还将下行的RF信号解调为数字信号送给用户计算机。

Cable Modem的前端设备CMTS采用10Base—T,100Base—T等接口通过交换型HUB与外界设备相联,通过路由器与Internet连接,或者可以直接联到本地服务器,享受本地业务。CM(Cable Modem)是用户端设备,放在用户的家中,通过10Base—T接口,与用户计算机相联。

  有线电视HFC网络是一个宽带网络,具有实现用户宽带接入的基础。1998年3月,ITU组织接受了MCNS的DOCSIS标准,确定了在HFC网络内进行高速数据通信的规范,为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系统的发展提供了保证。与ADSL不同,HFC的数据通信系统Cable Modem不依托ATM技术,而直接依靠IP技术,所以很容易开展基于IP的业务。通过Cable Modem系统,用户可以在有线电视网络内实现国际互联网访问、IP电话、视频会议、视频点播、远程教育、网络游戏等功能。此外,电缆调制解调器也没有ADSL技术的严格距离。采用Cable Modem在有线电视网上建立数据平台,已成为有线电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基于五类线的以太网接入技术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太网就成为最普遍采用的网络技术,根据IDC的统计,以太网的端口数约为所有网络端口数的85%。1998年以太网卡的销售是4800万端口,而令牌网、FDDI网和ATM等网卡的销售量总共才是500万端口,只是整个销售量的10%。而以太网的这种优势仍然有继续保持下去的势头。

  传统以太网技术不属于接入网范畴,而属于用户驻地网(CPN)领域。然而其应用领域却正在向包括接入网在内的其它公用网领域扩展。历史上,对于企事业用户,以太网技术一直是最流行的方法,利用以太网作为接入手段的主要原因是:(1)以太网已有巨大的网络基础和长期的经验知识;(2)目前所有流行的操作系统和应用都与以太网兼容;(3)性能价格比好、可扩展性强、容易安装开通以及可靠性高;(4)以太网接入方式与IP网很适应,同时以太网技术已有重大突破,容量分为10/100/1000Mb/s三级,可按需升级,10Gb/s以太网系统也即将问世。

  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宽带接入网由局侧设备和用户侧设备组成。局侧设备一般位于小区内,用户侧设备一般位于居民楼内;或者局侧设备位于商业大楼内,而用户侧设备位于楼层内。局侧设备提供与IP骨干网的接口,用户侧设备提供与用户终端计算机相接的10/100BASE-T接口。局侧设备具有汇聚用户侧设备网管信息的功能。

  宽带以太网接入技术具有强大的网管功能。与其它接入网技术一样,能进行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和安全管理;还可以向计费系统提供丰富的计费信息,使计费系统能够按信息量、按连接时长或包月制等计费方式。

基于五类线的高速以太网接入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方式。它特别适合密集型的居住环境,非常适合中国国情。因为中国居民的居住情况不象西方发达国家,个人用户居住分散,中国住户大多集中居住,这一点尤其适合发展光纤到小区,再以快速以太网连接到户的接入方式。在局域网中IP协议都是运行在以太网上,即IP包直接封装在以太网帧中,以太网协议是目前与IP配合最好的协议之一。以太网接入手段已成为宽带接入新潮流,它将快速进入家庭。目前大部分的商业大楼和新建住宅楼都进行了综合布线,布放了5类UTP,将以太网插口布到了桌边。以太网接入能给每个用户提供10Mb/s或100Mb/s的接入速率,它拥有的带宽是其它方式的几倍或者几十倍。完全能满足用户对带宽接入的需要。ADSL虽然比56K速度快,但与以太网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它只是人们迈向宽带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技术。ADSL和Cable Modem的费用都很高,造价和成本平均每一户将超过1000元。而以太网每户费用在几百元左右。所以以太网接入方式,在性能价格比上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网络未来发展趋势。在商业大楼和新建高档住宅楼,以太网接入将会是最有前途的宽带接入手段。

  4.光纤接入技术

  光纤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质量高、性能稳定、防电磁干扰、保密性强等优点。在干线通信中,光纤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接入网中,光纤接入也将成为发展的重点。光纤接入网指的是接入网中的传输媒质为光纤的接入网。光纤接入网从技术上可分为两大类:即有源光网络(AON,Active Optical Network)和无源光网络(PON,Passive OpticaOptical Network)。有源光网络又可分为基于SDH的AON和基于PDH的AON,本文只讨论SDH(同步光网络)系统。

  (1)接入网用SDH系统

  有源光网络的局端设备(CE) 和远端设备(RE)通过有源光传输设备相连,传输技术是骨干网中已大量采用的SDH和PDH技术,但以SDH技术为主。远端设备主要完成业务的收集、接口适配、复用和传输功能。局端设备主要完成接口适配、复用和传输功能。此外,局端设备还向网络管理系统提供网管接口。在实际接入网建设中,有源光网络的拓扑结构通常是星型或环行。在接入网中应用SDH(同步光网络)的主要优势在于:SDH可以提供理想的网络性能和业务可靠性;SDH固有的灵活性使对于发展极其迅速的蜂窝通信系统采用SDH系统尤其适合。当然,考虑到接入网对成本的高度敏感性和运行环境的恶劣性,适用于接入网的SDH设备必须是高度紧凑,低功耗和低成本的新型系统,其市场应用前景看好。

   接入网用SDH的最新发展趋势是支持IP接入,目前至少需要支持以太网接口的映射,于是除了携带话音业务量以外,可以利用部分SDH净负荷来传送IP业务,从而使SDH也能支持IP的接入。支持的方式有多种,除了现有的PPP方式外,利用VC12的级联方式来支持IP传输也是一种效率较高的方式。总之,作为一种成熟可靠提供主要业务收入的传送技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仍然会不断改进支持电路交换网向分组网的平滑过渡。

  (2)无源光网络PON

  无源光网络(PON)是一种纯介质网络,避免了外部设备的电磁干扰和雷电影响,减少了线路和外部设备的故障率,提高了系统可靠性,同时节省了维护成本,是电信维护部门长期期待的技术。PON的业务透明性较好,原则上可适用于任何制式和速率信号。特别是一个ATM化的无源光网络(APON)可以通过利用ATM的集中和统计复用,再结合无源分路器对光纤和光线路终端的共享作用,使成本可望比传统的以电路交换为基础的PDH/SDH接入系统低20%—40%。

  APON的业务开发是分阶段实施的,初期主要是VP专线业务。相对普通专线业务,APON提供的VP专线业务设备成本低,体积小,省电、系统可靠稳定、性能价格比有一定优势。第二步实现一次群和二次群电路仿真业务,提供企业内部网的连接和企业电话及数据业务。第三步实现以太网接口,提供互联网上网业务和VLAN业务。以后再逐步扩展至其它业务,成为名副其实的全业务接入网系统。

APON能否大量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价格问题。目前第一代的实际APON产品的业务供给能力有限,成本过高,其市场前景由于ATM在全球范围内的受挫而不确定,但其技术优势是明显的。特别是综合考虑运行维护成本,则在新建地区,高度竞争的地区或需要替代旧铜缆系统的地区,此时敷设PON系统,无论是FTTC,还是FTTB方式都是一种有远见的选择。在未来几年能否将性能价格比改进到市场能够接受的水平是APON技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光纤接入技术与其他接入技术(如铜双绞线、同轴电缆、五类线、无线等)相比,最大优势在于可用带宽大,而且还有巨大潜力可以开发,在这方面其他接入技术根本无法与其相比。光纤接入网还有传输质量好、传输距离长、抗干扰能力强、网络可靠性高、节约管道资源等特点。另外,SDH和APON设备的标准化程度都比较高,有利于降低生产和运行维护成本。

  当然,与其他接入技术相比,光纤接入网也存在一定的劣势。最大的问题是成本还比较高。尤其是光节点离用户越近,每个用户分摊的接入设备成本就越高。另外,与无线接入相比,光纤接入网还需要管道资源。这也是很多新兴运营商看好光纤接入技术,但又不得不选择无线接入技术的原因。

  根据光网络单元的位置,光纤接入方式可分为如下几种:FTTR(光纤到远端接点);FTTB(光纤到大楼);FTTC(光纤到路边);FTTZ(光纤到小区);FTTH(光纤到用户)。光网络单元具有光/电转换、用户信息分接和复接,以及向用户终端馈电和信令转换等功能。当用户终端为模拟终端时,光网络单元与用户终端之间还有数模和模数的转换器。

   

三、宽带无线接入网技术

  随着电信技术的发展和Internet的快速普及,通信业务量,尤其是数据通信量的大大增加。骨干网的带宽由于光潜的大量采用而相对充足,带宽需求的主要瓶径在接入段。光接入网是发展宽带接入的长远解决方案,但目前这种方式还存在工程造价太高,建设速度慢等缺点,而且对于部分网络运行企业来说,不具备本地网络资源,在这种情况下,要进入和占领接入市场,采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切入点。目前主要有四种宽带无线接入技术:MMDS、 LMDS、卫星通信接入技术和不可见光纤无线系统。

  1.MMDS接入技术

  MMDS(Multichannel Microwave Distribution System )多路微波分配系统已成为有线电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MMDS是以传送电视节目为目的,模拟MMDS只能传8套节目,随着数字图像/声音技术和对高速数据的社会需求的出现,模拟MMDS正在向数字MMDS过渡。美国的数字MMDS由于有31个频点,可以传送MPEG-2压缩的上百套电视节目和声音广播节目。它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单向或双向的高速英特网业务。

  MMDS的频率是2.5~2.7MHz。它的优点是:雨衰可以忽略不计;器件成熟;设备成本低。它的不足是带宽有限,仅200MHz。许多通信公司看中用LMDS技术来作为数据、话音和视频的双向无线高速接入网。但由于MMDS的成本远低于LMDS,技术也更成熟,因而通信公司愿意从MMDS入手。它们正在通过数字MMDS开展无线双向高速数据业务,主要是双向无线高速英特网业务。

  最近,我国有的大城市已经成功地建成了数字MMDS系统,并且已经投入使用。不仅传送多套电视节目,同时还将传送高速数据,成为我国数字MMDS应用的先驱。数字MMDS不应该单纯为了多传电视节目,而应该充分发挥数字系统的功能,同时传送高速数据,开展增值业务。高速数据业务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MMDS经营者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因为数据业务的收入远高于电视业务的收入。

  2.LMDS接入技术

  本地多点分配业务LMDS (Local Multipoint Distribution Service) 工作在20~40GHz频带上,传输容量可与光纤比拟,同时又兼有无线通信经济和易于实施等优点。

  LMDS基于MPEG技术,从微波视频分布系统(Microwave Video Distribution System, MVDS)发展而来。作为一种新兴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LMDS为“最后一公里”宽带接入和交互式多媒体应用提供经济和简便的解决方案,它的宽带属性使其可以提供大量电信服务和应用。

  一个完整的LMDS系统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本地光纤骨干网、网络运营中心(NOC)、基站系统、用户端设备(CPE)。

  LMDS的特点是:

  (1)LMDS的带宽可与光纤相比拟,实现无线“光纤”到楼,可用频带至少1GHz。与其他接入技术相比,LMDS是最后一公里光纤的灵活替代技术。

  (2)光纤传输速率高达Gb/s,而LMDS传输速率可达155Mb/s,稳居第二。

  (3) LMDS可支持所有主要的话音和数据传输标准,如ATM、TCP/IP、MPEG-2等。

  (4) LMDS工作在毫米波波段、20~ 40GHz频率上,被许可的频率是24GHz、28GHz、31GHz、38GHz,其中以28GHz获得的许可较多,该频段具有较宽松的频谱范围,最有潜力提供多种业务。

  LMDS的缺点是:

  (1)传输距离很短,仅5~6Km左右,因而不得不采用多个小蜂窝结构来覆盖一个城市。

  (2)多蜂窝系统复杂。

  (3)设备成本高。

  (4)雨衰太大,降雨时很难工作。

  目前LMDS基本上还处于试用阶段,而不少的制造商则把为LMDS开发的技术使用到2.5~2.7MHz和3.4~3.6MHz频率的产品上,出现了新一代的无线双向宽带接入技术。

  LMDS系统工作在10、24、26、28、31、38GHz频段,在欧洲和北美已有多个频段得到了批准和使用,在中国,LMDS频率标准还未出台,但24~26GHz、38~40GHz已被批准用于试验。

  3.卫星通信接入技术

  在我国复杂的地理条件下,采用卫星通信技术是一种有效方案。在广播电视领域中,直播卫星电视是利用工作在专用卫星广播频段的广播卫星,将广播电视节目或声音广播直接送到家庭的一种广播方式。

  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利用卫星的宽带IP多媒体广播解决Internet带宽的瓶颈问题,通过卫星进行多媒体广播的宽带IP系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宽带IP系统提供的多媒体(音频、视频、数据等)信息和高速Internet接入等服务已经在商业运营中取得一定成效。由于卫星广播具有覆盖面大,传输距离远,不受地理条件等优点,利用卫星通信作为宽带接入网技术,将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目前,已有网络使用卫星通信的VSAT技术,发挥其非对称特点,即上行检索使用地面电话线或数据电路,而下行则以卫星通信高速率传输,可用于提供ISP的双向传输。

  卫星通信在Internet接入网中的应用,在国外已很广泛,而我国也从1999年起,开始利用美国休斯公司DirecPC技术解决Internet下载瓶颈问题。另外,双威通信网络与首创公司已达成协议,双方各自利用无线接入技术和光缆等专线资源,共同为用户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这标志着卫星传送已进入首都信息平台。其上行通过现有的163拨号或专线TCP/IP网络传送,下行信息通过54MHz卫星带宽广播发送,这样用户可享受比传统Modem高出8倍的速率,达到400kb/s的浏览速度、3Mb/s的下载速度,为用户节省60%以上的上网时间,还可以享受宽带视频、音频多点传送服务。卫星通信技术用于Internet的前景非常看好,相信不久之后,新一代低成本的双向IPVSAT将投入市场。

  4.不可见光纤无线系统

  不可见光纤无线系统是一种采用连续点串接网络结构组成自愈环工作的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兼有SDH自愈环的高可用性能和无线接入的灵活配置特性,可应用于28GHz、29GHz、31GHz和38GHz等毫米波段。系统通路带宽为50MHz,前向纠错采用RS和格栅码调制。当通路调制采用32QAM时,可以提供155Mb/s全双工SDH信号接口,用户之间通过标准155Mb/s, 1310nm单模光纤接口互连;当通路调制采用8psk时,可以提供两个100Mb/s全双工快速以太号接口,用户之间通过标准100Mb/s,1310nm多模光纤接口互连。

  该系统不同于多点的LMDS,采用环形拓扑结构,当需要扩容时,可以分拆环或在POP点增加新环。系统的频谱效率很高,运营者可重复使用一对射频信道给业务区的所有用户提供服务。该系统采用有效的动态功率电平调节和向前纠错技术,具有优良的抗雨衰能力。可为用户提供宽带Internet接入,增值业务,会议电视,远程教学,VoIP,专线服务以及传统的电话服务等,是一种在企事业市场上有竞争力的新技术。

  总的来看,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代表了宽带接入技术的一种新的不可忽视的发展趋势,不仅敷设开通快,维护简单,用户较密时成本低,而且改变了本地电信业务的传统观念,最适合于新的电信竞争者与传统电信公司和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展开有效的竞争,也可以作为电信公司和有线电视网络公司有线接入的重要补充。

  目前,无论是电信网的核心部分还是CATV(有线电视)网的骨干部分都向着高速、高带宽的方向发展。网络传输的业务种类会越来越多,带宽的需求越来越宽,交互性会越来越强,显然网络的瓶颈部分——接入网也将向着同样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网络的现代化和宽带化。 

驻地网/用户驻地网

所谓用户驻地网CPN(Customer Premises Network,Premises-房产; 房屋; 房屋连地基)一般是指用户终端至用户网络接口所包含的机线设备(通常在一个楼房内),由完成通信和控制功能的用户驻地布线系统组成,以使用户终端可以灵活方便地进入接入网。目前属于CPN范围的有4种方式:①普通铜缆双绞线;②同轴电缆;③ 5类双绞线(UTP5);④楼内综合布线系统(PDS)。另外,光纤到户的问题正在积极探索之中。

驻地网在一定的时期内会发挥它的作用,防止固网运营商对“最后一公里”的垄断。但是要清楚地认识到现在物业管理以及产权关系的混乱,造成了对用户实际利益的损害。个人认为还是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去规范这个市场。

1用户驻地网定义和界定

    用户驻地网是指用户网络接口(UNI)到用户终端之间的相关网络设施。

    为了便于管理也指从用户驻地业务集中点到用户终端之间的相关网络设施。

    可以是一个居民小区也可以是一栋或相邻的多栋写字楼,但不包括城域范围内的接入网。

    图1用户驻地网定义

    图1中,核心网和接入网属于公共电信网,CPN为用户自有通信网。

    用户驻地网可分为对外提供公用电信业务的用户驻地网和不对外提供公用电信业务的用户驻地网两种情况。在文中指的是对外提供公用电信业务的用户驻地网,可视为公用电信网向用户驻地的延伸,其服务的用户是公用电信网的服务对象,应采取一定的机制保证向用户提供一定质量的电信业务。

    2用户驻地业务定义

    用户驻地网业为是指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利用与公众网相连的用户驻地网(CPN)相关网络设施提供的网络接入业务,可以是话音、互联网、视频、流媒体等多种业务形式。

    3用户驻地网发展模式

    3.1用户驻地网的权属

    《物权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建筑区划内的道路,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道路的除外。建筑区划内的绿地,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绿地或者明示属于个人的除外。建筑区划内的其他公其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属于业主共有。”

    住宅小区内的通信管线等设施属于公用设施,而住宅小区内的公用设施属于业主共有。由此可见,用户驻地网归业主共有。

    3.2用户驻地网发展模式

    (1)电信运营企业自建、自用

    电信运营企业建设用户驻地网,向用户提供自己的电信业务,不允许其它运营企业使用和提供电信业务,用户无法选择业务提供者。

    (2)非电信运营企业建设,电信运营企业租用

    非电信运营企业(物业或其它第三方)建设用户驻地网,电信运营企业租用用户驻地网盗源或合作分成,向用户提供电信业务。目前可以部分实现用户自主选择业务提供者。

    4主要技术用户驻地组网方案

    4.1xDSL组网

    基于电话双绞线,通过DSL/(ADSL/VDSL/SHDSL)技术搭建用户驻地网,此种方式适用于为部分小区和小型企业搭建用户驻地网。

    对已有电话双绞线布线而且速率要求不是很高的用户,适宜采用xDSL方式提供宽带接入业务。此种方式最大优点是基于现有的铜线资源,用户可以快速接入公用网络,缺点是上网速度受铜线质量和距离影响,随着距离的延长,速度下降,流媒体业务的开通可能会受到,网络管理相对复杂。

    根据驻地网规模的大小,xDSL组网的复杂程度有所不同。住宅用户和企业用户的用户属性是不同的,组网模式有所区别。除了规模和实际情况有差异外,组网方式也有不同。

图2所示是家庭用户和小型企业用户的组网方式。如果只有一台计算机使用网络,则只需要在用户端增加分线盒和MODEM,加上适当软件设置,就可以提供上网业务,如左边虚线圆圈所示,以住宅用户为主;如果涉及多台电脑同时上网使用,则还需要配置路由器或HUB,进行软件设置,相对较复杂一些,如上图中右边的圆圈所示,以小型企业客户为主。小型家庭局域网的组建也可参考图2中右边圆圈所示方案。

    对于大中型企业的xDSL组网,和小企业的xDSL组网原理上是相同的,但所需网络设备的能力要求更高一些。图3演示的是大中型企业客户xDSL组网的一种模式,主要依靠路由器和Hub来扩大接入用户的规模。

    图3用户驻地网xDSL组网方案B

    4.2LAN组网

    LAN组网方式的优点是速度快,网络管理相对简单,能够对将来业务的开展提供较强的带宽支撑。

    其优点是速度快,缺点是对用户来说其语音终端成本可能会增加。LAN方案适合于新建小区和大中型写字楼的用户驻地网组网。

    (1)小型企业或小区

    用户规模:只有几栋楼的小区;30-150人的企业、机关、研究机构、学校等。

    应用场景:结构简单的小型局域网络,用户需要高性能,并寻求最低成本,网络管理要求相对较简单。

    网络方案:如图4所示。主要通过交换机+光纤的方式搭建中国联通的用户驻地网,以10/100M的接入速率为主。在此种情况下,普通家庭用户主要通过五类线直接接入交换机;企业客户一般都有组建内部局域网的需求,所以通常是先通过小型路由器或交换机组建内部局域网,然后再接入公共接入交换机。

    图4用户驻地网LAN组网方案——小型企业或小区

    (2)中型企业或小区

    用户规模:20栋楼以下的小区;200-1000人的企业、机关、研究机构、学校等。

    应用场景:适用于网络应用和网络结构相对简单的中等规模局域网络,用户(主要指企业用户)需要较高网络性能,高可靠性,一定的网络服务、控制能力和有效的网络管理。

    网络方案:如图5所示。由于用户规模较大,核心交换机和接入交换机之间需要增加汇聚交换机,把多个接入交换机的业务汇聚到一个或多个核心交换机。普通家庭客户主要以10/100M的接入速率为主,大部分企业客户采用10/100M的接入速率,部分客户会有1000M的接入速率需求。

    图5用户驻地网LAN组网方案——中型企业或小区

    (3)大型企业或小区

    用户规模:20栋楼以上的小区;1000人以上的企业、机关、研究机构、学校等

    应用场景:超大规模大楼网络或园区网络,网络规模庞大,网络结构复杂,用户除了重视网络的高密度、高性能、多功能外,还需要高性能价格比的网络方案。网络逻辑管理和控制较为复杂,需要更高的网络智能化能力。

网络方案:如图6所示。随着用户规模的增加,可能需要设置多层汇聚交换机,用户对网络支全性、可靠性的要求更高,对网络设备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000M接入速率的需求将更多。各层交换机的选择要符合用户对网络管理的需求。

    图6用户驻地网LAN组网方案——大型企业或小区

    4.3WLAN组网

    WLAN组网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满足用户移动中随时随地上网的需要。缺点是覆盖距离有限,稳定性比有线差,往往作为有线驻地网解决方案的补充。

    相对于其它无线解决方案(如固定WiMAX)而言,成本较低。适合在高档机场、写字楼、酒店、会议中心、工业园区、棱园等人员流动性较强的地方搭建。组网方案见图7。

    图7WLAN组网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国联通数固业务接入总体技术要求》

    2.2006年版的《电信业分类目录》

接入网:负责使用某种有线或者无线的联接和通信技术将广大最终用户(End User)一级一级汇接到骨干网(核心网)中,实现与网络的连接。接入网是整个网络的边缘部分,与用户距离最近的一部分,通常也叫“最后一公里”。

核心网:也叫骨干网,顾名思义就是网络的核心啦。是数据交换、转发、接续、路由地方,一般离用户侧较远。

骨干网又被称为核心网”这个回答完全错误。骨干网(backbone)是承载网的概念,核心网(CN)是移动通信网络的概念。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由交换网路子系统NSS(Network SubSustem)、无线基站子系统BSS(Base Station Sub-system)和移动台(MS)三大部分组成,其中这个NSS就是核心网的概念。

一个广域网络都是由接入网+核心网组成,用户使用接入网进入网络,用户的数据在核心网上被高速的传递和转发。就好像立交桥一样,接入网是立交桥的引桥或者盘桥的匝道,用户通过接入网上立交桥,而核心网自然就是立交桥上的主干道了,在主干道上寻址、转发。 

核心网:通常指核心功能的网元,对于GSM移动网,包括,MSC,VLR,HLR,EIR,BSC,SCP,TMSC,HSTP等。

支撑网:为核心网服务的网络。比如计费网,营帐系统网等

接入网:将用户接入到网络上来的网络。通常指宽带、语音等业务,比如小区宽带,ADSL可列入此类。

接入网与驻地网

接入网(AN),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定义,是在业务节点接口(SNI)与相应的用户网络接口(UNI)之间的一系列传送实体。从网络的横向划分来看,接入网是处于核心网与用户驻地网之间的网络,主要完成用户侧到端局、POP点的传输和业务接入。作为交换局与用户终端间的连接纽带,用户接入网是电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投资比重大、建设周期长,而且直接关系着当前综合通信业务的实现、网络的配置和未来宽带网的发展。

 驻地网 CPN (customer premises network),位于用户驻地内的,通过UNI 接口与接入网相连的专用网络。是指从用户驻地业务集中点到用户终端之间的相关网络设施,具有固定地理范围的业务区域以及一定数量的用户群等特征。它可以是一个居民小区、楼盘、工业园区、也可以是一栋或相邻多栋楼宇。

网络接口 UNI (user network interface),驻地网与接入网之间的接口。

骨干网
  Internet backbone Internet骨干网 

  用来连接多个局域和地区网的几个高速网络之一,每个骨干网中至少有一个和其他 Internet 骨干网进行包交换的连接点。不同的供应商拥有它们自己的骨干网,以于其他供应商。 

  几台计算机连接起来,互相可以看到其他人的文件,这叫局域网,整个城市的计算机都连接起来,就是城域网,把城市之间连接起来的网就叫骨干网。这些骨干网是国家批准的可以直接和国外连接的互联网。其他有接入功能的ISP想连到国外都得通过这些骨干网。 

  “骨干网”通常是用于描述大型网络结构时经常使用的词语,描述网络结构,主要是要看者清楚网络拓扑结构,而非具体使用的传输方式或协议。骨干网一般都是广域网:作用范围几十到几千公里. 

  骨干网是由多种传输方式,多种协议组合构成的

未来发展

随着现代电信、计算机和因特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语音、视频等业务传输都在不断增长,并呈现出融合趋势,现有网络已经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业务需求,强烈需要建设一个新型的宽带骨干网来承载这些快速发展的业务。 

从网络结构上看 

  物理层 

  SONET(同步光纤网络)在许多方面的重要价值,使它成为长距离、高速度光纤通信的最主要协议。首先,SONET的可伸缩性使它成为实现新一轮高速端口的首要技术。因为OC-3 (155Mbps)已成为一种过时的辅助技术,在高速的路由器和交换机上OC-48 (2.4Gbps)端口速度现在已经非常普遍,OC-768 (40Gbps)的端口速度也即将闪亮登场,随着数据流量吞吐率不断增长,SONET成为一种重要的骨干网络传输技术。 

  在SONET出现之前,每个光纤设备制造商各自为政,在产品生产中采用自己的技术,产品互不兼容。SONET的出现起到了标准化高速光纤数据传输的作用。 

  数据链路层 

  ATM为语音、视频和数据创建了一个单一的网络,并且语音和视频流能够维持在用户所要求的较低的时延和抖动水平上。同时,对时间不敏感的数据能够充分利用剩余的信道容量,这样可以相对降低为提供服务质量保证的费用。 

  正像SONET有许多特征没有包含在传统的物理层协议的定义中一样,ATM也不能完全被当作数据链路层协议。尽管一个ATM信元与典型的第二层数据帧很相似,都具有错误修正能力,也都包含有对本地数据链接非常重要的地址信息,但是,第二层的规程并不要求像ATM那样,把全部的通信流都转换成固定长度的信元。 

  ATM有精心制作的服务质量QoS,没有数据链路层所要求的兼容性。然而,ATM作为与物理层的接口,无疑又非常适合第二层协议的定义。它对第一层的选项包括了许多运送ATM信元的光纤传输方法,包括SONET、第五类双绞线铜缆和T1线等。 

  虽然ATM也能被当作统计多路复用器来为大量非实时的数据流提供服务,但它的主要优势还在于能够接收实时数据流(例如语音和视频)而不造成抖动和时延。 

  网络层 

  在网络层上,随着Internet取得的巨大成功,IP已经成为了公认的标准。IP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承载业务的多元化,IP这种以“尽力传送”的方式来传输数据的无连接协议,需要为业务提供服务质量保证(QoS),否则无法达到骨干网所需要的电信级的服务质量。 

从网络层次上看 

  这样,在网络层次上,由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组成的骨干网形成了IP/ATM/SONET/Optical的体系结构。但是,SONET的APS设备带来了额外的“容错税”,为了实现容错在SONET中需要花费整个带宽的50%作为“容错税”。因此,许多电信运营商想要去掉这一层。 

  IP/ATM/SONET/Optical体系结构的缺点随着应用的深入逐渐暴露了出来:效率低、设备复杂、成本高昂、管理复杂等。随着吉位路由交换机包转发速度增加到数十兆的速率以及拥有了155Mbps和622Mbps的SONET端口,Internet骨干网于是采用了以PPP协议连接路由器的方式构成,这就是IP over SONET(POS)的结构。这种结构很快取代ATM成为Internet骨干网技术的主流,它将传输效率从不到80%提高到95%以上,并且使设备简化、成本降低。 

  IP over SONET并不是分层简化的终极体系,在骨干网络中还能进一步简化掉SONET层,把IP应用直接运行在光通道上(IP over Optical)。全光网络不需要SONET层复杂的链路层管理,Internet固有的分布式生存特性使其具有保护和自愈能力。在IP优化光网络中不使用SDH和ATM,数据包的转发交换是由吉位路由交换机完成的。由于在IP优化光网络中没有更低层的传输协议可以使用,自愈恢复最好是在网络层完成。可以使用MPLS(多协议标记交换)或者DPT(动态包传输)实现网络层上的自愈恢复,使整个网络保持健壮性和高效性。 

从服务质量上看 

  新一代的宽带IP骨干网络,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Internet,它需要在其骨干上运行比现在更多的业务。新的骨干网络结构必须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视频等多种服务。因此,就要求有一定的服务质量(QoS),这个服务质量是指要求在时间延迟和传输误码率两方面要得到高质量的保证。在网络中就必须能够提供业务流控制的手段和流量管理的方法。 

  对于宽带骨干网来说,追求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网络建设、网络运营的根本要求。所以在网络的高层需要选择高效的组网技术,充分发挥物理资源。流量管理技术能够在发生拥塞的网络中,保证各个业务的服务质量。 

  IETF从综合服务工程组中成立了一个新的工作组来创建区别服务(DiffServ),以实现骨干网络中的QoS功能。在IP网络中为流量区分优先级的另一个有效机制是TCP速率控制,它通过调节终端窗口的大小而不是让其任意增长的方式来实现,TCP速率控制能够减轻网络上的包流量。 

  IP骨干网络管理上的重要问题是如何监视流量,并防止和化解拥塞。为了适应IP over ATM的发展,出现了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MPLS。MPLS可在ATM交换机中根据标记,为IP实时业务数据流建立虚电路,保证QoS。

引  未来的宽带骨干网将担当起三网统一的任务,为多种业务提供支撑的平台。网络首先要有很高的效率,使网络层次更加简明,从而得到高的传输效率;另外,需要在网络层或者更高的应用层次上下工夫,把服务质量、流量监控和网络管理的功能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文档

核心网,骨干网,支撑网,接入网与驻地网

核心网,骨干网,支撑网,接入网与驻地网长途网+中继网+支撑网=核心网,核心网+接入网=公共电信网,驻地网+公共电信网=通信网(?)核心网CN解释:CoreNetwork--核心网定义:将业务提供者与接入网,或者,将接入网与其他接入网连接在一起的网络。通常指除接入网和用户驻地网之外的网络部分。所属学科:通信科技(一级学科);通信网络(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简单点说,可以把移动网络划分为三个部分,基站子系统,网络子系统,和系统支撑部分比如说安全管理等这些。核心网部分就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