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科学进展
ADVANCES I N E ART H SC I ENCE
Vol.20 No.4
Ap r.,2005
文章编号:100128166(2005)0420371207
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我国下阶段全球变化研究工作的重点3
李家洋1,陈泮勤2,葛全胜3,方修琦4
(1.中国科学院,北京 1008;2.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北京 1008;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4.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
摘 要: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重要挑战。I G BPⅡ在探索地球系统变化规律的同时,力图将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更紧密地结合,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背景和依据。根据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发展的动向与我国的具体情况,今后我国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研究的重点应放在那些兼备显著区域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学问题上。其中值得着重解决的10个科学问题包括:水循环与水问题、人类活动与区域碳循环过程、季风亚洲的人类活动与气候集成、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变化、人类活动与大气气溶胶、边缘海及海陆过渡带与人类活动、全球变化的影响与适应性、过去环境变化与中华文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与温室气体减排国际谈判的科学支持、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研究基础信息平台建设。
关 键 词:全球变化;中国;人类活动
中图分类号:P 文献标识码:A
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重要挑战。全球变化实际上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变化[1],随着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机制认识的深入,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团体、决策机构加大了对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研究的力度。全球变化研究涉及自然和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它与社会、政治、经济和外交等多个社会领域的结合催生了一些跨学科研究热点的出现。全球变化研究,不仅需要关注它的科学内涵和学术价值,更要考虑如何与生存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背景和依据[2]。作为一个迅速前进中的发展中人口大国,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仅受制于自身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诸多问题,而且与国际社会发生越来越深入和广泛的联系并受到国际社会的深刻影响和制约,诸如与全球变化问题有关的环境外交谈判、国际势力的消涨与格局调整制约着中国的发展,甚至影响我国的和可持续发展。
为此,新一届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CNC2I G BP)应重点研究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这对确保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我国积极参与环境外交谈判,为我国区域、行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 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共识与动态
对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变化问题的关注,一直是开展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动力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I G BP研究计划的发展历程是对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经过1990—1999年10年的探索,I G BP对全球变化的性质和未来认识有了显著提高,有关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全球变化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在区分
3 收稿日期:2005201219;修回日期:2005203220.
作者简介:李家洋(19562),男,安徽肥西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1 E2ma il:jyli@genetics.ac.cn自然的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地球系统变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并达成了如下共识[1,3]。
(1)地球系统是一个孤立的自适应系统。在各组成部分之间,它们的相互作用和反馈具有复杂和开放性的多尺度时空变率。近年来,对系统自适应的动力学认识有很大提高,这为评估由人类驱动的变化作用和结果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基础。
(2)地球系统具有临界阈值和突变特征。地球系统在近50万年来以不同状况运行,有时出现突发转变状态(几年到几十年)。人类活动具有改变地球系统运行模式的潜在能力,可以改善原本很不适宜人类及其他生命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应对地球环境中人类驱动的突变的可能性定量化,这是不可忽略的。
(3)地球系统的变化最近已经完全超越了至少在过去50万年自然变率的范围,地球系统正在发生变化的性质、幅度和速率都是前所未有的,地球正处在一种没有过往情景可资类比的运行状态,有些环境事件可能出乎意料。
(4)除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外,人类活动明显地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着地球环境。人类极大地改变着地球的陆地表面、海洋、海岸及大气以及生物多样性、水循环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其改变的速率公认超出自转速率,有些甚至处在加速进程中。人类驱动的变化使得地球系统的变化更加复杂化。
(5)人类驱动的变化导致复合效应,以复杂方式与地球系统级联(cascade)。这种复合效应通过方式,在不同的时间尺度和不同的空间尺度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接下来,I G BP所面临的科学挑战是,如何在充分理解地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辨识地球系统中可能被人类活动改变的关键成分和功能,确定地球系统中人类可以忍受和不可忍受的环境阈值[4]?
为响应这一挑战,在1999—2003年集成研究的基础上,I G BP重新调整了其研究方向,构建了新的研究框架(I G BPⅡ),即试图由一个以研究地球系统动力学为出发点的统一研究框架代替先前研究全球变化各个方面的一系列核心计划[5]。实现这个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与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 HDP)和生物多样性计划(D I V ERSI T AS)等其他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结盟(Earth Syste m Science Partnershi p,地球系统科盟,简称ESSP)[6]。I G BPⅡ力图了解地球的运作机制,以及人类对地球系统施加的影响。例如,地球对不断增加的人为压力的承受力有多大?我们是不是正处于一个向“新的稳定态”过渡的阶段?果真如此,新的气候状态是什么样的?地球生物圈将产生如何的响应与反馈?如何回到工业以前的气候状态,有必要回到工业以前的气候状态吗?这些都是全球变化研究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与第一阶段的I G BP相比,I G BPⅡ对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问题的理解更为深刻,关注的深度和广度均明显加大。尽管规律性的内容仍然很重要,但是I G BPⅡ力图扩大科学研究的领域,综合已有科学知识,更好地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系起来,为决策者提供直接有效的方案[1,3,4,7,8]。I G BPⅡ的研究重点可概括如下:
(1)加强地球系统整体行为的研究。I G BP强调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进行综合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I G BP明确指出全球变化不仅仅是气候变化,人类造成的变化可以清晰地辨识出来,并超过了自然变率。人类活动驱动着多重相互作用的影响,这些影响以复杂方式在地球系统中发生级联效应,其影响将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1,3]。
(2)更加强调关注社会问题,加强地球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社会经济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性研究。社会如何认识、抗御和适应多重相互作用压力的级联效应被作为21世纪所面临的新问题之一。
I G BP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识别出那些能够被人类活动所改变的地球系统的关键要素和过程,确定地球系统中的人类能否忍受这些要素和过程的变化[4]。未来的全球变化研究必须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重视区域对全球变化贡献的研究。全球问题与区域问题的结合更加明确,强调全球环境变化的问题应主要通过区域研究来解决,区域性研究必须体现全球性问题。
(4)重视与其它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联合,实施了旨在解决可持续能力问题的4大ESSP联合计划:全球环境变化与食物系统(GECaFS)、全球碳计划(GCP)、全球水系统计划(G W SP)和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GECHH)。
2 我国开展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
根据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发展的动向与我国的具
273 地球科学进展 第20卷体情况,今后我国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研究的重点应放在那些兼备显著区域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学问题上。过去10多年我国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已经取得突出的成果[9~11]。考虑到区域特色和国际科学前沿,这里列出了下一个阶段我国全球变化研究值得着重解决的几个科学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国内已有一定的工作基础,有些尚需加强。
2.1 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
变化研究
在I G BP研究的第一阶段,分别执行了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两个核心计划;在集成研究阶段,GCTE 和LUCC开展了交叉研究,均取得了重要进展,深化了对全球变化与陆地系统关系的认识。在I G BPⅡ的框架中,GCTE和LUCC被合成为全球陆地计划(Gl obal Land Pr oject,G LP),主要研究陆地系统变化的原因和本质、陆地系统变化的后果以及陆地可持续性的综合分析和模拟,目的是判断陆地上人类—环境系统的变化,以及局部、区域和全球尺度上该系统的承受限度。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强烈而深远,在认识陆地系统与全球变化的关系方面具有独特性。特别是在过去50年,中国从一个农业国向工业国迅速转变,城市化过程发展迅速,人口数量和消费水平均跳跃式增长,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对环境的影响均达到空前规模,其中的某些变化是不可逆转的。过去10多年,我国全球变化研究在LUCC和G CTE方面均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今后应根据国际G LP的思路,加强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变化研究的结合,准确回答:我国生态系统结构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地球系统功能中起什么作用?全球环境变化如何影响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食品以及服务的能力?威胁我国环境状况因素是什么以及如何变化等,以揭示我国土地利用与陆地生态系统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2.2 中国的人类活动与区域碳循环过程研究
碳循环过程是认识地球系统和全球变化的关键环节,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碳平衡的改变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目前这一观点已被普遍接受。全球碳计划(Gl obal Carbon Pr oject,GCP)作为ESSP 的4个联合计划之一,主要研究碳的“源”和“汇”的时空分布格局,决定年际到千年际碳循环动力的人为与非人为控制和反馈机制,以及未来全球碳循环的动力学。其目的在于发展一个能对碳循环的生物地球化学、生物物理和人文分量进行集成的研究框架,综合现有的关于全球碳循环的认识,尽快反馈给研究和决策机构及公众。有关区域碳循环的研究不仅为理解全球碳循环所必需,而且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履约有重要影响。因此碳循环研究已不仅仅是由科学团体主导的纯科学研究,各国在认识到本国与碳排放有关的经济与发展问题后,对全球碳循环机理、过程以及减排技术的兴趣正日益浓厚。由国家主导的碳循环研究正逐步成为全球碳循环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世界范围内的碳循环研究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我国在人类活动与区域碳循环方面已开展了许多工作,但总的来说,研究的重点仍然集中在陆地生态系统和近海生态系统。中国区域和特定类型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的观测、关键过程、模型、增汇技术和减排方案等尚有诸多的未知量和不确定性,尤其缺乏把海、陆、气作为一个系统的综合和集成研究。为此,需要深入揭示我国区域和特定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机理,确定温室气体源汇强度,同时加强国际合作研究以开展海、陆、气相互耦合的碳过程综合研究,并为国家的碳减排行动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2.3 人类活动与大气气溶胶研究
人类通过工业活动和土地利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排放到大气的气溶胶。大气气溶胶的性质、来源和分布,气溶胶的气候效应,以及与大气气溶胶有关的大气污染问题受到高度关注。I G BPⅡ的大气研究计划(I G AC2II)把气溶胶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目前,对气溶胶物理、化学和辐射特性以及影响气溶胶特性变化的重要物理、化学机制还缺乏广泛深入理解。也正因为如此,I PCC第三次评估报告仍然将气溶胶辐射强迫列为当前气候模拟和气候预测中的一个极不确定性因素。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加之人类活动影响的强化作用,使得该地区成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主要的沙尘气溶胶源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为排放的气溶胶同样数量巨大且呈迅速增加的趋势。气溶胶吸收可能已经对我国气候和大气环境质量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强我国气溶胶的观测和理论研究势在必行。鉴于气溶胶跨境输送的特性,有关人类活动与大气气溶胶的研究不仅限于我国本土,也有必要开展与我国相关的国家和地区的研究。
2.4 季风亚洲的人类活动与气候集成研究
区域研究是地球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373
第4期 李家洋等: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我国下阶段全球变化研究工作的重点 分,不同的区域在生物地球物理、生物地球化学和人文过程方面都会有不同的表现,从而对地球系统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是了解地球系统整体行为的基础,I G BPⅡ把区域研究作为支撑全球变化研究的战略措施之一。继I G BP第一阶段所启动的亚马孙大尺度生物圈大气试验(LBA)后,ESSP正在计划启动一系列的全球变化区域研究(I RS)。其中由我国科学家牵头的“季风亚州区域集成研究计划(MA I RS)”正在酝酿之中,这将是在ESSP领导之下的第一个区域研究计划。
季风亚洲区域集成研究要回答的关鍵问题包括:未来(2050年)亚洲地区的生存环境情景?这样的环境变化可能对区域发展带来什么后果?亚洲地区的变化将对整个地球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季风亚洲的区域集成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定量地认识区域和全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变化的后果,深化地球系统和全球变化的科学认识;而且将为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因此需要全球变化研究领域全体科学家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
2.5 中国的水循环与水问题研究
“全球水系统计划(G W SP)”作为ESSP的4个联合计划之一,主要回答人类活动和环境因子作用下全球水循环系统变化的幅度,人类活动影响水循环系统的主要机理,以及水循环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程度等问题。
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不仅人均占有水量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且往往与用水不协调,形成了严重的供需结构矛盾。一方面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的水资源经常呈现阶段变化,导致严重的洪涝与干旱;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局势。水生态失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的水资源供应已经出现不安全迹象,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水资源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开展中国的水循环与水问题研究,揭示我国水循环格局与海—陆—气的相互作用,认识全球变化与高强度的人类影响下的陆地水循环机理,人类活动(特别是跨流域调水)对水循环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从科学的角度提出解决我国水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不仅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而且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6 边缘海及海陆过渡带与人类活动研究
边缘海及陆海相互作用研究既是国际前沿,又是关乎我国沿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在I G BPⅡ的框架下,L I O CZⅡ主要关注陆源物质的输入对河口邻近海区的影响,以及海岸带未来变化将如何影响人类对它们的使用,这些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而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和人类系统的相互关系则是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生态系统整合研究(I M BER)所关注的科学主题之一。
中国有40%以上的人口和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在我国江河下游的东部沿海地区;大多数人口和主要工农业区都在长江、黄河、珠江这三大江河流域。强烈的人类活动影响通过三大江河向下游三角洲和近海传递,引起诸如富营养化、赤潮、生物多样性减少、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江河入海物质变化规律失调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属典型而突出的陆海相互作用问题;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建设可能对海岸带造成难以预知的影响。
我国架边缘海地区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包括:与地球系统和全球变化紧密联系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海洋食物网及其相互作用,受气候和人文驱动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可持续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多样性、稳定性和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等。
2.7 全球变化的影响与适应研究
以全球增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环境变化的区域响应直接关系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处于生存环境脆弱多变的东亚地区,在全球变化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压力下,环境问题尤为严峻。全球变化是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同时也是发展的机遇[12~14]。综合评估东亚地区气候和环境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出科学的适应对策是一个具有重大国家需求的科学研究问题。同时,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适应理论又是一个涉及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前沿领域。当前应扩大人类有序适应的实践试验活动,开展全球变化适应的区域实证研究和适应对策研究,急需系统全面地开展有关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水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潜在响应与对策等研究。
历史是未来的钥匙。I G BP对于“历史”这面镜子寄予高度的重视和期望,新的过去全球变化研究计划(P AGES)强调全方位、多视角、多尺度、综合地关注整个地球系统的演化,特别是用“集成”的研究理念来研究地球系统的演化过程及人与环境的相互
473 地球科学进展 第20卷作用。其中,有关过去全球变化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是P AGES所关注的主题之一。已有的成果揭示出过去气候的极端变化曾使人类社会遭受到崩溃式的打击[15,16]。
2.8 过去环境变化与中华文明研究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地理环境多样,环境变化过程复杂,重大环境事件频繁,历史上的环境变化曾强烈地影响了中华文明的进程[17]。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增长不时被打断,其中环境变化及由此而引发的资源供需关系失调和自然灾害强度与频度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近年关于历史时期环境演变对社会经济影响的问题已进行过多次探讨,从不同角度揭示出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但迄今为止,有关历史时期环境演变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仍是分散的、零星的,缺乏系统研究,其中的许多重要问题仍缺乏深刻的认识。
2.9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与温室气体减排国际谈判
的科学支持
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与未来环境的变化有机地结合,可持续性是人类适应全球变化的准则,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必须符合可持续性[13]。
在未来20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国将面临全球变暖、能源结构性匮乏、矿产资源短缺、水危机、耕地与粮食风险及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等诸多挑战,我国的地理环境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对此需要给出科学的回答,以便采取积极的适应措施,做到未雨绸缪。
适应、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已成为当今国际外交斗争的热点之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的签署与履约已上升为世界瞩目的国家政治和外交问题。作为经济快速增长的人口大国,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总量和增长速度均引人注目,在温室气体减排国际谈判中,我国面临的减排压力与日俱增。由于近期俄罗斯的批准,《京都议定书》在2005年2月16日生效。随着“后京都时代”的临近,中国将再一次不可避免地参与到这场事关中国发展的全球利益博弈之中。《京都议定书》的减排履行方式必然会成为“后京都时代”谈判重点。在承担义务的前提下,谈判会围绕“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来确定发展中国家承担多大的义务。因此,在进行“后京都时代”的下一轮谈判之前,我国面临的迫切任务是科学全面地评估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状况和能源利用效率。为了在环境外交中争取主动,我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必须承担起为我国温室气体减排国际谈判提供科学支持的重任,准确提供我国碳收支的基本情况,评价减排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可能影响,为在新一轮谈判中争取一个不损害我国发展利益的公平减排义务目标而提供决策依据。
2.10 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研究基础信息
平台建设
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研究基础信息平台是开展该研究的技术支撑体系。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多学科的交叉是不可或缺的。它需要针对研究内容构筑某种形式的“平台”,使得不同专业和领域的人员在共同的环境氛围中实施研究工作。改善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在我国建立起一套对自然变量和社会变量能够进行系统、综合、长期科学观测的业务体系,解决各类自然和社会资料的采集、整理、储存、交流的统一规划与共享,建立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数值模型和信息平台,是当前所面临的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3 落实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研究的几点具体意见
围绕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研究这一主题,今后在我国开展全球变化研究时需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在研究内容上,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同时,不跟风模仿,针对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又兼备全球意义的对象开展全球变化研究。同时考虑国家战略需求,努力解决研究与实际应用脱节严重的问题,将全球变化研究与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为国家决策提供支持。
(2)在研究方法上,建议加强集成方法的研究和探讨跨学科集成过程中的相关资料集成及新型分析方法。全球变化研究的许多新成果来自多种不同的学科领域。地球系统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它是一个包含多种成分、多种过程的集成系统,其运行并不受人类为了提高智力资源的效率而进行的主观学科划分的约束。因此,对地球系统的全面研究必然由一个集成的科学系统来完成。开展不同手段和方法的对比综合研究,加强研究结论的相互对比和印证,避免重复研究。
(3)在模拟研究方面,应紧紧抓住地球系统中的重要的系统性特征。模拟研究一直是地球系统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计算机资源的不断
573
第4期 李家洋等: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我国下阶段全球变化研究工作的重点 发展,对于地球系统的模拟也朝着更微观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尺度过程被引入计算机模式。毫无疑问,应当继续支持和推进对于各类有关过程的模拟研究,以及善于抓住地球系统某些关键特征的理论模式,特别需要创新模拟方法。
(4)在组织建设上,联合其它几个全球变化计划中国委员会(CNC2WCRP、CNC2I HDP和CNC2D I2 VERSI T AS),统一规划协调有关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研究网络。积极搭建能够适合多学科,特别是适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开展相互交叉的综合研究的平台。
(5)在发展战略和规划方面,加强学科发展的战略规划研究和探讨,制定和落实CNC2I G BP的近期和中期发展规划和战略,明确阶段目标和阶段研究的骨干计划。
(6)在经费筹措方面,努力争取国家提供长期固定经费支持,用以保证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创新队伍。
(7)在科普宣传方面,应该加强对公众的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科普知识的宣传,及时推出一些宣传手册,介绍该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致谢:在此文的具体撰写过程中,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标、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玉辉, CNC2I G BP秘书处金德生等同志提供了大量素材,付出辛勤劳动,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I G BP.Gl obal Change and Earth System:A Planet under Pressure
[R].I G BP Science Series4,2001.
[2] W ill Steffen,Jo o Morais,W endy B r oadgate.The challenge of
Am sterda m2001:Building t owards a ne w science f or gl obal sus2
tainability[J].I G B P N e w sletter,2001,44:123
[3] I G BP.Gl obal change and the Earth Syste m:A p lanet under p res2
sure.Executive Summary[A].I n:Steffen W,Eli ott S,eds.I G2 BP Secretariat[C].Royal S 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2004. [4] Guy B rasseur.3rd I G BP congress overview[J].Global Change
N e w sletter,2003,55:123.
[5] W ill Steffen.Fr om synthesis t o integrati on[J].IG B P N e w sletter,
2004,57: 2.[6] Chen Panqin.Earth Syste m Science:Pr ogress and p r os pect[J].
A 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03,18(6):9742979.[陈泮勤.地
球系统科学的发展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3,18(6):
9742979.]
[7] Gash J,Nobre C,Mal o J,et al.The changing r ole of I G BP Na2
ti onal Comm ittees[J].Global Change N e w sletter,2003,55:162
18.
[8] Guy B rasseur,Berrien Moore III.The new and evolving I G BP
[J].Global Change N e w sletter,2002,50:123.
[9] L in Hai.Review and p r os pect of gl obal change research in China
[J].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2,9(1):19225.[林海.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学前缘,2002,9(1):192
25.]
[10] Zhou Xiuji.Understanding on the Earth Syste m Science[J].Ad2
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04,19(4):5132515.[周秀骥.对地
球系统学的几点认识[J].地球科学进展,2004,19(4):5132
515.]
[11] Ye Duzheng,Fu Congbin,Dong W enjie,et al.Some advance
in gl obal change science study[J].Chinese Journal of A t m osphric
Sciences,2003,27(4):4352450.[叶笃正,符琮斌,董文杰,
等.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若干进展[J].大气科学,2003,27
(4):4352450.]
[12] Chen Yiyu.I deas on the research of gl obal change adap tati on
[J].A 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04,19(4):125.[陈宜瑜.
对开展全球变化区域适应研究的几点看法[J].地球科学进
展,2004,19(4):125.]
[13] Ye Duzheng.Gl obal chang and sastai m able devel opment research
in China[J].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1999,14(4):3172318.
[叶笃正.中国的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地球科学
进展,1999,14(4):3172318.]
[14] Q in Dahe.Cli m ate change sciences int o the21st Century:Facts,
i m pact and strategies addressing cli m ate change[J].Science&
Technology Revie w,2004,(7):427.[秦大河.进入21世纪的
气候变化科学———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与对策[J].科技
导报,2004,(7):427.]
[15] A lvers on K,B radley R,Pedersen T.Envir onmental variability
and cli m ate change[J].IG B P Science Series,2001,3:1231. [16] W eiss H,B radley R S.W hat drives s ocietal collap se?[J].
Science,2001,291:6092610.
[17] Fang Xiuqi,Ge Quansheng,Zheng J ingyun.Pr ogress and p r os2
pect of researches on i m pacts of envir onmental changes on Chi2
nese civilizati on[J].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2004,6(1):
85294.[方修琦,葛全胜,郑景云.环境演变对中华文明影响
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古地理学报,2004,6(1):85294.]
673 地球科学进展 第20卷
G LOBAL CHANGE AN D HU MAN ACTI VI TI ES:
PRI ORI TI ES OF THE G LOBAL CHANGE RESEARCH
I N NEXT PHASE I N CHI NA
L I J ia 2yang 1,CHEN Pan 2qin 2,GE Quan 2sheng 3,F ANG Xiu 2qi 4
(1.Chinese A cade m y of Sciences,B eijing 1008,Ch ina;2.B ureau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R esou rces and Environm en t,Chinese A cade m y of S ciences,B eijing 1008,China;3.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 ciences and R esources R esea rch,Ch inese A cade m y of Sciences,B eijing 100101,
China;4.School of Geography,B eijing N or m al U niversity,B eijing 100875,China )
Abstract:Gl obal envir on mental change and sustainable devel opment are both critical challenges human beings are facing .A i m ing at the further devel opment of the Earth Syste m science,the new I G BP is trying t o combine the t w o issues as well,by p r oviding scientific basis t o the sustainable devel opment .According t o the internati onal trend and the situati on in China,the gl obal change researches of China in next phase should f ocus on the key scientific issues with both internati onal significance and regi onal distincti on,such as water cycle and water issues,hu man ac 2tivities and regi onal carbon cycle p r ocess,Mons oon A sia under hu man activities and cli m ate change,land use /cov 2er change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 m change,human activity and aer os ol,marginal seas/costal z one and human ac 2tivity,i m pacts of gl obal changes and human adap tati on,past gl obal changes and the Chinese Civilizati on,scientific support f or the constructi on of all 2r ound well 2off s ociety and the internati onal negotiati on on reducti on of green house gas e m issi on,and the basic infor mati on p latfor m f or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 on of gl obal changes and hu man ac 2tivities .
Key words:Gl obal envir onmental change;China;Hu man activity .
7
73第4期 李家洋等: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我国下阶段全球变化研究工作的重点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