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 论
1、林业的概念
指在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且能持续经营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
2、 林业的特点及其经济上的要求
生产周期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
(1) 林业生产内容多样复杂
物质资料生产: 工业原料、建筑用材
消费资料生产: 纸、食用菌、干果、
(2)林业生产资金周转速度多样
(3)林业必须实行多种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
(4) 发展林业必须注重中长远计划
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
在林业生物性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林业劳动和林业机器设备的季节性不平衡问题,即往往出现林业劳动力、设备的闲置,这为林业开展多种经营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
区域性、风险性和难预测性
(1) 区域性要求加强区域林业的研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2) 风险性要求林业经济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否则就难以调动劳动者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3) 难预测性要求一方面要加强科学研究和预测工作,另一方面必须留有一定的弹性。
培育初始森林活动的经济依赖性
该特点在经济上要求:
制定林业时必须考虑到林业的经济背景。 (温饱、交通)
必须支持和帮助农民开展多种经营 (积累资金,具备一定的经营实力)
对于边远地区林业的发展,国家必须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
第一章 世界和中国林业
1、林业现代化概念及内容
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林业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管理林业,使落后的传统林业转化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林业。
林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广泛利用现代科技成果)
林业生产手段现代化 (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林业经营管理现代化 (改革经营管理、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
2.世界林业发展的四个和三个阶段
(一)“四阶段论”
1.毁林开荒、盲目破坏森林(资本主义工业化以前时期)
2.掠夺式采伐原始森林,片面发展林木采伐业(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时期)
3.保护森林、节约木材、重视森林更新
4.从财力和物质技术上加强营林,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二次大战以后1945年后)
(二)“三阶段”论
1、原始林业(毁林立足)以毁林造田、刀耕火种进行原始农业为特征。
2、传统林业 (木材利用) 林业作为农业的副业开始产生,木材利用为主(法正林)
3、现代林业(生态利用) 保护、利用、改造和重建森林生态经济系统 (以”生态利用”为特征)
2、全球、中国的最新森林面积和覆盖率
亿公顷,覆盖率30.6%,中国2.08亿公顷,覆盖率21.63%。
4、林业部门作为一个的产业部门,它的形成是什么的产物。
林业作为一个的产业部门,并非在人类产生之时就开始存在,它的形成是社会分工,生产力提高和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产物。
5.比较国有林、集体林,国有林区、集体林区、南方集体林区。
(1)国有林与集体林:按所有制划分,国有林为国家所有,集体林为集体所有。(2分)
(2)国有林区、集体林区、南方集体林区:按所有制+区域来划分。
①主要区别:国有林区:国有林为主,有少量集体林;集体林区:集体林为主,有少量国有林。
②其它区别:技术、规模、队伍等方面。国有林区以林业职工为主,技术实力雄厚,经营面积规模大且连片;集体林区以林农为主,技术薄弱,规模小且分散(6分,错、漏一个酌情扣分)
③南方集体林区:南方十省区 (10分)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海南(少一个,错一个扣1分)
6、比较世界林业的主要经营类型(模式)
森林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一体化经营模式 德国模式:森林资源分布均匀、集约化程度高、国民经济实力雄厚、采取经济扶持)
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经营模式 法国模式:木材培育、公益森林、多功能森林 澳新模式:天然林与人工林实行分类经营
森林多效益综合经营模式 瑞典:木材永续利用——森林三大效益(20世纪60年代)——1975年《森林多种用途规定》 美国:1980《森林的多种利用和永续生产条例》
7、中国森林分类经营
第二章 林业生产要素
1.林业的主要生产要素及其各自的特点
§1 林地和森林资源§2 劳动力资源§3 林业资金§4 林业科技进步
林地是林业生产中最主要的不可代替的基本生产资料。具如下特点:
(1)林地面积是有限的(2)林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差别性 (3)林地生产力只要使用得当是可以不断提高的
森林是地球生物圈中最大的生物群落,是一个的生态系统,它具有以下特征:
(1)森林是可更新资源,它有自我繁殖能力,生产能力强。 (2)森林的生产性和抗逆性强(环境适应性与非逆转性)(3)森林不同用途的兼容性(4)林价变动的缓慢性(森林经营的周期长)
林业劳动力的特点:
(1)林业劳动力使用的季节性(2)林业劳动力作业的分散性
(3)林业劳动力的综合性强(4)林业劳动力的兼业性
林业资金的特点:
1、林业资金投入时间长、周转慢。 2、林业资金的连续性投入和一次性收获
3、林业资金收益的风险性较大
林业科学技术的特点:综合性和相关性、区域适应性、研究开发周期长、技术推广效果的不稳定性与风险性、林业科技成果应用的分散性
3.多种用途有效分配土地的说明
4.林业生产函数
(1)劳动力与资金 (2分)
(2)林业劳动力特点在P32页
林业劳动力使用的季节性;作业分散性;综合性;兼业性
林业资金特点:林业资金投入时间长, 周转慢;林业资金的连续性投入和一次性收获;林业资金收益的风险性较大; (8分,每个1分)
(3)两种要素的边际产出:(5分)
(4)
5.森林资源
(一)概念及特征
森林: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以乔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植物群落的总称。
森林资源:林木、竹子和林地,以及林区范围内的动植物、微生物的总称。
5.森林资源再生产
1、森林资源再生产原理
(1)森林资源再生产是林业的物质资料再生产
森林资源再生产:
以森林的不断培育,采伐利用为主体,同时培育、饲养林区动植物、微生物等周而复始的过程。
林业再生产 劳动力再生产
生产关系再生产
物质资料再生产——森林资源再生产
森林资源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 内涵型
外延型
(2)森林资源再生产是森林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结果
森林生态系统(基础)——人们以科技为中介——林业经济系统(主导)
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相互耦合
森林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森林资源再生产(最终体现)
2、森林资源再生产的途径
①扩大森林面积,尽可能把各类林地充分利用起来。
②提高森林经营强度,充分利用有林地,提高森林生产率和生态效益。
粗放经营:把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分散地投入较多的土地,实行广种薄收的经营方式。
集约经营:把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集中投入较少的土地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经营方式。
③森林资源的管理
④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增加森林生产量
第三章 林业产出
1.法正林
法正林思想(19世纪初洪德斯哈根):要求“具有每年能供应完全相等的木材收获的森林状态。”为获得这种森林状态,必须保持法正的林龄配置、法正生长、法正蓄积和法正收获。由于资本主义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所以法正林思想实际上未能实现。
2.轮伐期
轮伐期:是一个林木生产经营周期,是指在同一块林地上培育的森林被连续采伐两次所间隔的时间。
或者:表示林木经过正常的生长发育到可以采伐利用为止所需要的时间。
区别于农业经济学和其他资源经济学的根本所在。
森林成熟:数量成熟、工艺成熟、自然成熟等,林木采伐的木材可以利用的年龄——工艺成熟
3.林业产出的三类最大化目标
永续木材收获最大化轮伐期
林木价值最大化轮伐期
经济学意义:
当立木的生长率等于利率时,就可以实现净现值最大化
——这是树木的最佳采伐时间(1)
森林有两重性:作为生产过程的“机器”资本与生产结束的“产品”——轮伐期问题也是决定什么时候把森林从机器变成产品的时间。
观点(1)由来已久,原因是:
——树木的生长率>市场利率,不采伐更合算。因为树木作为资本比砍下变成现金再作为其他投资的资本具有更高的回报率。
——树木的生长率<市场利率,应立即采伐,兑现进行其他投资。
林地收益最大化轮伐期
Faustmann公式
1849年,德国林学家,但真正变成热点问题是在1976年后
本质:土地期望值的最大化,即地租最大化,也就是在何时轮伐会使单位面积的土地期望价值最大。
创新:不从单一的轮伐期来求解,而是假定土地一直重复用来生产木材,把所有未来的收益都贴现到现在的价值。其总贴现的价值相当于土地的价值,而不是一个轮伐期的价值。
4.最优轮伐期测算
(1)木材产出最大化 推导见课本,当年生长量等于平均生长量 (3分)
平均生长量:
平均生长量最大化情况下对t求导一阶为0
即当年生长量等于平均生长量
(2)林木价值最大化 立木生长率等于利率(3分)
设木材经营的利润函数为:
如求林木价值最大化,则对t求导一阶导数为0:
即立木生长率等于利率,林木价值最大化
(3)林地收益最大化 林地期望价值最大(3分)
LEV=最大 时 林地期望价值最大
(4)比较见课本46页最后面 (6分)
如果林地没有价格。可以无限获取,地租价格为0,则FV和LEV相同;只要林地资源有限那么LEV就是合理的。
计算(15分)
| 龄级 (年) | 蓄积(立方米/公顷) | 立木市价 =蓄积*市场价格 | 立木市价贴现值 (4) | 造林成本 | 管理费用贴现值(6) | 林木净现值(7) | 林地期望值(8) |
| (1) | (2) | (3) | =(3)/(1+i)n | (5) | =a[(1+i)n-1]/[i(1+i)n] | =(4)-(5)-(6) | =(7)*(1+i)n/[(1+i)n-1] |
| 10 | 30 | 6000 | 3683.48 | 300 | 386.0867 | 2997.393 | 7763.522 |
| 15 | 69 | 13800 | 6638.036 | 300 | 518.9829 | 5819.053 | 11212.42 |
| 20 | 121 | 24200 | 9120.725 | 300 | 623.1105 | 8197.615 | 13156 |
| 25 | 168 | 33600 | 9922.173 | 300 | 704.6972 | 17.476 | 12654.34 |
| 30 | 210 | 42000 | 9717.853 | 300 | 768.6226 | .23 | 11252.9 |
| 35 | 248 | 49600 | 91.998 | 300 | 818.7097 | 7873.288 | 9616.703 |
| 40 | 281 | 56200 | 7982.967 | 300 | 857.9543 | 6825.013 | 7954.984 |
| 45 | 300 | 60000 | 6677.791 | 300 | 888.7035 | 54.087 | 6176.511 |
木材收获最大化下 35年;林木价值最大化下最优轮伐期为25年;林地收益最大化下最优轮伐期结论 20年 13156元 (5分)
5.生态服务价值补偿的条件和标准
某人在讨论森林生态补偿实施中,以该片森林总体的生态价值作为补偿标准和依据是否合适?如果合适,说明原因?,不合适,应该以什么来衡量?开展森林生态价值补偿的条件是什么?(20分)
(1)不合适 (2分)应该以机会成本来进行衡量 (6分)(3)三个条件(12分。每个4分)
——提供生态价值必须有机会成本
——增加的外部生态价值必须大于为此而付出的机会成本
——增加的净价值(生态价值减去机会成本)必须大于交易费用
6.环境性林业资源的供求特征和运行轨迹
(1)需求特征:需求的层次性、需求的不排它性、需求的集团性 (5分)
(2)供给特征:与商品林业资源相比,供给的主体特殊;作用周期特殊;评价考核标准不一样;采伐的意义和年限上的差别;供给途径特殊。15分
(3)供求关系的特征:供给与需求之间反应链较长;供需矛盾的外在表现 (5分)
第四章 林产品市场
1.林产品市场:林产品交换的环境和条件的总和。
2.林产品市场规模和功能
林产品市场规模:在一定的时期和空间范围内,构成市场各因素的充足和完满程度。
描述林产品市场规模的主要指标有: ①交换产品的数量和品种; ②市场的辐射范围; ③投入的货币资金数量(交易者投放的交易资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④交易者的数量。
3.木材供给弹性比较
短期非弹性;长期产品品种和生产技术要求发生变化,变的富有价格弹性;超长期考虑森林蓄积可以长期发生变化和林地的进入性,超长期变的更富有弹性。
第五章林业经营和产权
1、林权
林权是指权利主体对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
2、现阶段林业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
所有制形式:国有林 集体林;经营形式 个体经营;国家或集体统一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经营;企业集团。
森林、林地所有权主体与使用权主体。中国只有“国家”和“集体”;林木所有权主体有3个,即国家、集体、个人所有。
3、产权类型和经济意义
产权(Property rights)是指确立了权利的持有者所能享有一个特定商品或资产的程度。
产权是一个权利束,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
4、工业人工林及其特征(与普通人工林的差异)
是指林工一体化的木材培育业。
特点:①培育经营目标是事先确定,目标的功能是排它性的。 ②集约化③生产组织上专业化生产,要求生产的林分是整齐的,产品规格化、收获均衡化、作业机械化、品种速生化、伐期短龄化。④和加工部门结合在一起⑤局限性:技术要求高,职工素质难以达到,可能发生病虫害,
产品一般都不是大径材,应变能力差,土地,要求立地条件好,投资多,生态遗传因素如何长期不变适应人的需要
工业人工林和普通人工林的差异在于:
——目标是满足原材料需要
——它生产的是树种一致,质量一致的规格木材
——用较低的成本、较短轮伐期、大批量生产木材。
——集约经营。
5、世界主要林业经营理论
(一)森林多功能论
德国是“森林永续利用理论”的祖先
(17世纪中叶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开始)
“木材培育”→“森林建设” →“法正林”→“森林效益永续经营理论”→“森林多效益问题”为现代林业经营奠定了基础。
50年代德国又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
(1)以木材生产为首带动其他效益发展的船迹理论:
(2)和谐化理论(又称“协同论”)
1975年德国公布了《联邦保护和发展森林法》,正式确立了木材生产、自然保护和游憩三大效益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战略。
(二)林业分工论
70年代,美国林业经济学家M.克劳林.R塞乔博士等。
80年代,研究向微观和宏观双方向发展。
(1)“微观”研究:集约林业——工业人工林
(2)“宏观”研究:研究世界林业、所带来的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
工业人工林:
提供大量的木材, 环境方面的产出,
但它很难提供游憩方面的产出。
但不同国家的森林经营模式有很大差异。
如:美国:生产林和非生产林
(三)新林业理论(美国)
美国 华盛顿大学J.福兰克林教授,1985年。
该理论主要以森林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为基础,并吸收森林永续经营理论中的合理部分,以实现森林的经营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相互统一为经营目标,建成不但能永续生产木材和其它林产品,而且也能持久发挥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效益的林业。
6、林木所有权和林地所有权
林木所有权是指对森林、林木和林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
林地和我国其他土地一样,只有两种所有制形式,一是国家所有,二是集体所有。林地所有权是永久的,没有期限的,除非所有权发生变化。
7、集体林产权改革和国有林产权制度改革最新研究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分为主体改革和配套改革(也作深化改革)。主体改革的内容是分山到户,确定林农对于林地的使用权、经营权和林木的所有权。配套改革的内容则要复杂得多,包括林权抵押贷款,林业保险,林业合作组织建立和发展等等。这次改革的实质是将集体所有的林地分配到林农个人,让林农获得林地的经营自主权。目前在全国已产生了较好的积极作用。由于此次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内容上颇有相似之处,因而又被誉为林业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林权制度改革的内涵是什么?
答: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关于农村集体林地林木产权确立并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综合性改革。明晰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是基础,放活经营权是关键,落实处置权是手段,保障收益权是出发点和落脚点。通常也将明晰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简称为基础改革或主体改革,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简称为深化改革或配套改革。
3、什么要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何重大意义?
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集体林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集体林产权不明晰、经营主体不落实、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还相当突出,严重制约了林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发展现代林业,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必要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旧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罐的重大变革。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是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集体林地是国家重要的土地资源,是林业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农民重要的生活保障。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集体林地的经营权承包到农户,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是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创新和发展。(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战略举措。林业产业链条长,市场需求大,就业空间广。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农民获得重要的生产资料,激发了农民林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充分释放林地和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能,广辟农民就业增收渠道。(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林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培育林业发展的市场主体,发挥市场在林业局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森林资源资产化和资源站本化经营,有利于开发林业的生态、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保障林产品代给和资源能源安全。(4)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要求。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是林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责权利明晰的林业经营制度,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和爱林护林的自觉性,增加森林数量,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在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明晰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推进配套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消除林业发展的机制性障碍,进一步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贡献。
5、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放活经营的改革任务,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服务,规范管理,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服务监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逐步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
6、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坚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确保农民平等享有林地承包经营权;坚持合理兼顾各方面利益,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坚持尊重农愿,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坚持依法办事,确保改革规范有序;坚持分类指导确保改革符合实际。
8、社会林业概念、类型和特点
概念:社会林业是通过有效的和有意义的群众参与,实现永续性的森林资源管理、发展、公平分配与利用和促进生产发展。
社会林业的内容(1)主体的参与性(2)主体的收益性
特征(1)生产性(2)自然资源利用和发展的永续性(3)公平性(4)群众参与性
狭义范畴的社会林业是社会林业的基本类型。
(1)乡村林业-包括平原、山区、林区林业,它以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为村民提供薪柴、饲料、食物和经济收入为宗旨。它在城乡大区域的生态环境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山区林业辐射影响范围最大,对下游的生态效益受益者,通过征收水资源税和其他税费作为的专项收入资助山区社会林业发展
(2)城市林业包括城区和郊区林区
(3)特殊区林业-以矿区林业为代表,一般在无林、少林的边远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但占有较大的土地面积。
第六章 林业
1、市场失灵在林业中的表现
林业外部性、林业生产的公共品特征、林业信息不对称、林业市场不完全
3、产业、类型及其核心
(一)产业
概念:国家为了实现经济和环境目的,通过对林业产业的保护、扶持、调整和完善,积极参与林业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干预林业发展的总称。
六大原则:宏观引导、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多元化投入、科教兴林、对外开放。
(二)林业产业内容: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产业布局
4、理解经济的四大目标
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物价稳定
第七章 林业与区域发展
1、非木材产品
非木质林产品是从森林及其生物量获取的各种供商业、工业和家庭自用的产品。
2、生态旅游
定义
①在满足自然保护前提下,从事对环境和文化影响较小的游乐活动(最早)。②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③以欣赏自然美景为旅游的初衷,同时表现出对环境的关注
3、城市林业
城市林业是生长在城市(包括市郊)的对所在环境有明显改善作用的林地及其相关植被。它是具有一定规模、以林木为主体、包括各种类型(乔、灌、藤、竹、草本植物和水生植物等)的森林植物、栽培植物和生活在期间的动物(禽、兽、昆虫等)、微生物以及他们赖以生存的气候与土壤等自然因素的总称。
城市林业与自然林相比,主要功能不是提供木材,而更侧重于保持、调节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方面。
城市林业功能
(1)蒸腾吸热作用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向环境中散失水分,同时大量地从周围环境中吸热,降低了环境空气的湿度,增加了空气湿度。这种降温增湿作用,特别是炎热的夏季,起着改善城市小气候,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舒适度的作用。
(2)保持碳、氧平衡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降低了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补充了环境中氧气。
(3)吸收有害气体
净化大气中其他有害气体,刀氟化氢、氯气、氯化氢、二氧化碳、一据化碳等。
(4)滞尘降尘功能
树木可以起到滞尘和减尘作用,植物叶片表面特性和本身的湿润性具有很大的滞尘能力,当含尘气流经过树冠时,一部分颗粒较大的灰尘被树叶阻挡而降落。
(5)减菌、杀菌作用
植物的杀菌作用一是因为很多植物能分秘杀菌素,杀灭了空气中细菌和微生物,二是因为绿地中园林植物的叶片吸咐并滞留了空气中粉尘及附在粉尘表面的细菌等。
(6)降低噪声
树木枝叶茂密,层层错落,重叠的树冠噪效应明显,阔叶树吸音能力比针叶树好。由乔木、灌木、草本或地被构成的多层稀疏林带比单层宽林带的吸音隔音作用显著。
(7)其他功能
城市林业在发挥巨大生态效益的同时,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很明显,例如,森林的游憩功能改变了人们休闲方式,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为许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第八章 林业发展新趋势
1、森林认证概念和类型
森林证概念Forest Certification
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的简称,又叫木材认证,它是一种运用市场机制来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工具。
它是一个书面证书产生的过程,
这个书面证书是由一个第三方来证明生产木材的森林的所在地和经营状况。
森林认证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保证。
森林经营的认证 Forest Management
按照公认的原则和标准,对申请认证的森林经营单位的森林经营管理进行评估。
林产品产销监管链认证 Chain of Custody
对林产品从原产地的森林经营,到采伐的原木及其运输、加工、流通直至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过程进行认证。
5、林业生物质能源
定义:生物能源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它以生物质为载体, 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可转化为常规固态、 液态和气态燃料以替代煤炭、 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产生原因:保障能源安全、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3、森林碳汇、林业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森林控制温室气体的途径
减少大气二氧化碳含量是全球主要生态需要
核心问题: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产生温室效应,引起地球温度上升。它影响的是地球的全部地区和水循环、热循环、气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林业在缓解地球变暖中的作用
实施造林和再造林,增加森林的碳汇量是世界公认的最经济有效的解决二氧化碳上升的办法。
林业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维持生态系统的碳储库、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提高林木碳替代
第九章 林业经济调查方法
1、RRA特点
RRA是一种快速的、灵活的、重复检查的、系统的、经济节约的、多学科交叉的农村调查技术。
2、PRA和RRA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