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处于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社会对各行业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外在形象的优劣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评价。同时,更制约着本行业的发展。监狱,作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外在形象是事关重大。它不但处于执法部门的关口部位,直接关乎社会的稳定;也是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关键环节之一。同时,它又处于国际斗争的最前沿。加强监狱人民队伍建设,在当前社会不断进步的状况下,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当前队伍建设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试做讨论,并略陈管见。
一队伍建设,是监狱事业永恒的主题。面对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历,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人们观念的转变更是跃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在这激烈变化的时代,监狱工作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从封闭,到半封闭,直至目前提出的社会化的新要求。发展,是一个多元素整合的过程。相对于其他社会行业,监狱事业的发展,仍处于较为落后的位置,除财政经济的制约因素外,其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个体的能力,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纵观队伍现状,虽经过不同阶段,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教育、培训,整体情况有一定的改观。但,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差距与问题是一个共生体。 作为中层及中层以上队伍,他们是开拓事业的中坚,是推动事业发展的灵魂。就目前监狱工作的发展现状看,由于人们了解的逐步深入,对监狱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监狱工作在短期内又无大的突破;现有制度在执行上的偏差,个体素质、能力又一时难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抱残守缺,浮躁心态的存在等等一系列不合适宜问题的存在。究其根本,主要有:惯性思维方式;一事一时论英雄的陋习;不良政绩观的存在;个人好恶心理的发展;自我评价的不确定性;有效交流平台的缺失;忧患意识的缺乏;辨证兼容思想不强等问题。就其职责看,其根本落脚点是:管理。他们高超管理思想的确立,虽然有赖于其素质和能力,但,更多的是对职业的理解和对自己的认识。对于中层及中层以上队伍,其整体形象系于一半。无论处于何种环节,其必须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即:管理的问题和答案,不在办公室,而在现场。重视现场管理,大多不是对与错,而是恰当与否。就解决的对策来讲,领导集团是先进分子的集合体,这一集合体中的先进分子不可能永远先进。只有不断更新,且在这种更新当中,一是自身理念、知识的更新;二是成员的更新。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确保领导集团的先进性,并始终保持其真正的领与导的作用的发挥。在具体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发散性思维方式,剔除非好即坏的陋习。不但要有好为人师的口气,更应具有做好本职工作的勇气和能力。在努力做好借用和移植的同时,大力培养求异、创新、超前的观念;在正确把握自身的同时,真正认识和把握下属。虽然不能掌握每个个体的想法,但,其主流动态要做到心中有数。时代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不但缩短了人们的时空距离,且更需要人与人广泛的交流与沟通,来缩短其心理距离。面对双方交流不畅、沟通平台缺失的现状,在明究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是否可以设立定期交流论坛,在收集各种问题、信息的前提下,开展平等探讨对话,以论坛的形式,用面对面或笔对笔等方式,在辩论的基础上,拉近心理距离和认识上的距离,实现心理相融、达成共识。个人好恶心理,谁也无法否认。这里虽然包含诸如观念、知识结构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但,首先应从成就事业的角度出发,树立没有一无是处的人,只有放错地方的才的意识。从个性、专长、能力等方面出发,注重合理搭配,发挥1加1大于2的作用。同时,亦应明确较好的整体外部形象,有赖于较高的整体素质和良好的个体能力来支撑,只有一朵花,扮不靓明媚的春天。搭配不只是简单的叠加,合理的搭配是一种多元素的组合,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里面充满着智慧。简单的好恶心理,无法表达出搭配的丰富色彩,更创造不出良好的外部形象。在忧患中生,在安乐中死,是人们追求的一个较高境界。为此,忧患意识的培养和造就,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当然,成熟是可以品味的,不只是世故。要开拓监狱工作的新局面,实现其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的新要求,按部就班,不思进取,满足于现状,是不可能实现的。忧患,首先应不满足于现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监狱工作,因循守旧,必将被后人所耻笑。作为中层及中层以上队伍,自身的忧患意识,应更加强烈。而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源自于对事业的忠诚和对自身肩负职责的正确把握。敏感的反应,洞悉变化的观察能力,以及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是引领整体队伍实现创造性工作必不可少的本领。当然,领导也是人,不是先知先觉的神。但,只要具有忧患意识,就会使自己全心身地投入到事业当中,并通过自己带领和引导下属,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中,抓住要害,辨证地识别整体队伍中存在的不愿为——不敢为——不能为——不必为的不确定心态。只有不满足今天,才能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
二优美的雁阵,有赖于头雁的带领,但离开了个体有效的配合,以及对头雁动作的领悟和气流的正确把握,其阵形将杂乱无章,观赏性和飞行效果,必将大大降低。作为事业发展的基础——基层民警队伍,他们又存在些什么问题,同时,针对问题,又从什么地方着手较为有效呢?事业的成败,领导是关键,队伍是基础。失去基础,领导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基层基础队伍的现状看,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专政意识、敌情观念淡化;价值观的多元;惰性、暮气的存在;对职业认识不清、心理准备不足、责任意识缺乏等问题。有些问题看似认识上的偏差,但究其深层原因,除导向以外,其不易察觉和易被忽视的是内在心理不为所重视而致。有问题,就有外在表象。从目前实际工作看,对押犯变化认识不清,缺乏灵敏的反应;被动应付多于主动进攻;对未来知识型个体的需求认识不足,且缺乏切肤之感;瞻前少而顾后多;有看破红尘的心理,而缺乏改变、武装自身的勇气和信心等等不一而足。处于现代社会下的监狱工作,虽然有许多旧观念、旧框框需要大力破除,但作为国家机器的性质并没有变。而且,在某些时候、某一时段,其矛盾仍存在激化的可能。对此,专政意识、敌情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不能表现的过于羞涩,至少在思想意识上要树立起来。当然,发生淡化并不是单方面因素所致,除思想上放松外,由于各种文化的相互冲击,加之,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趋于多元。在多元价值观的驱使下,许多问题的答案已不局限于对、错,这一点对于整体队伍来讲,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目标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值导向。惰性、暮气,不但是阻碍个体素质、能力提高的大敌,对于队伍来讲更具危害性。一旦形成一种颓废的环境,它的感染力更具杀伤力。对此,因不断调整人们的期望值,在希望中奋斗,要比在绝望中等待更能给人以成就事业的激情。如何给人以希望,首要的仍是从实际出发,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首先把眼前的工作做好,并剔除好高务远的想法,在不断改进中,确立不同的目标。很难想象,连眼前的事情都做不好,还能成就更高的追求和目标吗?在对待日常工作中,应不断追求高明,即:比别人看得远;在对待复杂局面时,应不断追求精明,即:比别人看得准。经过多次的历练,你会品味到成熟的真谛。当然,对于基层基础队伍,正确认识职业,不单是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更应把其放在事业的高度加以考量。监狱工作不只是一个谋生的手段,它更多的是一项事业,理清谋生手段与事业的关系,那么其自身心理就会做出充分的准备。随之而来,责任意识就会得到增强。所有这一切,虽然离不开教育、引导,但,既然置身其中,内在的变化,离开自身的努力是无法从根本上实现的。在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的环境下,基层基础队伍,并不存在无药可救的问题。其根本在于用恰当的心态来领悟决策者的意图,并用不断更新的观念,持续提高的素质和能力,创造性地领悟和执行决策者的意图。解决问题的对策,离开对个体差异的理解和把握无法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为,差异不只是缺陷,相反,它给互补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这种空间给人们施展才华、认清自身不足,提供了可能。有可能,就有希望。处于变革前夜的监狱工作,深入了解队伍现状,梳理出制约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如不真正进入队伍内部,仅靠猜测和臆想,将无法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措施。同时,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只有与使用者的能力相匹配,该理论和技术才可能成为发挥实际效能的理论和技术。
三领导集团和基层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和保障。制度,作为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在确保监狱工作及其队伍建设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互缺的因素之一。讲制度,就存在建立和执行制度的问题,在目前法制不断健全和完善的大背景下,制度的执行显得尤为重要。执行制度,不但要追求制度的目的,更应追求执行制度的程序,有时程序的合法,更能体现出制度的合理性。纵观目前制度的执行,在对制度的理解上存在偏差,为此,执行制度者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前一时期对组工干部提出的“公道、正派”的要求,无不说明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的重要性。要做到这一点,应对组工人员进行选拔,并给予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考核。同时,应及时加以淘汰更新,以利于从根本上确保其作风优良,品质优秀。当然,把制度的执行系于个体的品质,仍无法实现制度的作用,这就需确立恰当的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体系。做比说要困难的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在人。制度上 的缺陷,可以用人的灵活执行来弥补;但人的认识上的偏差,只有从观念、素质、能力上加以调节。作为专门部门的成员,他们应是联系群众的楷模,调查研究的能手。而不应是“审视度时“的中间派。因为,在考核选拔任用优秀人才的过程中,他们是把关者,亦是真实资讯的提供者。在某种程度上,基层班子的强弱,作用发挥的优劣,其根本在于他们及时、有效地收集、处理信息,发挥参谋、助手的作用,为决策者提供消除或减少失误的资讯。当然,这种监督制约的作用,在相隶属的机构中,一时难以全面发挥作用。作为制约的一种补偿机制——享受待遇,是一个对个体素质、能力的一种肯定和褒奖,属于一种激励机制。但过多、过滥,就会走向反面,甚至成为个人左右他人的一种权柄,以及影响整体战斗力的一种致死诱因。改变这一状况,并使之真正起到鼓舞士气,让人在希望中奋斗的积极作用,关键仍在于人的操作和运用。对此,可以试行定期与不定期的个人汇报,组工部门考核,本单位内部测评,年度专门述职(在本单位内部进行),对不能发挥作用者,及时剔除,使其不敢懈怠,真正起到鞭策与激励的作用,使之形成一种有效的制约机制。同时,也可据实际测评和工作业绩,享受更高一级的待遇。目前的作法没有错,而错的是人们忽视了这种制度中的不合理因素。制度就像药方,管理者就是药材,只有药材地道,药方才能真正起到祛病、强身的作用。对于享受待遇,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向年长者倾斜。这种作法也有其弊端,至少存在使人丧失斗志的嫌疑。特别是对于年龄介于年长和年轻两者之间的群体。对此,应赋予这种制度以储备人才的作用。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随着具体实际的变化,及时修正、更新,这种修正、更新不应领导集团的看法和特殊人群的利益而进行。在现实条件下,作为最基层的个体,其角色、职责决定了其行为,改变现行制度,虽然离不开他们的具体实践,但更多地有赖于专门部门和领导集团。同时,这种带有根本性的东西,对专门部门和领导集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运动中求变化,才能抓住变化的实质。一项制度的完善、进步,不是一个个体所能完成的。作为一个影响制度变迁的领导,重要的不是和他人比试才能,而是要让他人发挥才能。只要从事业出发,切实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制度的作用,必将被人们所认识,并自觉、自愿地去执行。
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影响队伍建设的因素不同,这种不同的制约因素,也是一种发展的标志,亦是队伍不断成长的内在动力。有问题,人们就会去思考,并加以解决。在观念不断更新的时代,反向思维不可互缺,它不但使人的心态趋于平静,更使人平添追求目标的希望。海纳百川,辨证兼容。肯定主流,正确评价成绩,这一点不能忘记;认清队伍现状,正视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亦是不可互缺的。因为,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发展的契机。在已发生的大要案中,刑满释放人员占有一定比例,无形中使监狱工作者倍感压力之大。同时,近年来对行业的测评,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司法行政工作及其队伍是其中之一。打造什么样的队伍来适应当前及未来监狱工作的需要,是值得每位司法行政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只有一流的管理,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业绩,但,管理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同时,监狱工作的“三化”要求,又大大拓展了互动的范围和层次,这对监狱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一情形,正视问题,并积极加以解决,是我们的唯一选择。愿人们都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不是英雄,但我加入了一个英雄的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