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主要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色彩,构图,对比的运用,寓意、象征和含蓄及光的运用等五个方面对油画的鉴赏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些鉴赏油画的基本素质的培养,读者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西方油画积极其他艺术,并对中西绘画有更全面的了解及对比。
关键词:
油画 形式 构图 色彩 光
引言:
油画是从西方传来的画种,是在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截然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反映了西方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爱好,也反映了审美情趣和美学观,因而有它独特的发展道路。人们看到油画,并不等于都能欣赏。由于东西方的艺术积淀,对美的形式感受能力、情感状态、理解力、想象力,以及艺术修养等背景的差异,东方人在鉴赏油画时存在许多障碍。因此,我们东方人要鉴赏油画,就必须具备与此有关的素养与准备。
正文:
一、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艺术的内容是指作者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反映到作品中的社会生活和作者对这种生活的见解和态度,这两方面,或者说是生活内容和思想内容,或者叫作品的题材和主题思想。艺术的内容的特点是写人,无论是题材还是主题思想都离不开人。题材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三个方面,三者紧密相关。
艺术的形式包括两个方面,即艺术语言和结构。不同的艺术种类有不同的艺术语言和结构。绘画的艺术语言是色彩、线条、面等,结构就是构图。
艺术的特点是形象性。任何艺术品的形象都由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构成。没有内容,形式就无从产生;没有形式,内容也无从体现。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
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既相互区别,又有联系;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艺术形象是其内容和形式的矛盾统一,而以内容为主导。
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主义关系表现为: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又反作用于内容;新的内容要求新的形式,但形式又有继承关系;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克服形式和内容的矛盾,发展和突破旧形式,创造和建立新形式。
二、色彩
色彩是绘画中的重要形式因素。它的变化最为丰富和微妙,也最富于个性和情感意义。如果没有色彩的话,很难想象我们生活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一切都将暗淡无光,一切都将死气沉沉。几百年的绘画历史表明,画家们在色彩领域内的探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威尼斯画派的画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将色彩与素描融为一体,从而奠定了现实主义绘画色彩理论的基础。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的画家们在色彩的运用上的成就更是有口皆碑。
色彩具有两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下面我们从这两个方面对色彩的属性进行分析。
1.色彩的自然属性
1)色彩的冷暖关系
实践证明,人们对某些色彩感觉暖和,而对另一些色彩却感觉到寒冷。因此,画家们把某些色彩叫暖色,而把另一些色彩叫冷色。通常,人们把红色、橙色和黄色称为暖色类,而把蓝色、绿色和紫色称为冷色类。因为红、橙、黄等色总引起人对火焰、阳光和灯光的联想,而冷色类则使人联想到大海和湖水等等。其实,对不同色彩产生冷暖感觉不仅仅是联想。现代心理学通过实验证明,色彩给人造成的冷暖感觉同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相关。实验证明,用明亮鲜艳的红色灯光照射人体,人体的血液循环会略有加快,肌肉的弹性也会略有增加。原因是红光引起人心里的兴奋,造成了一定的刺激。相反,蓝光则给人心理上造成收缩感。
当然,色彩的冷暖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同类色中也有冷暖,如玫瑰红与大红都是暖色,两者相比,玫瑰红就比大红冷;同样,深蓝就比普兰暖。一般把绿色和紫色叫中间色,它与暖色相比则较冷,与冷色相比又较暖;金、银、黑、白灰也是中间色,它可以与任何颜色调配,起缓冲协调作用,如建筑彩画、民间年画就是。画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配出无穷无尽的色彩来,但是决定这些调配出来的色彩是冷色还是暖色的,不是那为主的色彩,而是那略偏离它的色彩。
2)色彩的补色关系
两种颜色调和在一起,产生灰黑色,我们就称这两种颜色为互补色。互为补色的两种颜色既相互对立,又相互需要。当它们相邻时,相互能使对方达到最大的鲜明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色彩的对比。马蒂斯是最善于利用色彩的补色关系以达到强烈色彩对比的;当它们调和在一起时,就相互消失了,变成一种灰黑色。从“十二色相色轮环”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直径两端的颜色互为补色,即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等等。
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当我们看了红色之后,把视线立即转到白色上,我们看到的不是白色而是红色的互补色——绿色。这是一种生理现象,即视力需要有相应的补色来平衡特定的色彩,如果这种补色还没有出现,视力就会自动将它产生出来。色彩学中将这种现象叫连续对比。
互补色的最大特性是,当一对互补色并列时,它能够引起人们最大的满足和平衡的感觉——对立的平衡。我国民间艺人喜欢用大红大绿,广大人民群众也非常欣赏大红大绿,这也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
3)色彩的和谐
当我们看一幅画时,有些色彩使人感觉到愉快,而另一些使人感觉到不舒服或给人以强烈的刺激,或不给人以任何感觉。因此,我们把那些使人感觉到愉快的色彩组合叫做和谐。当然,这仅仅是从主观上去认识和谐的含义;从客观上、从色彩本身去看的话,我们知道,在“十二种色相色轮图”上完全对立的色彩必定是互补色,互补色调和后会产生灰色,因此,如果两种或更多的色彩混合后产生一种中性灰色,那么它们之间就是和谐的。具体地说,在色轮中所有的互补色,所有构成等边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的三种颜色,所有构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四种颜色,以及构成六边形的六种颜色都是和谐的。
色彩的和谐与补色关系甚为密切,互补色的规律是构成色彩和谐的基础。色彩的和谐意味着力量的平衡和对称,但是,并不是所有伟大的作品都在追求力量的和谐和对称,有些伟大的作品为了强调一种调子的表现力并不追求色彩的和谐,而是突出某一种调子,所以不能说只有色彩和谐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只要各种艺术形式(包括色彩)能充分表现主题思想,都可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马蒂斯的作品是追求色彩的和谐的,但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的有些作品为了强调某一种激情或情绪,往往并不和谐,热里柯、德拉克洛瓦和蒙克的某些作品就是这样的。
4)色彩与空间的关系
物体近大远小,这是最简单的透视原理,人人都懂得的。色彩也有透视关系。一个物体放在近处时的颜色和放在远处时的颜色是不一样的,这在静物画中表现的不大明显,因为距离太近的缘故。但在风景画中就很突出了。比如,近处的山是绿色的,远处的山如果还画成绿色,它就远不过去了,为什么?因为远山加进了大气,就不再是绿色而是青灰色的了。只有考虑到色彩的透视关系后,物体的空间感才能更加真实感人。
2.色彩的社会属性
色彩的社会属性是指不同社会、时代、民族和国家在特定条件下赋予色彩的某种含义或性质。生活在不同社会、时代、民族和国家的不同的人们在在特定条件下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风俗和需要往往赋予色彩以某种含义或性质,最然这些含义或性质不是色彩本身所固有的,但在特定条件下长期运用之后,人们自然会把某些含义与色彩联系起来正因为不同时间、地点色彩有着不同的含义,这种含义必然有正反两种,同时也说明它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有人把这种性质叫做色彩表情的主观性。现将色彩的正反面含义分别叙述如下:
1)黄色
正面含义——黄色是所有色彩中最能发光的色彩。它表示爱情、崇高、辉煌、华美、高贵、明朗、欢乐、期待、思念、才能、知识、聪明、智慧、光明和宁静等。
反面含义——象征奸淫、嫉妒、叛逆、怀疑、不信任,缺乏理智、忧郁、色情、传染病、羞辱、藐视等。
2)红色
正面含义——红色是马克思喜欢的颜色。红色使人联想到火、热血、。红色象征庄严、热烈、刺激、兴奋、、王权。
反面含义——红色表示恐怖,还可以表示危险、警告。
3)蓝色
正面含义——蓝色是冷调子,是收缩、内向的色彩。蓝色对西方人来说意味着信仰,对中国人来说则象征着不朽。蓝色像水一样清凉,给人以宁静、安定、静谧、纯洁、清白、平静的感觉。
反面含义——蓝色总带有阴影感,可以表示抑郁、悲哀、空虚、阴冷、迷信、恐惧、痛苦与灭亡。
4)绿色
正面含义——绿色是介于黄色和蓝色之间的中间色,是间色的一种。绿色是植物王国的色彩,它象征生命、新生、春天、希望、丰饶、充实、平静、青春的力量;它还是最安定、满足的颜色。
反面含义——表示绝望、道德堕落、悲哀、衰退,可用于表现反面人物、尸体和暗部。
5)紫色
正面含义——紫色是一种间色,是一种神秘的色彩,它象征虔诚、稳定、光明;也象征庄严。
反面颜色——紫色也象征沮丧、忧郁、悲悼、死亡、混乱、迷信、恐怖。
6)白色
正面含义——白色象征光明、坦率、幸福、纯洁。
反面含义——苏联十月时把反叫“白党”。前在我国南方,把骗子流氓集团叫做“拆白党”。在我国封建社会,老百姓的房子不许用红、黄等颜色粉刷墙壁,只能住白房子,因为在封建统治者看来,白房子是贱民居住的,后来,“白房子”成了下等妓院的代名词。
7)黑色
正面含义——表示庄严、隆重;也可以使人显瘦。
反面含义——黑色经常象征罪恶、恐怖和哀悼;也可象征吝啬。
三.构图
构图是指将个部分或各个局部组成一个整体的方法。野兽派画家马蒂斯是这样谈论构图的:构图就是画家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把各种不同的因素用装饰的方法按画家的意图安排的艺术。不论画什么东西,无论是肖像、静物、风景还是情节性绘画,都有一个构图问题,西方现代艺术诸流派也不例外。构图的成功与否往往会影响到整个作品的成败。
1)构图的均衡与对称
从自然界来看,生物天生就是对称的,因而是平衡的(平衡不一定是对称的)。从美术的角度看,构图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对称的和非对称的。
构图的对称和非对称各有优缺点。对称的构图可以产生四平八稳和平衡的优点,但也有单调之感。非对称构图具有无限变化可能性的优点,它鼓励人们去创新,不过画家在非对称构图中要设法把观众视线引向主要人物身上。
2)构图的节奏感
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着节奏,如拉锯的动作,海鸥的飞翔和群山的起伏都是。在诗歌和音乐中节奏不难理解,但是美术中的节奏却不是形状、大小、色彩和运动等的机械重复。
3)构图的基本原则
横向线条给人以安闲、和平与宁静的印象。
斜线表现:一种激烈运动和不稳定感觉。
矩形构图:给人以庄重、饱满、理性的感觉。
菱形构图:具有扩张感,紧张而有力度。
金字塔形构图:创始于文艺复兴时期,暗示稳定、完整、安全、牢固不破的感觉。
锯齿形构图:包含着痛苦、紧张、困难、艰险。
“V”字形构图:不稳定,向下移动,危险。
“十”字形构图:平静而肃穆。
“S”形构图:多样而统一。
圆形构图:给人以、完美、和平、宁静、镇定的感觉。
此外还有“布满画面的构图”、“旋风式螺旋形构图”等构图法。
| 斜线构图 | 横线构图 |
布满画面的构图 | 椭圆形构图 |
如何在构图中处理大小、上下、进出等问题与心理作用有关。
物体的大与小——大小都是在对比中形成的,没有对比就很难说某件东西是大还是小。大小是相对的。
上升与下降——画面中物体的上升与下降与物体位置的高低有关。
进与出——如何表现人物走进画面或走出画面,与方向有关。例如:脸部向着画面中心的人物给人的感觉是走进画面;反之背面向着画面中心的人物却有走出画面的感觉。
四、对比的运用
对比是西方绘画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浪漫主义艺术大师特别喜爱对比手法,因此,对比的运用也是浪漫主义艺术的特征之一。对比有好多种:心理对比、色彩对比、明暗对比、线的对比、大小对比等。
法国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洛瓦在他的《自由领导着人们》中就成功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这幅作品是人民争取自由和权力的颂歌,是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画面中的自由女神健康美丽、坚决而有力,而且具有平民的素质。她在硝烟弥漫、尸横遍野的街道中,赤着脚,左手拿,右手高举三色旗,领导者人们迎风前进。以人民大众为骨干的队伍在她的领导下,踏过保皇党士兵的尸体,奋勇的前进着。他把皮肤苍白的保皇党士兵的尸体放在美丽的自由女神脚下,这象征着自由的必然胜利,而那些英勇向前的人们为了他们理想中的自由神会牺牲一切而在所不惜的;画家把现实的衣服(如保皇党士兵穿的衣服)与古典的衣服(自由女神的衣服)对比起来,这样就给人一种感觉,好像这些勇敢的人们是一堵活的墙一样,什么力量也摧毁不了他们。
《自由领导者人们》——德拉克洛瓦 法
再如被罗曼·罗兰称为“伟大的农民画家、法国当代艺术的忠实代表”——米勒所创作的《拾穗者》。这幅画本来是描写农民夏收劳动场面的艺术作品,但它在当时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和社会效果。原来这幅画的题目叫《八月》,描绘夏收时的群众劳动场面,使美丽的农村景色与农民的心酸劳动形成强烈对比。有人建议他改变构图,把热烈繁忙的夏收场面推向背景的远方,而突出前面三个拾穗的农妇形象。这一修改不仅丰富了作品内涵,同时也产生了惊人的社会效果和艺术效果。
《拾穗者》——米勒 法
色彩的对比就是色彩的对立统一。互补色必然是对比色,比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是互补色,同时也形成对比色,它们之间差异越大,对比也越强烈,对比越小就越趋于调和相邻近的颜色如红、红紫、紫(蓝、蓝绿、绿;黄、黄橙、橙)都是调和关系。红与它相对的绿、蓝绿均为对比关系。但对比色不一定都是互补色,如黑与白是对比色,但却不是互补色。对比色(互补色)并列时,两种色彩的鲜明度都有所增加。如红与绿并列,则红色显得更红,绿色更绿。生活中也不乏色彩对比关系的实例,如皮肤黝黑的人一般都不喜欢穿白衣服,因为在白衣服对比之下皮肤显得更黑了。
线的对比在线描中是既简单又富于效果的手法。如果要突出某一线条简单的部分,可以把背景的部分画的更繁复些,这叫以繁托简;如果要突出线条繁复的部分,可以把背景画的简单些,这叫以简托繁,在古埃及壁画中经常使用这样的手法。
利用大小对比来突出主题的手法画家们最喜爱的表现方法之一。
五.寓意、象征和含蓄
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也是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所喜爱的。
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者人们》中的自由女神就是象征性的形象。寓意、象征手法比较含蓄,特别在反动统治下运用这种手法有它的优越性。
| 法国画家安格尔的作品——《泉》也很好的运用了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泉》是古典美与自然美结合的典范,理想美的典范。画中描绘了一位手举水罐的裸体少女,她姿态优雅的站在泉水畔,她的头、胸和髋成一个S形的扭转,重心落在一条腿上,这是一种古典式的站立姿势,显得格外优雅动人。他一手弯在头顶上扶着肩上的大水罐,另一只手从下面托着罐口,水从罐中倾泻到地上。既寓意少女的纯洁轻灵,又增添了画面和谐流畅的韵律感。少女的身材圆润而匀称,肌肤细腻光洁,洋溢着生命和青春的活力。她身材的左侧几乎成一条直线,而右侧随着水罐、弯曲的手臂、丰满的胸部及髋的起伏转折,呈现出优美丰富的曲线变化。少女还有一张容貌端庄秀丽、表情纯真而略带羞涩的脸,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和媚态。背景饰有岩石和树叶,画面左角下那朵含苞未放的雏菊正是她的象征。 |
没有光就没有色彩,在绘画中光的运用是很重要的。光可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轮廓、深度和空间;光可以润饰人像,使人年轻或苍老、美丽或丑陋;光在描绘环境时,可以使环境温暖、舒服或寒冷,也可以使环境变大或缩小;光可以强调重点,突出主要人物,芭蕾舞中圆光的运用就是例子。
| 我们以我国当代之名油画家詹建俊创作的《高原的歌》为例。《高原的歌》描绘了一个金红色的梦境,一个少女骑着一头巨大的牦牛背对朝阳向观众走来,她似乎在昂首高歌,歌唱生命的欢乐,歌唱多姿多彩的生活,歌唱这霞光万道的朝阳,歌声婉转,荡漾在原野上、山谷中,遍地繁华似锦,朦胧的光,飘渺的景物,若虚若幻,欢乐的少女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唯一实在的是瑰丽柔和的感觉,像轻纱一样若隐若现的感觉。 | 《高原的歌》——詹建俊 |
光也可以引起不同的联想:田野中的火炬说明劳动;天安门的彩灯说明节日活动;黑暗中并列的两道光说明疾驰的汽
论余
要能够完全学会欣赏油画,绝不仅仅是具备了以上几点就可以的,还必须加强其他方面的修养。首先是要有历史和生活方面的知识。历史知识可以从书本上得到,但西方绘画中所表现的广泛的社会生活的内容,我们绝大多数人是没有经历过的,也是缺乏感性知识的。因此我们只好借助于间接的生活经验。阅读、观赏著名的外国文学作品和电影,是获得这种生活经验的主要途径。《希腊神话》和《圣经》是西方文学艺术的两大渊源,西方绘画中的许多题材就来自它们。对它们的认真研读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欧洲文学艺术的发展,对许多作品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其次,应当有西方绘画史和绘画理论方面的准备。不了解西方绘画史,就不可能对西方绘画艺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也就无法找出它区别于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特殊点。再者,在欣赏现代派艺术作品时,不少人会碰到许多问题,主要是看不懂,不知道画家想要表达什么。要想了解它们,首先对现代西方艺术诸流派的理论应当予以更多的注意。这些流派虽然与他们的历史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又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有着强烈的反传统特征。
美术鉴赏是复杂的审美活动。它不仅要求鉴赏者具备较广博的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审美经验和敏锐的感受能力,而这一切都得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后天培养训练而获得。因此,要学会欣赏油画,绝不是一两天就可以掌握的,我们必学长期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