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广东省专版 佛山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附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4:02:28
文档

广东省专版 佛山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附答案

广东省佛山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题号一二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75.0分)1.“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这里的“他”指的是哪位中国皇帝()A.秦始皇B.汉武帝C.隋文帝D.唐太宗2.“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A.促进了经济交流B.促进民贞观之治C.巩固了封建统治D.结束了局面3.如图为《雁塔题名》拓片图(部分),
推荐度:
导读广东省佛山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题号一二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75.0分)1.“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这里的“他”指的是哪位中国皇帝()A.秦始皇B.汉武帝C.隋文帝D.唐太宗2.“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A.促进了经济交流B.促进民贞观之治C.巩固了封建统治D.结束了局面3.如图为《雁塔题名》拓片图(部分),
广东省佛山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题号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75.0分)

1.“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这里的“他”指的是哪位中国皇帝(  )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隋文帝 D. 唐太宗

2.“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

A. 促进了经济交流 B. 促进民贞观之治

C. 巩固了封建统治 D. 结束了局面

3.如图为《雁塔题名》拓片图(部分),雁塔题名是科考及第后新科进士的最高荣耀。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创立并完善于隋唐时期

②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

③为读书人创造了绝对公平的竞争机会

④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4.有学者评论说:“如果从中外文化对比的角度看,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同时代任何国家相比,都更具有平民性……”此观点评价下列哪个朝代的“政治文化”最恰当(  )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唐朝

5.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主流,下列能体现这一历史发展主流的事件是(  )

A. 文成公主入藏 B. 鉴真东渡 C. 玄奘西行 D. 郑和下西洋

6.图是小明同学制作的知识总结卡片。在卡片的横线处应当填写的内容是(  )

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②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③唐朝开明的民族

④唐朝开放的对外

⑤唐太宗创立了三省六部制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③④⑤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发了杜甫对唐都长安遭受安史之乱的悲怆情怀。他被后人称为(  )

A. 医圣 B. 书圣 C. 诗圣 D. 诗仙

8.如图是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俑,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从该文物可以获取的唐朝信息不包括(  )

A. 艺术的繁荣状况

B. 农业的发展状况

C. 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D. 开放的社会局面

9.一位南宋抗金名将认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这位名将是(  )

A. 岳飞 B. 文天祥 C. 戚继光 D. 郑成功

10.如表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表中户数变化最能说明这一时期(  )

朝代

地区西汉

(2年)

西晋

(280年)

唐代

(742年)

宋代

(1080年)

北方965149493459
南方11165257830
A. 民族融合加强 B. 政治统治开明 C. 对外交往活跃 D. 经济重心南移

11.《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城州桥夜市每天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到凌晨。夏天卖的饮食品种繁多,有沙塘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材料反映了宋代(  )

A. 商品经济繁荣 B. 民族政权并立 C. 江南地区开发 D. 统一国家发展

12.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皇帝曾对大臣说:应派能干的官司员去管理市舶机构的事务,鼓励外商前来贸易,这样既可获利,又可减轻百姓负担。这表明(  )

A. 秦国严格商业发展 B. 西晋顺应人口南迁浪潮

C. 宋朝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D.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

13.《文献通考》记载:“(北宋时)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这则记载说明当时(  )

A. 成立了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B.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 打破了住宅区与商业区的界线 D. 兴起了经营的纺织作坊

14.“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这反映出元朝为有效统治全国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三省六部制 D. 行省制

15.对加强管辖,并使之成为正式行政区的是(  )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16.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效管理,其中管辖琉球()的机构是(  )

A. 江浙行省 B. 宣政院 C. 中书省 D. 澎湖巡检司

17.将黏土刻成一个个单字,烧硬后用于排版印刷。印完版,单字可卸下以备再用。此项技术的发明者是(  )

A. 孙思邈 B. 毕昇 C. 徐光启 D. 宋应星

18.据史载,明初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重大改组.“重大改组”体现在(  )

①设立锦衣卫  ②设立军机处  ③设立驻藏大臣  ④废除宰相制度.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④

19.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抨击明朝的一项统治时,认为它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称其危害“等于焚书”。他抨击的是(  )

A. 设宣政院 B. 废除丞相 C. 八股取士 D. 设军机处

20.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  )

A.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 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 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 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21.据史载,从1407年到1422年短短十多年间,有南洋多国使者多次搭乘船只访华。与南洋使者访华有关联的事件是(  )

A. 马可•波罗来华 B. 荷兰人抵达

C. 郑和下西洋 D. 葡萄牙人到达澳门

22.请给下列内容确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

①郑成功收复②雅克萨之战③平定大小和卓叛乱④册封和班禅并设立驻藏大臣。

A. 国家建立与统一的完成 B. 经济的繁荣与社会开放

C. 重心的难移和社会变革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3.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是(  )

A. “重本抑末” B. 汉化

C. 闭关锁国 D. 休养生息

24.大运河与长城像一个“人”字书写在中国大地上。这两大工程的共同点是(  )

A. 最后完工的时间相同 B. 体现了集权的优越性

C. 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D. 具有浓厚的军事防御功能

25.要了解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以及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应推荐阅读(  )

A. 《齐民要术》 B. 《本草纲目》 C. 《资治通鉴》 D. 《天工开物》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政要》记載了唐太宗执政23年的“语录”,在23年执政中,前18年44次公开承认错误。这44次是有文宇记录的承认错,其中有 4 次是发布“罪己诏”。唐太宗自己说,贞观之治,功在魏征之诤言。魏征能够不断提出批评和意见提醒我,所以我才能把国家搞好。

---阎学通(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材料二:至(开元)十三年(725 年)封泰山……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长安、洛阳)米斗不过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歧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诣荆襄〔今湖北荆州、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杜佑《通典》材料三: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这整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农业经济、儒家生活方式、选拔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撒的统治--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归纳开元年间繁荣的表现。(不得摘抄原文)

(3)你是否同意“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中国“传统的制度和习俗”“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的观点?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窃为四民之中,惟宋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委妇育蚕治茧,缭麻纺纬,缕缕而枳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己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柁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宪。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材料二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級。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材料三:以司马光、苏轼、王安石等人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尽管政治主张颇不相同,在变法运动中的态度更非一致;却都执著地致力于道义德操的完善,都“以兴起斯文为己任”,都追求学业境界的广大精微,都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与胆魄……他们“居庙堂之高則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患意识,不同于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的怅惘郁懣,反映着宋代士人对于天下国家以及人的生存价值的深切关怀。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1)依据材料一,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士人深切关怀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什么因素使得他们能够具有这种“深切关怀”?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设洛阳为陪都,杨坚就是隋文帝。5年,隋灭陈,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局面。故材料中的“他”指的是隋文帝。 

故选:C。

本题考查隋朝建立的相关知识,关键词“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局面”.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隋朝建立和统一的相关知识.

2.【答案】A

【解析】

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隋王朝的统治,隋炀帝时开通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题目材料即考查了大运河的积极作用。 

故选: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隋朝大运河,注意隋运河的作用。

理解隋朝大运河的积极作用。

3.【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创立了科举制,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吏,到唐朝时经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又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隋唐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相对来说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所以③为读书人创造了绝对公平的竞争机会是错误的,ABD选项都有③,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

要注意识记积累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明朝,废除于清末。

4.【答案】D

【解析】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朝代,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历史时期,君主的政治统治具有亲民性,尤其是科举制的发展,使得平民进入政权成为可能。而同时期的西方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时期,教会统治专断独行。因此我国唐朝的政治文化相比于同时代国家更具有平民性。 

故选:D。

本题考查唐朝政治相关知识。

掌握唐朝的政治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记忆分析能力。

5.【答案】A

【解析】

A、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B、鉴真东渡增进了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 

C、玄奘西行是去往天竺,今印度半岛,属于对外关系; 

D、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区别.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民族团结.

注意区分重大历史事件,哪些是民族关系,哪些是对外关系的内容.

6.【答案】C

【解析】

据小明同学制作的一张知识总结卡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外交流繁荣的三个原因是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②唐朝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是陆路交通中心、开放原因和④唐朝开放的对外,所以①②④符合史实;③民族是对内,不属于中外交流,错误;⑤三省六部制开创于隋朝,错误。 

故选:C。

本题以小明同学制作的一张知识总结卡片为依托,考查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有关内容。

7.【答案】C

【解析】

A、医圣指的是张仲景; 

B、书圣指的是王羲之; 

C、诗圣指的是杜甫; 

D、诗仙指的是李白。 

故选: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杜甫的相关知识。

注意识记历史文化名人的尊称。

8.【答案】B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俑”,结合所学知识:唐三彩是唐朝的艺术珍品,反映了唐朝制瓷业发展的高超水平,乐舞队成员的组成(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反映了唐朝开放的社会特征。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经济发展的知识点,应把握唐三彩的内容.

本题通过对唐三彩的分析,考查的是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

A.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 

B.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抗元将领。 

C.戚继光是明朝著名的抗击日本倭寇英雄。 

D.郑成功是明朝后期从荷兰手中收复的英雄。 

故选:A。

通过阅读题干可提取有效信息“南宋抗金名将”。本题主要考查岳飞抗金。

本题将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放在一块与岳飞进行考查,不同朝代;时间跨度大,覆盖面广。针对历史名人的主要事迹,应加强记忆掌握。

10.【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依据课本知识分析图表结合选项可知,A民族融合加强没有说明南方还是北方;B政治统治开明,并没有说明南方还是北方;C对外交往活跃没有说明南方还是北方;D经济重心南移与南北方的户数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表格能够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 

故选:D。

本题是表格型选择题,读懂表格是关键。表格说明了南方的户数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主要考查对经济重心南移的理解。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

11.【答案】A

【解析】

据“东京城州桥夜市每天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到凌晨。夏天卖的饮食品种繁多,有沙塘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宋代东京城夜市发达、饮食丰富等商业繁荣的景象,因而材料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繁荣。 

故选:A。

本题以《东柬梦华录》记载为依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

12.【答案】C

【解析】

“皇帝曾对大臣说:应派能干的官司员去管理市舶机构的事务”这段材料说明了宋朝设置了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机构。“鼓励外商前来贸易,这样既可获利,又可减轻百姓负担。”这说明了宋朝积极鼓励海外贸易。A项商业发展;B项与海外贸易无关;D项禁止对外贸易而不是鼓励对外贸易。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海外贸易。选项中与材料海外贸易有关的鼓励海外贸易的选项只有C合适,这样分析就好做了。

本题要求学生学会分析题干的要求和题枝的设置特点,学会正确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13.【答案】B

【解析】

注意提取材料信息“蜀人”,蜀即是指四川;“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说明铁钱的使用极为不便,因此发行纸币交子以便贸易,“私为券”说明不是发行,属于商人的私人行为,A、C、D选项都与题意无关。 

故选:B。

本题考查了纸币在宋代出现的情形,属于基础知识,需要学生掌握。

材料型选择题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就好做了。

14.【答案】D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元世祖在位时,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元朝设立了行省制度.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元朝巩固统一措施的知识点,应重点掌握行省制度的设立.

解答本题应熟记行省制度的内容.

15.【答案】D

【解析】

正式成为我国行政区是在元朝。元朝时为加强对的管辖,在设置宣政院。从此,地区正式成为我国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元朝的相关知识。

元朝创立行省制度,是秦朝以来郡县制度的发展,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行省制度的建立,不仅加强了元朝的统治,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而且对明清以及后来的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域划分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16.【答案】D

【解析】

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王朝首次在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故选:D。

本题以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效管理为依托,考查管辖琉球()的机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7.【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将黏土刻成一个个单字,烧硬后用于排版印刷。印完版,单字可卸下以备再用。”可知题干中的材料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发明的有关历史。北宋中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比欧洲早约四百年。 

故选:B。

本题以将黏土刻成一个个单字,烧硬后用于排版印刷。印完版,单字可卸下以备再用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活字印刷术发明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活字印刷术发明的有关内容。

18.【答案】D

【解析】

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借胡惟庸案废除宰相制度,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除了改革行政机构外,还授权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达到顶峰.清朝设立驻藏大臣.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对明朝的政治制度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统治者加强君主和集权的措施,需熟练掌握.

19.【答案】C

【解析】

实行八股取士,即科举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写成八股文。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专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所以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故选C。

本小题考查是科举制到明清时期的变化属于课本基础知识。

本题旨在考查明朝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

20.【答案】B

【解析】

从大臣和皇帝的关系来看,大臣由坐到站到跪,说明大臣的地位越来越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反映了君主集权的不断强化。A项未被体现,题干中只是表述君权的强化。C项设立锦衣卫、东厂只是明朝的事,反映不出君权强化,大臣地位下降的演变趋势。D项是加强集权的关系,不是君主的问题。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君主制度加强的问题。

本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理解。需注重君臣关系的演变,知道中国古代君主制度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加强的。

21.【答案】C

【解析】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南洋属于郑和下西洋到达的范围。A项发生在元朝;B项发生在明朝后期;D项发生在1553年。 

故选:C。

本题意在考查郑和下西洋的内容。

本题要求学生熟记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特别是郑和下西洋的内容,并适度的延伸,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22.【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前期,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1684年,清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同祖国内地联系,促进了的开放。17世纪中期,沙皇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康熙帝时,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16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之地区,都是中国领土。为了加强对地区的管理;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地区。乾隆帝还妥善安置了千里迢迢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顺治皇帝接见五世,授予五世“喇嘛”的封号,康熙接见五世班禅,授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确立了历代和班禅都要经过册封的制度。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作为的代表长驻,同、班禅共同管理。乾隆皇帝还制定“金瓶挚签”制度。 

故选:D。

本题考查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把握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清朝前期在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上作出的努力.

23.【答案】C

【解析】

费正清评论中国明清时期的这一是“目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其意思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这说明他评论的是闭关锁国。 

故选:C。

本题以费正清的评论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清朝前期,实行闭关政导致清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不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国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

24.【答案】B

【解析】

A.大运河从公元605年(隋朝)开始开凿;长城为秦朝开始修建,虽历朝都经过改造但两者完工时间不可能相同。故A项错误。 

B.大运河和长城是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的工程,只有在集权制的国家才能短时间内调动如此众多的人力物力。故B项正确。 

C.大运河的开凿初衷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并非为了军事防御。故C项错误。 

D.长城的作用是军事抵御,阻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并不能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大运河与长城,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大运河与长城相关的知识,建议学生重点掌握大运河与长城的起止地点、历史地位。

25.【答案】D

【解析】

A、北朝的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总结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B、明朝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C、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著《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D、明末宋应星著《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反映了我国手工业的生产面貌,被外国学习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故选:D。

本题的关键词语是“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由此判断考查的知识点是《天工开物》.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再现能力.

26.【答案】(1)由材料一“唐太宗自己说,贞观之治,功在魏征之诤言。魏征能够不断提出批评和意见提醒我,所以我才能把国家搞好。”和所学知,“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他还勇于自我反省,甚至还下“罪己诏”。另外,对于前代灭亡教训的吸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据材料一“至(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过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诣荆襄(今湖北荆州、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可知,开元年间繁荣的表现是物价低廉,商业繁荣,交通发达,社会安定。 

(3)本小问的评述,首先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对观点发表态度,可以认为观点是正确的,也可认为观点是不正确,还可以认为观点是片面的等方面作答。如正确:主义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继承;古代科技进入了系统总结阶段;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不正确:君主进一步强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固守“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海禁”与“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强化思想控制。片面的:中国挫败外来势力入侵,捍卫国家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鸦片走私,白银大量外流;西学东渐;出现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故答案为: 

(1)勇于自我反省;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 

(2)物价低廉;商业繁荣;交通发达;社会安定。 

(3)第一种:这个观点正确。传统的制度和习俗仍在继续发展。史实:政治上:主义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文化上: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继承;古代科技进入了系统总结阶段;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京剧走向成熟。 

第二种:这个观点不正确。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已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史实:政治上:君主进一步强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经济上:固守“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海禁”与“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思想文化上:强化思想控制。 

第三种:这个观点是片面的。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已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史实:政治上:中国挫败外来势力入侵,捍卫国家主权。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鸦片走私,白银大量外流。思想文化上:西学东渐;出现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解析】

本题以阎学通的话、杜佑《通典》、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的内容为切入点,考查的是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科举制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科举制的有关内容。

27.【答案】(1)依据材料一“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可以得出原因是生产(生活)艰辛;自然灾害破坏;赋税沉重。 

(2)从材料“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结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可知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是促使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促进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经济中心南移。 

(3)由材料“以司马光、苏轼、王安石等人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尽管政治主张颇不相同,在变法运动中的态度更非一致;却都执著地致力于道义德操的完善,都“以兴起斯文为己任”,都追求学业境界的广大精微,都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与胆魄……他们居庙堂之高則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患意识,不同于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的怅惘郁懣,反映着宋代士人对于天下国家以及人的生存价值的深切关怀”可知,是宋代士人深切关怀的是对于天下国家以及人的生存价值。他们能够具有这种“深切关怀”,体现了“士”普遍受到尊敬,社会地位较高。因为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大兴科举制,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身份的,“士”是国家官僚阶层的后备军。 

故答案为: 

(1)生产(生活)艰辛;自然灾害破坏;赋税沉重。 

(2)促使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促进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经济中心南移。 

(3)对于天下国家以及人的生存价值。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大兴科举制,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身份的。

【解析】

本题以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的内容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宋代南方经济发展、宋朝的重文轻武和士农工商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宋代南方经济发展、宋朝的重文轻武和士农工商的有关内容。

文档

广东省专版 佛山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附答案

广东省佛山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题号一二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75.0分)1.“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这里的“他”指的是哪位中国皇帝()A.秦始皇B.汉武帝C.隋文帝D.唐太宗2.“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A.促进了经济交流B.促进民贞观之治C.巩固了封建统治D.结束了局面3.如图为《雁塔题名》拓片图(部分),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