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神童诗》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 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权及军令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的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的目的及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重文轻武的。
(2)目的: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抑制武将权势。积极作用: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可知,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重文轻武的。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可知,目的是,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抑制武将权势。积极作用有,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可知,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
(l)请写出上图中A、B两点的地名
(2)隋朝大运河是哪个皇帝下令开凿的?运河的开凿有何意义?
【答案】(1)A.洛阳;B.涿郡。
(2)隋炀帝。
意义: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至今仍具有交通运输、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等价值。(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 A.洛阳;B.涿郡。
(2)第一小问: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隋炀帝。
第二小问: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隋朝大运河开凿的意义是: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至今仍具有交通运输、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等价值。(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3.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材料三: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为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
(3)材料三中交子最早出现于北宋哪一地区?
【答案】(1)经济重心南移
(2)市舶司
(3)四川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2)依据材料信息:“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可知,为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在宋代,随着商业的繁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金属铸币不能满足商业的需要,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台州是中国戏曲的发样地之一。据《台州地区志》记述:“晚唐、五代时,台州已有参军戏或杂剧演出。”至宋代,随着城市的繁案,合州戏曲开始兴盛,州县均有组织,“勾栏”业也等有民间艺人演出,经过长期演绎,台州戏曲于明末清初发展成合州乱弹。
材料二:台州乱弹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
(注)2006年,台州乱弹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材料三:2010年以来,台州乱弹艺人多方寻我新出路,实现新发展,有《成继光》、《昭君出塞》等许多优秀传统刷目,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创作编写了《老村新路》等新剧目,歌颂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好人好事;主创人员开设戏曲名家工作室培养后备人才,深入校园开展普及性公益讲座;走进乡村大舞台、走入电视台、登上国家大剧院,展现地方剧种的独特演年魅力;走出国门,问鼎德国国际文化戏曲节,并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获得中外嘉宾的高度称赞。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合州戏曲在宋代开始兴盛的历史背景。
(2)台州乱弹发展历程中的两次“毁灭性打击”分别和哪些历史事实有关?
(3)综合上述材料,从台州乱弹的发展历史看,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1)宋代城镇规模扩大和经济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文人开始关注民间文化。
(2)时期多战乱;文化大。
(3)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则文化繁荣。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至宋代,随着城市的繁案,合州戏曲开始兴盛,州县均有组织,‘勾栏’业也等有民间艺人演出,经过长期演绎,台州戏曲于明末清初发展成合州乱弹”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合州戏曲在宋代开始兴盛的历史背景是宋代城镇规模扩大和经济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文人开始关注民间文化。
(2)依据材料二的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州乱弹发展历程中的两次“毁灭性打击”分别和时期多战乱;文化大等历史事实有关。
(3)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台州乱弹的发展历史看,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则文化繁荣。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
材料二 从贞观年间开始,就任用蕃将节度方镇,边疆安定,夷狄归附,边将大多入朝为相。李林甫为防止边将入朝,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十四年不得升迁。杨国忠又与安禄山交恶,遂引发安史之乱。
——新浪网×××博客
(1)结合课本与你的课外知识,写出与材料一有关的三位人物。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说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3)从唐朝的由盛转衰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唐玄宗(李隆基)、杨玉环(杨贵妃)、杨国忠。
(2)①唐玄宗晚年贪图享乐,怠于朝政。②李林甫、杨国忠奸佞误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③唐玄宗后期的失误,节度使权力过重,集权受到削弱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有忧患意识;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加强权力监督,防止专权乱政。(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材料一有关的三位人物是唐玄宗(李隆基)、杨玉环(杨贵妃)、杨国忠。
(2)结合材料二“就任用蕃将节度方镇,边疆安定,夷狄归附,边将大多入朝为相。李林甫为防止边将入朝,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十四年不得升迁。杨国忠又与安禄山交恶,遂引发安史之乱”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唐玄宗晚年贪图享乐,怠于朝政;李林甫、杨国忠奸佞误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唐玄宗后期的失误,节度使权力过重,集权受到削弱。
(3)本题是开放式试题,只要学生能够从史实出发,结合史实总结教训和启示,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例如从唐朝的由盛转衰中得到的启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加强权力监督,防止专权乱政。
6.千百年来,大运河一直是我国最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1)材料一中A B C代表城市名字A: B: C:
(2)假如隋朝考生从C城到B参加科举考试,需经过运河名称。(按顺序)
----- -----
材料二 2014年 6月 23日大运河的申遗成功——大运河沿线的北京、河南等8个省35个城市的大运河遗产整体申报世界遗产,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申报大运河为“世界文化遗产”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1)A:涿郡B: 洛阳 C:余杭
(2)G江南河---F邗沟-----E通济渠
(3)促进大运河的保护,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结合图片可知,A是涿郡,B是洛阳,C是余杭。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由北向南分别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由C余杭到B洛阳,需要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三段,字母分别是G、F、E。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申报大运河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是促进大运河的保护,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7.读谚习史
谚语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请阅读下面三则谚语,并回答问题。
谚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范成大《吴郡志》
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集·渭南文集》
谚曰:“湖广熟,天下足。”
——(明)李釜源《地图综要》
(1)结合所学,归纳“苏湖熟,天下足”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
(2)“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在南宋文人笔下反复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1)南方战乱较少,政治相对安定;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劳动力;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引进、推广优良品种。
(2)宋代,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
(3)南方经济持续发展。
【解析】
【详解】
(1)根据“苏湖熟,天下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宋朝时,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等谚语,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南方战乱较少,政治相对安定;中原人为逃避战乱大量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南方的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引进、推广优良品种。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湖熟,天下足” 在南宋文人笔下反复出现,说明到宋朝时,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苏州、湖州都在太湖流域。
(3)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说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超过了北方。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唐太宗:“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材料三:下图是某老师所绘的《唐蕃关系示意图》。
材料四: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旧唐书•吐蕃传》
(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句话主要阐述了什么关系?他为处理这一关系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
(3)材料三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吐蕃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
(4)材料四中,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1)君和人民的关系;
措施: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中华:汉族,夷狄:少数民族;:开明的民族
(3)和亲、会盟;藏族
(4)促进了吐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汉藏两族间的友好关系。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唐太宗用“舟”与“水”的关系来比喻君主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民的巨大力量。为了处理好君主与人民的关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注意戒奢从简,合并州县、割除民少吏多的弊政,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等。
(2)材料二“自古皆贵( 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是唐太宗说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以中原汉族为贵,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反映的是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族。其中的“中华”指汉族,“夷狄”指的是少数民族。
(3)根据材料三“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正式会盟”可知,材料三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和亲、会盟。吐蕃是我国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
(4)根据材料四“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促进了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发展,维护了和平,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9.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内。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 为中心,北抵 ,南至 ,全长2000多千米。
A.洛阳
B.涿郡
C.余杭
【答案】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故上框填B,中框填A,下框填C。
10.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暄德六年(1431年)某人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追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沦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摘编《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
请回答:
(1)“某人”自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某人”的历史地位和所述事件的历史意义。
【答案】(1)郑和下西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到达范围广,设备先进,组织严密。
(2)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解析】
【详解】
(1)依据题干“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追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结合所学知识,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突出特点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到达范围广,设备先进,组织严密。
(2)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郑和下西洋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1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李隆基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百度百科
(1)材料中“唐朝的极盛之世”在历史上称为 。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评述唐玄宗的历史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不少于150字)
【答案】(1)“开元盛世”
(2)示例:
我眼中的唐玄宗
唐玄宗是中国古代史上功过比较都比较突出的人物。
唐玄宗即位后,重用贤能,励精图治,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现了一系列改革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众生活安定,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末年,他追求享乐,宠爱杨贵妃,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任人唯亲,朝政日趋,社会矛盾尖锐,边缰形势紧张,用人失查,重用安禄山,导致了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从此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解析】
【分析】
【详解】
(1)唐玄宗统治时期,年号“开元”,他实行一系列改革,他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材料中反映了唐玄宗李隆基的个人事迹,因此本题小论文的题目可以以唐玄宗为主题。根据材料提示的内容,唐玄宗经历唐朝时期的极盛时期,同时也经历了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因此小论文内容可围绕这些内容对唐玄宗的个人事迹进行简单阐述,然后进行简单评价,唐玄宗是中国古代史上功过比较都比较突出的人物。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玄奘为寻求准确的佛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深明佛学,五十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十二年尽六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频繁交往,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经过吸收、改造、创新,成为唐文化中色彩绚烂的成分。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在唐三彩及唐诗中骏马、骆驼和胡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化符号,这也是丝绸之路兴盛的具体体现。
一一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唐朝实行的民族和对外分别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相关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1)开明平等、开放。
(2)观点1:实行对外开放,能够促进了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
论述:①唐朝鼓励对外开放,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各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②清朝实行闭关锁国,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使西方近代科学和技术无法传入我国,导致中国全面落后于世界。
(观点2:实行开明平等的民族,能够促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共同发展。论述:①唐朝时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唐和吐蕃和亲,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唐和吐蕃民族关系实现了“和同为一家”。②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频繁交往,吸收、改造、创新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成为唐文化中色彩绚烂的成分。)
【解析】
(1)根据材料“玄奘西行求佛经”,“鉴真东渡传播佛法”,“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频繁交往,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经过吸收、改造、创新,成为唐文化中色彩绚烂的成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唐朝对外是平等、开放。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观点:实行对外开放,能够促进了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因为:①唐朝鼓励对外开放,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各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②清朝实行闭关锁国,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使西方近代科学和技术无法传入我国,导致中国全面落后于世界。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长城居庸关、八达岭的城墙都是沿着山脊的脊背修筑,因为山脊本身就好似一道大墙,再在山脊上修筑城墙就更加险峻了。
——摘自罗哲文《古迹》
(1)据图指出明长城的东西端点。
(2)小历认为长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你同意他的看法吗?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东)端点:鸭绿江边;(西)端点:嘉峪关。
(2)判断:同意。
理由:长城修筑时借助当地地形地势而建;在险要处建立军事要塞;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并修建相连的道路,形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的修筑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解析】
【分析】
【详解】
(1)观察材料一中的图片可知,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防御北方蒙古骑兵南下侵扰,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公里。
(2)我同意小历的看法。因为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明代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开垦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为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明长城多用砖石砌成,十分坚固。在长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备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坚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长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4.在中国古代,水运交通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①下图所示水利工程名称是 。
②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写出你的判断理由(理由不唯一,请选择多角度描述)。
(2)结合下面的诗文和所学知识评价该水利工程的作用。
咏史诗·汴水 胡曾
|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不较多。 |
秦汉时期,漕(水)运为东西方向,黄河中下游的关中、山东一带为农业经济发达地区,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漕运线路也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东南、西北方向,并由东南至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唐代以后,政治中心还有一个逐渐东移的趋势,尤其元明清三代王朝政治中心向东北方向迁移,并从元朝开始确立在更北的区域。
——摘编自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中国古代都城移动示意图从秦汉时期到唐宋时期,漕运路线走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走向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①隋朝大运河
②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
(2)加强了中国南北的沟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往来,但同时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体现了隋炀帝的。
(3)漕运线路也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东南、西北方向,并由东南至西北,造成走向变化的原因是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隋朝大运河,②依据是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
(2)依据材料“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不较多”和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南北的沟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往来,但同时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体现了隋炀帝的。
(3)依据题干的成立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漕运线路也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东南、西北方向,并由东南至西北,造成走向变化的原因是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炀帝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联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否有关系?理由何在?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答案】(1)有。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励精图治,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2)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在注重调整统治,以缓和阶级矛盾。
(3)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的“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可以看出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关系。原因是唐太宗即位后,注意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局面。
(2)材料二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唐太宗所说,说明他意识 到人民群众的力量的伟大。他说这番话的意图是注意调整统治,以缓和阶级矛盾。
(3)根据材料三的“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可以看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