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1. 如果你到北京去旅游,除了登长城、看故宫,你还可以参观( )
A.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元谋人遗址 北京人洞穴
2.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北京人的生活内容( )
A.用火烧食物 使用石器、木棒追打野兽
C.使用骨针缝制衣服 过着群居生活
3. “民以食为天。”我国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 )
A.水稻和玉米 水稻和粟 粟和小麦 小麦和水稻
4. 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材料最齐全、内涵最丰富的直立人遗址是( )
A.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半坡人
5. 原始人曾普遍使用过的一种工具叫耒耜。如图所示,它的主要用途是( )
A.打猎 耕地 捕鱼 采集
6. 孙中山先生写的一首诗:“中华开国五千,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这首诗歌颂的是( )
A.禹 炎帝 黄帝 皇帝
7. 尧、舜、禹都当上部落联盟首领的共同原因是( )
A.他们都是贤德之人 治理洪水有功
C.教人种植五谷和蔬菜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8. 禅让制是一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制度,其方法是( )
A.父传子 兄传弟 母传女 民主推选
9. 下面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
A.禹传位给伯益 禹传子,家天下
C.舜传位给禹 启打败有扈氏
10. 与“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等词有关的暴君是( )
A.夏王桀 周厉王 商王纣 周幽王
11. 将夏桀、商纣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的标准是( )
A.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 他们都以残暴统治著称
C.他们都重用人才,改革内政 他们都爱民如子
12. 山西省有《三晋都市报》,山东省有《齐鲁晚报》,河北省有《燕赵都市报》.这些报纸的命名与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有关( )
A.禅让制 世袭制 分封制 科举制
13. 商朝是我国青铜器的灿烂时期,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湛。如图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它是( )
A.四羊方尊 司母戊鼎 毛公鼎 利簋
14. 如图是复原的二里头遗址,它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我国黄河流域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有“华夏第一王都”之称。它可以佐证哪个朝代的历史( )
A.夏 商 西周 东周
15. 如图所示司母戊鼎为“中华第一鼎”,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将它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该鼎铸造于( )
A.尧舜禹时期 商朝 西周 春秋战国时期
16.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商朝 周朝 尧舜禹时期
17. 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其根本原因是( )
A.战争频繁 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社会生产力发展
18. 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而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鲁国定期向周天子朝贡
C.周王室地位衰落 天子依附于诸侯
19. 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 )
A.都占据着优越的地理位置
B.都是通过改革而迅速强大起来
C.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
D.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扩充疆域
20. 与西周建立相关的史实是( )
A.炎黄战蚩尤 商汤灭夏 牧野之战 平王东迁
21. 春秋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主要表现不包括( )
A.青铜业、冶铁业等有所发展 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C.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 纸质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22. 著名的“管鲍之交”(管仲与鲍叔牙)发生于哪个国家( )
A.晋国 鲁国 楚国 齐国
23. “秦…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周制”是指西周实行的( )
A.禅让制 分封制 郡县制 世袭制
24. 西周时期发生了“国人”,“国人”指的是( )
A.奴隶 农民 城里人 工匠
25. 汉族的前身是( )
A.戎族 鲜卑族 蚩尤部落 华夏族
26. 公元前841年,西周发生国人,此时在位的国王是( )
A.周文王 周武王 周厉王 周幽王
27. 公元前2070年比公元2000年( )
A.早4069年 晚4069年 早70年 晚70年
28. 要研究原始人类如北京人等,需要用到下列( )
A.文字记录 神话传说 学者推断 考古发掘
29. 西周的都城在哪里( )
A.殷墟 偃师二里头 镐京 长安
30. 牛耕最早出现在哪个时期?( )
A.商朝 西周 春秋 战国
二、辨析题(5分).提示:先辨别正误2分,加以改正3分
夏朝最后一个国君桀、商朝最后一个国君纣王和西周最后一个王周厉王都是历史有名的暴君。
三、材料解析与论述题:本大题共有4小题,第32题10分,33题10分,34题9分,35题6分,共35分.
图片题:
(1)图一和图二分别是我国哪一原始居民的房屋?他们的主要食物分别是什么?
(2)这两种房屋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分析一下房屋结构产生差异的原因。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诸侯)
材料二:重耳出亡到狄,狄人给他很好的礼遇,并将季隗嫁给重耳。(齐桓公)把山戎的冬葱和胡豆引进中原……
(1)“平王立,东迁于洛邑”在哪一年?标志着哪一时期的开始?
(2)“政由方伯(指诸侯)”,请你举出四个例子。
(3)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材料二:见图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周天子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制度?
(2)周天子分封的对象都有哪些人?
(3)封国的统治者叫什么?他们对周天子有哪些义务?
(4)这种制度起到怎样的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语·晋语》:‘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1923年在山西浑源县李峪村晋墓出土的“牛尊”,其牛鼻穿环,这表明牛在春秋时期已被用作农耕。
材料二 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
(1)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巨变是什么?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参与试题解析
2021-2022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某校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1.
【答案】
D
【考点】
北京人
【解析】
本题考查北京人。
【解答】
题干给出的地点是北京,题目给出的四个遗址中只有北京人生活在约70~2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一带,在北京旅游时可以参观。
故选D。
2.
【答案】
C
【考点】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北京人。
【解答】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但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是打制石器。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不会使用骨针缝制衣服,山顶洞人开始使用骨针缝制衣服。
3.
【答案】
B
【考点】
河姆渡人的生活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解析】
本题以我国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粮食作物为依托,考查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知识。
【解答】
距今约七千年,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种植水稻。距今约六千年,半坡原始居民已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
【答案】
B
【考点】
北京人
【解析】
本题考查了远古北京人。
【解答】
1929年裴文中在周口店发现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该发现对研究世界古人类学有极重要价值。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故选B。
5.
【答案】
B
【考点】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河姆渡人的生活
【解析】
本题以耒耜图为依托,考查的是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
【解答】
题干中的材料是耒耜图。耒耜是原始人曾普遍使用过的一种农具,用来耕种土地。
故选B。
6.
【答案】
C
【考点】
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黄帝的知识点,应把握黄帝的有关历史。
【解答】
依据题干信息“中华开国五千,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所以材料歌颂的是黄帝。
故选C。
7.
【答案】
A
【考点】
尧舜禹的禅让
【解析】
本题以尧、舜、禹都当上部落联盟首领为切入点。
【解答】
在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所以尧、舜、禹都当上部落联盟首领的共同原因是他们都是贤德之人。
故选A。
8.
【答案】
D
【考点】
尧舜禹的禅让
【解析】
本题考查尧舜禹的“禅让”,要把握“禅让制”的含义。
【解答】
在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他们之间采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9.
【答案】
B
【考点】
夏朝的兴亡与“家天下”
【解析】
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史实。
【解答】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故选B。
10.
【答案】
C
【考点】
商朝的建立与灭亡
【解析】
本题考查商纣。
【解答】
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制作“炮烙之刑”,人民,建“酒池肉林”腐化堕落,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故选C。
11.
【答案】
B
【考点】
西周的灭亡和东周的建立
商朝的建立与灭亡
夏朝的兴亡与“家天下”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归类。
【解答】
夏朝的最后一个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商汤乘机起兵灭夏,夏朝灭亡;商朝末年,政治混乱,最后一个王纣,是个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时期,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并制造了炮烙等酷刑,残酷的人民。商纣王的残暴统治,最终导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西周的周厉王暴虐无道,独断专行,引发了国人,周厉王被赶走,夏桀、商纣、周厉王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们都以残暴统治著称。
故选B。
12.
【答案】
C
【考点】
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知识点。
【解答】
在西周的分封制中。晋国统治的地区在今山西省等地区,齐国和鲁国被分封于今天山东省等地区,赵国和燕国被分封于今河北省等地区。
13.
【答案】
B
【考点】
青铜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司母戊鼎。
【解答】
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题干中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故选B。
14.
【答案】
A
【考点】
夏朝的兴亡与“家天下”
【解析】
本题以复原的二里头遗址图为切入点,考查夏朝的相关知识。
【解答】
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山西的南部、河南西部一带。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建立机构,组建,并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故二里头遗址可以佐证夏朝的历史。
故选A。
15.
【答案】
B
【考点】
青铜器
【解析】
本题考查了司母戊鼎。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解答】
司母戊鼎铸造于商朝时期。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西周时种类更加丰富。其中,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16.
【答案】
B
【考点】
文字的演变
【解析】
本题以文字演变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
【解答】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因为这个时候有了甲骨文,这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他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故选B。
17.
【答案】
D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知识点。
【解答】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历史进入了新旧制度更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即由奴隶社会逐步发展为封建社会,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8.
【答案】
C
【考点】
春秋争霸
【解析】
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原因,理解基本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由材料“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可知,春秋时期,几个大诸侯国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的支配权,乘机争霸,相继出现了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周天子的权势日渐衰落,故C正确。
故选C。
19.
【答案】
B
【考点】
春秋争霸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春秋争霸的知识点。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都是通过改革迅速强大起来。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成为霸主;春秋时期晋国晋文公继位后任用郭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即“郭偃之法”,号召国内大力改进生产工具,施惠百姓,奖励垦殖,发展生产,繁荣社会经济;故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都通过改革而迅速强大起来,故B正确。
故选B。
20.
【答案】
C
【考点】
西周的建立及疆域
【解析】
本题以与西周建立相关的史实为切入点,考查西周建立。
【解答】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亡商朝,建立西周。C符合题意。
故选C。
21.
【答案】
D
【考点】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历程
【解析】
本题考查春秋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答】
春秋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有,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表现在商业上是商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大量使用,故AB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纸币到北宋时期才出现,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22.
【答案】
D
【考点】
春秋争霸
【解析】
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
著名的“管鲍之交”(管仲与鲍叔牙)发生于齐国。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公元前651年,齐桓公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故D项正确。
故选D。
23.
【答案】
B
【考点】
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
本题为材料式选择题,考查了考生对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学习情况,考查了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
A.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首领更替的制度;
B.西周分封制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众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的义务。
C.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D.世袭制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王位世袭制在我国是从夏朝时期开始的。
24.
【答案】
C
【考点】
西周的灭亡和东周的建立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灭亡的相关知识。
【解答】
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周厉王的残暴统治,公元前843年,西周都城的国人发生,赶跑了周厉王,史称“国人”。西周时期,国人是指城里人。
故选C。
25.
【答案】
D
【考点】
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
【解析】
本题考查汉族的相关知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解答】
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故选D。
26.
【答案】
C
【考点】
西周的灭亡和东周的建立
【解析】
本题以国人为切入点,考查西周灭亡.
【解答】
由于周厉王的残暴统治,公元前841年,镐京的平民发动,赶跑了周厉王,史称国人。
27.
【答案】
A
【考点】
纪年方法和年代计算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纪年方法和年代计算的相关史实。
【解答】
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年代史上从公元前1年直接过渡到公元1年,中间相隔1年,不是2年。2070+2000-1=4069年,故公元前2070年比公元2000年早4069年。
故选A。
28.
【答案】
D
【考点】
北京人
【解析】
本题考查了远古北京人。
【解答】
要研究原始人类如北京人等,需要用到考古发掘。1929年裴文中在周口店发现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该发现对研究世界古人类学有极重要价值。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故D项正确。
故选D。
29.
【答案】
C
【考点】
西周的建立及疆域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的建立。
【解答】
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故选C。
30.
【答案】
C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解析】
本题以牛耕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牛耕最早出现的时期。
【解答】
依据题干的关键词“最早”,结合课本所学,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开始使用铁农具耕种土地,出现了牛耕。这是我国最早的铁农具的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C项符合题意;
商朝、西周时期还有没有铁农具和牛耕,AB两项不合题意;
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
故选C。
二、辨析题(5分).提示:先辨别正误2分,加以改正3分
【答案】
错误;西周最后一个王是周幽王。
【考点】
夏朝的兴亡与“家天下”
商朝的建立与灭亡
西周的灭亡和东周的建立
【解析】
本题考查夏商周的更替。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
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豪华宫室,强迫人们服劳役,无休止地征发百姓,最终被汤灭掉。商朝最后一个王纣尽情享乐,修筑豪华宫殿,制作炮烙之刑,人民,最终被周灭掉。公元前年,周厉王与民争利,暴虐无道,独断专行,引发了“国人”,周厉王被赶走,西周开始走向衰落。西周最后一个王是周幽王,不是周厉王。
三、材料解析与论述题:本大题共有4小题,第32题10分,33题10分,34题9分,35题6分,共35分.
【答案】
(1)图一是河姆渡人,图二是半坡人。他们种植的食物分别是水稻和粟。
(2)名称:干栏式房屋和半地穴式房屋。
原因:气候环境不同。
【考点】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河姆渡人的生活
【解析】
(1)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
(2)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
【解答】
(1)图一是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栏式房屋,他们的主要食物是水稻;图二是半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他们的主要食物是粟。
(2)这两种房屋的名称分别是干栏式房屋和半地穴式房屋。房屋结构产生差异的原因是气候环境不同,北方干燥寒冷,为了保暖,所以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中。南方潮湿,为了通风防潮,所以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在干栏式房屋中。
【答案】
(1)公元前770年,东周。
(2)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3)民族融合(交融)。
【考点】
春秋争霸
西周的灭亡和东周的建立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的灭亡和东周的建立、春秋五霸,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
(1)据材料“平王立,东迁于洛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故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标志着春秋时期的开始。
(2)据材料“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诸侯)”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政由方伯(指诸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相继称霸。
(3)由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出现了民族融合(交融)。
【答案】
分封制。为巩固统治。
亲属、功臣。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考点】
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知识点。
(2)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内容的知识点。
(3)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知识点。
(4)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影响的知识点。
【解答】
由材料“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和材料二的《西周宗法制示意图》,可知两则材料反映出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制。
西周建立后,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分封亲属、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裔等为诸侯,建立诸侯国。
西周建立后,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分封亲属、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裔等为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答案】
(1)铁农具与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
(2)观点: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论述: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得到扩大、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解析】
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与牛耕的推广使用。
【解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都反复提到了铁农具和牛耕,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巨变是铁农具与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论述言之有理即可,如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扩大、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