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小学学段 语文学科
潍坊市坊子区坊安街道南流小学
王忠涛
山东省“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优质课参评教学设计 小学 语文学科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摘要]
本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到文章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有声有色的读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在文本语境中同人物进行心灵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
[关键词]
精彩 糟糕 鼓励 警告 爱
[正文]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到文章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有声有色的读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在文本语境中同人物进行心灵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一如既往”、“得意扬扬”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爱与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及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引导学生体会巴迪的成长过程中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坐的真端正,这是评价吗?同学们听了有什么感受?谁来说一下。(学生交流,教师适当提问)
2、是呀!我们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面对不同人的不同评价,我们要学会正确的面对他们,这就是成长。美国著名的电影剧本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小时候写了一首小诗,却得到的是父母截然相反的不同评价,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同走进19课,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二、回忆预习,深入学文
1、老师在题目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题目中有一对(预设:反义词:你能结合这对反义词说说你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吗?)你们发现了吗,文章的标题有双引号,为什么呢?你能结合对课文的预习说说双引号的作用吗?(引用人物的原话)
2、对于童年时候的巴迪写的第一首诗,父母都有怎样的不用评价呢?小巴迪当时又有怎样的反应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1——14自然段,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投影出示)
学生交流:
预设:①这段文字是对人物哪方面的描写?(语言、动作、神态)
②透过这些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母亲对巴迪的鼓励)?你能读出这种理解吗?
③面对母亲的鼓励,小小的巴迪有怎样的表现(高兴、得意洋洋)?他可能想什么?
4、面对母亲的赞赏和鼓励,年幼的巴迪真是又兴奋又得意洋洋,于是他迫不及待地想到了最敬仰的父亲,他利用一下午时间,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进行了装饰,此时的巴迪可能想些什么?(爸爸一定也会热情鼓励他)。他焦急地父亲的下班回家,可是:
快到8点钟的时候,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父亲对巴迪的诗又有怎样的评价呢?投影出示:
预设:①这段文字是对人物语言的描写,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下好吗?在巴迪焦
急地等待中,等来的是什么?(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②你知道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吗?(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
5、当时,巴迪的表现又怎样呢?
预设:①这段文字是对巴迪哪方面的描写?(动作)你能找出描写动作的词语吗(冲、跑、扑)透过这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伤心落泪)
②这些词语可以换成别的词语吗?如果用其他词语代替(跑、走、躺),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不能表现出巴迪特别的伤心)
三、交流品读,内化感情
1、“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这不同的评价,当时的小巴迪能理解吗?(不能理解)在父母的不同评价中,小巴迪渐渐长大了,如今他已发表许多作品,成为了美国最著名的电影剧本作家,那现在的巴德·舒尔伯格对父母的不同做法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学生交流:
师:母亲给我的是什么?(鼓励……),父亲给我的事什么力量?(警告,批评)。如果只有母亲的鼓励,他可能会怎样(骄傲而误入歧途)而如果只有父亲的警告,巴迪会怎样?(缺乏自信、信心不能有所作为,就不会健康的成长。)所以必须得同时具备这两种评价,读
学生交流:
预设:①你知道这两股风指的是什么吗?
② “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精彩极了”是母亲对作者的鼓励,是一种慈祥的爱;“糟糕透了”是父亲对作者的批评,是一种严厉的爱。只有母亲的慈爱和父亲的严爱融合在一起,才能使作者茁壮成长,最后成为了一名大作家。)
③精彩极了,这是母亲对巴迪的鼓励,这是一种爱,又怎样理解“糟糕透了”的警告也是一种爱呢?
预设:假期里,家里被你搞的乱七八糟,妈妈批评了你,你怎样理解妈妈对你的批评?今天,你又没有完成作业,老师狠狠的批评了你,你又怎样理解老师的批评呢?
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也一定有不少这样的鼓励或警告,能选择一件说说你对这种爱的理解吗?
(学生交流)此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对他们说:
④同学们,现在的巴德·舒尔伯格已经理解父母当初的不同做法,老师也看到你们也能理解这不同形式的爱,让我们带着对(爸爸、妈妈、老师)的理解,大声的把这段文字读一读,注意读出你的感情,读出你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同学们,表扬、鼓励这是一种爱,批评和警告这更是一种爱,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我们永远畅想的主题,尤其是父母的爱,它博大、深沉,我们每天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下,在爱的阳光下快乐成长,表扬也好,警告也罢,无不体现着爱的旋律。一首小诗,愿与大家分享:与老师一起读
五、作业设置
1、为父母制作一张贺卡,写上自己最想说的话,送给父母。
【板书设计】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得意扬扬) (伤心落泪)
鼓励 警告
爱
六、教学反思: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上完了,我却陷入深深地反思之中。 这是一篇感情色彩很浓的课文。文本的教育价值在于如何理解父母关爱,作者对父母的评价经历了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给每一个读者都能留下人生的启迪。面对现代生活条件下的“娇子”,如何让他们从文本中得到人生的感悟,确实需要教师精心地建构课堂。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我认为不能以教师的思维而取代学生思维,所以,我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自我感悟、自我理解、自我发现、自我交流,并且处处体现对话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教师充分地转变了角色,教师成为了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建设者、点拨者。教师很好发挥了导学的功能,学有针对,学有实效,学有收获。
阅读不仅仅是人文性教育,更不可忽视的是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所以引导学生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恰到好处的进行了词语的运用,朗读的训练,写法的模仿,使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
课堂成功之处在于,教师能引发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中“父母对我的两种评价的认识”,学生各抒己见,自由表达,个性张扬。这正是现代阅读教学所倡导的教育理念。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是按着阅读的规律来理解汇报的,首先是抓住重点词句,读懂内容,再分析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情感。最后是通过朗读体验、升华。这是非常有实效的读书方法,体现了扎实的语文训练。回顾整个课堂,教师的语言并不多,但是很精练,提示很到位,凸现文本价值。
本堂课的遗憾之处在于为了在四十分钟内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我让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太少,往往学生还没有考虑成熟,教师就替学生说出了答案。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更与现在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相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