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说课的题目是《克、千克的认识》。课标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依据,它引领着我们的教学理念,而理念的更新又改进我们的教学活动,高效的教学活动是达成课标教材的有力保证。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课!
一、课标教材——深入研讨,更新理念
(一)说课标——高屋建瓴,精准定位
1.课程目标
新课标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强调获得四基、发展四能的同时,逐步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认识质量单位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量感、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
2.课程内容
新课标对学习内容进行了结构化整合,质量单位从数与代数领域整合到了综合与实践领域,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采取主题活动或项目学习的学习方式。
3.学业评价
新课标强调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实现备-教-学-评一体化。根据学业质量标准,认识质量单位时,尝试应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积累活动经验,形成量感,发展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
4.教学建议
对于教学建议课标作了如下提示:联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感觉,帮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理解质量单位的意义。
(二)说教材——梳理解构,明确方向
目前我们使用的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认识质量单位还属于数与代数领域,通过认真分析,反复研讨,我们认为旧教材的编写特点及内容结构有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能够很好地落实新课标,践行新理念。
1. 教材的编写特点
在教材的编写特点中,注重了学生对质量的体验,建立质量感;多途径凸显问题解决目标、促进学生问题能力的发展;结合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这些都能很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新课标理念。
2.教材的内容结构
(1)教材编写体例
梳理整套教材,我们发现教材中关于常见的量一共有10个内容,分别分布在三个学段、的9个单元中。
| 学段 | 主题内容 | 核心素养能力点 |
| 第一学段 | 认识人民币、认识钟表 | 数感、量感、运算能力、应用意识 |
| 测量长度 | ||
| 千米的认识 时、分、秒的认识 | ||
| 第二学段 | 克、千克、吨 年、月、日 | 数感、量感、运算能力、推理意识、几何直观、应用意识 |
| 面积和面积单位 | ||
| 第三学段 | 体积和体积单位、容积和容积单位 | 数感、量感、运算能力、推理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应用意识 |
(2)所选课题内容结构
西师版教材中,关于《克、千克的认识》编排在第二学段,该内容由1幅主题图、两个教学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3道练习组成。
通过对新课标的解读和对旧教材的分析,我们发现旧教材的编写特点依然能很好的落实新课标理念。
二、教师理念——理清思路,明确方向
基于以上课标教材的理解,我们形成了如下课堂教学理念:
1.全面精准把握学情,以学定教
通过课前精准调查,把握学生学习情况,以学定教
1.探索跨学科主题活动学习方式,融入科学知识、历史知识、成语故事;
课前,组织学生参与“庆中秋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去发展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教学中融入科学知识,在数学文化中融入历史知识,在作业设计中融入成语故事等。
1.建构“备、教、学、评”立体教学
我们在设计课时,充分考虑了新课标的学业质量标准,参照学业质量标准促进备课、上课以及作业设计,真正建构“备、教、学、评”立体教学。
三、教学活动——融合创新,实施教学
(一)说学情
为了了解学生情况,我们研究团队对我校三年级151位同学进行了课前调查,数据显示有7.95%的学生知道克是质量单位;有2.65%的学生知道克与千克、斤的关系;还有46.36%的学生想知道克是怎么来的等等。
(二)教学目标
基于对新课标、旧教材和学生情况的理解,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道克和千克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会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表示物品的轻重。
2.在“称重”活动中感受1g和1kg物品有多重,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计量单位的习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量感和应用意识。
3.通过操作体验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1克和1千克物体有多重,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
在实现目标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提升整合知识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落实课时目标,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形成了如下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主题活动、跨学科融合、小组活动等。
2.学习方法:动手操作、充分感受、合作交流等。
(四)教学过程:
在认识克的教学中,课前,我们以“庆中秋,我为家人做道菜”的活动为主题,活动中让学生经历制定菜单、挑选食材、亲身实践等过程,体会劳动的乐趣。在课上的交流反馈中让学生知道斤和两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而克和千克是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
在回顾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学习中,梳理形成了学习计量单位的学习方法:(1)选择合适的计量工具;(2)感知1个计量单位;(3)运用计量单位去度量。本节课我们将迁移应用到认识质量单位中。
1. 认识1克
在认识1克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经历称一称、掂一掂、说一说1枚1角硬币轻重的过程,初步感受1克物品的轻重。在认识几克的过程中不断去强化这种较轻的感觉。在称一称小组活动中(准备1台盘秤、两个鸡蛋、一个苹果、五本数学书、一袋500g的食盐等)去迁移运用这种量感。
2.认识1千克
学生有了1克的学习经验,在认识1千克的时,我们就如法炮制操作、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去充分感受1千克物品的轻重,发现克与千克的关系,在小组活动中强化对千克的感觉,发展学生的估量意识和能力。
(准备1台盘秤、两袋500g的食盐、2千克黄豆、3个萝卜、5千克大米、 8个苹果等)
3. 全课小结
在全课小结中,明确克和千克是表示物品轻重的质量单位,之前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和米;时间单位:时、分、秒,今后我们还将学习更多的计量单位,让学生逐步完善常见的计量单位。
4. 数学文化
依据学情需要,我们以微课的方式向学生呈现了“度量衡的发展史”,意在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
5. 作业设计
在作业设计中,我们设计了一道基础练习,意在巩固新知;一道综合练习“火眼金睛”,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设计了一道跨学科练习“查找成语中的计量单位”(“半斤八两”和“锱(zī)铢(zhū)必较”), 并换算成现代计量单位。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拓宽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板书设计: 克、千克的认识
较轻 克(g)
较重 千克(kg)
1千克=1000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