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建筑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5年学术年会
SPECIAL COLLECTION
提高全社会的建筑理论修养
《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读后感
吴良镛
(一)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建筑理论史巨著,其涵盖面之广,内容之丰富,古今之贯通,考据之周详,立论之坚实,是令人惊异的(即便浩繁的注释,对学习者来说,也不乏与正文同样的参考价值,提供进一步深究的线索),这不仅反映了作者在治学上的严谨,也说明了西方建筑理论本身是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庞大体系,很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和研究。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在这浩如烟海的建筑理论史知识中领略要点,融入自己的知识系统,提高建筑理论修养,下列诸点将促使我们加深认识。
一、西方建筑理论有一个漫长的积淀过程
在西方世界,建筑理论不是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从古罗马的维特鲁威到中世纪,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通过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的努力到启蒙运动,第一个建筑学的理论体系才在古典主义的基础上萌生出来。随着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而渗透到各个不同国家的文化之中,直至酝酿并发展出了西方现代建筑理论,构筑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西方建筑理论的奠基人是古罗马时代的维特鲁威,他写出了现存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建筑理论著作——《建筑十书》。在维特鲁威之后的中世纪及拜占廷时代,也曾出现一些建筑理论著作,但都没有像维特鲁威那样,造成如此深远的影响。中世纪加洛林王朝时期,人们出于对拉丁文的兴趣,重新发现了维特鲁威,从那以后维特鲁威著作手抄本就是传递这一建筑文献的主要形式。15世纪初叶,出现了另外一位在西方建筑理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建筑理论家,他就是阿尔伯蒂。阿尔伯蒂也仿照维特鲁威的做法,写了内容有10书之多的《建筑论》。在阿尔伯蒂之后,随着文艺复兴时代的来临,建筑理论著述日益增多,菲拉雷特、迪・乔其奥,甚至文艺复兴的大艺术家莱昂纳多・达・芬奇,都曾有关于建筑理论方面的论著与论文。而文艺复兴时代的塞里奥、维尼奥拉、斯卡莫齐,以及著名建筑师帕拉第奥都曾有系统的建筑理论著作问世。此后的17、18世纪更是西方建筑理论的传播期、深化期,除了体系化的建筑理论著作之外,一些关于古典建筑柱式及建筑各部分做法的图册,也越来越多地充斥坊间。
正是在这一连续而持久的理论求索中,西方各个时代的建筑思想家们循着维特鲁威这条主线,无论是对他的追随、深化或反对、修正,都是围绕着更为深刻地认知“建筑是什么”这一经久不衰的古老问题而展开的,在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下,通过对一些建筑基本原则,如“实用”、“便利”、“坚固”、“美观”、“愉悦”、“得体”、“装
饰”等概念的反复讨论与反复定义,人们对建筑的认识一直在不断地充实与发展中。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漫长而连续的讨论与探索过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
收稿日期:2005-04-01
中国建筑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5年学术年会
SPECIAL COLLECTION
例如,这种文化哲学体现了一种对于古典建筑传统的重视,文艺复兴的建筑巨匠们都曾有过测绘古代建筑遗迹的经历。系统地出版古代建筑的测绘图,对古代建筑的各种柱式与装饰进行研究,探索其中的规律,分析其中蕴含的比例关系,并用图示的方式出版发表,用以指导当时的建筑设计,是西方建筑理论著述的一个主要内容,这就使得西方建筑历史上的各种文化特征,及其形式符号语言,以一种文化基因的方式,历代传沿嬗递。同时,在一种基本的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西方人还不断发掘与丰富自己时代与民族文化的宝藏,如一度被古典建筑家视作异类的哥特建筑,经过理论家的阐释而跻身于西方主流建筑之列,而17、18世纪以来,争相探索本民族建筑的造型与柱式特征,成为西方各民族国家建筑史上的一大特征。直到19世纪西方各国出现的罗马复兴、哥特复兴、希腊复兴等建筑形式,都是这一文化趋势的余绪。这也许正是西方传统建筑虽然千变万化,却并没有超出古典式与哥特式这两个基本的形式范畴之原因所在。
西方文化中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对建筑学科学特性的强调,以及对建筑学在其他艺术中所处地位的突显。如斯卡莫齐将建筑学看作是一门科学,其法则就是“理性”。 他认为建筑学是所有科学中最有价值,也是最重要的;建筑学独自为整个世界提供装饰,为万物提供秩序,设计工作完全成为一个科学过程;发明就是对于数学的直接应用,形式的创造是通过“构思”而建立起来的,建筑师就像是一位无所不知的百科全书的编撰者(见本书第8章)等。
三、西方建筑史上出现了伟大的建筑师,反复论证建筑师的作用与建筑师的培养是建筑理论的重要内容
从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一大批建筑思想家在不同时代的理论走向,如塞里奥、斯卡莫齐、帕拉第奥、维尼奥拉,以及后来的维奥莱・勒・迪克、莫里斯、拉斯金、格里诺、沙利文等等,可谓是群星灿烂,甚至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莱昂纳多・达・芬奇也十分关注建筑理论问题,达・芬奇绘制的人体比例图与维特鲁威用来说明比例问题而绘制的“维特鲁威人”,以及20世纪勒・柯布西耶绘制的人体模度图,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反映了西方人在人体与比例问题上的深邃见解。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之城》,英国人莫尔提出的乌托邦思想,与后来问世的莫里斯的《乌有乡消息》等书,以及傅立叶和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及其实践,直至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乌托邦式的“乌索尼亚”理想,也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一种理想的城市与建筑的探索和追求。这也反映了西方人在思想理念上所存在的某种关联性。
西方人的这一传统,体现在西方文化中对于建筑师作用的重视与强调。如阿尔伯蒂所指出的:
在我看来,能够与其它科学中最伟大的大师们并列在一起的人物,既不是木匠,也不是一般的工匠;手工操作者并没有比建筑师手中仪器的作用更大。我所称之为建筑师的人,从完美的艺术与技巧的角度来说,是通过思考与发明,既能够设计,也能够实施的人;是对于(建筑)工作过程中的所有的部分都了如指掌的人;是通过对巨大重物的移动,对体量的叠加与联结,能够创造出与人的心灵相贯通的伟大的美的人。
他认为建筑师在社会上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我得出的结论是,为了公共的服务、安全、荣誉,及美化,我
们应该充分地仰赖建筑师;正是由于有了他们,我们在闲暇的时间里,享受到了宁静,愉悦与健康;而在我们工作的时间,则得到了帮助与效益;但无论在闲暇或工作时间,我们都获得了安全与尊严。
建筑师还应该是(社会)精英中的代表人物:
毫无疑问,建筑学是一门十分高尚的科学,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胜任的。一位建筑师应该是一位天赋极佳之人,是一位实践能力极强之人,是一位受过最好教育的人,是一位久经历练之人,尤其是要有敏锐的感觉与明智的判断力之人,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人,才有资格声称是一位建筑师。在建筑师的业务中,如果说能够判断出什么是适当的或是得体的,就是得到了最高的赞誉:因为,虽然说建筑是为了满足需求,同时,功能性建筑既要满足需求,也要满足使用;只有用这样的方式建造,虽慷慨大方而不失于奢侈,虽节俭朴素而不失于屈辱,这才是那些谨慎、明智与受过良好教育的建筑师的作品。
(以上所引3段均见本书第3章)
从如上的引言中可以看出,在西方建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的阿尔伯蒂心目中,是将建筑师所起的作用清晰地定义为人类环境的一个富有责任感的塑造者。而在阿尔伯蒂之后的菲拉雷特看来,建筑师更应该是一个兼有科学家与人文主义者双重特质的人(见本书第4章)。
四、建筑理论在争论中发展
重视建筑理论的讨论与争论也是西方人的一个特点。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建立在不断地争论与完善的基础之上的。西方人围绕建筑理论问题的争论与讨论,贯穿于西方的整个历史,并且从来就没有真正停止过。西方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学术机构,如1671年建立的法兰西建筑学会,实际上既是一个建筑思想传播的讲坛,同时也是建筑理论争辩的论坛。关于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大争辩就是在这样一个学术机构的平台上展开的。在学会创办的初期,学会工作的重要日程之一就是定期地在学会内部大声地朗读历史上重要的建筑理论文章,并围绕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讨论与争辩,并延请当时的知名学者在学会内部进行讲演,正是由于有着十分开放而内容广泛的争辩、讨论、讲演、著述,使西方历史上的建筑学者们有着充分的话语权,从而使西方人的建筑理论著述极丰,几乎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具时代特色的建筑理论著作出版。而大量建筑理论著作的问世与流布,使得我们能够对西方建筑理论的发展洞若观火,可以清晰地看出其发展的脉络。
例如,巴洛克时期著名的建筑著作是由菲舍尔・范・埃拉赫所写的《历史建筑概览》,最早开始了比较世界建筑史的研究,并第一个将中国建筑引入了欧洲人的视野,使建筑与文化的关联更为密切;而18世纪后半叶德国的祖尔策,则将建筑归为“美的艺术”;他以“适用”和“坚固”概念为开端,然后笔锋一转,开始写它们的“效果”:“钦佩、敬畏、着迷、庄严肃穆……这都是由鉴赏品味引导的天赋的效果”(见本书第15章),从而将建筑纳入了艺术鉴赏的审美领域。
各个时代的人不断对建筑提出自己理解的原则。文艺复兴建筑理论家帕拉第奥曾经对我们今日所说的手法主义(Mannerist)提出了苛刻的批评,原因是这些建筑的“莫名其妙地滥用,随心所欲地独
中国建筑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5年学术年会
SPECIAL COLLECTION
不得不建造他们自己的城市”(见本书第27章),以及赖特的“城市疏散主义”,沙里宁的“有机疏散论”,乃至诺伊特拉的建立在一个严整的网格规划和交通体系基础之上的快速城市(Rush City)方案(本书第29章)等等,说明建筑观念的展拓与城市观念的建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大规模建设中的中国建筑师更要意识到西方建筑发展的这一历史现象。
在本书里,作者还用专门章节论述欧洲园林概念从16世纪到19世纪下半叶的发展变化,并涉及1772年曾经来过中国的钱伯斯(T. W. Chambers)所写的《东方园林论》一书对西方的影响,特别是西方园林中借用中国造园思想而创造的“疏落有致”(Sharawadgi)的园林概念,以及对园林中“如画风格”的追求(见本书第20章),都反映了中国古典园林对于西方园林艺术曾经产生过的影响,对此我们应予以重视,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六、现代建筑,现代建筑之后的徘徊歧路
开始于西方世界的现代建筑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全新的。这样一场建筑的发生,首先是因为技术上的进步,材料上的发展,人们从传统的建筑材料:土、木、石中渐渐挣脱出来,面对了崭新的建筑材料:钢、混凝土、玻璃。新的材料与新的需求,以及新时代人们崭新的精神追求,使20世纪西方建筑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变革。当然,从建筑理论史的角度来看,这样一个变革也需要经过极大的努力,新思想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酝酿,也存在过相当顽强的抵触和曲折的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即使是一些具有新思想的建筑师,也会为旧有的手工业的技术与工艺,逐渐失去往日的光焰而大感困惑。19世纪末的一些建筑理论家,在追求新思想的时候,其基本的出发点却恰恰是想保持住古老的手工工艺,就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反映。例如,在20世纪初,“德意志制造联盟”显示了新思想发展中多种矛盾交织的阵痛,显示“经济与艺术之间的矛盾从来没有缓和过”这一基本事实。新的时代、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新的艺术观念,以及西方人在哲学与理论上的新探索,使得西方现代建筑形成大体完整的体系,其光彩照人的新篇章,有其自身独特的美学思想与理性思维逻辑,但是,需要特别提出的一点是,现代建筑对于传统的割裂与排斥,其实也埋下了某种否定自身的种子。从而在上世纪40年代后期即开始引起社会学家芒福德等人以“地区形式”对“国际式”的批判,等等。
现在的世界已经远远不同于传统的世界,在现今的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够在不受任何外来影响的情况下孤立地发展,中国的情况也不例外。事实上,由于中国近代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比较复杂,也比较缓慢,中国对西方建筑理论与实践的了解原本就比较少,加上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一度与外界隔绝,西方现代建筑理论在中国并没有造成很深的影响。到了80年代,中国的国门洞开,忽然面对的却是一个全然不同于50与60年代现代建筑运动风头正盛的世界。比如,当时的中国人还没有充分消化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理论内涵,西方人却突然在那里匆忙地宣布“现代建筑已经死亡了”,其结果是搞得我们束手无策。
由于纷繁复杂的西方现代哲学的冲击,西方社会在文化、哲学与思想理论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与分散化的情景,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是当代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但这显然又是一个变化过于快速,但却始终不很成熟的时代,不成熟的结果就是混
乱。事实上,20世纪最后20余年的西方建筑理论出现了十分多样与混乱的局面。这种混乱与不成熟,也反映了这一时期西方建筑理论的肤浅。比如,由于西方现代建筑在兴起的过程中,一度背离了传统,随着现代建筑运动的发展,这一日益远离传统的做法,在一些人心理上造成了一种逆反,结果就出现了某种盲目地回到传统的做法,其表现就是西方后现代建筑的流行,其实,后现代建筑的某些做法,即使是一些赞成传统的人们也不是十分认同。
诚如前述,20世纪西方现代建筑在理论上呈现了较为多样的形式,出现了许多思想与流派,从新艺术运动,到风格派建筑,以及功能主义、极少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结构主义、文脉主义,理性主义、新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等,万象纷陈,炫人眼目。对当前种种现象,可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人们关注的核心点也仍然不外乎功能(实用、经济)、形式(美观、艺术)、结构(材料、高技术)、意义(历史、象征)等一些最基本的东西。第二,其积极求新精神,仍有难能可贵之处。
当然,由于这本书完成于20世纪80年代,而作者又不幸早夭,因此,从书中还不能够充分窥悉20世纪最后十余年西方建筑理论的全貌。在这本书问世之后,也就是20世纪的最后15年中,正是西方建筑思想的一个转变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创作思潮与理论著述,要了解最近20年西方建筑理论发展的情况,我们还需要进一步阅读那些最新的西方建筑理论著述。但从本书的字里行间,读者可以注意到,对一些当代著名的建筑师,如文丘里、摩尔、菲利普・约翰逊、彼得・布莱克、查尔斯・詹克斯,以至于克里斯托夫・亚力山大,等等,既追述了他们思想的来龙去脉,公正地指出其中的敏锐独到之处,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主观夸大的风格,以及对历史材料的肤浅运用,如认为菲利普・约翰逊“将历史形式作为纯粹形式而自由地进行游戏却不注意政治与社会的文脉背景”,“他已将他的全部兴趣投入到纯粹形式之中”;又如对文丘里,在肯定其“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之余,批评其《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中的“结论都是非常值得怀疑的。对新的建筑象征主义的探索,却采用一种武断的方式……把那些平庸的象征等同于以往时代的象征主义”(见本书第30章),等等。这些实事求是的分析可以揭开习惯的概念面纱,使我们对西方大师有较为接近实际的认识。
对于这种把建筑看作是一种技术和形式问题之现象的批判,亚历山大・楚尼斯教授指出:
“近年来在国际设计领域广为流传的两种倾向,即崇尚杂乱无章的非形式主义和推崇权力至上的形式主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非形式主义反对所有形式规则,形式主义则把形式规则的应用视为理所当然;尽管二者的对立如此鲜明,但在本质上,它们都是同出一源,认为任何建筑都是孤立存在的,并且仅仅局限于形式范畴,出于获取愉悦、表达象征,或者广告宣传的目的。大量的先进技术手段,被用于满足人们对形式的热烈追求,这已成为时代的一大特征,从分析形式的风格和类型,到表达复杂形式的构成,再到最奢华的形式梦想,其中的技术手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地先进和发达,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屈从于对形式主义的幻想、好奇和迷恋”(亚历山大・楚尼斯. 广义建筑学:一种现实主义的建筑道路.《北京宪章・序》)。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徘徊歧路,并不为过。
七、回归基本原理——向往新的纪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