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3:57:46
文档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人文素质环境下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总结报告(项目编号:20040285)课题组成员:马永军高新伟马婷婷秦军荣陈晓燕《人文素质环境下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是我校文学院教师马永军、高新伟、马婷婷、秦军荣、陈晓燕等同志共同申报的2004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2004年9月20日院政发〔2004〕98号文件《襄樊学院关于公布2004年教学研究项目的通知》公布确立为院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为:JY0407;2004年11月1
推荐度:
导读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人文素质环境下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总结报告(项目编号:20040285)课题组成员:马永军高新伟马婷婷秦军荣陈晓燕《人文素质环境下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是我校文学院教师马永军、高新伟、马婷婷、秦军荣、陈晓燕等同志共同申报的2004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2004年9月20日院政发〔2004〕98号文件《襄樊学院关于公布2004年教学研究项目的通知》公布确立为院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为:JY0407;2004年11月1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

《人文素质环境下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

总结报告

(项目编号:20040285)

课题组成员:马永军  高新伟  马婷婷  秦军荣  陈晓燕

    《人文素质环境下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是我校文学院教师马永军、高新伟、马婷婷、秦军荣、陈晓燕等同志共同申报的2004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2004年9月20日院政发〔2004〕98号文件《襄樊学院关于公布2004年教学研究项目的通知》公布确立为院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为:JY0407;2004年11月19日鄂教高〔2004〕28号《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04年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的通知》公布确立为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为:20040285。几年来,项目组成员不断努力、勤奋工作,较好的完成了预定的各项研究任务。现将项目组成员的工作情况及项目研究取得的各项工作成绩总结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1、“素质教育”的口号已提出多年,但在高校领域的贯彻实施仍显不足;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以来,相关教学随意性很强,从事该课程教学的专职教师较少,进行《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人员更少。这就使得在二者相通的现实基础上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有待开拓。

     2、在全国提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和问题研究也渐趋升温。作为提高文化素质、培养学习能力、锻造人文品格的素质教育,具有教育实践的普遍指导意义,而《大学语文》这一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包容性为素质教育的推行提供了较好的切入点。因此,在高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贯彻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普及《大学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改变目前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混乱的现状,改善日益边缘化的《大学语文》的生存处境,而且可以针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提高人力资源教育的现实水平,从而为建立健全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探索)。

     3、为了适应新形势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传统的课程设置势必要进行改革和重新组合。课程设置是整个人才培养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教育方针的贯彻、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理念的更新都必须通过课程实践才能实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弘扬人文精神,改革《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符合时代要求,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完美品格的形成。

二、本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的一门普及性学科,融合了古今中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的名家名作,在贯彻“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可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写作水平与鉴赏能力,而且可以增强人文精神的培育,启发创新思维,塑造人格魅力,真正发挥《大学语文》的现实作用。项目组成员经过分析认为本课题的研究具体目标内容应当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素质教育” 所营造的人文环境赋予教学以提高文化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谐身心发展的要求,综合这种要求,进而探讨这种人文素质理念对于《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重要影响。面对日益边缘化的《大学语文》教学,以充分的调查研究为前提条件,在实践的基础上为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大学语文》重新定位。

    2、在古今中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的名家名作研讨中,深化认识、抓住个性,确定人文素质精神指导下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规范,有益探讨并尝试教学模式的改革。

    3、积极启动信息时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配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探讨适应新形势、提高新认识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

4、适应保护汉语、传承文化的改革大环境,结合系统研究《大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内容、方法探索,考察并建立《大学语文》新的科学的评估机制。

5、积极开展《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努力把该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的优质课程、精品课程;扎实开展教研室活动,认真研究该课程教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该课程教育教学质量。

三、本课题研究项目组成员开展工作的具体做法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本课题项目组成员发挥成员的学科实践优势,发挥团队精神,剖析“大环境”(“素质教育”的成效及不足),从“素质教育”理念及相关教学实践中寻求“素质教育”与《大学语文》学科建设的有力结合点,服务“小环境”(本院及兄弟院校的教学现状及效果),将宏观和微观结合,宏观考察“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现状,微观研讨学科的人文素质特色及施教方案。本课题研究项目组成员依托学校大学语文教研室开展工作的具体做法是:

1、规范教学行为:2004年上半年,学校大学语文教研室修订了《大学语文教学大纲》,赋予《大学语文》课程以下功能:一是了解中国文学的简单架构;二是传播中华人文精神;三是继承宋代以来的“疑古”传统;四是方便自学;五是选择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文章。根据我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2004年底,大学语文教研室出台了《大学语文教学规范》,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课外作业等四个方面详细规定了教学中每一讲的具体要求。

2、实施教学改革:2004年10月,大学语文教研室经过开会研讨达成共识,形成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规划》。全体教师认为做好教学改革的规划,是顺利推进教学改革与研究,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的必要前提和基础。通过分析发现大学语文课目前还属于正在建设中的课程,既没有教纲,也没有考纲,教师不固定,教材也不固定,教学内容不统一,考试管理不规范,教学思想保守,教学手段落后,教研是空白,科研跟不上。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改革这一现状,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如:申请省级教研项目;申报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制定符合教学基本要求的教学大纲;选用一种优秀教材和一种辅助教材;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编写出规范的教案;建立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制定与教学大纲相一致的考试大纲;编制试题库,实现教考分离;建设大学语文音像资料库;适时召开全校性的教学研讨会;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

3、加强课程建设:2004年12月29日学校院政发〔2004〕135号文件《襄樊学院关于公布“国际金融”等29门第三批重点建设课程的通知》正式确立了大学语文的重点建设课程地位。几年来,在学校、文学院领导的有力支持下,经过课程组及全体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大学语文课程建立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制定了教学大纲,教材选用适当,教参资料充足,教学手段先进,教风良好,教学文件实施到位,考试管理完善,教改科研成果显著,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达标。2004、2005年连续两年暑期分别派出4名教师到上海参加全国大学语文教学培训班学习。2005年8月9-12日,课程组专程到大学语文唯一国家精品课程所在学校东南大学考察学习。2005年学校成立大学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具体指导大学语文的教学及改革。

     4、落实课外学时:多年来,襄樊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一直为《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了30个课外学时,为将其落到实处,大学语文教研室专门制定了《襄樊学院大学语文课程课外学时教学实施办法》。根据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审美性的性质及特征,课外学时教学尽可能回避学生厌倦满堂灌教学方式 ,采用专题讲座、影视赏析、写作训练等新的教学方式。既不使课外学时形同虚设,又不与课内教学简单重复。一方面进行大班整合,利用晚自习或周末时间分别给学生讲授;另一方面与校园各种文化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语文知识竞赛等活动;三是与学生的社团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创办文学刊物等;四是组织学生观看中外影视名片,并结合文学作品开展讨论;五是根据写作专题,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论文写作,并与各期刊联系,鼓励学生投稿与发表。

5、开展集体教学与研讨活动:多年来,大学语文教研室全体教师每学期至少召开五次教研活动;每学期都组织教学检查及听课活动。通过教研活动,大家形成了很多共识:一方面统一了改革的思路、讨论了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讨论了大学语文在新时期应具备的教育思想,还讨论了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要与时俱进,提出了“出教材、出理论、出方法、出经验、出人才”等设想。同时交流经验,让大家各展所长发挥创造性,撰写了多篇教学及研究论文。

6、合理选配教材:我们先后选用过华中师大,华中理工大,华东师大,外语教学与研究,南京大学等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包括我系教师参编过的两部教材,各取所长,调整适合我校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通过多个版本教材的使用,我们的教师收集整理了许多资料,我们课题组成员已经编写了《大学语文课外学时专题十五讲》,并正在按照讨论通过的《大学语文》编写提纲撰写自编教材。

四、本课题研究取得的具体成效

(一)项目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1、发表论文15篇:

(1) 《大学语文如何体现民族性、时代性》, 张治国, 中国教育报, 2006(7); 

(2) 《大学语文教学的建设性作用》, 陈宝琳, 文学教育[J],2006(3)(上);

(3) 《大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人文精神》, 冯明毅, 咨询与决策[J], 2005(12);

(4) 《大学语文课程教材建设的思考》,高新伟,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文集[C],2006(12);

(5) 《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思考》,马永军,语文学刊[J], 2007年;

(6)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再认识》,马永军,语文教学与研究[J], 2007(11);

(7) 《真善美和谐共振的语文素质教育新解》,马永军,语文学刊[J], 2005(8);

(8) 《论语文教育中的系统论体现》,马永军,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

(9) 《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研究》,马永军,襄樊学院学报[J],2006(6);

(10) 《语文教育应当注重观察力和记忆力的开发》,马永军,语文学刊[J],2004(4);

(11) 《语文教育应当注重想像力和思维力的开发》,马永军,语文学刊[J],2005(2);

(12) 《如何搞好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黄勇, 襄樊学院学报[J],2006(7);

(13) 《文章教育的真善美》,马永军,语文学刊[J],2008(9);

(14) 《部首成语的形式美探微》,马永军,语文学刊[J], 2008(1);

(15) 《汉语成语的异体现象》,马永军,襄樊学院学报[J],2007(7)。

2、成立了“襄樊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并落实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规范和改革规划;出台并实施了《襄樊学院大学语文课外学时管理办法》,其中2005、2006、2007、2008年的执行情况良好。

3、统一设计了《大学语文》课程新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教案;组织编写了《大学语文》课外学时专题讲座讲稿和课程试题库并汇编成册,条件成熟后准备公开出版;制作了教学课件一套(十八篇课文,已刻录光盘一套);参与编写《大学语文》教材两部,正在形成具有襄樊学院特点的自编教材和辅导资料。

4、已经完成襄樊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工作,并于2007年被确认为校级优质课程,仍在不断努力完善该工作,力争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5、学校成立了“襄樊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指导总结教学工作。落实了与全国《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的建设单位东南大学的互动关系,并且得到了该课程组负责人王步高教授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6、基本建成单独网页,将课题组的所有研究资料、资源形成网络资源,使任课教师能够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更便利的学习途径,同时设立在线问答、大学语文学习论坛等栏目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外提供更多的交流的平台。

7、《大学语文》公共课程教学得到了学校及文学院的大力支持,既将相关文件化,又给予每年3万元的经费支持,使得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课程建设、师资培训、资料建设、参加会议等能够得到落实。

8、《大学语文分层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被列为学校2007年教学改革专题项目,从上、经费上予以重点资助,《教学内容的分层方案》、《分层教学模式的考核方案》已经出台,对每位教师进行18课时的培训,正在紧张实施。

(二)项目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集中在对《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的系统性研究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语文教学中30个课外学时教学环节的有效落实,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及时有效地结合,在全国高校当属开创性工作,且结合襄樊学院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并得以实施,使教学科学规范,使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行之有效,这是本项目的最大创新点。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所有的教学资料、资源以及各种新的教学手段(从教学大纲到教案、课件,从试题库到全国各高校语文学习及研究动态,从在线问答到BBS)形成网络资源,形成一种新的教学互动模式,为师生提供更多的课外交流方式,这是本项目的另一大创新点。

3、因本项目学校特成立了大学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为该课程教学及建设拔出3万元专项经费,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为团结学校大学语文师资力量,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集体研究该课程教学提供了后备保障,既有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又有校级教改课题,项目经费充足。这是本课题的另一创新之处。

(三)项目研究的基本应用情况

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本项目的各项研究成果均得以有效运用,尽管有些地方存在不足之处,但多数成果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外学时已在本校近四届学生中得到较好的实施,从师生的反馈意见和相关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外学时课程内容的设置及学习方式比较满意。

2、试题库不仅为每学期考试命题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证,也为学生平时的自检提供了一个参考平台。

3、教学课件已制作完成,很多教师开始在多媒体教室运用课件教学,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有效地调动了课堂学习气氛。

4、目前已公开发表十五篇学术论文及教学研究论文,这是教学经验的有力证明,也是学术见解的有力宣传。

5、分别与华东师大、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交流了大学语文教学及课程建设情况,取长补短,并且我院的作法亦在一定程度上被其肯定与采用。

6、网络资源的内容目前在校园具备范围试运行中,效果良好,下一步将扩大运行范围。

文档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人文素质环境下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总结报告(项目编号:20040285)课题组成员:马永军高新伟马婷婷秦军荣陈晓燕《人文素质环境下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是我校文学院教师马永军、高新伟、马婷婷、秦军荣、陈晓燕等同志共同申报的2004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2004年9月20日院政发〔2004〕98号文件《襄樊学院关于公布2004年教学研究项目的通知》公布确立为院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为:JY0407;2004年11月1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