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处是乡愁
梁衡
①乡愁,这个词有几分凄美。原先我不懂,故乡或儿时的事很多,可喜可乐的也不少,为什么不说乡喜乡乐,而说乡愁呢?最近回了一趟阔别六十年的故乡,才解开这个人生之谜。
②故乡在霍山脚下。一个古老美丽的小山村,水多,树多。我家院子里长着两棵大树。一棵是核桃,一棵是香椿,直翻到窑顶上遮住了半个院子。香椿炒鸡蛋是一道最普通的家常菜,但我吃的那道不普通。老香椿树的根不知何时,从地下钻到我家的窑洞里,又从炕边的砖缝里伸出几枝嫩芽。我们就这样无心去栽花,终日伴香眠。每当我有小病,或有什么不快要发一下小脾气时,母亲安慰的办法是,到外面鸡窝里收一颗还发热的鸡蛋,回来在炕沿边掐几根香椿芽,咫尺之近,就在锅台上翻手做一个香椿炒鸡蛋。那种清香,那种童话式、魔术般的乐趣,永生难忘。这次回村,我站在老炕前叙说往事,直惊得随行的人张大嘴合不拢。而村里的侄孙辈也如听古。因为那两棵大树早已被砍掉,只有旧窑在,寂寞忆香椿。
③出了院子,大门外还有两棵树,一棵是槐树,另一棵也是槐树。大的那棵上面有鸟窝、蛇洞,还寄生有其他的小树、枯藤,像一座古旧的王宫。爬小槐树,是我们每天必修的功课。隐身于树顶的浓阴中,做着空中迷藏。夏天的一个中午,正是日长人欲眠时,突然老槐树上掉下一条蛇,足有五尺多长,直挺挺地躺在树荫中。一群鸡,虽以食虫为天职,但还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虫子,一时惊得没有了主意,就分列于蛇的两旁,圆瞪鸡眼,死死地盯着它。双方相持了足有半个时辰。这时有人吃完饭在河边洗碗,就随手将半碗水泼向蛇身。那蛇一惊,嗖地一下窜入草丛,蛇鸡对阵才算收场。现在,就是到动物园里,也看不到这样的好戏。
④出大门外几十步即一条小河。流水潺潺,不舍昼夜。河边最热闹的场景是洗衣。印象最深的是河边的洗衣石,有黑、红、青各色,大如案板,溜光圆润。这是多少女子柔嫩白净的双手,蘸着清清的河水,经多少代的打磨而成的呀。河边总是笑声、歌声、捶衣声,声声入耳。现洗好的衣服就晒在岸边的草地上,五颜六色,天然图画。
⑤我们常在河边的青草窝里放羊,高兴时就推开羊羔,钻到羊肚子下吸几口鲜奶,很是享受。清明前后,暖风吹软了柳枝,可退下一截完整树皮管,做成柳笛,呜哇呜哇地乱吹。大人不洗衣时我们就在这洗衣石上玩泥,或坐上去感受它的光润。可惜,这情景永不会再有了,村里的三条河全部干涸,连河床都已荡平,树也没了踪影。洗衣歌、柳笛声都已成了历史的回声。
⑥忆童年,最忆是黄土。村里人土炕上生,土窑里长,土堆里爬。黄土是我的襁褓,我的摇篮。农村孩子穿开裆裤时,就会和泥。一群孩子,将胶泥揉匀,捏成窝头状,窝要深,皮要薄。口朝下,猛地往石上一摔,泥点飞溅,声震四野,名“摔响窝”。以声响大小定输赢,以炸洞的大小要补偿。输者就补对方一块泥,就像战败国割让土地,直到把手中的泥土输光,俯首称臣。孩子们虽个个溅成了泥花脸,仍乐此不疲。这场景现在也没有了,新盖的小学都没有了学生。空空新教室,来回燕穿梭。村庄没有了孩子,就没有了笑声,也没有人再会去让泥巴炸出声了。
⑦从春到夏,蝉儿叫了,山坡上的杏子熟了,嫩绿的麦苗已长成金色的麦穗,该打场了。场,就是一块被碾得瓷实平整,圆形的土地,是粮食从地里收到家里的最后一道程序,再往下就该磨成面,吃到嘴里了。割倒的麦子被车拉人挑,铺到场上,像一层厚厚的棉被,用牲口拉着碌碡,一圈一圈地碾压。孩子们终于盼到一年最高兴的游戏季,跟在碌碡后面,一圈一圈地翻跟斗。我们贪婪地亲吻着土地,享受着燥热空气中新麦的甜香。一次我不小心,一个跟斗翻在场边的铁耙子上,耙齿刺破小腿,鲜血直流。大人说:“不碍,不碍。”顺手抓起一把黄土按在伤口上,就算是止血了。至今还有一块疤痕,留作了永久的纪念。也许就是这次与土地最亲密的接触,土分子进入了我的血液,一生不管走到哪里,总忘不了北方的黄土。现在机器收割,场是彻底没有了,牲口也几乎不见了,碌碡被可怜地遗弃在路旁或沟渠里。有点“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的凄凉。
⑧没有了,没有了。凡值得凭吊的美好记忆都没有了。只能到梦中去吃一次香椿炒鸡蛋,去摔一回泥巴、翻一回跟斗了。我问自己,既知消失何必来寻呢?这就是矛盾,矛盾于心成乡愁。去了旧事,添了新愁。这种感觉如在古老悠长的雨巷里“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乡愁是留不住的回声,捕捉不到的美丽。
(有删改)
17.阅读全文,将下面的语段补充完整。(5分)
何处是乡愁?乡愁融进了倒下的树:
在空空的窑洞里, ① ;在门外的槐树下, ② 。
何处是乡愁?乡愁融进了消失的河:
③ ,落寞思歌声;在逝去的草窝中,怅然念笛音。
何处是乡愁? ④ :
在消失的土堆旁,心系泥炮战;在空旷的场地间,凄凉忆打场。
乡愁啊,是温馨甜美的回忆,也是 ⑤ 。
18.作者对儿时故乡生活场景的描写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请以第③或⑦自然段相关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4分)
答:
19.在中国人的心坎上,乡愁是一份难解的情愫,从古至今,历久弥坚。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及下面任意一则材料,对比分析两篇作品中乡愁的含义有何不同。(4分)
材料一:《静夜思》 材料二:《天净沙•秋思》
李白 马致远
床前明月光, 枯藤老树昏鸦,
疑是地上霜。 小桥流水人家,
举头望明月, 古道西风瘦马。
低头思故乡。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答:
(二)阅读冯骥才先生的《老母为我“扎红”》,完成17—20小题。(13分)顺义区一模
老母为我“扎红”
冯骥才
今年是马年,我的本命年,又该扎红腰带了。
在古老的传统中,本命年又称“槛儿年”,本命年扎红腰带——俗称“扎红”,就是顺顺当当“过槛儿”,寄寓着避邪趋吉的心愿。故每到本命年,母亲都要亲手为我“扎红”。记得12年前我甲子岁,母亲已86岁,却早早为我准备好了红腰带,除夕那天,亲手为我扎在腰上。那一刻,母亲笑着、我笑着、屋内的人也笑着。所有孩子自出生一刻,母亲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孩子的健康与平安,这心愿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执著不灭;而我竟有如此洪福,60岁还能感受到母亲这种天性和深挚的爱。一时心涌激情,对母亲说,待我12年后,还要她再为我扎红,母亲当然知道我这话里边的含意,笑嘻嘻地连说一个字:好、好、好。
12年过去,我的第六个本命年来到,如今72岁了。
母亲呢?真棒!她信守诺言,98岁寿星般的高龄,依然健康,面无深皱,皮肤和雪白的发丝泛着光亮;最叫我高兴的是她头脑仍旧明晰和富于觉察力,情感也一直那样丰富又敏感,从来没有衰退过。而且,一入腊月就告诉我,已经预备了红腰带,要在除夕那天亲手给我扎在腰上,还说这次腰带上的花儿由她自己来绣。她为什么刻意自己来绣?她眼睛的玻璃体有点浑浊,还能绣吗?她执意要把深心的一种祝愿,一针针地绣入这传说能够保佑平安的腰带中吗?
于是在除夕这天,我要来体验七十人生少有的一种幸福——由老母来给“扎红”了。
母亲郑重地从柜里拿出一条折得分外齐整的鲜红的布腰带,打开给我看;一端——终于揭晓了——是母亲亲手用黄线绣成的四个字“马年大吉”。竖排的四个字,笔画规整,横平竖直,每个针脚都很清晰。这是母亲绣的吗?母亲抬头看着我说:“你看绣得行吗,我写好了字,开始总绣不好,太久不绣了,眼看不准手也不准,拆了三次绣了三次,马(馬)字下边四个点儿间距总摆不匀,现在这样还可以吧。”我感觉此刻任何语言都无力于心情的表达。妹妹告诉我,她还换了一次线呢,开头用的是粉红色的线,觉得不显眼,便换成了黄线。妹妹笑对母亲说,你要是再拆再绣,布就扎破了。什么力量使她克制着眼睛里发浑的玻璃体,顽强地使每一针都依从心意、不含糊地绣下去?
母亲为我“扎红”时十分认真。她两手执带绕过我的腰时,只说一句:“你的腰好粗呵。”随后调整带面,正面朝外,再把带子两端汇集到腰前正中,拉紧拉直;结扣时更是着意要像蝴蝶结那样好看,并把带端的字露在表面。她做得一丝不苟,庄重不阿。
我比母亲高出一头还多,低头正好看着她的头顶,她稀疏的白发中间,露出光亮的头皮,就像我们从干涸的秋水看得见洁净的河床。母亲真的老了,尽管我坚信自己有很强的能力,却无力使母亲重返往昔的生活——母亲年轻时种种明亮光鲜的形象就像看过的美丽的电影片段那样仍在我的记忆里。
然而此刻,我并没有陷入伤感。因为,活生生的生活证明着,我现在仍然拥有着人间最珍贵的母爱。我鬓角花白却依然是一个孩子,还在被母亲呵护着。而此刻,这种天性的母爱的执著、纯粹、深切、祝愿,全被一针针绣在红带上,温暖而有力地扎在我的腰间。
感谢母亲长寿,叫我们兄弟姐妹们一直有一个仍由母亲当家的家;在远方工作的手足每逢过年时依然能够其乐融融地回家过年,享受那种来自童年的深远而常在的情味,也享受着自己一种美好的人生情感的表达——孝顺。
孝,是中国作为人的准则的一个字。是一种缀满果实的树对根的敬意,是万物对大地的感恩,也是人性的回报和回报的人性。
我相信,人生的幸福最终还来自自己的心灵。
此刻,心中更有一个祈望,让母亲再给我扎一次红腰带。
这想法有点神奇吗?不,人活着,什么美好的事都有可能。
17.文章记述了母亲86岁和98岁时两次为我“扎红”。母亲两次“扎红”时,“我”的内心感受
颇多,请说说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分)
答:
18.研读文章两段,试举一例,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来刻画母亲这一形象的。(4分)
答:
19.请用自己的语言,谈谈你如何理解“人生的幸福最终还来自自己的心灵”这句话。(2分)
答:
20. 冯骥才先生通过老母两次为我“扎红”的描述,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悟,作者的感悟引发了你什么样的思考?请以问题的形式写出你的思考。(3分)
答:
(二)
17. 答案示例:
① 寂寞忆香椿 ② 怅然鸡蛇斗 ③在荡平的河床上 ④乡愁融进了远去的土 ⑤ 再难找回的记忆
18. 答案示例1:第三段写鸡蛇对阵的惊险场面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其中“直挺挺地躺”写出了蛇从树下突然摔下来时的样子及吓人相,不仅将蛇的“长”表现了出来,还将其突然摔下来时的“惊恐”之态表现了出来。而“分列”、 “圆瞪鸡眼” 、“死死地盯”等动作和形态的描写则写出了群鸡在发现这庞然大物之后惊惧又不甘退让之态,对阵之势陷入僵局;而人的加入,使局面突变,随手一“泼”,体现了乡人对这场面的习以为常,而蛇 “惊” ,继而“嗖”地逃窜,简单数笔将蛇逃跑时的状态描绘的入木三分。整个画面充满了乡村的田园气息和自然淳朴之味,形象而富有情趣。
答案示例2:第七自然段写“打场”,其中 “我”翻跟斗而受伤这一细节写的最是生动。“一个跟斗翻在了场边”写出了我当时撒欢儿玩的状态,而 “鲜血直流”则体现了当时的伤情不轻。大人的语言和“顺手抓” “按”的动作则体现了人与黄土的亲密之态和人对黄土的信任之情, 从而体现了黄土地对乡村人的意义,就如作者所说“融进”了血液里。
(答案要点:能结合文章具体情节或者细节进行分析2分 体会情感1分 语言表达)
19. 答:答案示例
同是写乡愁,材料二与选文对“乡愁”理解却大不相同。文章中的乡愁是作者思乡而归乡,满怀心愿回乡后却发现旧景不在、旧乐难寻且人、物全非的凄凉怅然之情,这份失落之情永再难弥补:昔日的香椿树不在了,只剩下了一座空窑洞;昔日的小河也不见了,只剩下空荡荡的河床,河边的“洗衣歌和柳笛音”更是无处寻觅……作者对故乡美好回忆再也无法重现,所以作者说“乡愁是留不住的回声,捕捉不到的美丽。”
材料二中表达的是羁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小令用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看着乌鸦归巢,炊烟四起人归家,自己却漂泊天涯不能归乡,对故乡的思念之愁更加浓重。因此两文“乡愁”的含义是不同的。
(答案要点:结合材料及文章情节2分;分析各自的含义2分。)
(二)记叙文阅读(13分)
17.相同点:我为能享受到母爱,感到无比幸福;希望母亲长寿。(两点)
不同点:第二次扎红时,我内心非常感谢母亲的长寿,给子女一个其乐融融的家;能让子女有机会尽孝。(两点)
评分:本题4分,每点2分
18.答案要点:有事例,母亲为我“扎红”的事件或扎红过程中,母亲的语言、动作等细节(均可),表现出母亲的特点(认真细致、庄重严肃,表现了母亲对孩子执着深切、“不含糊”的爱)。
评分:本题4分,事例2分,分析2分
19.要点:只有心灵觉得幸福满足了,才会真正感觉到幸福。(意思相近即可)
评分:本题2分
20.示例:作为儿女,怎样做才能算真正尽孝?/当代家庭有很多空巢老人,儿女对空巢老人应该做点儿什么?/子欲养而亲不在,还有幸福可言吗?/在孝顺这个问题上,如何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幸福?(尽力而为)
评分:本题3分,根据内容酌情给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