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版必修下第一单元古文选择题及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3:37:55
文档

部编版必修下第一单元古文选择题及答案

部编版普高必修二第一单元古文选择题及答案班级:姓名:第一单元古文目录: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庖丁解牛/《庄子》2、烛之武退秦师/《左传》3、*鸿门宴/司马迁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率尔(shuài)长乎尔(zhǎng)为小相(xiàng)B饥馑(jǐn)千乘之国(shèng)喟然(kuì)C鼓瑟(sè)以俟君子(sì)冠者(guàn)D哂之(xí)浴乎沂(yí)铿尔(kēng)2.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
推荐度:
导读部编版普高必修二第一单元古文选择题及答案班级:姓名:第一单元古文目录: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庖丁解牛/《庄子》2、烛之武退秦师/《左传》3、*鸿门宴/司马迁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率尔(shuài)长乎尔(zhǎng)为小相(xiàng)B饥馑(jǐn)千乘之国(shèng)喟然(kuì)C鼓瑟(sè)以俟君子(sì)冠者(guàn)D哂之(xí)浴乎沂(yí)铿尔(kēng)2.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
部编版普高必修二第一单元古文选择题及答案

班级:          姓名:          

第一单元古文目录: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庖丁解牛/《庄子》

2、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3、*鸿门宴/司马迁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率尔(shuài)    长乎尔(zhǎng)     为小相(xiàng)

B饥馑(jǐn)      千乘之国(shèng)      喟然(kuì)

C鼓瑟(sè)       以俟君子(sì)     冠者(guàn)    

D哂之(xí)      浴乎沂(yí)       铿尔(kēng)

2. 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摄(夹)乎大国之间        比(比较)及三年

B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何伤(妨害)乎

C吾与(赞成)点也      宗庙会(诸侯相见)同

D其言不让(谦让)      孰(谁)能为之大

3.下列各句中的“如”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或知尔,则何如哉           如:假如

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至于

C宗庙之事,如会同             如:至于

D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或者

4.下列句子中不是宾语前置句式的一项是(      )

A浴乎沂,风乎舞雩            B不吾知也

C则何以哉                   D毋吾以也

5.联系全文,下列哪些句子体现出了孔子的循循善诱(      )

A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B吾与点也

C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D夫子哂之    

6.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孔子提问时,曾皙鼓瑟正近尾声,他“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生动地体现了曾皙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

B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C曾皙描绘的这幅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仪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

D听了曾皙的回答,孔子喟然长叹。这喟叹表现了孔子对曾皙志向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那种理想境界的向往。

7.下列加点字词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 

A.鼓瑟希,鏗尔      B.如会同,端章甫    

C.风乎舞雩          D. 三子者出,曾皙后

8.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B.因之以师旅 因:因为 

C.以俟君子 俟:等待       D.鼓瑟希 鼓:弹奏?

9.“亦各言其志也”的“其”应讲作(   )

A.他 B.你 C.自己 D.其中

10.下列句子中“方”的解释与例句的“方”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方六七十

A.有朋自远方来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D.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参】

选择题:

1 .D.哂shěn。

2. A比,等到。答案: A

3 .C如:或者。答案: C

4. A为状语后置句。

5. C

6 .B.“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不妥,应是“用移情入景,以景抒情”的方法,描绘出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理想蓝图。

7. A

8.B (“因”应为“接着”)

9.C

10.B 

二、《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衅钟(xìn)   数罟(cù ɡǔ)     忖度(cǔn duó)      彼恶知之(è)

B.供养(ɡōnɡ)      便嬖(biàn bì)    赴愬(sù)              弃甲曳兵(yè)

C.商贾(ɡǔ)          饿莩(piǎo)       放辟(pì)          邪侈(chǐ)

D.赡养(zhān)      衣帛(yì)        庠序(xiánɡ)          孝悌(t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B.①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

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②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D.①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②莅中国而抚四夷

3.释词、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御:抵御,

——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B.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易:换。宜:适宜

——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只羊去替换牛,难怪百姓要说我吝啬哩。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乃:是。

——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

D.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独:难道。

——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施于禽兽,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

4.释词、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抑:难道。

——难道您要拿起武器,危害您的臣下和士兵,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快活吗?

B.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见:看见。见:被。

——一车木柴看不见,是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您不愿广施恩泽。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及:推及。

——尊奉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孩子,那么,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

D.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缘:攀登。

——凭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所想得到的东西,简直像是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5.与“甚矣,汝之不惠”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若是其甚与?

6.指出通假字并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刑:通“型”,作榜样。

B.对曰:将以衅钟  衅:通“釁”,取牲血涂钟行祭。

C.无以,则王乎?  以:通“已”,止。

D.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通“途”,路途。

E.盖亦反其本矣!  盖:通“盍”,何不。

7.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因:就、随之。

B.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侈:奢侈。

C.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制:规定。

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赡:足。

8.通假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已:通“矣”,语气助词。

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张以伺,犹言陷害。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黑白相间。

D.则盍反其本矣!  盍:通“盖”,“何不”的合音字。

9.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B.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C.盖亦反其本矣!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D.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10.对本段内容层次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开头至“罔民而可为也?”为第一层,论无恒产导致民乱政暴,反面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奚暇治礼义哉!”为第二层,古今对比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

C.“王欲行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第三层,正面阐述怎样“制民之产”。

D.这一段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因此,对作为统治者的齐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述的一幅王道乐土图客观上也有利于百姓。

【参】

选择题:

1、答案 C   解析 A项“恶”读wū,B项“便”读pián,D项“赡”读shàn。

2、答案 A    解析 A项“固”①②都是副词,相当于“本来”。B项“以”:①介词,表方式,相当于“拿”“用”;②连词,同“而”。C项“于”:①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对”;②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可不译。D项“而”:①连词,相当于“却”;②连词,连接并列关系的词组。

3. D(独,副词,却) 

4.A

5.BD(主谓倒装)

6.B(不仅涂钟)  

7.B(侈,放荡)

8.D(非通假字)

9.B(A做。B随即/跟随。C何不。D.舒缓语气)

10.C(还有教育百姓)

三、《庖丁解牛》/庄子

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所踦(yǐ)    硎(xínɡ)    怵然(chù)

B. 騞(huā)       砉然(huò)    向然(xiǎnɡ)

C.大郤(xì)     大窾(kuǎn)  然(huò)

D.中音(zhònɡ)  肯綮(qìnɡ)  庖丁(páo)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良庖岁更刀     岁:每年,名词活用作状语。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名词动用。

C.以无厚入有间  厚:有厚度的刀刃,形容词用作名词。

D.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德:恩德,名词。

3.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B.技经肯綮之未尝。(定语后置)

C.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状语后置)

D.提刀而立,为之四顾。(省略句)

4.下列加点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视为止,行为迟。

B.虽然,每至于族。

C.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技盖至此乎 盖:何,怎样

C.技经肯綮之未尝 技:技术

D.如土委地 委:卸落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B.进乎技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因其固然                   因利乘便

D.善刀而藏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7.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批大卻,导大窾 导:指导

C.族庖月更刀,折也 族:众,一般 D. 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

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盖:大概 B.批大郤,导大窾 批:劈、击

C.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怵然:警惕的样子 D.善刀而藏之 善:拭擦

9.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不同的一组是 ( )

A.良庖岁更刀 族庖月更刀 B.而刀刃者无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C.令诸君知天亡我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D.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掠江东南飞

10.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

A.砉然向然,奏刀 然 B.技盖至此乎 C.而况大 乎 D.善刀而藏之

1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官知/止而神/欲行      B.视/为止,行为/迟 

C.官/知止而神欲/行      D.视/为止,行/为迟

12.下列加点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B.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C.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D.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1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之踌躇满志 

B.手之所触,肩之所倚 始臣之解牛之时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间

14.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杳不知其所之也 

B.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族庖月更刀

C.为之四顾 视为止,行为迟 

D.技盖至此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15.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况大 乎 儿之成,则可待乎      B.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瞋目而叱之

C.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吾见其难为   D.善刀而藏之 善哉!吾闻庖丁之言

16.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庖丁解牛》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最终的顿悟;最后,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就算技艺再高超在关键地方也要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B.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触、倚、履、踦”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比拟庖丁进刀“合《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形有声有态;解牛结束“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

C.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其二,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尊重规律。其三,谨慎小心,收藏锋芒:“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简而言之,“依理——谨行——藏锋”。

D.《庖丁解牛》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其主观意图是宣传消极处世的人生哲学,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避开矛盾;客观上却告诉人们,只要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17.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

B.导大窾,因其固然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

C.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臣之所好者道也

D.乃中《经首》之会 乃有二十八骑

18.下列加点字读音全不同的一项是 (    )

A.切中肯綮 德艺双馨 罄竹难书 钟磬 磐石 凤凰涅槃 三聚氰胺

B.秋深潦缩 眼花缭乱 字迹潦草 瞭望 撩拨 心急火燎 燎原之势

C.肩之所倚 掎角之势 膝之所踦 犄角 绮丽 崎岖难行 风光旖旎

D.促膝长谈 休戚相关 亟来问讯 秀颀 哂笑 汲汲求仕 莘莘学子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参】

选择题:

1.答案 B 解析 B.“騞”应读“huō”,“砉”应读“huā”。

2.答案 D解析 D.德:名词用作动词,感激。

3.答案 B解析 B.宾语前置句。

4.答案 D 解析 A.古义:行,动作。为,因为;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B.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转折连词。C.古义:指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指自然的法则。

5、答案C  解析:技,应为枝,支脉

6.D,解析:D均为连词,表顺承;/A一是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一是名词,处所;B,均为介词,一表比较,比,一表对象,对;C均为动词,一是依照、顺着,一为乘着,趁着

7.答案 B 解析 导:顺着,循着,导入 

8.答案A  解析:盖,“盍”,何,怎么

9.答案 B   解析: 形作名/使动(A名作状,C使动,D名作状) 

10.答案  C  解析;向—响,盖—盍,善—缮

11.答案 D  解析: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12. D

13. D  解析:D介词,用(A 介词,替,给/介词,因为;B 结构助词,的/取独;C表转接/表修饰)

14. C 教参解释为:因为(A结构助词,的/动词,到;B筋骨交错处/众,一般;D 表疑问/“然”)

15. B 连词,表修饰(A 语气助词,表反问/表感叹;C句末语气助词/动词,下刀;D通“缮”,擦拭/好)

16.C.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错。庄子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17. A 所+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B 介词,依照/经由,通过;C 表停顿/引判断;D连词,又/副词,仅仅,只)

18.答案 D

19.答案C  解析:只有两种对比,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错

四、《烛之武退秦师》【部编版高一下册】

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秦军汜(sì)南 夜缒(zhuì)而出 佚(yì)之狐

B、共(gòng)其乏困 若不阙(jué)秦 许君焦瑕(xiá)

C、秦伯说(yuè) 杞( qǐ )子、逢孙、杨孙戍(sù)之

D、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 失其所与(yǔ),不知(zhì)

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 以乱易整,不武(替代)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C、共其乏困(供:供给)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D、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

3、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舍郑以为东道主

D、敢以烦执事

4、下列句子中,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 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 吴广以为然②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③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④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⑤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②⑤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6、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       B、以乱易正,不武。

C、敢以烦执事。     D、越国以鄙远。

7、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越国以鄙远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既东封郑

9、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B、烛之武退秦师。C、夫晋,何厌之有。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10、下列各句中的“其”不作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A、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君知其难也              D、失其所与,不知

1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朝济而夕设版焉(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D、秦伯说,与郑人盟(盟:盟誓)

1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C.解释《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而《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14、对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执事:对人的敬称,此代指秦伯。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C.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D.失其所与,不知     所与:结盟。

1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B.秦伯说,与郑人盟C.失其所与,不知D.何厌之有?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是:这  

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既:既然

C.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伸展,扩张

1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秦伯说,与郑人盟B.殚其地之出C.宋有富人,天雨墙坏D.晋军函陵

18、下列各项中“子”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吾不能早用子         B.子亦有不利焉

C.子犯请击之           D.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1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  晋军函陵 (驻扎)

B.何厌之有 (厌倦) 焉用亡郑以陪邻 (增加)

C.若毒之乎 (怨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地位低下)

D.焉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认为)

20、下列各句中的“焉”与例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1、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既东封郑  ④又欲肆其西封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2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见:拜见。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然而。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尝:曾经。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只有。

2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今老矣,为也已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5、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参】

选择题:

1、C 2、D 3、B 4 、D 5、A 6、D 7、D 8、B 9、D 10、C 12、D 

13、B【解析】 《左传》为编年体史书,司马迁开纪传体先河。

14、 D【解析】 “与”意思是结交、亲附,“所与”即同盟者,所字结构,应是名词。

15、A【解析】 B项说—悦,C项知—智,D项厌—餍。

16、 B【解析】 B项“既”意为“已经”。

17、 B【解析】 A、C、D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只有B项是动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出产的东西”。

18、 C【解析】 C项“子犯”是人名,其它均为尊称。

19、 A【解析】 B项“厌”是“满足”,C项“微”是“如果没有”,D项“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

20、 D【解析】A项意为“哪里”;B项代词,指这篇“说”;C项疑问代词,“哪里”;例句与D项均为句末助词,不译。

21、D【解析】 ①项“亡”意为“灭亡”;②“亡”为使动用法;

③“封”为意动用法,“以……为疆界”;④名词“疆界”。

22、D【解析】 D项,“唯”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23、D【解析】 ①②④⑤都能表明烛之武的机智善辩。③重在表现郑伯自责,⑥是烛之武的牢骚话。

24、 C【解析】 C项,表述错误,烛之武说服秦伯时,只字未提郑国利益,全部是从秦国的利益出

25、A

五、《鸿门宴》司马迁

选择题:

1.下列划线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姬(jī)    鲰生(zōu)    以飨士卒(xiǎng)    按剑而跽(jì)

B    樊哙(kuài)    卮酒(zhī)    瞋目视之(chēn)    目眦尽裂(cì)

C    玉玦(jué)    参乘(shèng)    切而啖之(dàn)    不胜桮杓(bēi)

D    刀俎(zǔ)    彘肩(zhì)    戮力攻秦(lù)    从百余骑(jì)

2.选出有三个通假字的一项(    )

A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皆为龙虎,成五采

B    ①张良出,要项伯         ②令将军与臣有郤

C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②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选出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敬酒并祝健康长寿) ②约为婚姻(儿女亲家)

B.    ①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去、进来)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意外的变故)

C.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黄河以北) ②沛公不胜杯杓(经受不起)

D.①范增数目项王(多次使眼色)       ②竖子不足与谋(不值得)

4.下列各句中划线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起,立而饮之      ②拔剑切而啖之

B.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②客何为者

C.①樊哙覆其盾于地    ②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D.①因之于饥馑        ②不如因善遇之

5.选出划线字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A.沛公军霸上 B、沛公欲王关中C.籍吏民,封府库 D.    吾得兄事之

6.选出划线字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A.范增数目项王 B.    常以身翼蔽沛公 C.刑人如恐不胜D.    道芷阳间行

7.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A.项伯杀人,臣活之 B、沛公旦日从百余骑C、拔剑撞而破之D.秦地可尽王也

8.选出划线字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秋毫不敢有所近

A.素善留侯张良  B.此其志不在小  C.君安与项伯有故  D.头发上指

9.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军中无以为乐                D.    毫毛不敢有所近

10.选出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    为击破沛公军           B.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C    毋从俱死也             D.    欲呼张良与俱去

11.下列句中与“项王按剑而跽”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B.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拔剑切而啖之                       D.    劳苦而功高如此

12.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旦日:第二天。

B.范增数目项王                      数:屡次。

C.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示:给……看。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心意。

13.下列句中的“举”,意义与“杀人如不能举”的“举”相同的一项是(    )

A.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B.举世闻名

C.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              D.举贤任能

14.与“将军战河北”的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D.    大王来何操

15.对下列各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时与臣游                游:交往

B.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缘故

C.沛公起如厕                如厕:上厕所

D.再拜献大王足下            再拜:拜两次

16.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跟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B.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C.今者有小人之言。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7.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亚父者,范增也

A.得复见将军于此          B.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C.此天子气也              D.吾属今为之虏矣

18.下列句子不属于倒装语序的一项是(   )

A.客何为者?                 B.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D.张良是时从沛公。

1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A.于是项伯复夜去

B.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C.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D.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20.对下列加点的人称代词按所指代对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会其怒,不敢献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⑤公为我献之                                ⑥吾属今为之虏矣!

A.①⑤/②④/③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⑥/③⑤   D.①/②④⑤/③⑥

21.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叔父) 沛公起如厕(去,往) 窃为大王不取也(私下里) 

B、乃令张良留谢(感谢) 其意常在沛公(神情,神态) 大王来何操(品德,品行) 

C、若属皆且为所虏(辈,群)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亡去不义(逃跑)

D、度我至军中(估计) 不胜杯杓(能承担,能承受) 

22.下列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 是(      )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C、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   D、备他盗之出入于非常也 

2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距关,勿内诸侯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令将军与臣有郤         D、杀人如不能举 

24、下列句子与“为击破沛公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得复见将军于此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竖子不足与谋           D、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5、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项王按剑而跽曰           ②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④若属皆且为所虏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26、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让:谦让。

B.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过:责备。

C.大王来何操                       操:拿,携带。

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再拜:第二次拜。

27、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樊哙覆其盾于地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B、客何为者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或师焉 ,或不焉

D、寿毕,请以剑舞            籍何以至此

28、下列两组句子中的“请”字和“举”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请以剑舞 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②臣请入,与之同命 ④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29.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 “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30、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到达鸿门向项羽,认为自己不居功,两人有了隔阂是因为小人从中作梗,讨好项羽的同时还除了内患,突出了刘邦老谋深算、随机应变的人物特点。

B、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忠心。

C、范增有远见,认为如果不借此机会杀了刘邦,以后就会成为刘邦的阶下囚了,但项羽却为人心肠太软,下不了手,所以就与项庄合谋要借舞剑杀了刘邦。

D、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但项羽不加制止。可以看出他是不主张杀死刘邦的,反映项羽胸无城府、优柔寡断、刚愎自用。

【参】

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眦”读zì

2.答案:A  解析:A.①距—拒,内—纳,②采—彩;B.①要—邀,②郤—隙;C.①倍—背,②蚤—早;D.①坐—座,②不—否。

3.答案:B  解析:“出入”是偏义复词,“出”为衬字无义。

4.答案:C  解析:C中①②都是介词,在。A中①表修饰,不译;②表承接,不译。B中①介词,表对象;②动词,做。D中①动词,沿袭;②介词,趁着,乘便。

5.答案:D  解析:D项为名词用作状语,其余为名词用作动词。

6.答案:B  解析:B项为名词用作状语,其余为名词用作动词。

7.答案:D 解析:D项为名词用作动词,其余为使动用法。

8.答案:A 解析:A项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例句相同。B、C是形容词用作名词,D是名词用作状语。

9.答案:D 解析:D.毫毛:指细长而末端尖锐的毛,比喻极细微的事物。A.婚姻:古:结成亲家。  今: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B.非常:古:意外的变故。今:副词,太、很。C.以为:古:以之为,用……做为。今:认为。

10.答案:B  解析:B为状语后置。其余为省略句:A.为(吾)击破沛公军; C.毋从(之)俱死也; D.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11.答案:B  解析:例句中“而”表修饰。A表转折;C表顺承;D表并列。

12.答案:D  解析:意,意料。

13.答案:B  解析:例句“举”意为尽,全。A为向上托;C为参加科举考试;D为推荐,选用。

14.答案:C  解析:例句为状语后置句。A 是被动句;B是判断句; D是宾语前置句。

15、B.(故:老交情)

16、C指人格卑下的人(A婚姻 此指儿女亲家,现一般指嫁娶的事或男人和女人结为夫妻B山东 此指崤山以东,现在为山东省D非常 此指意外变故,现为表程度的副词:很,极,特别)

17、C.(C和例句都是判断句,A句是介词结构后置句,B句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D是被动句)

18、D    19、C(例句为名词作状语,此句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20. D(依次指代:第三人称,第二人称,第一人称)

21. B  22. C  23、D 24、 C  25、   D   26、   D 27、  C 28、C   

29.答案:C  解析:“游刃有余”出自《庄子.养生主》。

30、   B  

文档

部编版必修下第一单元古文选择题及答案

部编版普高必修二第一单元古文选择题及答案班级:姓名:第一单元古文目录: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庖丁解牛/《庄子》2、烛之武退秦师/《左传》3、*鸿门宴/司马迁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率尔(shuài)长乎尔(zhǎng)为小相(xiàng)B饥馑(jǐn)千乘之国(shèng)喟然(kuì)C鼓瑟(sè)以俟君子(sì)冠者(guàn)D哂之(xí)浴乎沂(yí)铿尔(kēng)2.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