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高效课堂之我见
读了李炳亭先生所著的《高效课堂22条》,深有感触。
高效课堂鼓励老师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甚至规定老师讲课不能超过10分钟,看起来老师上课比较轻松了,实际上我觉得要达到高效的目标,对老师在课堂之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制作一个高效导学案,需要老师有更好的专业素养和合作精神
以兖州一中的导学案为例,要求老师在编制导学案时,必须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的、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编写的学案要求在难度、内容和形式上设计分为四个级别:一级为“识记类内容”,第二级为“理解级”,第三级为“应用类”,第四级为“拓展级”。要做出这样一个层层推进的导学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需要老师有更好的专业素养
首先要求老师有极高的专业知识,对所教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设计导学案时做到“深入浅出”,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从而使学生“浅入深出”,步步为营,逼近目标;其次要求老师要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前沿知识有所涉猎,甚至可以作为课题来研究,这样在编写教学案时,才能使设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才能够有所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达到“应用”和“拓展”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呢,我们地理学科,我觉得可以多读一些书,并不一定是教辅资料,可以读比如《中国国家地理》,这本书地理专业特色非常强,可以说是地理老师自己充电的一本很好的杂志,内容涉及自然人文的方方面面,但是角度独特,专业分析到位,甚至有些高考题也从中取材,多看看,可以了解地理学科的一些前沿知识 ,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再比如《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看看这本书,可以看看我们的同行在地理教学研究当中做了哪些工作,可以取长补短;再比如到地理专业论坛,可以跟同行探讨,也可以互相分享资料;甚至看看新闻,也可以了解一些热点知识。总之只要用心,虽不一定能成为名师,至少能做一个不误人子弟的老师。
2. 需要老师有更好的合作精神
导学案的生成主要分为几步,第一步是老师个体课前备课,一般是每人一节课;第二步是集体备课,老师分别说课汇报,其他老师提出修改意见;第三步是老师修改并引发学案;第四步是老师课后要通过课堂反思修改学案;第五步是将最后的学案制成电子稿,存档,作为后续教学使用。这样一个导学案的生成,显然光凭一个老师是做不成的。它要求所有的老师都肯为这份教学案出谋划策,出力,如果有的人只想着自己什么也不干,坐享其成,或者因为同行竞争,不愿意把自己拿手的东西拿出来,这样懒惰不肯分享的人肯定是不受欢迎的。有合作精神的人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至少可以成为一个有良知的老师。
二、需要老师主动学习课堂组织管理方法
传统课堂通常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很少参与进来,所以老师在课堂的组织管理上相对比较省心,只要负责讲好自己的课就行了,但是如果要按照高效课堂的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跟老师探讨,还要小组合作学习,这就要求老师要主动学习课堂组织管理的方法。
要让所有的学生觉得课堂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近网上有一些国外著名的大学公共课的上课视频受到了网友的热捧,我也看了几集哈佛大学教授讲的《公平与正义》的课程,觉得感触颇多。《公平与正义》应该是一门哲学课,它里面也有一些枯燥的哲学名词和理论,但是哈佛大学上这门公共课的学生几乎每次座无虚席,看的出来,他们是全身心跟着教授上课的节奏,没有游离的神态也没有小声的私下讨论,而且从他们有时发出的笑声看来,他们是享受课堂的,而不是仅仅为了学分。这样的一个课堂应该是所有老师向往的吧。我注意到在这个教授的课堂里,是没有自学时间的,原因是,如果课后不自学,那么上课的时候老师和同学讨论的东西你根本听不懂,或者你听懂了,但是没有足够深入,所以不能够及时参与到讨论中来,那么就会少了很多师与生,生与生对学和群学的乐趣。至于师与生对学,生与生的群学,也是这样,他讲哲学名词和理论的时候也很枯燥,但是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那是因为他等会儿要举的案例要用到这些知识,而如果听不懂就没办法参与进来,那么说到底,他的课堂的精彩之处是案例以及由此引发的辩论,以及辩论时产生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作为我们普通老师,我们也可以跟他借鉴。
首先选择的案例是最好是来自生活中的鲜活案例,真实的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的探讨欲望;其次辩论时设置问题可以层层递进,让学生自己在问题的解决中发现新问题,进而质疑,进而再讨论;再者,不是每一次辩论都需要一个确切的答案,如果一个辩论迟迟不结束,老师可以随时喊停,进入到下一环节。当然,如果在讨论的时候出现一些小纠纷,老师能够巧妙化解比如用点小幽默等等,那就更是我们要学习的了。总之,课堂的组织管理虽说是在课堂进行的,少不了老师的随堂应变能力,但是课堂之外反思自己的课堂,研究别人好的课堂,学习组织管理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陆游认为:一个作家,所写作品的好坏高下,是其经历,其阅历,其见解,其识悟所决定的。当然,他所说的“诗外功夫”,也不仅仅是这些,其才智,其学养,其操守,其精神等等形而上的东西,同样也是诗人要想写出好诗的“功夫”。老师也是一样,要上出高效的课堂,课外要花很大的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