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阳县高级职业中学校 李玉萍
【教学内容】
1、本框题地位
本框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个框题。从这一框题开始学习唯物辩证法中最基本的概念——矛盾。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因而本框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途——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
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 ,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矛盾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运用: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学生任务】
布置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 教学内容 | 教学活动 | 设计意图 |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 矛盾的含义 | 1、出示材料:华西村党支部吴仁宝曾一语道出了“人才高消费”的真谛,那就是:“大材小用,基本无用;小材大用,基本有用。”这段话讲的是“大与小”、“有与无”之间的关系。像“大与小、有与无”这种关系你还能举出多少? 2、以上列举有哪些共同点?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4、出示材料: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上述两诗句包含哪几对矛盾? | 1、学生列举:右与左、长与短、难与易、高与低、前与后、音与声、战争与和平…… 2、学生回答: 3、学生回答:噪与静、鸣与幽、悲与欢、离与合、阴与晴、圆与缺 | 矛盾概念比较抽象、难懂,因而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并用大量的事例分析以突破重点。 列举人才消费“大与小”、“有与无”关系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
| 矛盾的基本属性 |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 |||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 矛盾的斗争性 | 1、从列举中看出矛盾着得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斗争性(对立) 2、出示材料:哲学上的斗争与日常生活中的斗争一样吗? 3、哲学角度分析:哲学上的“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的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抽象和概括是矛盾的一般、普遍的属性。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反对、、竞争、批评等。 哲学上的斗争与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 1、学生回答 | 此部分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思想上的模糊概念,区分哲学上的斗争与日常生活中的斗争 |
| 矛盾的同一性 | 1、从列举中看出矛盾的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属性和趋势—一矛盾的同性(统一) 2、出示材料:课文漫画“悬挂在山崖的两个人构成一种平衡”问:他敢烧吗? 3、哲学角度分析: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结论是“不敢烧”。烧断绳子的后果是什么呢?一一失去矛盾的一方(乙) ,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得出矛盾同一性的第一层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4、出示问题:还能列句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的事例吗? 5、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简单分析,同时强调矛盾双方相互依存需要“定的条件”。 6、出示材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这则材料说明 | 2、学生回答,答案可能有不同,有的说敢,有的说不敢。 3、生回答:没有胖就无所谓瘦,没有苦就无所谓乐等。 4、学生回答 | 教学过程仍然采用了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并用大量的事例加深对“相互依存”的理解。 运用这个事例主要目的是贴近学生实际,特别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力求有一定的感悟 | |
|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 矛盾的同一性 | 了什么哲学道理? 7、哲学角度分析: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矛盾同一性的另一层含义。特别强调转化的“条件性”。 8、出示材料一:猫和鼠是怎样竞争同生存下来? 出示材料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主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意见》。《周礼》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柏拉图“公正即和谐”,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制度”一一从东方到西方,从远古到现代,建设一个富足祥和,人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充满活力的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用矛盾知识分析为什么要提出构建和谐社会? 9、哲学角度分析:事物矛盾双方既相互斗争,又相互统一,从而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 5、四人小组讨论,每组选一人做总结发言 | " 意图一,从自然界与社会角度分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意图二,体现政治课的时代性,结合重大时政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关注国家事。 |
|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 同一性以对立性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0、展示flash《自相矛盾》,问自相矛盾是哲学上的辩证矛盾吗? | " 6、学生回答 | " 此部分主要区别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 | |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矛盾的普遍性 | 1、利用前面列举的事例,说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等领域都存在矛盾。 2、出示材料:同学们都学过陶渊明的《桃花 源记》,文章中描写了一个与外界隔绝、风景秀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和谐的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从哲学角度看,这个世外桃源就真的一点矛盾没有吗 3、哲学角度分析: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 " 学生讨论、分析并回答 | " 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