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范式和内容的创新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3:38:52
文档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范式和内容的创新

新时期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基本范式和内容的创新崔向阳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新时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发生了历史性变迁,需要从改革的经济学演进到发展的经济学。与此相适应,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内容进行调整。要在教学中贯彻政治经济学新研究范式和研究内容的思想,需要对政治经济学现行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关键词:范式;改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范式”(Paradigm)一词最早由托马斯·库恩(ThomasSamuelKuhn)1962年在其《科
推荐度:
导读新时期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基本范式和内容的创新崔向阳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新时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发生了历史性变迁,需要从改革的经济学演进到发展的经济学。与此相适应,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内容进行调整。要在教学中贯彻政治经济学新研究范式和研究内容的思想,需要对政治经济学现行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关键词:范式;改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范式”(Paradigm)一词最早由托马斯·库恩(ThomasSamuelKuhn)1962年在其《科
新时期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基本范式和内容的创新

崔向阳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新时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发生了历史性变迁,需要从改革的经济学演进到发展的经济学。与此相适应,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内容进行调整。要在教学中贯彻政治经济学新研究范式和研究内容的思想,需要对政治经济学现行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

关键词:范式;改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范式”(Paradigm)一词最早由托马斯·库恩(Thomas Samuel Kuhn)1962年在其《科学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这个术语虽然被各个学科广泛使用,但并没有一致而确切的定义,大体上是指在某一具体科学研究领域里比较占优势和主导地位的概念、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等。中国现行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式和内容长期受到前苏联和斯大林的影响,不能对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经济现象进行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这是导致政治经济学不断丧失其基础学科地位的主要原因。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范式和内容进行创新。

一、新时期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确立

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8页,人民出版社,2004)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最经典的论述,问题是这里的所说的“生产方式”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不同的研究者由于不同的理解始终存在分歧。长期以来,研究者不断对此进行争论,这集中体现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否包含生产力?是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抑或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样并列为研究对象呢?

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研究对象生产关系论的始作俑者,对我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樊纲概括为“苏联模式”。所谓“苏联范式”,“就是50年代初在斯大林主持下写成的苏联版《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那个范式。”“在苏联范式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被定义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但只研究生产的社会方面,也就是研究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樊纲:《“苏联范式”批判》,《经济研究》1995年第10期)

现在一般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但不可避免的要研究生产力。马克思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344页,人民出版社,1995)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生产,物质生产必然包含着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的生产总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

    我们认为,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进行创新,必须结合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其任务。在总结社会主义各国和我国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于1992年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文选》第3卷,第373页,人民出版社,1993)这个论断应该成为新时期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基础。强调了经济发展问题,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和发展生产力,发展压倒一切,发展才是硬道理,从中国的时代特点和任务出发,政治经济学应主要研究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其规律。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的学科,是由英国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杰出代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奠定基础的。他们把政治经济学看作是研究如何增进国民财富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凡是影响和破坏国民财富增长和生产发展的,他们都反对,凡是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力增长的,他们都勇敢地加以维护。他们确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最能推动财富增长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脱胎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重新确定为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其规律,实际上是一种“复古”,恢复了政治经济学本来的面貌,是符合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发展规律的。因此,我们认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确定为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其规律。

二、从“改革”的经济学到“发展”的经济学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研究是放在改革的框架下进行的,改革是中心议题,主要的思路是以改革统揽全局、以改革促进发展。这一时期的经济学被称为“改革经济学”、“过渡经济学”、“转型经济学”。“改革经济学”基本的依据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管理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只有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才能被压抑和束缚的生产力,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两位数的增长,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入世挑战和新经济挑战的来临,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初步建立,发展的问题就成为第一位的问题。从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和开放的关系被进行了新的解释,对改革和开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一,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我国的改革不是为改革而改革,而是为发展而改革,改革只是为了实现发展这一目的。第二,改革的依据是服从于发展的需要,即在发展的总体要求中推进改革。要依据现阶段推动经济发展的要求来安排相应的改革措施,根据发展的需要对改革的次序进行优化;要依据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来安排相应的改革措施,既不能裹足不前,又不能惧怕困难。阻碍经济发展的经济要坚决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要坚决保护。第三,改革依据的发展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在现阶段,经济发展实际上就是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经济结构的问题,“五个统筹”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才提出的。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GDP总量的要求深化到了结构问题,结构问题成立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洪银兴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第215-216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改革与发展的关系的实质是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制度安排包括:产权制度、市场制度、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等,而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实现工业化。有关学者研究了市场制度与工业化的关系,发现工业化水平与市场化水平的关系呈S形,也就是说,在大部分时间里,市场制度可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但在市场化水平很低或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市场制度的发展对工业化的帮助不大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改革的深化,但也应看到,改革带来的边际收益正在递减,在继续完善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必须重视经济发展其他因素的作用。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改革深化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只有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保持经济较快的发展才能解决。可以说,我国已从以往的“不改革就无法发展”转到了“不发展就难以深化改革”的新阶段。

因此,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发生了历史性变迁,需要从“改革”的经济学演进到“发展”的经济学。当然,把改革放在“发展经济学”的框架中,并不意味着改革不重要了,改革作为发展的动力将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科学发展观对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和研究内容的要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已从“改革”的经济学演进到“发展”的经济学,突出的表现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要求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推进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新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经济学”,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研究经济发展问题。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既是对经济学说史上关于发展观的丰富思想的继承,又是对中国的现实发展问题深入思考的结果,标志着发展经济学关于发展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是对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拓展,蕴含了丰富的内容。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原则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第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没有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提出新的发展思路,来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第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四,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的实质,是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内容进行调整,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学科指导思想上,要从“批判”的经济学转到“建设”的经济学。马克思所建立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推翻旧社会,现阶段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建设新社会,要以增进社会财富为出发点和归宿。现阶段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不断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作为“发展”经济学,新时期的政治经济学必须要为经济发展服务,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增加国民财富为目标。

第二,在学科理论范式上,要建立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经济学对经济事实的分析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本质层次的分析,即对生产关系层次的分析;二是表层层次的分析,即对经济运行层次的分析。一般说来,西方经济学偏重于对经济现象的表层描述和分析。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偏重于对经济关系本质的分析,它研究物与物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研究经济制度的本质规定,特别是注重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分析。本质层次的分析本来就要求建立一个多角度分析的理论框架,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拘泥于较小的范围,没有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模式的特长。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对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进行扩展,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拓宽学科研究内容,建立一个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

第三,在学科研究内容上,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政治经济学。“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要满足人的需要,追求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以此为指导,“以人为本”的政治经济学应主要研究以下内容:要研究如何保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如何尊重和保障、如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要研究如何尊重和关心弱势群体的生活,要研究弱势群体的利益如何维护等问题;要求将促进就业和农民增收等关乎民生问题的指标放在优先位置,要求兼顾效率与公平,倡导共同发展、共同分享的“论”。

四、贯彻政治经济学新研究范式和研究内容的教学设想

《政治经济学》是财经类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客观规律,并科学地观察、分析现实经济中的现象和实质,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本课程作为一门基础经济理论,能够为各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是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高级经济理论的前提。

新时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应从“改革”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变,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研究经济发展问题。基于这样的要求,要在教学中贯彻政治经济学新研究范式和研究内容的思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优化教学内容。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教学侧重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介绍,使学生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剩余价值分配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及垄断资本主义理论,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揭示的社会生产关系极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

新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经济学”,以经济发展的因素和规律为研究对象,侧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就要根据从经济发展的实践要求来优化教学内容。在新时期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中,不但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更要说明这些原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现实经济现象。

熟悉政治经济学教学的专家都知道,政治经济学内容繁杂、理论抽象,学生学习难度大,教学课时非常紧张。如果既讲原理,又讲应用,可能就会产生一个矛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容纳这么多的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要求,优化教学内容,重点讲解与当前经济发展联系更紧密的基本理论,在不损害政治经济学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更多的讲“热点”问题。比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是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关注较多的问题,就可以展开深入讲解。 

第二,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教学以“满堂灌”为主要方法,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唾沫乱飞,学生在讲台下听的昏昏欲睡;教师在考试前突击划题,学生在考试前突击背题。结果把政治经济学搞成了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在许多高等院校中,政治经济学正面临着尴尬的局面,院系不愿排课,教师不愿上课,学生不愿听课。这样的情况不能适应新时期对政治经济学教学的要求,必须尽快使之改变。

当然,我校的政治经济学教学一直受到学校和有关部门、院系的高度重视,从学生的网上评教情况来看,教学效果也还比较满意。但无须讳言,我校的政治经济学教学也面临着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压力,这正是本项目要解决的问题。

    按照政治经济学新研究范式和研究内容的要求,政治经济学应是一门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的课程,要使这一课程特点体现出来,必须对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我们的基本思路是,提倡参与式、启发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鼓励教师更多的采用案例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在活生生的新鲜经济故事中复活晦涩难懂的经济理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扩大和加强师资队伍,降低师生比,推进“小班化教学”,减少教师的教学任务,实现从“粗放型教学”向“精益型教学”的转变。

第三,更新教学手段。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教学不重视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几十年一贯地进行着“黑板与粉笔”的二重唱,教学手段陈旧落后,基本处于手工生产阶段,教师教的辛苦,学生也学的辛苦。

    新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教学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脉搏,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课堂教学信息超文本、智能化,求得教学双边的良性互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避免使电子教学设备成为第二黑板,充分发挥电子教学设备多媒体的特点,使用多种形式的教学素材,引入生动活泼的教学案例。近期的工作重点是,制作和开发电子教学资料,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更新和补充一线主讲教师使用的教学设备。另外,要更多的利用学校投巨资建设的经济科学实验室,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小范围的引入实验教学法,待条件成熟后再向全校推广。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范式”(Paradigm)一词最早由托马斯·库恩(Thomas Samuel Kuhn)1962年在其《科学的结构》一书中提出

。(崔向阳 2003) :《我国工业化与市场化关系的实证分析》,《经济评论》2003年第4期)

文档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范式和内容的创新

新时期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基本范式和内容的创新崔向阳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新时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发生了历史性变迁,需要从改革的经济学演进到发展的经济学。与此相适应,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内容进行调整。要在教学中贯彻政治经济学新研究范式和研究内容的思想,需要对政治经济学现行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关键词:范式;改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范式”(Paradigm)一词最早由托马斯·库恩(ThomasSamuelKuhn)1962年在其《科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