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
1. 哲学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据此回答2-3小题
2.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说明 ( )
A.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B.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存在是意识的根源
C.凡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D.物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3. "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
A. 事物的变化发展离不开意识的作用 B. 精神第一,事业第二
C. 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4.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士指出,"水是世界的本原"。这是 ( )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5.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根本属性是 ( )
A.联系 运动 B.运动 客观实在性
C.客观实在性 联系 D.客观实在性 运动
6.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说明 ( )
A.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生理基础
7. 对"人两次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观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前者坚持了绝对运动,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否认了相对静止,是错误的
B.前者坚持了绝对运动,后者坚持了相对静止,都是正确的
C.前者否认了绝对运动,后者否认了相对静止,都是错误的
D.前者是唯物主义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观点
8.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 ①承认了绝对运动 ②否认了相对静止 ③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④是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 鲁迅先生说过:"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事物那么嫉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那么求全责备?"这句话所指责的是,有人不懂得( )
A.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区别 B.知足常乐,安于现状的哲理
C.难得糊涂,得过且过的哲理
D.新事物比旧事物更有前途和生命力,因而应积极支持和帮助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10.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下列说法中,与这首诗所体现的哲学寓意一致的是 ( )
A.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D.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11. "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句话强调了 ( )
A.整体对部分的重要性 B.量变对质变的重要性
C.运动对物质的重要性 D.共性对个性的重要性
12. 2002年10月27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资源二号"卫星送入太空。这说明 ( )
A.意识对客观事物起促进作用 B.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C.规律是可以创造和改造的 D.联系是可以改变的
13. 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投票决定:北京获得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举办权。北京申奥成功,举国同庆,然而中国人也体味过申办第27届奥运会失败的苦涩。这说明 ①事物的变化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③意识促进事物向前发展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 下列工作方法能体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关系的是( )
①思想,实事求是 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③解剖麻雀 ④"弹钢琴"的工作方法 ⑤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②④⑤
15.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现阶段我国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 )
A.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B.事物的性质是由居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C.事物的性质与矛盾的次要方面没有多大关系
D.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公有制经济的
16. 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从哲学上看,这反映了 ( )
A.事事有矛盾 B.时时有矛盾
C.矛盾具有特殊性 D.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7. 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土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不能刮风,不能下指标,不能强制推行。"其中所说的"刮风,下指标"的做法违背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是 ( )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联系客观的 D.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18. 以下成语、诗句、说法、做法中,体现形而上学观点的有( )
①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②刻舟求剑 ③竭泽而渔 ④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 ⑤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⑥纪律是对自由的,集中是对民主的抹煞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19. 党和一直强调,"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A.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B.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
C.经济结构不调整,经济就不会长足发展,农民收入也不会增加
D.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20. 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首先在安徽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后再在全国进行推广展开。这一做法体现的哲理是 ( )
A.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D.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21. "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②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③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22. 根据形势的发展和需要,2001年10月19日,颁布《关于废止2000年底以前发布的部分行规的决定》,141件过时行规予以废止,80件宣布失效。从哲学常识角度来看,这表明( )
①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人们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 目前,假冒伪劣商品还大量存在,严重地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已成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将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体现的哲理是 ( )
A.分清主流和支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B.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C.要按规律办事 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防患于未然
24. 有的同学"看自己是一朵花,看别人是豆腐渣",这是错误的。从哲学上看,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D.要坚持适度原则
25.一些人无视人口与资源、人类与环境的联系,为了追求眼前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发资源。这种“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做法,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这是( )
A.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的表现
B.不懂得或者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的表现
C.否定联系的多样性的表现
D.不承认人的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表现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计16分)
25. 中国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主题是:高举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请说明材料反映了哪些哲学道理?
26. 同志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贫困地区要改变面貌,需要国家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但从根本上说,还要依靠当地干部和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不解地苦干实干、自强不息、艰苦创业。这样,外部的支持才能发挥作用。”
上述讲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有哪些?
三、论述题(根据有关哲学原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9分)
27. 在中国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同志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现摘录部分内容:
——五年来(注:党的十五大以来到党的十六大召开的五年),我们走过了很不平凡的历程,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贡献。
问:以上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是怎样体现的?
参
一.单选
1-5ABDAD
6-10CABDD
11-15ABDBB
16-20CBDAC
21-25DABCB
二、 简答题(25小题5分、26小题8分,计13分)
25.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我国在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小康社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反映了这一哲理(2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此,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继往开来"正是重视古往今来的纵向联系的体现(2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中,因此,要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体现了这一观点(1分)。
(注:如答出"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等内容,也可酌情给分)
26. "从根本上说,还要依靠当地干部和群众…… "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2分);"贫困地区要改变面貌,需要国家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体现了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2分);"这样,外部的支持才能发挥作用"体现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分);通篇内容体现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2分)。
三 解答(12分)
27. (1)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五年来,我们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2)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报告既看到了五年来在各个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清醒地看到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为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了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4)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为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体现了这一哲理。
(5) 矛盾具有特殊性,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看……"这部分论述就反映了这一点。
(6) "政治上的先进与落后,主要应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反映了事物的性质是由居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所以看问题要看主流,看本质。
(注:要求答出以上六点中的任意四点即可,每一小点3分,共1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