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共44道题,总分44分)
某地一批户外运动爱好者,计划在南北长10千米,东西宽5千米的指定山区进行野外生存训练。回答1~3题。
1.出发前每人配发随身用的地图,应选用的比例尺最适宜的是
A.1:200 B.1:10000
C.1:200000 D.1:1000000
2.利用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山区宿营地选址,应优先考虑选择在
A.等高线重合处 B.等高线密集处
C.等高线稀疏处 D.等高线闭合处
3.如在山谷中突遇泥石流,他们应尽可能选择
A.沿山谷谷底向较高处逃生 B.沿山谷谷底向较低处逃生
C.向与等高线平行的方向逃生 D.向与等高线垂直的高处逃生
图1为城市交通实时路况信息提示屏(三角符号表示某车量的位置),读图回答4~5题。
图1
4.某车的行驶目的地是磁器口,该车的具体位置及行驶方向为
A.广渠门桥南,由南向北行驶 B.广渠门桥东,由东向西行驶
C.广渠门桥西,由西向东行驶 D.广渠门桥北,由北向南行驶
5.信息提示屏提供路况信息主要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6.美国天文台的观测表明:太阳活跃期的最高峰出现在2013年。此时太阳可能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有
①我国北方会出现极昼现象 ②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
③GPS定位系统将受到干扰 ④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小明计划考察某地,地理老师建议他最好把时间安排在8-10月,要戴上墨镜、遮阳帽、防晒霜、羽绒服和防水服等物品。按照老师的建议,小明顺利完成了考察活动。
7.小明考察的目的地是
A.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B.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C.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D.内蒙古大草原
8.表1为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资料,据此比较北极和南极极夜持续天数。 表1
| 时间 | 日地距离 | 角速度 | 线速度 |
| 1月初(近日点) | 1.471亿km | 61′/d | 30.3km/s |
| 7月初(远日点) | 1.521亿km | 57′/d | 29.3km/s |
C.北极极夜的持续天数少于南极 D.北极极夜的持续天数与南极相比时多时少
图2为“北半球某地区某时刻地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图3为“某月4~10日气温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9~13题。
图2 图3
9.图2中①②③④四地附近,可能出现图3所示天气过程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0.图4中能反映图3所示天气系统过境前后的气压变化的是
图4
11.①处与④处最大气压差值(P:百帕)可能是
A.34<P<35 B.29<P<30 C. 24<P<25 D.9<P<10
12.图3中最大气温日较差出现在
A.7日 B.8日 C.9日 D.10日
13.关于甲、乙两地风的不同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的风寒冷 B.乙地的风温暖
C.甲地风力大于乙地 D.甲地风向为偏南风
读图5“甲地的月均温及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14~15题。
图5
图5
14. 甲地所属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15. 适宜在甲地生长的农作物或农业类型可能是
A.地中海农业的发展 B.畜牧业的发展
C.种植水稻和黄麻 D.种植冬小麦
读图6,回答16~18题。
16.图中所表达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
A.洪涝灾害 B.全球变暖
C.酸雨现象 D.臭氧层破坏
17.该环境问题对地球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有
A.全球各纬度河流径流量增加
B.全球热带雨林的面积缩小
C.全球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
D.全球火山地震进入频发期
18.引起该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过度开采矿产资源
B.过度排放酸性气体
C.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D.大量使用矿物燃料
图7为某时赤道南北天气状况示意图(单位:百帕)。回答19~20题。
图8
图7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天气系统东侧盛行偏北风,形成暖锋
B.乙天气系统中心气流旋转下沉,东侧为暖锋
C.①和②锋面分别向东南和西北方向移动
D.m地阴雨连绵,n地天气晴朗
20.图8中正确反映①锋面过境期间,g地温度变化过程的是
A.A B.B C.C D.D
21.图9中a、b、c、d四点间存在热力环流,根据四点气压数值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9
A.若为冬季,则c处是陆地,d处是海洋
B.若为城郊环流,则c处是城市,d处是郊区
C.若为夜晚,则c处是山谷,d处是山脊
D.若为白天,则c处是陆地,d处是海洋
读图10“2013年11月9日12时近地面气压(hpa)图”,回答22~24题。
图10
22.关于图中等压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陆地为高压,海洋为低压 ②陆地为低压,海洋为高压
③南部等压线稀疏,北部等压线稠密 ④南部等压线稠密,北部等压线稀疏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3.此时,关于图中天气的正确叙述是
A.北京比东京气温低,气压高 B.青藏高原地区风力强,天气晴朗
C.印度大部分地区盛行西南风 D.海南岛西部出现狂风暴雨
24.图中天气系统途经菲律宾时,给当地带来的灾害是
A.海啸 B.洪涝 C.冻害 D.火灾
图11为世界四大渔场附近洋流分布图。回答25~26题。
25.有关①洋流性质和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暖流 北半球大洋西岸 B.寒流 北半球大洋东岸
C.暖流 南半球大洋西岸 D.寒流 南半球大洋东岸
26.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②洋流加快了海洋污染净化速度,缩小了污染范围
B.在③④⑤洋流影响下,沿岸降水增加
C.在⑤洋流影响下,沿岸热带沙漠气候所跨纬度范围广
D.⑥⑦洋流交汇处对海轮航行有利
读图12“板块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27~28题。
图12
27.图中虚线框内的区域可能位于
A.菲律宾群岛 B.东非 C.冰岛 D.安第斯山脉
28.图中①~④中,地震多发的区域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图13中甲图为某区域示意图,乙图为甲图中R河河谷及其附近地质剖面示意图,(R河河谷的形成考虑地转偏向力)。回答29~31题。
29.R河流的流向大体上为
A.自北向南 B.自南向北 C.自东向西 D.自西向东
30.R河河谷处的地质构造为
A.向斜 B.背斜 C.谷地 D.山岭
31.R河流汛期时
A.北印度洋海区海水顺时针流动 B.南半球昼短夜长
C.亚欧上受冷高压控制 D.南亚盛行西南风
图14为某地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第32题。
班级 姓名 学号
图14
32.图示区域
A.在C地可以看到图中湖泊美景
B.A、B、D三处地表水无法汇入图中湖泊
C.B地温度值范围为:3℃<T<4.8℃
D.A点海拔范围为:1000m<H<1300m
湖泊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也是一种资源。读图15, 完成33~34题。
33.下列图示的湖泊(或湖群)为咸水湖的是
图15
34.湖泊对位于其下游河流的影响是
A.会明显增加其年径流量 B.可以减少泥沙下泄量
C.会降低其水位 D.会改变河水的空间分配
图16显示了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据图回答第35~36题。
35. 据图可判断
A.①②③曲线依次表示雪线、降水量、气温
B.多年平均雪线在南半球低纬地区最高
C.中纬地区雪线与降水量的变化基本一致
D.高纬地区雪线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
36.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
A.全球各地降水减少 B.低纬度山地雪线下降
C.高纬度农作物生长期延长 D.中纬度温度带北移
南极地区被称为“白色沙漠”。读图17“南极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图”,回答第37~38题。
37.关于南极地区降水量,正确叙述是
A.呈环形分布,从沿海向极点逐渐递减
B.大西洋沿岸降水较多,超过55mm
C.边缘受陡峭地形影响降水略多
D.内部受顺时针反气旋控制,极度干燥
38. 图中弧线AB为晨线,此时
A. 北京正午日影较短 B. 密西西比河正值汛期
C. 地中海沿岸温和湿润 D. 南非高原草木枯黄
读图18“甲乙两岛国示意图”,回答第39~41题。
班级 姓名 学号
39. 甲、乙两岛国均
A. 位于南半球、东半球 B. 临印度洋
C. 全年多雨 D. 沿岸有暖流
40. 与甲国东海岸自然带成因最接近的是
A. 刚果盆地的热带雨林带 B. 秘鲁西海岸的热带荒漠带
C. 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带 D. 我国东部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41. 乙国火山、地震活动频繁。主要原因是位于
A.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C.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D.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的生长边界
图19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第42~43题。
42.图中所示山地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43.该山地位于
A.喜马拉雅山脉
B.天山山脉
C.祁连山脉
D.昆仑山脉
图19
读图20,回答第44题。
图20
44.图中各点最可能表示世界
A.主要能源矿产产地 B.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C.自然和文化遗产地 D.近10年7级以上地震震中
二.非选择题(共5道大题,总分56分)
1.图21中MN为晨昏线的一段,阴影部分为黑夜,MN与经线L 相交于O点,且O点为经线L的中点,MN与极圈相切,回答下列问题。(5分)
(1)此时70°E经线东侧的日期为22日,西侧的日期为21日,图中经线L的经度为 。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O点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图21
(3)此时的北京时间为 (日期及时间)
(4)这一日正午日影朝北的城市是( )
A.新加坡 B.开普敦 C.巴西利亚 D.华盛顿
2.读图22,回答下列问题。(11分)
图22
(1)写出图中河流所属的水循环环节。根据图中②、③两处的地貌类型,说出其成因并据此简述水循环的地理意义。(3分)
(2)若该地区位于我国,说出④地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2分)
由于人口增长,图中①、④两处的森林正在被日益扩大的耕地所取代。
班级 姓名 学号
(3)简述这一现象的发生对当地气候或河流水文特征产生的影响(任选其一回答),并说出这种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所体现出的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3分)
煤矿透水事故是指矿井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地表水和地下水通过裂隙、断层、塌陷区等各种通道无法控制地涌入矿井工作面,造成作业人员伤亡或矿井财产损失的水灾事故。
(4)若图中甲、乙两处为地下采煤矿区,请写出易发生透水事故的地区,并说明原因。(2分)
(5)若图中丙、丁两地是地震高发区,根据自然灾害的关联性特点,写出⑤地或⑥地极易诱发的自然灾害(任选其一写出即可)。(1分)
3.读图23,回答下列问题。 (15分)
图23
(1)说出图中板块边界的类型和阿特拉斯山脉的走向,并简要说明阿特拉斯山脉的成因。(3分)
(2)图中非洲地区降水的分布规律是 ,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特点是 ,简要分析季节分配特点的形成原因。(5分)
(3)夏季,首都拉巴特比同纬度内陆地区温度 ,说明其原因。(2分)
(4)说明图示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5分)
4.读两区域图及相应气象资料(图24),回答以下问题。(12分)
图24
(1)A与B均位于内部,读两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比较其气候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原因。(6分)
班级 姓名 学号
(2)图25为D点附近降雪量随海拔变化曲线图,判断降雪最多的地区海拔高度约为 米。(1分)
图25
(3)A地区的岩石常被“雕塑”成千姿百态、无奇不有的各种形态的“建筑群”,而B附近有该大洲最重要的淡水湖泊群,说明两类地貌形成的主要的地质作用。(2分)
(4)近年来A地区春季的沙尘暴灾害日益严重,形成该地沙尘暴灾害的主要天气系统是
(1分)
(5)C、G附近海域均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比较两渔场成因的不同。(2分)
5.读图26“世界森林植被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图26
(1)描述图中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规律。(3分)
(2)图中亚热带森林植被分布在东西两岸,分别说明它们所对应气候的特点及成因。(4分)
(3)简述C岛东部热带雨林形成的原因。(3分)
(4)简述世界热带雨林的破坏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3分)
参
一、选择题(共44题,总分44分)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B | C | D | B | C | D | A | C | B | A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B | A | D | C | B | B | C | D | D | C |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A | A | A | B | A | C | A | C | D | B |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 C | C | B | B | B | C | C | C | D | C |
| 41 | 42 | 43 | 44 | ||||||
| B | C | A | D |
1.(共5分)
(1)160°E
(2)23°26′N,110°W 昼夜平分
(3)6月22日3时20分
(4)D
2.(11分)
(1)环节:地表径流(1分)
成因:②、③处均为流水沉积作用形成。(1分)
地理意义:塑造地表形态。(1分)
(2)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1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分)
(3)对气候的影响:降水减少(气候变干);(1分)气温日、年较差增大。(1分)
或对河流的影响:含沙量增大;(1分)水量季节变化增大。(1分)
体现出的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分)
(4)甲处(1分)
原因:位于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水体容易在此汇集。(1分)
(5)⑤地为海啸或⑥地为滑坡、泥石流(1分)
3.(15分)
(1)消亡边界(1分) 西南—东北走向(1分)
由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碰撞形成的褶皱山脉(1分)
(2)自南向北递减(1分)。降水冬季多,夏季少(1分); 冬季受西风影响(1分),来自大西洋水汽遇地形抬升,形成山地降水(1分),夏季主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1分)。
(3)低 (1分) 沿岸有寒流流经,对沿岸地区有降温作用(1分)
(4)径流量较少(1分);且季节变化大(1分),汛期出现在冬季(1分);无结冰期(1分);流速快,水能丰富(1分)
4.(12分)
(1)A地比B地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更少(2分)
A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且受高大地形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2分);
B地距海较近,且东部地势较平缓,对湿润气流阻挡作用不明显,受海洋影响大(2分)
(2)1500(1分)
(3)A:风力作用 B:冰川侵蚀(2分)
(4)冷锋系统(1分)
(5)C 上升补偿流 G 寒暖流交汇(2分)
5.(13分)
(1)北半球;(1分)中高纬度;(1分)横贯东西。(1分)
(2)大(1分)热量(或:太阳辐射)(1分)
(3)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1分)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1分)
西岸: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受西风带控制;(1分)夏季高温少雨,受副热带高压控制。(1分)
(4)地处东南信风迎风海岸;(1分)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1分)暖流流经,增温增湿;(1分)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从而形成热带雨林。
(5)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加剧全球气候变暖;(1分)生物多样性丧失;(1分)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或: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加剧)。(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