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公司对我国科技安全的冲击及对策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3:46:17
文档

公司对我国科技安全的冲击及对策

公司对我国科技安全的冲击及对策肖武岭y(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湖州313000)〔摘要〕目前公司在科技资源、科技成果和市场安全等方面,对我国的科技安全造成了巨大冲击。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是:加强科技资源的安全保护,尽快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法》,加强对公司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关键词〕公司,科技安全,冲击,对策〔中图分类号〕F2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07)02-0087-03从我国科技安全的形势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公司的技术垄断
推荐度:
导读公司对我国科技安全的冲击及对策肖武岭y(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湖州313000)〔摘要〕目前公司在科技资源、科技成果和市场安全等方面,对我国的科技安全造成了巨大冲击。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是:加强科技资源的安全保护,尽快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法》,加强对公司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关键词〕公司,科技安全,冲击,对策〔中图分类号〕F2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07)02-0087-03从我国科技安全的形势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公司的技术垄断
公司对我国科技

安全的冲击及对策

肖武岭y

(湖州师范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摘要〕 目前公司在科技资源、科技成果和市场安全等方面,对我国的科技安全造成了巨大冲击。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是:加强科技资源的安全保护,尽快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法》,加强对公司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关键词〕 公司,科技安全,冲击,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07)02-0087-03

  从我国科技安全的形势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公司的技术垄断和控制是我国科技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据《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全世界已有6.5万家母公司和85万家外国子公司,它们的生产总值已占世界总产值的25%左右,控制着世界贸易额的65%以上和对外直接投资的90%,还控制着世界研究与开发和技术转让的80%,公司内部的技术转移占全球技术引进的80%左右。这些拥有雄厚资本和强大研究开发能力,能够控制国际技术发展和竞争态势并垄断国际市场的庞然大物在技术方面对主权国家的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甚至能够对其产业和经济造成重大损害。

一、公司对我国科技安全的冲击

1.抢夺我国科技资源,削弱我国科技安全的基础。公司通过在我国进行研发投资和设立研发机构争夺和利用我国的技术资源,尤其是高科技人才。据商务部统计,到2004年底,公司以各种形式在华设立的研究开发中心约有700多家。这些研发机构主要涉及信息通信、生物制药、精细化工、设备制造等行业。公司在我国设立R&D机构对我国高科技人才进行激烈地争夺。除少数高级专家或者管理人员外,大部分公司在华研发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是中国人。高级技术人才由以往“出国”流向发达国家的“明流”,转为在家门口为老外“打工”的“暗流”。公司还通过购并或合资控股的方式控制我国的科技设施,弱化我国的研发能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公司购并或控股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它们通常选择我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企业作为购并或合资的对象。在与公司合资或被购并后,国内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大多被撤销,改由外方的母公司提供技术。有些虽共同建立技术开发机构,但是新产品的设计只能按照外方的意愿进行,或者只是将外方的产品进行适应性改造。这种做法造成了我国科技资源的流失,严重削弱了我国自主进行技术开发的能力,使我国在核心制造技术和关键性中间投入产品方面对外方依赖性增强。

2.利用技术标准和“技术锁定”封堵我国技术创新路径和成长空间。公司通过相互合作,进行专利的交叉许可,形成专利联盟,对外发布联合许可声明,最终构成对整个行业的技术控制,从而形成事实标准。“6C”联合向我国DVD收取专利费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日立、松下、三菱电机、时代华纳、东芝和JVC六大技术开发商联合组成DVD企业联盟,将1500多项专利捆绑于一体,构筑了坚固的技术壁垒,在联盟内相互优惠使用彼此的专利技术,一致对外

·

87

·

《理论探索》2007年第2期(总第1期)                               经济研究

y〔收稿日期〕2007-02-08

〔基金项目〕2005年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项目《公司与中国的技术进步战略》。

〔作者简介〕肖武岭(1975-),男,湖北武汉人,湖州师范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

收取统一的专利使用费。技术标准逐渐成为公司在技术领域追求的最高形式,它是以原创性专利为主,形成一个“专利群”,通过控制技术标准,促使我国企业必须使用它的专利。在我国,公司在计算机、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医药等众多高科技领域将其标准进行必要的调整或汉化进行推广,成为主导我国产业发展和控制我国市场的技术标准。“技术锁定”是指具有先进技术的公司利用其技术垄断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在与该产品有关的基础理论、战略规划、研究开发、产品构思、工艺设计、制造流程、管理技术、品质控制、物流配送、营销网络、售后服务等全过程中设计一项或多项难以破解的障碍,使东道国在本地化生产过程中难以破解,以严密控制关键技术的扩散。在我国汽车、家用电脑、通信设备等产业中都可以找到公司技术锁定的痕迹。

3.利用专利战略包围堵截我国技术成果。公司在我国大量申请注册专利,利用知识产权保护手段对国内的创新活动形成围堵态势。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自1985年4月我国《专利法》实施到2006年1月,我国累计专利授权数量为1483405件,其中代表技术创新水平的发明专利241921件。在发明专利中,外国在华获得授权总量153036件,占到63.3%,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为88885件,只占36.7%,远远低于外国授权数量。而在外国发明授权中,主要是由公司申请获得的。据统计,目前公司在华的主要高科技行业的专利比例上占有压倒优势,软件占90%,计算机占70%,医药占60.5%,生物科技占87.3%,通讯占92.2%。在一些重要的高新技术领域,国外专利申请量增幅大大超过国内专利申请量,对我国已形成严重的技术包围态势。公司还设置大量“专利陷阱”,频繁采用专利诉讼等手段使国内企业在模仿创新的过程中付出沉重的代价。公司往往利用其技术优势在我国注册一些不具有任何创新性的“垃圾专利”以及保护范围过宽的“问题专利”,给我国企业设下了一个个“陷阱”。如果我国企业在保护期内涉足这部分技术,就要支付巨额专利使用费。此外,一些公司申请专利后并不拿来使用,而是束之高阁,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在专利保护期内不让别人使用,或者使自己现有的产品能够免遭淘汰。

4.垄断我国国内市场,威胁我国市场安全。公司是世界商业性R&D投入的主体,它们通过大规模R&D投入取得了大量的技术成果,并通过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它们进行有效地保护。公司取得大量技术成果的目的并不是这些知识产权本身,而是通过这些技术成果来开拓和垄断全球市场,获得最大的商业利益。正是利用技术上的绝对优势并加上相应的市场策略,公司在我国市场上占有了巨大的市场份额,对我国的科技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据2003年国家工商总局公平交易局反垄断处的调查显示,美国微软占有中国电脑操作系统市场的95%,瑞典利乐公司占有中国软包装产品市场的95%,美国柯达占有中国感光材料行业至少50%的份额,法国米其林占有中国子午线轮胎市场的70%,美国思科占有中国网络设备行业市场的60%,等等。由于公司的技术和产品占有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国内的R&D活动缺乏足够的市场空间,无法成功地实现商业化。而没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又会使国内的R&D投入不足,从而进一步导致技术的落后,并最终强化了对公司技术的依赖。

5.封锁我国出口市场,损害我国产业利益。公司利用知识产权诉讼达到我国出口的例子也相当普遍。加入WTO以来,我国企业在出口商品领域的知识产权纠纷接连不断。无论是DVD事件、思科诉讼华为,还是日本丰田起诉吉利、台机电控告中芯国际;无论是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还是传统工业领域,公司已经全面打响了在知识产权领域针对中国企业的狙击战。此外,近年来美国大量运用“337条款”对我国出口进行调查,这也是公司运用技术优势我国出口的重要手段。我国遭遇的“337条款”知识产权调查近年来呈愈演愈烈之势, 1996年~2002年平均每年在3件左右,2003年上升到7件,2004年有12起调查和我国企业有关,专利侵权的诉讼总量比日本和韩国两国加起来还要多。据统计,2002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因专利赔偿的损失近200亿元人民币,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1. 5%,占机电产品出口利润的近30%。

二、应对公司冲击的对策

1.加强科技资源安全的保护,防止科技人才流失和加强科技活动的安全保密。科技资源是我国科技安全的基础,也是我国经济安全和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科技资源争夺异常激烈。我国要高度重视科技资源的保护,尤其是要防止科技人才各种形式的“流失”,要保护科技活动的秘密和安全,保持研究活动的自主。在防止人才流失方面,一方面要制定法规,明确规定涉及科技安全人才的范围,对承担

·

88

·

经济研究                               《理论探索》2007年第2期(总第1期)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的人才以及涉及重要技术机密的人才实行保护措施。另一方面,依据WTO的规则加强有关法制的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规来规范不合理的人才流动。国外有“竞业避止”的规定,我们也应该制定这一类的条例。用人单位通过与一些岗位上的特殊人才签订保密协定,约定在离职后一段时间内不得从事与原单位相竞争的业务,不得从事危及组织的事情。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文化理念,改革人才的管理机制。许多单位没有在人才中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为人才施展才华和实现自身价值提供现实和广阔的平台。

2.尽快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法》,规制公司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维护我国的市场安全。虽然公司在国内很多行业的市场中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并不能证明它们都存在垄断行为,但是,确实有很多公司是在利用其资本和技术方面的优势进行不正当竞争,存在着垄断市场的行为。从科技安全的角度看,尽快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法》,规制公司滥用知识产权的垄断行为十分迫切。许多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利用反垄断法来制约滥用知识产权的非法垄断行为。如美国有《知识产权许可的反垄断指南》、欧盟有《技术转让规章》、日本有《专利和技术秘密许可中的反垄断指南》等。目前,公司利用知识产权占领市场,并在知识产权许可和技术转移过程中附加反竞争条款,损害国内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加入WTO以后,我们不能再靠行政命令的办法管理市场,应借鉴国际经验,充分利用反垄断法律法规,制裁滥用知识产权的垄断行为,合理保护国内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制定国内外统一的、与保护知识产权有关的反垄断法规,促进知识产权的公平竞争,已经势在必行。

3.加强对公司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积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诉讼。首先,要加快建立包括主要公司的知识产权数据信息库,供国内企业和相关机构查询。我国知识产权信息系统极不完善,对大多数的企业而言,准确查询自己所在行业在国内外的专利、商标的信息,仍然比较困难。这不仅给我国在国外开拓业务的很多企业造成了阻碍,而且使企业重复劳动,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相关部门应将此类信息集合,建立一个能够令企业方便、快捷、随时查询到的全球知识产权信息系统,便于企业了解知识产权信息。另外,国家知识产权局应当建立一个行业预警系统,将国际知识产权信息通过预警系统对国内企业公布,以防类似“DVD事件”的再次发生,有助于减少我国企业的损失。其次,要积极应对公司的知识产权诉讼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国内企业在被国外公司提起诉讼时,常常是不知所措,采取消极回避态度,最终陷入十分被动的地位。在面对国外公司的起诉时,我国企业应当积极应诉,一方面,如果我国企业没有侵权,积极应诉可以据理力争,争取胜诉;另一方面,即使面临败诉的风险,积极应诉也有利于减少损失。此外,我国企业还应注意采用适当的法律策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4.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研发效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R&D经费投入是反映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经验表明,一国的科技竞争力与其R&D投入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加大对R&D的投入力度。我国R&D投入强度已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但仍低于世界可统计国家平均1.6%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2.2%的总体水平还有相当差距。根据1994年OE CD提出的界定高科技产业的标准,R&D强度在1%以下的为低技术,在1%~3%为中技术,3%以上是高技术,10%以上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高技术。2000年我国大、中、小型企业R&D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不足1%,而同期发达国家为5%~20%,世界500强则为8%~11%。我国研发投入的结构也不合理:一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比例不合理,基础研究比重偏低;二是企业、和科研机构投入比例不合理,企业投入比重偏低。加大研发投入,改善研发结构,提高自主研发的水平和效率,是应对公司对我国科技安全冲击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傅家骥,雷家马肃,程 源.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连燕华,马维野,王玉民.科技安全的定义与概念〔J〕.科技管理研究,2000,(2).

〔3〕马维野.21世纪初我国科技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对策思考〔J〕.科技导报,2003,(7).

〔4〕肖武岭.公司在我国的技术控制策略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5,(9).

责任编辑 于晓媛

·

·

《理论探索》2007年第2期(总第1期)                               经济研究

文档

公司对我国科技安全的冲击及对策

公司对我国科技安全的冲击及对策肖武岭y(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湖州313000)〔摘要〕目前公司在科技资源、科技成果和市场安全等方面,对我国的科技安全造成了巨大冲击。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是:加强科技资源的安全保护,尽快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法》,加强对公司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关键词〕公司,科技安全,冲击,对策〔中图分类号〕F2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07)02-0087-03从我国科技安全的形势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公司的技术垄断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