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选择题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wǎng)临,不胜愧赧(nǎn)。
B.有教养的人待人绝不会自吹自擂(léi)。有教养的人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有句谚语说得好:国王的礼貌是恪(gè)守时间)。
C.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yán)百花的冠冕(miǎn)你戴着。
D.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终是可望而不可即(jí),便以位卑宽宥(yòu)了自己。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搜集那些难以逐一熟记的关于行为举止的“道德珍言”,是不是一件轻而义举的事情呢?
B.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竟胜而得快乐。
C.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
D.若使后之学者都默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理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都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B.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
C.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无影无踪。
D.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国产电影《流浪地球》开创了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新纪元,填补了中国“硬科幻”电影类型。
B.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力量,输得出喜怒。
C.人们不得不承认,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
D.虽然学习的路途漫长而又崎岖,但是任何一切困难都不应该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和拦路虎。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们这里煮饭是烧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待我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
B.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全看我的才能如何,境地如何。
C.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十五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都把这金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的。
6. 下列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20世纪30年代是艾青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这一时期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代表作如《鱼化石》,艾青也因此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B.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C.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D.《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巔峰之作,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它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篾。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主张的观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2)驳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之一是直接批驳。本文是怎样进行直接批驳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3)文章的语言极富表现力,“中国的脊梁”便是如此。“中国的脊梁”比喻什么?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4)鲁迅先生说,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要去看那些真正的堪称中国脊梁的人的所作所为。今天,我们要坚定提倡“文化自信”,因为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你知道有哪些千百年传承下来,已经构成中国人的独特精神追求的理念吗?请说出至少两个。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①天星桥和其他地方一样,还是跑不了石美、水美、树美。但是它却硬能够化平淡为神奇,将几个最普通的音符谱成了一首天上的仙乐。
②石头哪里没有?但这里的石头总要变出个样,变出别一种形,别一种神,像一个曲子的变奏,熟悉中透着新鲜,叫你有一种感觉到却说不出的激动。比如石的表面经常会隆起一簇簇的皱褶。它本是个铜头铁脑、生硬冰凉的东西,却专向柔弱多情方面取貌摄形,如裙裾之褶,如秋水之纹,如美人蹙眉,如枯荷向空。这种强烈的反差,从你心里揉搓出一种从未有过的美感,你忍不住要叫,要喊。难怪国画专有一种表现法叫“皴”法。再说它的形,也实在不俗,它绝不肯媚身媚脸地去像什么,是什么。反而是它什么也不像,什么也不是,在你头脑的储存里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构图。比如一座山石,大约有城里的一座高楼那么大,侧面看它却薄得像一本书,或者干脆是一张纸。硬是挺立在那里,水从脚下绕,藤在身上爬。它是什么?什么也不是,就是美。脚下的、头上的,还有那些在坡上、沟里随意抛掷的石头,都要美出个样儿。你可以伸手随意抚摸崖边一块突出的石,那就是一朵凝固的云。有时你走过一座小桥,这桥身是一块整石,但你怎么看也是一段枯了多年的树。有时路边或山根的石头连成灰蒙蒙一片,那就是一群抵角的山羊,前弓后绷,吹胡子瞪眼,跃然目前。
③天星桥景区的前半部分是石在水中。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的影。有的平光如洗,在水里是一面立着的镜子;有的中裂一缝,在水里就是一道飞来的剑影。而在这很多但并不太高的群峰之间则是365块踏石,游人踩着这些石头,鞋底贴着水面,在绿波上荡漾。当你看着水里的青山倒影时,也就惊奇地发现了自己什么时候也变得这样美。因为这石的数目暗合了一年的天数,所以在这里总会有一块正是你的生日,此园就名“数生园”。你站在生日石上可以体会一下降世以来这最美丽的一天。景区的中部是两座对峙的山峰,相距数十米之遥,他们各探出一只手臂呼唤对方。但就在相差一拳之远时,臂长莫及,徒唤奈何。这时一块巨石从天而降,上大下小,正好卡在其间,于是两手以石相连,成一座云中石桥,千年万年,苍松杂树扎根其上,枯藤野花牵挂其旁。石头能变到这等花样,也算是中外奇观。这桥景区的名字大概就是因它而取,就像我们一本散文集取名,就拣其中最得意的一篇。
(1)结合全文,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天星桥的美包括石美、水美、树美。
B.天星桥景区群峰之间有365块踏石数目,暗合了一年的天数。
C.景区的中部是两座对峙的山峰,相距数十米之遥,所以把它叫为“数生园”。
D.天星桥的石头形态各异,就像国画的一种表现法叫“皴”法。
(2)天星桥的“石”美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4)第②段“比如一座山石,大约有城里的一座高楼那么大,侧面看它却薄得像一本书,或者干脆是一张纸”一句中画线词“大约”能否去掉?请简述理由。
三、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B.湖中/人鸟声/俱绝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
B.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C.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快乐)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B.文章第三段依次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太守醉、众宾欢”四幅图景。
C.文章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作者将描写、叙事、抒情和议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突出了全文的主旨。
D.本文大量运用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同时,全文用了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增添了散文的韵味,读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
(4)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一种著名的贬官文化,让一群山山水水中原本寂寂无名的亭台楼阁在失意文人的笔下不经意间扬出了墨香,站成了诗文。有人认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就是贬官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儒家心系天下、心境旷达的传统思想。你赞同这一论述吗?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一语带过了多少艰辛!“弃置身”则点明被贬谪、被“抛弃”,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的辛酸与悲凉。
B.颔联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写诗人被贬归来的感触:昔日友人,多已离世,如今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C.颈联诗人以“千帆”“万木”自比,选取“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两两相对的意象,表达出一种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情怀。
D.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含共勉之意。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气,奔放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下列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包含的哲理相似的诗句是( )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五、句子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沁园春·雪》)
(2)________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________ ,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4)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 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露从今夜白,________ 。 (《月夜忆舍弟》)
(6)________ ,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东楼》)
(7)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 (《无题》)
(8)倚东风,________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行香子》)
六、语言表达
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题目。
请从“书卷 盛夏 寻觅 阶梯 荡漾”中选取词语(不少于三个)连缀成一段话,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
七、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
“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桥梁专家茅以升晩年这样总结一生。诚然,谁的人生没有几分坎坷?谁的道路不曾有过崎岖泥泞?但正是这些,才构成了完整而丰富的人生;也正是在崎岖道路上 砥砺前行 ,每个人的精神生命才能不断成长。未经磨砺的灵魂是没有深度的。然而,总有一些人,一提到压力,就沮丧抱怨;一遇到困难,就 畏缩不前 。还有的人甚至甘做“草莓族”,一压就扁,一碰就倒。如此,无法成就一番事业不说,恐怕连自己人生的方向盘都很难把握。
(1)在文中两处横线上分别填上一个恰当的四字短语(或成语)。
(2)请结合上面的文字以及受到的启发,将下面画线处补充完整。
生命的常态,永远不只是浅浅的涟漪,更有涌动的暗流、潜在的礁石,所以________。
八、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贤,字贤和,其先陇西成纪人也。贤幼有志节,不妄举动。尝出游,遇一老人,须眉皓白,谓之曰:“我年八十,观士多矣,未有如卿者。必为台牧,卿其勉之。”九岁,从师受业,略观大旨而已,不寻章句。或谓之曰:“学不精勤,不如不学。贤曰:“夫人各有志,贤岂能强学待问,领徒授业耶!唯当粗闻教义,补己不足。至如忠孝之道,实铭之于心。”问者惭服。年十四,遭父丧,抚训诸弟,友爱甚笃。
大统二年,州民豆卢狼害都督大野树儿等,据州城反。贤乃招集豪杰与之谋曰:“贼起仓卒,便诛二将,其势虽盛,其志已骄。然其政令莫施,唯以残剥为业。夫以羁旅之贼,而驭乌合之众,势自离解。今若从中击之,贼必丧胆。如吾计者,指日取之。”众皆从焉。贤乃率敢死士三百人,分为两道,乘夜鼓噪而出。群贼大惊,一战而败。狼乃斩关遁走.贤轻与三骑追斩之。迁原州长史,寻行原州事。
八年,授原州刺史。贤虽少从戎旅,而颇闲政事,抚导乡里,甚得民和。十二年,随独孤信征凉州,平之。又抚慰张掖等五郡而还。俄而,茹茹围逼州城,剥掠居民,驱拥畜牧。贤欲出战,大都督王德犹豫未决。贤固请,德乃从之。贤勒兵将出,贼密知之,乃引军退。贤因率骑士追击,斩二百余级,捕虏百余人,获驼马牛羊二万头,财物不可胜计。所掠之人,还得安堵。加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注】①害:杀害。②大野树儿:人名。③指日:很快。④遁走:逃跑。⑤轻:轻装骑马。⑥迁:升迁。⑦寻行:随即掌管(代理)。⑧闲:熟悉。⑨抚导:安抚、教育。⑩因:乘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问者惭服________
②俄而,茹茹围逼州城________
③德乃从之________
④乃引军退________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人各有志,贤岂能强学待问,领徒授业耶!
②夫以羁旅之贼,而驭乌合之众,势自离解。
(3)选文表现了李贤的哪些特点?
九、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木心先生《文学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话:书里有许多大人物,文学、思想、艺术家等等。在那么多人物中间,要找你们自己的亲人,找精神上的血统。这是安身立命、成功成就的依托。每个人的来龙去脉是不一样的,血统也不一样。在你一生中,尤其是年轻时,要在书中的大人物里,找亲属,找精神源流上的精神血统。找不到,一生茫然;找到后,用之不尽,“为有源头活水来”。
请以“书中寻找”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
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④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参与试题解析
山东省新泰市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
【答案】
B
【考点】
注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
【解答】
ACD.正确;
B.有误,“恪”应读为“kè”。
2.
【答案】
C
【考点】
常见易错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解答】
A.有误,“珍言”的“珍”写作“箴”,“轻而义举”的“义”写作“易”。
B.有误,“竟胜”的“竟”写作“竞”。
C.正确。
D.有误,“默守”的“默”写作“墨”。
3.
【答案】
D
【考点】
成语的使用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
A.使用有误,不可理喻:喻:开导,晓喻。 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该成语是贬义词,用在此处,是褒贬不当。
B.使用有误,相得益彰:相行:互相配合、映衬;益:更加;彰:显著。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用在此处,是用错对象;
C.使用有误,无影无踪:踪:踪迹。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来写对圆明园地破坏的结果,属用错对象,是不恰当的。
D.使用正确。
4.
【答案】
C
【考点】
病句修改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
A.有误,成分残缺,缺宾语,应在句末加上“的缺失”;
B.有误,语序不当,应将“喜怒”和“力量”换位置;
C.正确;
D.有误,语义重复,应删去“一切”。
5.
【答案】
B
【考点】
标点的辨析与用法
【解析】
此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解答此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解答】
ACD.正确;
B.有误,句子没有疑问语气,不要用问号,句中问号改为逗号。
6.
【答案】
A
【考点】
文化常识
文学常识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解答】
A.有误,“光明”应该是“太阳”;
BCD.正确;
二、现代文阅读
【答案】
(1)①批驳的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②主张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①先摆出对方的论据,并且承认这些论据本身的正确性;
②再进一步指出: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信国联是“他信”,这都不是自信;“求神拜佛”是“自欺”,也不是自信。这就证明,不久前失掉的是“他信力”,现在发展的是“自欺力”,都不是“自信力”。
③因此,对方的论据并不能证明论点,其论证过程是错误的,这就直接批驳了对方的论点。
(3)“脊梁”本义指人的脊柱,有坚硬、竖直、人体的中轴等特点。这里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儿女。这样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有自信力的优秀中华儿女身上坚定、正直、顽强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热情讴歌和赞美。
(4)例:“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载舟覆舟”的忧患意识;“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止戈为武”的和平思想;“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和为贵”的东方智慧……
【考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议论文阅读开放问题
寻找或归纳论点
议论文语言
论证思路
论证方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阅读文本可知,本文始终围绕批驳“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展开讨论,在后文中主张“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找到相关内容用原句进行作答即可。
(2)议论文必须要有论证方法作为支撑,而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驳论文的论证方法之一是论证批驳。本文通过寻找对方的论据,并承认这些论据是正确的,然后将中国人现在“信”的东西都摆出来,证明这些都不属于自信力,以此论证了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梳理即可。
(3)解答本题,应先将“脊梁”的本释清楚,然后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本文将中华儿女比作“脊梁”,突出其对历史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更形象地表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既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也使文章内容更具体。
(4)结合题目要求,抓住关键字“中国人的独特精神追求”,进行个性化解读即可。
【答案】
C
(2)神态各异:总要变出个样,别一种神。形状奇异:什么也不像,什么也不是。陪衬优美:有水、苍松杂树、枯藤野花的衬托。
(3)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用:举例子,具体说明了石头的形态特征;打比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头形神各异的特征。
(4)不能。“大约”表示不确定,大概的意思,这里是大概有一座高楼那么大,删掉之后变成一定有高楼那么大,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如果去掉则不准确。
【考点】
说明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说明文)
说明方法
说明文语言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表述错误,原文为“因为这石的数目暗合了一年的天数,所以在这里总会有一块正是你的生日,此园就名‘数生园’”“景区的中部是两座对峙的山峰……这桥景区的名字大概就是因它而取”。
(2)通读全文,找出“石”美在哪里。根据第②段“但这里的石头总要变出个样,变出别一种形,别一种神”“再说它的形,也实在不俗,它绝不肯媚身媚脸地去像什么,是什么”可以概括得出天星桥的“石”美在“神态各异”“形状奇异”。根据“硬是挺立在那里,水从脚下绕,藤在身上爬”“苍松杂树扎根其上,枯藤野花牵挂其旁”可以概括得出天星桥的“石”美在“陪衬优美”,有水、苍松杂树、枯藤野花的衬托。
(3)根据标志性语言判断说明方法类型,结合上下文及该段的说明中心,分析其说明作用即可。根据“比如石的表面经常会隆起一簇簇的皱褶”可知,画线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石头表面经常会隆起一簇簇的皱褶的例子。“如裙裾之褶,如秋水之纹,如美人蹙眉,如枯荷向空”是比喻,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头形神各异的特征。
(4)作答时结合语境,具体分析词语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去掉之后的意思变化,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大约”是表示推测的性词语,表示不确定、大概的意思,说明山石大概有城里的一座高楼那么大。如果去掉后,就变成了山石有城里的一座高楼那么大,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这与事实情况不符,所以不能删去,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三、课内阅读
【答案】
C
D
B
(4)①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②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
(5)赞同。欧阳修虽遭贬谪,却并未意志消沉,反而寄情山水、洒脱旷达、随遇而安,进一步励精图治,使滁州政治清明,百姓和乐,因此才有了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这正是他心系天下、心境旷达的具体表现。
【考点】
划分朗读节奏(文言文)
醉翁亭记(欧阳修)
文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文言翻译
课内文言文阅读
文言实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诗赋”是“唐贤今人”的,故“唐贤今人诗赋”中间不能停顿。“唐贤今人诗赋”作“刻”的宾语,故其前应停顿;“于其上”作状语,其前应停顿,故正确节奏划分应为: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D项,译文: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3)B项,“依次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太守醉、众宾欢’四幅图景”错误,四幅图景的顺序依次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4)①回:曲折、回环。临:居高面下。
②意:意趣,情趣。乎:相当于“于”。
(5)作答时要结合文本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欧阳修由于声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贬斥,出知滁洲,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他感到苦闷;外放可以摆脱朝廷党争,对他也是一种安慰,本文表现了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本文以一个“乐”字贯串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的同时,也体现儒家的传统思想,正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表现了欧阳修虽遭贬谪,却并未意志消沉,突出他心系天下、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所以赞同这一论述。
四、诗歌鉴赏
【答案】
C
B
【考点】
送别诗
【解析】
首联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凄凉地”、“弃置身”,虽语含哀怨,却在感伤中不失沉雄,凄婉中尤见苍劲。二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闻笛赋”、“烂柯人”,借典寄慨,耐人寻味。三联展示的却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寄寓在其中的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达襟怀;在手法上,它则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旨趣隽永。尾联顺势而下,请白氏举杯痛饮,藉以振奋精神。
【解答】
本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ABD.正确;
C.有误,诗人没有以“千帆”“万木”自比之意,刘禹锡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枯树的前头万木逢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喻,诗人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眼看别人纷纷志得意满,奔赴前程。诗意固然不无惆怅,却也颇为豁达。诗人用这样异常达观的态度来应对世变,劝诫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遭遇而感到寂寞、蹉跎、忧伤。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沉的情调,尾联便乘势而下,表现了诗人振作的精神。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了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的哲理。
故选:B。
答案:(1)C。(2)B。
译文:
湖南一带荒远凄凉,二十三年过去了,被朝廷抛弃在那里。
回到家乡后,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王质,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
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我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
今天听到你为我作的那一首诗,就借这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五、句子默写
【答案】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雾凇沆砀,又恐琼楼玉宇,月是故乡明,溪云初起日沉阁,蜡炬成灰泪始干,豪兴徜徉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竞、雾凇沆砀、琼楼、溪、蜡炬、徜徉。
六、语言表达
【答案】
示例:盛夏午后,不妨携-书卷于树荫下静静品读,细细寻觅,一个个优美的词句好似一缕缕清风,沁入心脾。
【考点】
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的辨识
词语扩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明确要求:选取不少于三个词语,运用比喻或拟人修辞,50字以内,写一段话,语言流畅,内容清晰。示范:在盛夏里寻觅阳
光,在书卷里寻觅春天,在生活中寻觅微笑,感受生命的美好。
七、综合性学习
【答案】
砥砺前行 畏缩不前
不被困难吓倒,不向挫折屈服,勇往直前,人生的刀刃才能越磨越锋利
【考点】
综合读写
【解析】
(1)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第一空结合语境可知,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且应该填写一个和如何面对困境相关的四字词语,故可填写“砥砺前行”“奋勇前行”等。第二空结合语境可知,这个空应填写和退缩、屈服相关的四字词语,故可填写“畏缩不前”等。
(2)本题考查补充语句的能力。结合文段内容可知,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困难让我们成长。故从这个角度补写即可。
【解答】
砥砺前行 畏缩不前
示例一:不被困难吓倒,不向挫折屈服,勇往直前,人生的刀刃才能越磨越锋利。
示例二:不要畏惧眼前的波涛与困境,直起腰身,勇敢面对,奋斗拼搏,人生的航船必将劈风斩浪,一往无前。
八、课外阅读
【答案】
惭愧而心服,不久,才,带领
①人各自有志向,我怎么能拼命学习,当个带领徒弟教授学业的先生?
②凭借居住在这儿的叛贼,驾驭临时拼凑的部众,势必自相瓦解。
自小就有志向节操;善于谋划;勇敢善战;熟悉政事;关爱兄弟;处事果断;有勇有谋;文武双全。
【考点】
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
【参考译文】
李贤字贤和,祖先是陇西成纪人。李贤自幼就有志向节操,不轻举妄动。有一次出去游玩,遇见一位老人,须眉雪白,对他说:“我八十岁了,见过很多人,但没有一个像你这样。将来必定做到台臣牧守,你还是好好努力吧。”九岁时,从师学习,只是概括看一下大意要旨,不在章节句子上下功夫。有人对他说:“学习时不专心勤奋,还不如不学。”李贤答道:“人各自有志向,我怎么能拼命学习,当个带领徒弟教授学业的先生?只要大略知道一下内容,弥补自己的不足就够了。至于忠孝之道,其实早已铭记在心。”问者惭愧而心服。十四岁时父亲去世,抚养教育弟弟们,彼此十分友爱。
大统二年,州民豆卢狼杀害都督大野树儿等人,占据州城反叛。李贤于是召集豪杰之士,与他们商量道:“贼众仓猝起事,杀掉两位将军,他们气势虽大,但是他们心已骄。他们没有推行政令,一味残忍盘剥。以寓居之贼,驾驭临时拼凑的部众,势必自相瓦解。今日如果从城中进攻,贼人必定失魂落魄。按我这个计划行事,很快就会取胜。”大家都表示服从。李贤率领勇士三百人,分为两路,乘夜色呐喊杀出。贼众大惊,一战而败,豆卢狼夺关而逃。李贤轻装骑马,与三名骑兵追上,杀死豆卢狼。升任原州长史,随即代理原州政务。
八年,授原州刺史。李贤虽然自少年起就从事征战,但对政事也十分熟悉,安抚教育乡里,百姓安宁。十二年,跟随独孤信平定凉州,又安抚张掖等五郡而返。不久,茹茹围逼州城,抢劫百姓,赶走牲畜。李贤想要出战,大都督王德犹豫不决。李贤再三请求,王德才答应。李贤率兵将出,贼人已偷偷得到消息,就带兵退去。李贤乘机率领骑兵追击,斩首二百余级,活捉一百余人,缴获驼马牛羊二万头,财物不可计算。被掠去的百姓得以回家安居。加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问者惭愧而心服。惭愧而心服。
②句意:不久,茹茹围逼州城。俄而:不久。
③句意:王德才答应。乃:才。
④具有:就带兵退去。引:带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夫,发语词。岂,怎么。强,努力,拼命。领,带领。授,教授。句意:人各自有志向,我怎么能拼命学习,当个带领徒弟教授学业的先生?
②重点词:以,凭借。羁旅,寄居异乡。驭,驾驭。势,势必。自,自行。离,离散。解,瓦解。句意:凭借居住在这儿的叛贼,驾驭临时拼凑的部众,势必自相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条加以概括即可。如结合“夫人各有志,贤岂能强学待问,领徒授业耶!”可知李贤自小就有志向节操,不甘于平凡。
九、作文
【答案】
【例文】
在书中寻找亲属
当落日在最后的时候洒下一地斑驳时,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满怀希望的人力车夫向我走来,他脸上含笑,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他﹣﹣就是祥子,我在书中寻找的亲属。
祥子是老舍先生笔下的一名车夫。他生来便不是时候,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那卑微的出生,注定他生来便不幸,但对我来说,他是令我感到自豪的亲属。
祥子拉的是“希望”的车。
在好不容易买的车被兵抢走后,他逃了出来。他并没有应失去车而自暴自弃。而是重整旗鼓,决定从头干起。然而,就在他要攒够钱时,被孙侦探敲诈一空,接二连三的打击并没有使他堕落。因为他的满怀希望,我认定了这个亲属。
祥子拉的是“责任“的车。
当他被虎妞的假怀孕给骗了时,他毅然放弃了在曹先生家安定的生活。当他在拉车时不小心被绊倒时,他关心的不是自己是否受伤,伤势如何,而是关心自己最敬重的人﹣﹣﹣曹先生的伤势如何。事后,他离开了曹家,因为他觉得对不起曹先生,对不起曹家。对于虎妞,他尽到了丈夫的责任;对于曹家,他自觉没有尽到仆人的责任,所以他选择了离开。因为他的负责任,我认定了这个亲属。
祥子拉的是“情义”的车。
对于素不相识的老马爷孙,他慷慨解囊,花了几天赚的钱请了那对爷孙一顿自己舍不得吃的饭因为他的慷慨,我认定了这个亲属。
“人不一定能使人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已崇高”对于祥子,他一直是我在书中寻找,引以为傲的亲属。
【考点】
话题作文
【解析】
这是一篇话题作文,题目是以“书中寻找”为话题。题前有一段引导性的文字,“在那么多人物中间,要找你们自己的亲人,找精神上的血统”因此,在阅读的书籍中找寻对自己的精神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抒写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表达积极健康的思想即可。可以围绕为什么寻找,怎样寻找,寻找的结果等思路去写。在作文时,要注意用第一人称来写。文章适合各类文体的写作,选择最能驾驭的体裁完成作文。
【解答】
【例文】
在书中寻找亲属
当落日在最后的时候洒下一地斑驳时,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满怀希望的人力车夫向我走来,他脸上含笑,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他﹣﹣就是祥子,我在书中寻找的亲属。
祥子是老舍先生笔下的一名车夫。他生来便不是时候,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那卑微的出生,注定他生来便不幸,但对我来说,他是令我感到自豪的亲属。
祥子拉的是“希望”的车。
在好不容易买的车被兵抢走后,他逃了出来。他并没有应失去车而自暴自弃。而是重整旗鼓,决定从头干起。然而,就在他要攒够钱时,被孙侦探敲诈一空,接二连三的打击并没有使他堕落。因为他的满怀希望,我认定了这个亲属。
祥子拉的是“责任“的车。
当他被虎妞的假怀孕给骗了时,他毅然放弃了在曹先生家安定的生活。当他在拉车时不小心被绊倒时,他关心的不是自己是否受伤,伤势如何,而是关心自己最敬重的人﹣﹣﹣曹先生的伤势如何。事后,他离开了曹家,因为他觉得对不起曹先生,对不起曹家。对于虎妞,他尽到了丈夫的责任;对于曹家,他自觉没有尽到仆人的责任,所以他选择了离开。因为他的负责任,我认定了这个亲属。
祥子拉的是“情义”的车。
对于素不相识的老马爷孙,他慷慨解囊,花了几天赚的钱请了那对爷孙一顿自己舍不得吃的饭因为他的慷慨,我认定了这个亲属。
“人不一定能使人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已崇高”对于祥子,他一直是我在书中寻找,引以为傲的亲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