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完整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3:46:58
文档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完整版

第七单元本单元以“报效祖国”为主题,包含《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习作:写信”和“语文园地”。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均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其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都是以主要人物的言行来体现人物的品质的。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品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单元习作是“写信”,在关注书信格式的同时,还要注意书信的内容以及书信的对象。“
推荐度:
导读第七单元本单元以“报效祖国”为主题,包含《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习作:写信”和“语文园地”。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均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其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都是以主要人物的言行来体现人物的品质的。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品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单元习作是“写信”,在关注书信格式的同时,还要注意书信的内容以及书信的对象。“
第七单元

本单元以“报效祖国”为主题,包含《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习作:写信”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均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其中《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都是以主要人物的言行来体现人物的品质的。教学本

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品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单元

习作是“写信”,在关注书信格式的同时,还要注意书信的内容以及书信的对象。

“语文园地”主要是学生之间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学会正确运用成语,学会使用反问句。背诵、积累古诗。

内容课时内容简说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2《出塞》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表达了

诗人对安定、和平生活的渴望与期盼。《凉

州词》描写了出征前将士们开怀畅饮的场

面,表现出将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迈情

怀。《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

愤的怀古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1.会认30个生字,会写“塞、秦”等23

个字,读准“将、宁、要”3个多音

字,会写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

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

“边塞诗”的特点。默写《出塞》《夏

日绝句》。

3.学习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

书”的胸怀和抱负,梅兰芳坚贞不屈

的可贵品质,激发学生立志读书,热

爱祖国的情感。

4.对比朗读,体会延安精神的内涵及重

要性。

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2

文章主要叙述了少年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

据的地方见到一位妇女被欺负却无处说理,

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沉重分量,立志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

梅兰芳蓄须1

这篇课文讲述了梅兰芳为了表达对日寇的

,找很多借口,留起胡须,最后不惜自

伤身体,拒绝为日本人演戏的事。

延安,我把你追寻1

这是一首歌颂延安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延

安精神的追寻以及对延安的向往之情。

习作 2 写信

1.知悉写信的格式,学会写信。

2.与同学交流写信的注意事项。

语文园地 1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1.交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正确运用表现烈士的成语,学会

运用反问句。

3.背诵《别董大》,积累有关别离的诗

句。

21古诗三首

1.会认“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等10个生字,掌握多

音字“将”的读音和意思。理解“飞将、沙场、人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

感,感受诗歌的意境。

4.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重点

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难点

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意。

1.字词教学

本课的生字教学,会认字有4个,要掌握的多音字1个,会写字10个。读音方面:其中“项、雄”是三拼音节,特别注意“征”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

识字、写字方面:左右结构的字有“征、词、催、醉、雄、项”。“催”是易错字,学生容易把单人旁写成双人旁。

记忆生字方面:可以采用两个熟字相加,如“工+页=项”;可以采用换偏旁的方法,如“摧——催”。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

2.阅读理解

这三首诗前两首是边塞诗。对于古诗的理解,要从“解诗题”开始,然后到“知作者”,接着是“明诗意”,最后是“悟诗境”。学生要多了解诗的创作背景,感悟作者丰富的情感。

3.表达运用

学以致用,学生学会通过注释,以及关键词了解诗意,快速融入诗中的意境,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1.预习提纲

(1)搜集王昌龄、王翰、李清照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掌握文学常识。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

(3)再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的大意。

(4)在书上作简单的批注,初步体会到作者的丰富情感。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出塞》

课时目标

1.会认“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词”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将”的读音和意思。理解“但使、龙城飞将”等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

3.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对唐诗一定不陌生吧?许多同学都是从咿呀学语时就开始接触唐诗的。的确,唐诗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这几句古诗,你们会填吗?(出示课件)谁来试试,把这几句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重积累,那你们发现没有,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呢?(都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

我们把这种描写边塞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

教师出示边塞图片,让学生感受边塞的环境。是啊,边塞只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给人一种荒凉孤寂的感觉。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出示课题《出塞》,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诗句及图片的展示,拉近学生与诗的距离,让他们能快速地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要仔细地读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生字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2.学习本课生字词。

课件出示:

会认字:塞秦征将杰项

会写字:塞秦征词催醉

杰亦雄项

(1)学生自读生字,根据自己的识字经验,交流汇报。

(2)师生共同交流学习生字。

教师教学生字时,重点引导学生注意:“征”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塞”是多音字,不要读错,重点掌握“将”字的读音。“催”是易错字,学生容易把单人旁写成双人旁。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同桌间互相听写生字,互相订正。

设计意图:

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通过多种方法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三、了解诗题意思

1.诗的题目是“出塞”,那“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要塞)“出塞”又是什么意思呢?(到边疆戍守边关)

2.简介作者和背景。

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充分的预习可使你在课堂上学得更轻松,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你有哪些了解呢?老师这里有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课件出示: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诗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设计意图:

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为学生研读诗的主题打下基础。

四、自读注释,通晓诗意

1.了解了诗题,了解了诗人,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出来,也可以借助课本上的注释帮助理解。

2.生汇报学习情况。

(1)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

预设:为什么作者要写“秦时明月”?王昌龄是不是这些边塞将士中的一员呢?

(3)“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什么意思?

预设:意思是“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4)那谁能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边关呢?(荒凉,冷清,孤独,寂寞)

3.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中国古诗中描写明月的诗句。(出示课件相关诗句)

课件出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1)请大家思考一下,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预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保家卫国。

(2)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诗人发出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

(3)现在,带着你们的理解齐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

抓住“明月”进行对比教学,信息量大,学生爱学,这样的纵横对比,使学生明白诗中的意象,为理解诗人的情感打下基础。

五、感悟诗的意境

1.再读古诗,感悟意境。

这首诗想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千年前的唐朝边塞,再度走进这首诗。(学生齐读诗的前两句)读了这两句诗,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

2.教师引导:是啊,宁静的夜晚,偏远的边关,清冷的月光,戍边的将士,这是一幅多么孤寂、萧瑟的画面啊!

3.都有谁在盼着远方的将士归来呢?(白发苍苍的父母,可怜的妻儿)

4.同学们,我想用一个字就能概括他们此时心中的痛苦、无奈,一个“悲”字。这就是战争带给我们的痛苦,此时此刻,他们多么想念能征善战的飞将军——李广。

(师简介李广,课件出示李广资料)

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西汉名将。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司马迁评价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样的将军怎能不让我们怀念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诗。为什么唐代的士兵在思念他?(希望能有一位像李广一样能征善战的将军来带领他们保家卫国,希望朝廷能够起用良将……)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激情的语言,描绘了“人未还”的悲惨情景,引导学生感受边疆战事惨烈,戍边将士生活艰苦,渴望战事平息回到家乡。

六、回顾全诗,拓展延伸

1.现在,想象你们自己就是戍边的将士,你们伫立在边关,思绪万千,有悲有壮,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的悲壮情怀吧!

2.和《出塞》一样有着悲壮情怀的边塞诗还有很多,老师也搜集了一首,大家可以看一看,读一读。

课件出示: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学生读古诗,分组齐读。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出示课外的边塞诗,让学生增加同类型知识的积累,拓宽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

第2课时

《凉州词》《夏日绝句》

课时目标:

1.学习《凉州词》《夏日绝句》,理解“沙场、人杰、江东”等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学习《凉州词》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凉州词》。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出塞》这首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谁掌握的知识多一些。

课件出示: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塞”有三种读音,在“出塞”中读(sài)。在“阻塞”中读(sè)。在“塞车”中读

(sāi)。

2.唐代的边塞诗歌,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风光,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凉州词》,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使学生快速掌握上堂课知识,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同时因为《凉州词》和《出塞》一样都是边塞诗,因此学生更易接受。

(二)理解题意。

《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设计意图:

《凉州词》与前一首诗《出塞》不同,理解后,学生会更容易进入课文的学习。

(三)理解诗句。

1.学习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1)读一读诗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答。

生:我仿佛看到了将士们举起酒杯,正要痛饮葡萄酒,马上就听到了催人出发的琵琶声和战马的嘶鸣。

师:说得非常好,那么谁能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评价、总结,并课件出示诗句意思:

诗意:精致的酒杯中斟满了葡萄酒,将士们正准备举杯痛饮,却听到了战马上弹起琵琶,在催人出发了。

(2)指导朗读:这样的画面使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你们听,琵琶声传来了,此刻,军旗猎猎,战马嘶鸣,出征在即。谁再来试着读一读,把这种气氛读出来。(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2.学习第三、四句。

课件出示: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教师引导:这样难得的盛宴,这样难得的气氛,将士们开怀畅饮,似醉非醉之时好像在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理解“沙场”即战场。

(3)第三、四句诗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

教师指名学生作答,并及时评价。

课件出示:

诗意:将士们喝醉了躺在战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自古以来当兵打仗,有几个能从战场上平平安安地返回家乡?

(4)“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将士们豪放、开朗、旷达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呈现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几人回”则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渲染了悲壮的氛围。

(5)指导朗读,互相背诵:“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个反问句,残酷地展示了战争的后果,深化了古诗的主题。朗读时,要语气加强,声调上扬。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加深体验,培养语感。深入挖掘文本,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二、学习《夏日绝句》

(一)教师谈话,导入新课《夏日绝句》。

1.同学们,喜欢听歌曲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曲《月满西楼》,可要认真听哦!

(播放歌曲)歌曲听完了,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指生交流。

2.这首歌柔美、清幽,你知道它的歌词是谁写的吗?这首词的作者就是堪称“婉约词宗”的宋代才女李清照。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李清照的资料,谁来说一说你对她的了解?

指名交流后,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出示资料:

李清照(1084—约1156),号易安居士,生于齐州济南(今山东济南)。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著有《易安居士文集》。

李清照的词成就最高,她的词作多是写离愁别绪,婉约缠绵。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宋代才女——李清照,一起走近她的这首千古绝唱:《夏日绝句》。(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以情感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学生已构建的知识库,让他们在感受诗人情思的同时,激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初读感悟,注意断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生自由练读,指生展示读,注意停顿。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学生读诗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

3.学生齐读《夏日绝句》。

设计意图:

积累在学语文的过程中是比较重要的,新课标也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品读第三、四句诗。

(1)提问:从哪两句诗可以看出诗人怀念项羽?

生: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齐读。

(2)引导:那从哪一个字可以看出诗人对项羽深深的怀念?

重点理解“思”字后,指名读第三、四句诗。

(3)点拨:诗人为什么如此怀念项羽?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项羽?

课件出示:

项羽(前232—前202),秦朝末年的军领袖,曾领导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称“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不愿屈服投降、苟且偷生,在乌江边自刎而死。

(4)再读诗句,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进行引述:此时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什么?

(5)指导朗读这两句诗:同学们,请用你们的声音表现出对项羽这个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请你们声情并茂地传递对他的崇敬。

教师引读: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引导过渡:站在英雄曾经顽强抵抗的地方,看着眼前滚滚流淌着的江水,李清照不禁高喊——(课件出示诗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1)生齐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提问:“人杰”“鬼雄”你是怎样理解的?

预设:人杰:人中豪杰;鬼雄:鬼魂中的英雄。

(3)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预设:“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做人的标准,那就是: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让我们读出她豪迈的气概吧!

(4)指导朗读:一个内敛、含蓄的女词人却有如此宽广的胸襟,人们怎能不为之动容呢?我们所有的女生站起来,把这种气魄读出来。(女生读)你们的决心老师感受到了。来,男生们,拿出你们的男儿气概。(男生读)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来读吧!(师生齐读)

(5)同学们,我们的女词人此时此刻想表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这份宁死不屈的爱国热情真是令人荡气回肠呀!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份浓烈的情感!

设计意图:

以诵读体味为主要的教学形式,注重在诵读中意会、体味。创设情境,使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丰富的形象,让丰富的形象又生发出更为多彩的画面,这样静态的阅读中注入了动态的情景,使隐含的意境逐渐显现。让学生凭借意象的力量,超越时空,感受诗歌永恒的魅力。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讲述:在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如李清照一样抒发着自己的爱国热情,让我们走近他们去感受那份炽热的情感吧!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古代爱国诗篇,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总结:《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开头两句是针对那些贪生怕死,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说的。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意思,借历史典故来抒发感情。李清照用项羽宁死不屈的气概来强调自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观点。全诗围绕一个“思”字,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对待生死的态度,特别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已经成为格言警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爱国青年。

设计意图:

教师除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之外,还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独特感受,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再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使民族文化的因子逐步融入学生的骨血,为他们的生命着上民族的底色。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古诗词,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出塞》一诗中,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想象边塞的情景,学生畅所欲言,描绘出一幅孤寂、萧瑟的画面。

二、采用读悟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时,我采用读悟结合的方法,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划出古诗朗读的节奏,同时,补充一些与学生生活时代相差较远的资料,以便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不足之处。

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一,表现在设问时还缺乏对学生情况的调查,有些问题学生回答时似是而非,有的是答非所问。其二,学生的见识较少,在引导品读悟情时挖掘得不够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有老师代答;再有,由于时间紧,让学生带着感情诵读时间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注意改进,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会认“崛、范”等8个生字,会写“肃、晰、振”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严肃、抱负”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把文中三个小故事连起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

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1.字词教学

本课的生字教学,可以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记忆、理解生字。“晰”的形旁“日”,让我们知道有太阳会更清楚;“惑”的形旁是“心”,心上或者这样,或者那样,自然是没有明确的答案。可以按汉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左右结构的字有“晰、振、胸、怀、效、疑、顾、训”,上下结构的字有“赞、惑”。“肃、凡、斥”是独体字,其中“赞”上下大约相等;“惑”是易错字,学生容易把“或”写成“”;“凡”的最后一笔是点。这些字教师可以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2.阅读理解

学会先弄清课文的三个小故事,然后连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把长课文分成三个短短的小故事,“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理清三个故事的因果联系。通过分角色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等有效方法感悟课文,体会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3.表达运用

想象少年周恩来看到那位妇女被欺凌,无处申冤时,他心中的所思、所想、所感。

1.预习提纲

(1)搜集周恩来的有关资料。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再读课文,列出文中描写的三件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多媒体课件

《火烧圆明园》短视频。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崛、范”等8个生字,会写“肃、晰、振”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视频,引入课题

1.教师谈话: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看一个短视频。(播放《火烧圆明园》短视频)

看了短片后,你有什么话想说吗?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预设一:我感觉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烧杀抢掠的行为太无耻了。

预设二:我觉得国家要富强,我们就要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2.众所周知,我们国家以前一穷二白,人民受尽了欺凌,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它的意思正好与“中华崛起”的意思相反。(板书:中华不振)可是,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他叫周恩来,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他立下了一个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

3.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一起走近周恩来,认识这位有远大抱负的少年。

设计意图:

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储备,缺乏透过表面文字体悟背后的情感的能力。短片的播放,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背景,从而唤起情感共鸣,为走进课文,走近人物做了情感铺垫。

二、初读课文,品读课题

1.读课题。

教师谈话:我们先把课题齐读一遍。读课题时,我们应该把哪个词读重一点?(中华)

2.品课题。

课文的题目告诉了我们少年周恩来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中华之崛起)我们先来看看“崛”的字形,“崛”是山字旁,跟山有关,是说山突起。那“崛起”在这里指中华的什么呢?(兴盛、繁荣、富强)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中华指“中国”;“崛起”是“兴起,振兴”的意思。那整句话的意思就是——

课件出示:

为了中华的振兴而读书。

3.让我们坚定有力地读。(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读课题,品课题,使学生快速明白本课教学重点,起到提纲挈领、纵观全局的作用。

三、再读课文,扫清障碍

1.本课会认字有“崛、范”等8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3个字,学生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然后分小组汇报。

(1)按结构分类。

教师谈话: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生字,给这些生字分分类。依据生字结构,说说生字的部首结构是什么。

课件出示:

左右结构的字:晰、振、胸、怀、效、疑、顾、训。

上下结构的字:赞、惑。

独体字:肃、凡、斥。

学生读生字,分组讨论,组词。

(2)读音指导。

学生字,首先要读准字音,其中三拼音节和后鼻音是重点关注对象。学生读准字音,仔细观察。

课件出示:

三拼音节:胸、怀、效、惑。

前鼻音:振、赞、凡、训。

提醒学生注意:“振”读zhèn,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

2.教师谈话:这些生字就像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有方法去识记。

1.谜语识字:两个先生坐在宝贝上。(赞)

坏土去掉心自来。(怀)

2.换一换:校——效

设计意图:

学生自主认读汉字,通过小组合作,然后说出自己认识汉字的方法,在全班汇报,集思广益,提升了学生的识字能力,激发了探究的兴趣。

四、指导书写

1.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我们一定要识好字,写好字。

请大家认真观察本课的生字,揣摩笔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比如说哪些字书写时要左边窄一点,右边宽一点,哪些字上下相等。请大家观察生字,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进行总结。课件出示:

左窄右宽:晰、振、胸、怀、训

左右相等:效、疑、顾

上下相等:赞、惑

2.师生共同交流容易写错的生字,对于难写的字,老师边示范边指导。

3.学生练习在田字格里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并随时提醒学生写字姿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4.优秀作品展。

开展“我是小小书法家”的小活动,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生字,教师投影学生的生字,大家“评头论足”。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结构相同的字在写法上的共同点,这样让学生养成分析汉字,归类书写的好习惯。

五、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三次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

2.快速默读课文,用小标题的形式列出课文所写的三件事情。

课件出示:

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

3.学生找一找这三件事情分别在文章的哪几个自然段,试着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写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的场景让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4.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若有所思”“左顾右盼”等词语的意思。

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画出令自己感到“中华不振”的语句。

设计意图:

概括课文内容,列出小标题,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初步掌握课文内容,为研读课文奠定基础。

第2课时

课时目标:1.学习“严肃、若有所思、清晰”等词语。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导入:同学们,请齐读课题。课题的这句话是谁说的?(这是少年周恩来读书时立下的远大志向。)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少年周恩来与众不同的志向,课堂上向全体师生表明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在我们要深入课文,一起了解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

2.正确读出下列词语,并选一两个词语练习说话。

课件出示:

严肃清晰抱负胸怀

赞叹疑惑表情忘怀果真非凡

左顾右盼指望训斥体会分量响亮

3.学生“开火车”读词语,并选用部分词语说说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

“开火车”形式读词语,使学生学得有趣,同时用这些词语作为“珍珠”,让学生把它们串联起来,为学生了解课文内容降低了难度。

二、学习第一部分

1.自读第1~10自然段。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关于“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其他同学是怎么回答的?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周恩来的回答和其他人相比有什么不同?

2.学生读课文,同桌间互相讨论。

3.我们先来完成一个小填空。

课件出示:

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学生们踊跃回答。有的说____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____;也有的说____________。周恩来的回答是“____________”

(1)学生填空,教师小结: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是:为父亲、为明理、为光耀门楣,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课文把少年周恩来的回答和其他同学的回答进行对比,突出了少年周恩来的胸怀大志,具有远大的理想。

(2)你觉得周恩来这个宏伟志向是出于一时冲动说出的,还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想法?

少年周恩来的回答“清晰而坚定”,“清晰”是很清楚的意思;“坚定”是不动摇的意思。少年周恩来说的志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志向坚定,决不动摇。

这是少年周恩来发自内心的强烈愿望。所以他在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响亮而坚定)

(3)这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赞叹,“赞叹”的近义词是什么?(赞扬、肯定)校长当时是怎样为周恩来叫好的?(有志者当效此生!)(指名读)理解“有志者当效此生”这句话。校长让同学们仿效少年周恩来的什么呢?(远大的志向、博大的胸怀以及炽热的爱国情怀。)这位同样也满怀爱国之心的老校长的赞叹,对少年周恩来来说意味着什么呢?(鼓励、肯定、支持)

4.分角色朗读。

同学们,现在你们是少年周恩来,我来扮演魏校长,我们共同来读一读这段对话。

设计意图:

把周恩来的回答和其他同学的回答进行对比,同时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角色,体会主人公的远大志向,同时,抓住关键词,反复诵读,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悟“中华不振”

1.默读第11~14自然段。

思考:周恩来明白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吗?把相关句子画上波浪线,并在一旁写一写自己读后的想法。

(学生读文思考,教师点拨总结。)

伯父告诫少年周恩来不要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有什么反应?(疑惑不解)有了疑惑,周恩来是怎么问的?(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伯父是怎么回答的?(中华不振哪!)

课件出示:

中华不振:意为中国不再振作,软弱。这是因为清,实行闭关锁国,导致国家发展缓慢,与帝国主义国家差距越来越大,最终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

2.朗读指导。

年仅十二岁的周恩来显然是无法完全明白“中华不振”的含义的,他后来又是怎么明白的呢?这是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内容,现在我们先试着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分角色读,师相机指导。)

(1)周恩来的话要读出疑惑、惊讶的语气,可以让学生想象周恩来当时会是怎样的心情。(悲愤、难过)

(2)伯父的话要读出沉重、悲痛、压抑的语气。想象伯父当时会有怎样的表情和心情。(悲哀、无奈)

设计意图: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周恩来的疑惑和伯父的悲痛,为周恩来立志振兴中华埋下伏笔。

四、学习第三部分,深入理解“中华不振”

1.读第15~17自然段。思考: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是怎样的?

(1)扣住“大不相同”,体会“中华不振”。

课件出示: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句中说“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你读出了哪些不相同?预设:这里热闹非凡,这里外国人多。

(2)小结:是的,贫穷的中国大地上有这么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啊!

2.画出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

课件出示: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1)指名说体会。

(2)设想一下那位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

①亲人的无辜惨死——被轧死。

②外国人的嚣张。

③巡警的狗仗人势。

④正义得不到伸张。

(抓住“不但不……反而……”句式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中国人,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我们从中能感受到中华不振!)

(3)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假如当时你亲眼看见了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可是文中却说:“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谁又敢怎么样呢”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为什么围观的人不敢怎么样吗?这可是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啊,而且围观的都是中国人啊!但是他们怎么会连做些什么、说些什么都办不到呢?(指名说)

师:想象当时的中国巡警会怎样训斥那位妇女,站在一旁的外国人又会说些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后,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当时的他在想什么呢?

预设:他可能在想:中华不振啊,我该怎么办才能使中国人不受外国人欺负?为什么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一群中国人竟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被折磨,却不敢给自己的同胞伸张正义?

4.这些问题一直在周恩来的心中激荡,所以当校长提问时,周恩来才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周恩来读书的目标是什么呢?请大家填一填。

课件出示:

周恩来不是为(父亲)而读书,不是为(明理)而读书,也不是为(光耀门楣)而读书。他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生填写,然后齐读。

设计意图:

抓住“大不相同”等关键词,让学生通过读一读、填一填等方式,体会少年周恩来目睹中华不振,深思熟虑,立下志愿的激愤心情。从而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报效祖国。

五、升华感情,总结本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国家与那时相比,的确繁荣富强了很多,那是不是我们今天读书就可以松懈一些了呢?今天我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早日实现)

2.推荐读一读《周恩来传》。

3.小练笔:给周恩来爷爷写一封信,给他描述一下今天中国的繁荣面貌,再谈谈自己读书的志向。

设计意图:

从课本延伸到生活,让学生把现在和过去相比,体会国家的繁荣富强,体会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小练笔”更有利于学生直抒胸臆,达到提升学生读写能力的目的。

一、视频导入,了解“中华不振”。

备课时,我发现“中华不振”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必须要有一个具象的说明,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中华不振”给人民、给国家带来的深重的灾难,为此,我想到用《火烧圆明园》的视频来导入,这个视频正是清朝、国家遭受侵略的真实写照。教学伊始,我让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视频,学生看到这么多的珍贵文物被抢的抢,烧的烧,在痛恨外国侵略者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当时清的,达到激发阅读兴趣,真切体会“中华不振”含义的目的。

二、读写结合,深化感悟。

读写结合,才能使学生真正化书本语言为自己的语言。文中那位妇女受到外国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因此,首先,让学生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外国人会说些什么?然后通过多种方法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同身受,再以“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亲眼看见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让学生从读到悟,由悟到说,进行语言实践,内化语言,深化情感。

三、不足之处。

首先,在教学本课时仅局限于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上,局限于钦佩周恩来少年读书立志,所以并没有完全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讲述有关周恩来的三个小故事,让学生直面历史,要及时进行拓展,让学生将课本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在心中根植民族情感。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加强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最后,制作课件时,对课外内容穿插过多,导致课本内容较少。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师生互动与交流。

23*梅兰芳蓄须

1.认识“蓄、迫”等11个生字,掌握“宁、要”两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梅兰芳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蓄须的,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

3.感受梅兰芳这位京剧大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气节,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梅兰芳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蓄须的,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

难点

感受梅兰芳大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气节。

1.字词教学

本课的生字都是会认字。其中“订、宁、妄”都是后鼻音,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发音要到位,不要读成前鼻音。同时,在教学时,让学生在课文中先读一读词语,然后再试着朗读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最后朗读课文,达到流利、有感情的程度。

2.阅读理解

认真研读课文,弄清课文要讲述的四件事情:“避港拒演”“蓄须明志”“卖房度日”“自伤身体”,其中“自伤身体”这件事写得最详细。先弄清课文的几个小故事,然后连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找出梅兰芳拒演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体会梅兰芳的可贵品质。

3.表达运用

想象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出时的心情、动作、神态,从中体会梅兰芳的爱国精神。在理解课文内容、深刻感受梅兰芳的爱国精神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想对梅兰芳先生说的话,这样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内容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1.预习提纲

(1)搜集梅兰芳的有关资料,搜集有关京剧的资料,了解京剧是我们国家的国粹。

(2)初读课文,自学会认字,理解生字,记忆生字。

(3)再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出文章的四件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多媒体课件

京剧视频选段。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播放视频,引入课题

1.教师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个小视频。(播放梅兰芳京剧选段)

2.这就是京剧,它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天我们就向大家介绍一位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课件出示对梅兰芳的介绍和旦角剧照。)

梅兰芳(14—1961),名澜,又名鹤鸣,艺名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等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起感受这位京剧大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

设计意图:

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播放视频,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京剧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出示剧照和梅兰芳本人照片,让学生对比,直观知道旦角是什么样的,梅兰芳表演和不表演有什么区别,从而理解胡须对京剧表演的重要影响。

二、初读课文,品读课题

1.读课题。

教师谈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我们读完课题后,产生了什么疑问?

预设:梅兰芳唱戏与胡须有什么关系?

2.品课题。

课文的题目告诉了我们梅兰芳蓄须这件事。你们知道“蓄须”是什么意思吗?我们先来看看“蓄”,“蓄”的意思是积蓄,“蓄须”即积蓄胡须。读到这儿,我们不禁要问:梅兰芳是唱什么的?与他的胡须有什么关系?(梅兰芳在戏台上唱花旦,扮演的是女性角色,所以他一旦蓄须,就不能演戏了。)设计意图:

读课题,品课题,能使学生快速明白梅兰芳不给日本人唱戏和蓄须之间的关系。

三、再读课文,扫清障碍

1.本课有“蓄、迫”等11个生字,学生借助已有的识字经验,认读生字,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然后分小组汇报。

读音指导:“租”是平舌音,“订”是后鼻音,不能读成“dìn”。

2.掌握多音字。

课件出示:

宁nínɡ(安宁)nìnɡ(宁可)

要yāo(要求)yào(需要)

3.读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

思考:课文围绕梅兰芳的爱国之情,写了哪几件事?其中哪件事写得比较详细?

课件出示:

避港拒演——蓄须明志——卖房度日——自伤身体

4.请学生分别读一读,找出这四件事情分别在文章的哪几个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批注,小组讨论,汇报:

课件出示:

第一件事(第2自然段):避港拒演

第二件事(第3自然段):蓄须明志

第三件事(第4自然段):卖房度日

第四件事(第5~7自然段):自伤身体

5.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斩钉截铁、纠缠”的意思。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纠缠:烦扰;搅扰。

设计意图:

概括课文内容,列出小标题,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研读课文奠定基础。

四、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理解“避港拒演”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教师谈话引入:1919年4月,梅兰芳先生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日本人民对梅兰芳先生的精湛艺术深感佩服。

但1937年日本占领上海后,梅兰芳拒绝了给日本人演出。他是怎样拒演的?把相关句子画出来,并在一旁写一写自己读后的想法。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自己的理解。

课件出示:

避港拒演

(1)梅兰芳在上海、躲避日本人的纠缠。

(2)梅兰芳深夜在家关紧门窗,细声吟唱。

从中可以看出梅兰芳是一个热爱京剧、有民族气节的京剧大师。

3.指导朗读:朗读第1~2自然段时,要把“闻名世界”“总是”重读,体现梅兰芳先生的艺术成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设计意图:

从介绍梅兰芳先生的巨大成就,到介绍梅兰芳先生躲避纠缠,偷偷唱戏,为学生后期理解梅兰芳先生多次想方设法拒演的坚定,以及对艺术的不懈追求,打下基础。

五、学习第3自然段,深入理解“蓄须明志”

1.学生自主阅读第3自然段,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

思考:1.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梅兰芳蓄须说明什么?

3.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中的“志”指的是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交流汇报问题。

(1)这一自然段主要写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

(2)梅兰芳蓄须说明他不想为日本人演出。

(3)“蓄须明志”的“志”指的是:梅兰芳身处逆境,始终拒绝为敌演出,表现了其高尚的民族气节。

设计意图:

教学这个自然段,主要是让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蓄须”能表明自己不会为日军演出的决心,明确“志”指的是中华民族的气节。

六、教学第4~7自然段,理解“卖房度日”“自伤身体”

1.学生读第4~7自然段,课件出示问题:

思考:1.敌人的威逼使梅兰芳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

2.找出表现了梅兰芳先生高尚的民族气节的句子,读一读。

2.学生研读课文,同桌互相讨论,读读相关语句。学生分组汇报,教师总结。

(1)敌人的威逼使梅兰芳没有了经济来源,打算卖房度日。

(2)面对日军的反复邀请,他坚定地拒绝演出,不顾危险毅然装病。

3.梅兰芳先生是怎么装病的?

预设:梅兰芳装病是打伤寒预防针,连日发高烧,额头滚烫滚烫,差点儿丢了性命。

此时此刻,你认为梅兰芳是个什么样的人?填空:

课件出示:

梅兰芳先生是一个坚贞不屈、铁骨铮铮的人。

4.教师谈话:梅兰芳的行为,赢得了许多中国人的尊敬,人们仅仅是被他的京剧艺术所折服吗?(不,更是为他的民族气节所折服。)

课件出示:

句式练习:他宁愿(蓄须),宁愿(卖房度日、自伤身体),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应具备的民族气节。

5.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名朗读。

朗读时要把“宁愿”读重一些,语速快一点。

设计意图:

这一阶段的教学,我让学生把前几件事情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对梅兰芳先生的爱国热情和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就会有更清晰的了解。

七、学习第8~9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8~9自然段。

思考:人们仅仅是喜爱梅兰芳先生的表演艺术吗?

预设:人们喜爱梅兰芳先生精湛的艺术表演,同时更敬佩梅兰芳先生高尚的民族气节。

2.对比。

日寇侵华时期,梅兰芳先生想方设法不为日本人表演。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却主动要求登台表演。前后态度对比鲜明,更加突出了梅兰芳先生高尚的民族气节。

3.教师总结:人们不仅喜爱梅兰芳的表演艺术,更敬佩他的民族气节。凭着满腔的爱国情怀,凭着高尚的民族大义,梅兰芳先生承受着无尽的痛苦,终于击碎了侵略者的痴心妄想,使国人不能不为之慨叹!

设计意图:

此处升华情感,让学生明白人们对梅兰芳先生的崇敬,不仅是因为他高超的表演艺术,更是因为他高尚的民族气节。

八、升华感情,总结本课1.茫茫青史写春秋,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国家的尊严,一代大师挺直了脊梁,他高尚的情操照耀着万代千秋。

老师即兴作了一首小诗,就让我们以这首小诗来结束全课。

课件出示:

一代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表衷肠。

拒演举债八年整,民族气节四海扬。

2.此时此刻,我们心中感慨万千,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有着如此铮铮铁骨,如此爱国热情,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梅兰芳先生说,请大家都来说一说吧。

设计意图:

结尾的一首小诗,升华主题,让学生给梅兰芳先生写话,既对课文加深了理解,也是内化语言的好机会。

一、视频导入,了解“蓄须”与“明志”的关系。

由于我班学生语文基本功比较薄弱,所以我抓住本课的特点,在指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的事件上下了很大功夫。如何让学生感受梅兰芳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之情是本课的重点。梅兰芳所处的时代离同学们较远,所以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播放了梅兰芳先生表演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对“旦角”“蓄须”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旦角必须要把胡须剃干净。预习课文方面我也给了学生们相应的指导,尤其是让学生们课下通过网络查找关于梅兰芳的相关知识,在学生们展示自己了解到的关于梅兰芳的知识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加以补充和总结,以便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横向对比,感悟人物品质。

用“沦陷时期的梅兰芳拒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梅兰芳的公演”做对比,突出梅兰芳先生的京剧表演受到大家的喜爱,他的民族气节更是受到人们的敬仰。在教学中,我启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出自己的体会,也对学生的表述情况进行恰当的点评、归纳和提升。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及前后对比,感受到了梅兰芳先生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三、不足之处。

我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交流,自主感悟,而是让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这样由老师一步步带着,虽然不会出错,但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他们的思维是被老师圈住的,无法发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改进,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性,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1.认识“延、昔、笋”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重点

理解诗中的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等具体事物的含义。

难点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1.字词教学

本课的“延、昔、笋”等7个生字都是要求会认的字。其中“炕”是后鼻音,“笋”是平舌音,教学中要注意发音。

2.阅读理解

这首诗歌语句优美,层次清晰,教学时,教师要通过范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理解文中“追寻”的到底是什么。其次对于诗歌中提到的“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几个地方,可以采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提到的这几个有代表性、有象征意义的地点。诗歌中的“老牛破车”“宝塔山”需要配上图片及说明性文字,让学生理解其内在的含义。

3.表达运用

这首诗中第一、二小节语言优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此为范例,尝试仿写。注意这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格式是:比喻句+事物,句式是“像……在……追寻你,什么地方的什么”。

1.预习提纲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等内容。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3)再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2.多媒体课件

“南泥湾开荒”“杨家岭”相关图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随文识字,初步感知

1.教师谈话:延安是中国的摇篮,它记载了中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闪光的篇章。回忆那峥嵘岁月,我们忘不了延安,忘不了那激励我们的延安精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步伐,走进延安,去感知那如火的战斗岁月。(课件出示图片:延安窑洞、梨园、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也可出示相关视频课件)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借助课本上的注音认识生字,读准字音。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全诗押的是ɑng韵,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光、阳。

3.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使用激情的语言,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明诗歌的主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语,整体感知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

翩翩归来:轻快地来临。

昔日:往日。

满目琳琅: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3.学生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1)学生认真朗读,指名学生尝试划分诗歌层次。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第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

第二部分(第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第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2)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设计意图:

读准字音,理解词语,为下一步研读课文,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把诗分为三个部分,整体感知,让学生对这首诗歌有个整体印象。

三、学习第1~2小节

1.自由读第一部分。

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引导学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诗人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2.教师补充。

课件出示:

南泥湾开荒: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的封锁和边区的灾荒,给边区带来极大的经济困难。南泥湾在延安的东南,距延安约45公里。这里虽然人烟稀少,满目荒凉,但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适于耕种。1940年秋,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

杨家岭讲话:1942年5月23日,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杨家岭发表,使延安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源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号召下,延安鲁艺及文化界走出去、下基层,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3.小组交流,师生汇报: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诗歌的第1小节用了两个比喻来描写这种追寻,点明了追寻延安精神的必要性。第2小节用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事物来描写延安。“流水”,暗含代代相传的意思;追寻枣园,就是紧跟党;追寻南泥湾,就是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追寻杨家岭,就是遵照党的指示,执行党的方针,建设美好的明天。这里反复用“追寻”一词,是告诉我们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时期中国党和中国人民的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在朗读“翩翩归来、茁壮成长”两个词语时,语速放缓,第2小节中四个“追寻你”,在朗读时前三个语速逐步加快,声调逐步上扬,到最后一个时,可以放缓。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比喻句,指导朗读,让学生明白作者追寻延安精神是多么迫切。

四、学习第3~4小节

1.学生自读自学第3~4两节,思考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课件出示:

1.“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句话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丢不掉的是什么?

2.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需要发扬延安精神?

2.学生自由阅读,画出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的句子,教师讲解点拨:

“一排排”“一件件”说明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手法描写了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朗读时,第3小节中“永远告别”与“忘不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4小节中“毫不犹豫地丢掉”与“不能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几个短语需要重读,语速放慢。诗的第3、4两节写我们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设计意图:

教学第3~4小节诗,以两个对比来突出延安精神没有过时,而且还需要继承发扬。教学时,要求学生动嘴读一读,动手画一画,动脑评一评,这样的学习才是扎实的。

五、品读第5~6小节

1.指名朗读这两节诗,边读边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2.学生读句子: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便不能去创造美好的未来。正因为延安精神如此重要,所以我们才要继续追寻延安精神,发扬延安精神。

3.教师小结:诗的第5~6小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第5小节主要从反面说,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好像没有了灵魂,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第6小节主要从正面说,即: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开头一句“啊!延安,我把你追寻”点了题目。接下去的三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进一步说明。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4.指导学生朗读:要注意“煌、翔”是后鼻音。朗读时要释放出情感,把追寻延安精神的急迫心情读出来。

设计意图:

最后两节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更明确地突出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教学时可以适当拓展、延伸。

六、总结扩展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2.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谈一谈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发扬延安精神。

设计意图:

联系实际,谈谈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既让学生深入了解了什么是延安精神,也让学生了解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怎样发扬延安精神。

《延安,我把你追寻》读起来朗朗上口,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延安精神。诗歌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诗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以及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一、多种形式让学生感知并思考。

教师在引导学生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突破难点。可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可以通过课件的图片展示,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为什么“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而将学生的思维由单纯的看图引申到深层次的思考。

二、由扶到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本诗中有很多形式相同的句式,如“追寻你……”“像……”,学习这些句式时可以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汇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把解答第一个问题“追寻什么”作为“扶”的重点,恰当地运用课件化解难点,让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通过图片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同时学生对“延安精神”也有了深切的体会。在学生基本弄清第一个问题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就可以采用“放”的方式,然后按照学习前一部分的方法自主学习。

三、不足之处。

教学中对于“南泥湾开荒”的解释过多,没有抓住重点,让学生反而无所适从,失去目标。

习作:写信

1.懂得写信的实用意义和写信的一般知识。

2.学习并掌握书信的正确格式,学会给亲友或者其他人写信。

3.能够运用书信与他人进行思想感情交流。

重点

充分认识书信的重要性,学会写信。

难点

学会恰当得体地写书信。

1.书信格式部分

书信是重要的联络方式,写作格式方面知识点多,学生难以掌握。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喜欢儿歌的特点,把书信的格式编成儿歌,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背熟儿歌,然后再对照讲解。

2.书信内容部分

书信的内容需要根据写信的对象进行选择,如写给亲人的信,可以向亲人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可以回忆与亲人在一起的事情。给长辈写信注意用上敬辞。

1.预习提纲

(1)看教材中的示范,知道书信的格式,并关注信封的格式。

(2)课前搜集并学习书信的相关知识。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懂得写信的实用意义和写信的一般知识。

2.学习并掌握书信的正确格式,学会给亲友或者其他人写信。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怎么样?

多媒体播放歌曲《一封家书》,借助音乐的力量感染学生,创设情境。

2.同学们,如果你的父母在外地工作,或者是亲人、朋友相隔很远,你们会怎么与他们联系呢?(打电话,发视频,发语音)这些方式的确都很便捷,那如果有的同学由于某种原因,没有这方面的条件,该怎么办呢?那么就可以通过写信这种方式,把自己的思念告诉父母、亲人、朋友。

书信就像一条情感的纽带连接着五湖四海的知己亲朋;书信就像一只载满真情的小船,将美好的祝福驶向心灵的彼岸。同学们,你们中间有人写过信吗?今天的习作课,咱们就来学习书信的写法。(板书:写信)

设计意图:

用音乐为铺垫,创设情境、调动情绪,然后以问题导入,容易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调动学生认真听讲的积极性。

二、例信引路,了解格式

1.我们要写一封信,首先必须要明确信该怎么写,也就是要明确写信有什么格式。

2.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上的例子,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3.大家仔细看一看,书信有哪些与记叙文不一样的地方?

预设:书信的格式与记叙文不一样。

教师指导:写信一定要注意格式。课件出示书信的六要素:

信的六要素:称呼、问候语、正文、祝福语、署名、日期。

4.我们再来看看课本上的这封信的正文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写了“我们”搬进了新校园,“我”每天去踢足球,并表达了家里人对叔叔的想念。)

5.教师小结:

(1)称呼要顶格写,问候语开头要空两格,并且问候语要根据写信的对象来写,如果收信人是同辈,问候语可以是“你好”,如果收信人是长辈,问候语要写“您好”。

(2)书信的正文部分比较详细,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几件事,但要注意一件事要写成一段。具体写什么,应该根据不同的对象和自己写信的目的来确定自己书信的话题。书信不强求使用华丽的辞藻,更不能言不由衷,要写自己最想写的内容。

(3)正文结束,要另起一行写上祝福的话,也就是祝福语。

(4)最后要在右下角署名,写上日期。

6.学习到现在,相信大家对书信的格式一定有所了解了,那么我们要如何快速、巧妙地牢记书信的格式呢?老师给大家总结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

书信格式儿歌

称呼顶格打冒号,先向亲友问个好。

正文每段空两格,一件一件不乱套。

事情谈完写祝福,健康快乐常说到。

署名日期别漏掉,工整写在右下角。

7.信写好了,我们就要贴上邮票,写好信封,到邮局把它寄出去。信封该怎么写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信封的格式。

课件出示信封,教师引导学生学写信封。

信封左上角的六个格子中填写收信人的邮政编码。上面的横线上写收信人的详细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下面一行写寄信人的详细地址,在右下角六个格子中填上寄信人的邮政编码。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设置,充分调动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大胆展示自我的能力。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确书信的正确格式,为后面的写作练习打好基础。

三、习作练习

同学们,经过前面的学习,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信该怎么写了。现在就请大家尝试自己写一封信,写的时候要注意刚刚学到的格式要求。

设计意图:

学生在了解如何写信后,让他们自己尝试写信,学以致用,巩固所学知识。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修改习作,注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让学生发现自己作文的特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激发写作兴趣。

3.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发现和借鉴其他同学作文的长处。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经历了一次写作之旅,完成了自己的习作。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习作,一起来修改吧!

设计意图:

通过谈话,提醒学生要认真修改习作,养成勤于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二、自主修改习作

课件出示修改要求,学生对照修改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

1.语句修改通顺,把标点符号修改正

确,无错别字。

2.是否表达出了真情实感。

3.写信的格式是否正确。

学生修改习作,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

课件出示修改要求,学生目标明确,修改有方向,培养学生的修改意识,为养成良好的习惯打下基础。

三、师生点评

1.摘录学生作文中优秀的句子,大家一起欣赏。摘录学生作文中有突出语病的句子,讨论解决,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摘录学生作文中写信格式错误的例子,加以点评改正。

2.优秀习作展示。选取两名习作优秀的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学生认真听,说出习作中的优秀之处和不足之处。

3.同桌间互相修改作文。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学生在习作中“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乐趣”。写作要关注学生的读者意识,让学生在互评互改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体验到被别人认可的成就感。

书信是常用的一种应用文,有固定的格式。这次习作要求学生注意写信的格式,注意写信的内容,注意写信的用词,注意信封的格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写信的教学,是比较枯燥的,在教学开始时,我播放了歌曲《一封家书》,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让学生心中充满感情,让学生心中升腾出一种写信的渴望,愿意把自己心中想说的话倾诉给对方,为后面的写信教学打下基础。

二、编写儿歌,熟记成诵。

书信的写作格式知识点多,学生难以掌握。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喜欢儿歌的特点,把书信的格式编成儿歌,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背熟儿歌,然后再对照讲解。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的趣味性方面还不够,学生学到后期有一定的厌倦感。

语文园地

1.仔细品读本单元的课文,学会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几种方法。

2.认真读词语,读准字音,积累四字词语;朗读反问句,体会反问句比陈述句更强烈的语气;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劝说别人,向别人致谢。

3.理解并背诵古诗《别董大》,理解诗句,积累关于送别的诗句。

重点

1.学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几种方法。

2.积累词语和诗句,学会正确表达。

难点

把学会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1.交流平台

学生交流自己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总结出从课题入手,从事情的六要素入手,把几件事连起来等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词句段运用

“词句段运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知道教材中列举的词语是用来形容哪些人的,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语气的不同,学会在情境中运用反问的语气。

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朗读反问句,体会反问句的强烈的语气,学会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

3.日积月累

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别董大》,理解诗人离别的情感,积累别离的诗句。朗读并背诵古诗。

1.预习提纲

(1)复习本单元的几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查字典认识“词句段运用”中的四字词语,并理解意思。

(3)熟读《别董大》,搜集有关别离的诗句。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平时上课时,老师总会问大家:“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的同学抓耳挠腮,有的同学完全不知道怎么回答……其实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可是如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习。

设计意图: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学习的障碍出发,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迫切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交流平台

1.请学生互相交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标注方法,小组交流,看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方法多。

3.学生汇报:说说你学会了几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预设一:抓住课文的总领句、总结句、中心句、过渡句等关键句子可以知道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二:写人记事的文章,大都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只要弄清楚这几个要素,并加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把握住了。

预设三:课文的题目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们往往就是理解文章的关键。

4.教师评议并小结。

课件出示: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1.通过题目知道课文主要内容。

2.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知道课文主要内容。

3.把课文写的几件事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词句段运用

1.学习第一题。

(1)同学们都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得来的,这些为国家,为人民甘愿付出生命的烈士,我们通常会用哪些词语来赞扬他们呢?

预设:为国捐躯视死如归英勇献身

(2)课件出示课本中的四字词语,学生认真读两遍。

志存高远精忠报国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视死如归铁面无私

秉公执法刚正不阿

(3)学生齐读这八个四字词语,注意“秉”是后鼻韵母,读音是“bǐng”,“刚正不阿”中“阿”读音是“ē”,不要读错,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4)学生小组交流这些词语的意思,再派代表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课件出示:

志存高远:追求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

精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大义凛然:威严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

英勇无畏:勇敢出众,毫不畏惧。

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牺牲。

铁面无私:形容公正严明,不讲情面。

秉公执法:公正地执行法律。

刚正不阿:刚强正直,不阿谀奉迎。

(5)我们已经学会把词语读正确,把这些词语理解清楚,那谁来说一说这些词语一般是用来形容哪些人的?

学生回答,教师纠正、总结:“志存高远”一般用来形容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精忠报国”一般用来形容忠诚报效国家的爱国之士。“大义凛然”“英勇无畏”“视死如归”一般用来形容为了正义或大义,面对危险或死亡不屈服、不惧怕的正义之士。“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刚正不阿”一般用来形容处事公正严明、不徇私情的人。

2.课件出示第二题中的两组句子。

课件出示: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您不用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就不愁没钱花。

(1)学生自读例句,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预设:两组句子都是一个反问句,一个陈述句,反问句的语气更强烈,陈述句语气比较平淡。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反问句。

(3)实战演练。

①教师谈话: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们知道了反问句的作用,就来试着用一用。

课件出示:

1.小明在公共场合乱丢垃圾,还说反正有清洁工打扫,你提醒他说……

2.过生日,你收到了梦寐以求的礼物,你有点儿不敢相信地说……

②这两个场合我们经常会遇到,碰到这样的场合,我们怎么办呢?

③预设1:“有人打扫就能乱丢垃圾吗?”

预设2:“这难道是送给我的?”

④学生分组比赛讨论,小组汇报。教师组织评选“说话小标兵”。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以小组比赛的方式,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能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说话。

四、日积月累

1.教师谈话:唐诗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唐诗的魅力。(板书诗题)

2.课前我让大家搜集了诗人高适的资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高适?

文档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完整版

第七单元本单元以“报效祖国”为主题,包含《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习作:写信”和“语文园地”。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均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其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都是以主要人物的言行来体现人物的品质的。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品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单元习作是“写信”,在关注书信格式的同时,还要注意书信的内容以及书信的对象。“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