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章33页-37页)的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一、教材分析。
第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等)相关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而在今后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等内容时,本节课又是学生必不可少的知识储备,所以它在整个单元的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教材分析,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第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灵活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从知识经验来看,他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等相关知识)。从身心特点来看,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有着好动、爱模仿、爱交流等特点。
三、教法分析。
基于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的分析,我采用的教法是:直观演示法和活动探究法。
4、学法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的学习方法是:观察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五、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或者:复习旧知,唤醒认知。)
(首先,我出示一个长方形的礼品盒和一张包装纸的图片,向同学们提出问题:“明天就是母亲节了,小明给妈妈买了一份礼物,他想用包装纸将它包装好,但是他不知道要买多大的包装纸,同学们有什么办法吗?”)然后,让学生探究、讨论,并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这样的设计以现实生活为教学切入点,创设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出教学内容,凸显数学源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首先,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纸盒,依次标明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再让学生沿着长方体的长宽高剪开长方体纸盒,使学生明确长方体有几个面,在操作中建立起表面积的概念。)
这样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概括能力,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
在同学们明确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之后,引导学生动手量出长、宽、高,并让他们分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算出表面积,然后向全班汇报。
用abc分别代表长方体的长宽高,同学们大概会得出以下几种计算表面积的方法:①S=ab+ab+ac+ac+bc+bc;②S=2ab+2bc+2ac;③2(ab+bc+ac)
最后,教师让学生思考、讨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学会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后,让学生分成合作小组,用同样的方法探究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并将小组得出的结论与推导过程与同学分享,教师和其它同学给予指正。
第三个环节: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组练习题:
1.制作一个棱长为3分米的正方体鱼缸,至少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2.亮亮家要给一个长宽高分别为0.75米、0.5米、1.6米的衣柜换布罩,至少需要用步多少平方米?
3.怎样将一个长宽高分别为8厘米、4厘米、4厘米的长方体木块分成两个棱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他们的表面积一样吗?为什么?
第四个环节: 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总之,整个教学活动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教育思想,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的板书设计力求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