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医学检验专业知识)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3:47:55
文档

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医学检验专业知识)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

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医学检验专业知识)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单项选择题2.多项选择题3.简答题单项选择题1.当每升尿液内血液含量超过多少毫升时为肉眼血尿?()A.0.5毫升B.1毫升C.2毫升D.3毫升正确答案:B解析:血尿是指尿液中红细胞异常增多,即离心沉淀尿中每高倍镜视野≥3个红细胞,或非离心尿液超过1个或1小时尿红细胞计数超过10万,或12小时尿沉渣计数超过50万,称为血尿,是常见的泌尿系统症状。轻者仅镜下发现红细胞增多,称为镜下血尿;重者外观呈洗肉水样或含
推荐度:
导读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医学检验专业知识)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单项选择题2.多项选择题3.简答题单项选择题1.当每升尿液内血液含量超过多少毫升时为肉眼血尿?()A.0.5毫升B.1毫升C.2毫升D.3毫升正确答案:B解析:血尿是指尿液中红细胞异常增多,即离心沉淀尿中每高倍镜视野≥3个红细胞,或非离心尿液超过1个或1小时尿红细胞计数超过10万,或12小时尿沉渣计数超过50万,称为血尿,是常见的泌尿系统症状。轻者仅镜下发现红细胞增多,称为镜下血尿;重者外观呈洗肉水样或含
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医学检验专业知识)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简答题 

         

单项选择题

1. 当每升尿液内血液含量超过多少毫升时为肉眼血尿?(  )

A.0.5毫升

B.1毫升

C.2毫升

D.3毫升

正确答案:B

解析:血尿是指尿液中红细胞异常增多,即离心沉淀尿中每高倍镜视野≥3个红细胞,或非离心尿液超过1个或1小时尿红细胞计数超过10万,或12小时尿沉渣计数超过50万,称为血尿,是常见的泌尿系统症状。轻者仅镜下发现红细胞增多,称为镜下血尿;重者外观呈洗肉水样或含有血凝块,称为肉眼血尿,通常每升尿液中有1毫升以上血液时即肉眼可见,尿呈红色或呈洗肉水样。  

2. 下列不属于系统误差特点的是(  )。

A.单向性

B.可检测性

C.重复性

D.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可消除

正确答案:D

解析:系统误差指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对象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是分析过程中某些固定的原因引起的一类误差,它具有重复性、单向性、可测性。即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测定时会重复出现,使测定结果系统偏高或系统偏低,其数值大小也有一定的规律。若能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并设法测定出其大小,那么系统误差可以通过校正的方法予以减少或者消除,系统误差是定量分析中误差的主要来源。  

3. 临床上对疾病诊断治疗起关键作用,根据不同病情给予不同处理的指标阈值是(  )。

A.医学决定水平

B.参考限

C.参考区间

D.参考值

正确答案:A

解析:临床上对疾病诊断治疗起关键作用,根据不同病情给予不同处理的指标阈值是医学决定水平。一个诊断试验一般有3个医学决定水平:①提示需要进一步检验的阈值,相当于待诊值;②提示需要采取治疗措施的界值,相当于确诊值;③提示预后或需要紧急处理的界值,另外有些指标需要设立危急值。  

4. 检验新生隐球菌简便而有效的方法是(  )。

A.抗酸染色

B.革兰染色

C.墨汁染色

D.镀银染色

正确答案:C

解析:新生隐球菌是深部感染真菌中隐球菌属的主要菌种之一,具有致病性,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通常用墨汁染色法检查脑脊液或分泌物涂片中的隐球菌,具有方便、快速、节约成本等优点,是涂片中检查隐球菌感染的首选方法。  

5. 从尿路感染患者尿中分离到革兰阴性杆菌,如何区别此菌为大肠埃希菌或普通变形杆菌?(  )

A.动力试验

B.葡萄糖发酵试验

C.吲哚试验

D.脲酶试验

正确答案:D

解析:大肠埃希菌又称大肠杆菌,是革兰阴性短杆菌,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大肠埃希菌能发酵葡萄糖等多种糖类,绝大多数菌株发酵乳糖。吲哚试验和甲基红试验结果均为阳性,VP和枸橼酸盐实验结果为阴性,硫化氢阴性,产气产酸。变形杆菌属是肠杆菌科的一种属,为革兰染色阴性、无芽孢、无荚膜、周身鞭毛、运动活泼、两端钝圆的小杆菌。本属细菌的生化特征是:硫化氢阳性,苯丙氨酸脱氢酶阳性,脲酶阳性。普通变形杆菌能发酵麦芽糖和木糖,吲哚试验和七叶苷水解试验阳性,脲酶试验阳性,鸟氨酸脱羧酶试验阴性,产酸不产气。  

6. 血涂片中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  )。

A.旺盛

B.低下

C.正常

D.恶性变

正确答案:A

解析:嗜多色性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灰红色,是一种刚脱核而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稍大,胞浆中嗜碱性着色物质是少量残留的核糖体、线粒体等成分。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可见到少量(约占1%)。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  

7. 标本发臭,镜检染色不均,形态奇特,通常为哪类微生物感染?(  )

A.螺旋体

B.衣原体

C.微需氧菌

D.厌氧菌

正确答案:D

解析:厌氧菌是指一大群在有氧条件下不能生长,必须在无氧条件下才能生长的细菌。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芽孢的G+梭菌,另一类是无芽孢的G+及G-杆菌与球菌。标本发臭,镜检发现细菌染色不均,形态奇特者常是厌氧菌的表现。  

8. 粪便检查,见到哪种细胞可作为细菌性痢疾诊断指标?(  )

A.巨噬细胞

B.淋巴细胞

C.红细胞

D.中性粒细胞

正确答案:A

解析:粪便检查可以帮助了解消化与吸收功能,协助诊断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检查有:①粪便吞噬细胞检查,正常粪便无吞噬细胞,见于细菌性痢疾及直肠炎症;②粪便红细胞检查,正常粪便中无红细胞,肠道下段炎症或出血可出现红细胞;③粪便白细胞检查,正常粪便中不见或偶见白细胞,多在带黏液的标本中见到,主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粪便中的白细胞在肠道有炎症时增多;④粪便上皮细胞检查,正常粪便中很难发现上皮细胞,伪膜性肠炎时在粪便的黏膜小块中可见到许多的上皮细胞。  

9. 有关细胞发育过程的一般规律描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体积由小变大

B.核浆比例由大到小

C.核染色质结构由紧密粗糙到疏松细致

D.核仁由无到有

正确答案:B

解析:细胞从原始细胞逐渐发育为成熟细胞,具有一定的规律性:①细胞体积原始细胞随着细胞的逐渐成熟,体积逐渐变小,巨核细胞系细胞由小变大;②细胞质除淋巴细胞外细胞质的量由少增多,胞质颗粒从无到有,由少到多:③胞核由大到小,成熟红细胞核逐渐消失,染色质由疏松细致到紧密粗糙,颜色从淡紫红色变为深紫红色,核仁从有到无,核浆比例由大到小。  

10. 有关原粒细胞与原红细胞的区别,下列哪些选项不符合原红细胞的特点?(  )

A.胞体大,可见突起

B.染色质呈较粗粒状

C.核仁较大,界限不清

D.胞质呈均匀淡蓝色

正确答案:D  

11. 胞体直径12~20μm,呈圆或椭圆形;胞核大,位于或偏位,核染色质开始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内含大小、形态或多少不一的紫红色非特异性天青胺蓝颗粒。pox染色阳性。这是(  )。

A.原粒细胞

B.早幼粒细胞

C.中幼粒细胞

D.幼淋巴细胞

正确答案:B

解析: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20μm,圆或椭圆形,胞核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粗糙,核仁可见或消失,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浆内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天青胺蓝颗粒。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类椭圆形,胞核较大,约占细胞的2/3以上,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排列均匀,无浓集,核膜较模糊,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绕于核周,无颗粒。幼稚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胞核圆或椭圆形,核仁模糊不清或消失,核染色质仍较细致,胞质较少,淡蓝色,偶有少许天青胺蓝颗粒。  

12. 血象是全血细胞减少。骨髓象示增生低下,三系造血细胞减少。这样的血象和骨髓符合(  )。

A.脾功能亢进

B.白细胞减少性白血病

C.严重的缺铁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正确答案:D

解析: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①血象呈全血细胞减少,贫血属正常细胞型,亦可呈轻度大红细胞,红细胞轻度大小不一,但无明显畸形及多染现象,一般无幼红细胞出现,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和比例显著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低于0.5×109/L,血小板低于20×109/L;②骨髓象再障骨髓涂片肉眼观察油滴增多,骨髓小粒镜检空虚,非造血细胞和脂肪细胞增多,一般在50%以上,再障呈多部位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尤其是巨核细胞和幼红细胞,非造血细胞增多,尤其淋巴细胞增多。  

13. 1900年Karl Landsteiner第一个提出的与人类输血、器官移植最为密切相关的红细胞血型系统是(  )。

A.ABO血型系统

B.Rh血型系统

C.Kell血型系统

D.Dttffv血型系统

正确答案:A

解析:ABO血型系统是1900年奥地利兰德斯坦纳发现和确定的人类第一个血型系统。根据凝集原A、B的分布把血液分为A、B、AB、O四型。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A的为A型血,其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B的为B型血,其血清中有抗A的凝集素;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为AB型血,其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皆无者为0型,其血清中抗A、抗B凝集素皆有。ABO血型系统与人类输血、器官移植密切相关。血型不仅在输血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人种学、遗传学、法医学、移植免疫、疾病抵抗力(或易感性)等方面都有应用价值。  

14. 手工推片制备血涂片,涂片的厚薄与下列何者无关?(  )

A.血滴大小

B.推片与载玻片之间的角度

C.用力大小

D.推片速度

正确答案:C

解析:手工推片法影响涂片厚薄的因素包括血滴大小、推片与载玻片间夹角(25°~30°)、推片速度、血细胞比容。一张良好的血片,应厚薄适宜、头体尾明显、细胞分布均匀、血膜边缘整齐、并留有一定空隙。  

15. 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基本免疫功能是(  )。

A.免疫耐受

B.免疫防御

C.免疫自稳

D.免疫监视

正确答案:B

解析:免疫防御是指免疫系统通过正常免疫应答,阻止和清除入侵病原体及其毒素的功能,即抗感染免疫作用。免疫耐受是指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的无应答状态。免疫自稳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免疫监视即免疫系统具有的识别、杀伤并及时清除体内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  

16. 免疫活性细胞是指(  )。

A.T、B淋巴细胞

B.单核巨噬细胞

C.粒细胞

D.T淋巴系祖细胞

正确答案:A

解析:免疫活性细胞,能接受抗原物质刺激而活化、增生、分化,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称为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或免疫活性细胞,即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此外淋巴细胞中还有K细胞、NK细胞等,也属免疫活性细胞类群。  

17. 人体内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造血细胞是(  )。

A.红系祖细胞

B.造血干细胞

C.粒系祖细胞

D.T淋巴系祖细胞

正确答案:B

解析:造血干细胞是血液系统中的成体干细胞,是一个异质性的群体,具有长期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分化成各类成熟血细胞的潜能。造血干细胞有两个重要特征:高度的自我更新或自我复制能力;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可分化成所有类型的血细胞。  

18. 正常血涂片白细胞分类计数,嗜酸性粒细胞占(  )。

A.20%~40%

B.2%~4%

C.5%~10%

D.0.5~5%

正确答案:D

解析: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目有明显的昼夜周期性波动,清晨细胞数减少,午夜时细胞数增多。这种细胞数的周期性变化是与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量的昼夜波动有关的。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5%,其绝对值为(0.05~0.50)×109/L。  

19. 心脏心肌中存在最多的CK同工酶是(  )。

A.CK-MB

B.CK-BB

C.CK-MM

D.CK-MM和C-MB

正确答案:A

解析:肌酸激酶有四种同功酶形式:肌肉型(MM)、脑型(BB)、杂化型(MB)和线粒体型(MiMi)。MM型主要存在于各种肌肉细胞中,BB型主要存在于脑细胞中,MB型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MiMi型主要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线粒体中。  

20.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可用于估计(  )。

A.红细胞体积异质性

B.血红蛋白浓度

C.血红蛋白量

D.红细胞数

正确答案:A

解析: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是所测红细胞容积人小的变异系数,用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CV)来表示,RDW-CV的正常范围为11.5%~14.5%。RDW可用于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①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疗效观察,缺铁性贫血时RDW增大,是早期缺铁的指症;②用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⑧用于贫血的分类。  

21. 尿液中大圆上皮细胞主要来自(  )。

A.尿道前段

B.前列腺

C.膀胱

D.输尿管

正确答案:C

解析:大圆上皮细胞为表层移行上皮细胞,如果在器官充盈时脱落,则胞体较大,约为白细胞的4~5倍,多呈不规则圆形,核较小,常居中;如在器官收缩时脱落,则胞体较小,约为白细胞的2~3倍,形态较圆。尿液中的大圆上皮细胞主要来自膀胱,膀胱炎时,可见大量大圆上皮细胞成片脱落。  

22. 哪种疾病脑脊氯化物降低最明显?(  )

A.化脓性脑膜炎

B.结核性脑膜炎

C.真菌性脑膜炎

D.病毒性脑膜炎

正确答案:B

解析:正常情况下脑脊液要维持平衡,脑脊液氯化物比血浆高,正常成人脑脊液氯化物为120-130mmol/L。脑脊液中氯化物随血浆氯化物的改变而改变。氯化物减低见于:①细菌或真菌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结核性和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急性期、慢性感染的急性发作期,尤其是结核性脑膜炎最为明显;②细菌性脑膜炎的后期由于脑膜有明显的炎症浸润或粘连,局部有氯化物附着,使脑脊液氯化物降低;③呕吐、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由于血氯减低,使脑脊液氯化物减低。氯化物增高主要见于尿毒症、肾炎、心力衰竭、病毒性脑膜炎等。  

23. 检查到线索细胞,可作为哪种病原体感染的诊断依据?(  )

A.真菌

B.阴道毛滴虫

C.加德纳菌

D.淋球菌

正确答案:C

解析:线索细胞是指阴道脱落的表皮细胞上黏附着加特纳菌或小杆菌等厌氧菌,使正常的上皮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如边缘不整齐、粗糙、透明度不高等,可作为加特纳菌感染的诊断依据。  

24. 正常生育者射精后1小时内精子活力a级+b级应该大于(  )。

A.25%

B.30%

C.40%

D.50%

正确答案:D

解析:精子活力是指精液中呈前进运动精子所占的百分率。一般分为4个等级:①O级(d级)表示精子不能活动,不运动;②l级(c级)表示精子非向前运动,原地运动;③2级(b级)表示精子缓慢或呆滞向前移动,缓慢运动;④3级(a级)表示精子快速直线向前运动,直线运动。正常时,3级(a级)精子≥25%或3级(a级)+2级(b级)≥50%。  

25. 全国临床检验方法学学术会议推荐的HiCN测定法的转化液是(  )。

A.文齐液

B.松源改良液

C.都氏液

D.稀盐酸

正确答案:A

解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测定法:血液在血红蛋白转化液中溶血后,除SHb外各种血红蛋白均可被高铁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Hi再与试剂中CN-结合生成稳定的棕红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HiCN在540nm处有一吸收峰,依据标本的吸光度即可求得血红蛋白的浓度。1983年全国临床检验方法学学术会议推荐采用文齐液作为转化液。  

26. 有关网织红细胞计数中注意事项错误的是(  )。

A.计数时应兼顾血片尾部和两侧

B.用瑞氏染液复染结果偏高

C.染色时间必须充分,一般是37℃~15min

D.血涂片要薄,不使红细胞重叠

正确答案:B

解析:注意事项:①染色时间不能过短,室温低时,可放置37℃温箱或适当延长染色时间,一般是37℃,15min,染液与血液的比例以1:1为宜;②不宜用瑞氏染液复染,瑞氏复染可使网织红细胞计数减低;③选择红细胞分布均匀、网织红细胞着色好的部位计数,由于网织红细胞体积较大,故应兼顾血片边缘和尾部;④血涂片不宜过厚,应厚薄适中,以避免红细胞重叠。  

27. 类毒素的性质(  )。

A.有免疫原性,有毒性

B.无免疫原性,无毒性

C.有免疫原性,无毒性

D.有毒性,无免疫原性

正确答案:C

解析:类毒素是细菌的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而仍保留其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制剂。类毒素毒性消失,但免疫原性不变,故仍然具有刺激人体产生抗毒素,以起到机体从此对某疾病具有自动免疫的作用。广泛地应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  

28. 尿管型基质中含有的主要成分是(  )。

A.α1球蛋白

B.β2微球蛋白

C.核蛋白

D.T-H糖蛋白

正确答案:D

解析:尿管型是尿液中的蛋白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圆柱状结构物,故又称圆柱体。管型形成的基质物为Tamm-Horsfall糖蛋白。T-H糖蛋白是由肾小管髓袢升支及远端小管曲部的上皮细胞合成分泌的糖蛋白,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含有少量的THP,是尿管型基质中含有的主要成分。  

29.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有(  )。

A.电解质、PH值和反应体积、温度

B.温度、PH值和反应体积、抗原抗体比例

C.温度、电解质和反应体积、抗原抗体比例

D.电解质、PH值和温度、抗原抗体比例

正确答案:D

解析:抗原抗体反应影响因素:①抗原和抗体浓度、比例抗原和抗体浓度,比例对抗原抗体反应影响最大,是决定性因素;②电解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后亲水性减弱,分子表面所带的电荷易受电解质影响而失去,致使出现明显的凝集或沉淀现象,试验中常用0.85%的NaCl溶液作为稀释液,以提供适当浓度的电解质;③温度适当的温度可增加抗原与抗体分子碰撞的机会,加速结合物体积的增大,一般在37℃下进行试验;④酸碱度,pH过高或过低都将直接影响抗原或抗体的理化性质。  

30. 对流免疫电泳中,抗体向负极移动的原因是(  )。

A.抗体带正电

B.抗体带负电

C.电渗作用

D.电泳作用

正确答案:C

解析:对流免疫电泳是基于抗原抗体等电点不同,在通电的琼脂凝胶中的泳动不同而设计的。一般抗体(IgG)的等电点为pH5~9,血清蛋白抗原的等电点为pH4~5,在pH8.2~8.6的缓冲溶液中,抗体所带负电荷较少,正电荷较多,而且分子在直流电场中易受溶液中负离子的吸引作用及溶液的电渗作用而向负极移动;在同样条件下,抗原所带正电荷少,负电荷多,分子也较少,电泳迁移快,向正极泳动。若抗原抗体相对应,则在两者相遇于最适比例处形成沉淀,即为对流免疫电泳的阳性结果。  

31. 免疫原性最强的物质是(  )。

A.蛋白质

B.脂质

C.多糖

D.脂多糖

正确答案:A

解析:免疫原性,是指能够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既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也指抗原刺激机体后,机体免疫系统能形成抗体或致敏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大分子蛋白质(分子质量大于10000)可含有大量不同的抗原决定簇,是最强的免疫原,如异种血清蛋白、酶蛋白及细菌毒等:多糖是重要的天然抗原,纯化多糖或糖蛋白、脂蛋白以及糖脂蛋白等复合物中的糖分子部分都具有免疫原性。  

32. 单克隆抗体与多克隆抗体主要区别之一是(  )。

A.高度特异性

B.与抗原结合牢固

C.对热稳定

D.可用固相放射免疫测定

正确答案:A

解析:单克隆抗体:由一个识别一种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同源抗体,具有高度均一、特异性强、效价高、少或无交叉反应性的特点。多克隆抗体:用一种包含多种抗原决定簇的抗原免疫动物,可刺激机体多个B细胞克隆产生针对多种抗原表位的不同抗体,所获得的免疫血清实际上是含有多种抗体的混合物,即多克隆抗体。  

33. 免疫比浊法的基本原则是(  )。

A.抗原过量

B.抗原抗体达到最适比

C.抗体过量

D.抗体特异性强

正确答案:C

解析:免疫比浊法是抗原抗体结合动态测定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当抗原与抗体在特殊稀释系统中反应而且比例合适(一般规定抗体过量)时,形成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在稀释系统中的促聚剂(聚乙二醇等)的作用下,自液相析出,形成微粒,使反应液出现浊度。当抗体浓度固定时,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的量随着检样中抗原量的增加而增加,反应液的浊度也随之增加。通过测定反应液的浊度与一系列标准品对照,即可计算出检样中抗原的含量。  

34. 导致钩状效应的因素是(  )。

A.抗原过量

B.抗原抗体比例适当

C.抗体过量

D.多态性抗原

正确答案:A

解析:钩状效应是指免疫检测中由于抗原、抗体浓度比例不合适而致检测结果呈假阴性的现象。当抗原浓度较低,抗体浓度相对较高时,沉淀反应不明显;当抗原浓度增加到与抗体浓度比例合适时。沉淀反应明显;继续增加抗原浓度时,沉淀反应减弱。抗体浓度过高所致结果称前带现象,抗原浓度过高所致结果称后带现象。统称为带现象。  

35. 下列不属于造血功能障碍所致贫血的是(  )。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C.骨髓病性贫血

D.恶性贫血

正确答案:D

解析:恶性贫血是因胃黏膜萎缩、胃液中缺乏内因子,使维生素B12:吸收出现障碍而发生的巨幼细胞贫血,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  

36. 溶血标本对测定结果最有影响的是(  )。

A.CK

B.LD

C.AST

D.ALP

正确答案:B

解析:溶血标本对部分检验结果的影响:①乳酸脱氢酶(LD)在红细胞中的浓度为红细胞外的160倍左右,即使较小的溶血都会导致结果偏高;②谷草转氨酶(AST)血浆中的AST活性是人红细胞中的1/40,若标本出现溶血时,会导致血清内AST活性的上升;③丙氨酸转氨酶(ALT)细胞中的ALT比血浆中的含量要多7倍左右,溶血后ALT数值上升,主要是由于细胞中ALT的大量释放;④磷酸肌酸激酶(CK)红细胞和几乎所有组织内都存在腺苷酸激醇(AK),对三磷酸肌酸和二磷酸腺苷(ADP)生成肌酸和三磷酸腺苷(ATP)的反应有催化效应,在反应过程中生成的ATP会增加CK活性,进而引起结果偏高。  

37. 反应肾小球过滤功能的最佳指标是(  )。

A.血尿素

B.血尿酸

C.尿肌酐

D.内生肌酐清除率

正确答案:D

解析:肌酐是肌酸的代谢产物,成人体内约含100g,其中98%存在于肌肉。人体血液中肌酐的生成可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在严格控制饮食条件和肌肉活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血浆肌酐的生成量和尿的排出量较恒定,其含量的变化主要受内源性肌酐的影响。肌酐大部分从肾小球滤过,不被肾小管重吸收,排泌量很少。在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浆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内生肌酐清除率试验,能可靠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  

38. 将牛乳加热63℃、30min目的是(  )。

A.灭菌

B.防腐

C.消毒

D.保鲜

正确答案:C

解析:巴氏灭菌法亦称低温消毒法,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一般在60℃~82℃)在规定时间内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国际上通用的巴氏消毒法主要有两种:①将牛奶加热到62℃~65℃,保持30min,采用这一方法,可杀死牛奶中各种生长型致病菌,灭菌效率可达97.3%~99.9%,经消毒后残留的多数是乳酸菌,有益健康;②将牛奶加热到75℃~90℃,保温15~16s,其杀菌时间更短,工作效率更高。灭菌是杀死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死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细菌的繁殖体和芽孢。消毒是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不一定能杀死含芽孢的细菌和非病原微生物,因此本题选择C项。  

39. 外周血液中可查出血丝虫的阶段是(  )。

A.微丝蚴

B.成虫

C.丝状蚴

D.腊肠期蚴

正确答案:A

解析:丝虫是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成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处。雌虫为卵胎生,产出带鞘或不带鞘的微丝蚴,微丝蚴是丝虫病的病原体。大多数寄生于血液中,少数出现于皮内或皮下组织,患者外周血、淋巴管抽出液中可检出微丝蚴。  

40. 细胞涂片中下列何种细胞为诊断结核病的特征性细胞?(  )

A.类上皮细胞

B.淋巴细胞

C.朗格汉斯细胞

D.朗罕氏巨细胞

正确答案:D

解析:朗罕氏巨细胞是结核病中的典型细胞,是多核巨细胞的一种,体积大,胞浆宽,核染色质较疏松,核膜较厚,着紫红色,结核结节的组成成分之一。结核结节是在细胞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上皮样细胞,郎罕巨细胞加上外周局部集聚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的特异性肉芽肿,是结核病的特征性病变,具有诊断意义。  

41. 某患者白细胞计数为12×109/L,作白细胞分类计数时,计数100个白细胞的同时数得有核红细胞数为40个,则患者实际白细胞数为(  )。

A.6.0×109/L

B.6.4×109/L

C.7.2×109/L

D.8.6×109/L

正确答案:D

解析:有核红细胞校正方法校正白细胞计数的计算公式为:白细胞校正数/L=X×100/(100+Y),其中X为未校正前的白细胞数,Y为在分类计数时,计数100个白细胞的同时计数到的有核红细胞数。由题可知,X为12×109/L,Y为40,代入公式即有白细胞校正数=12×109×100/(100+40)≈8.6×109/L。  

42.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不能检出的是(  )。

A.HBeAg

B.HBsAg

C.HBcAg

D.抗-HBe

正确答案:C

解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疾病。乙肝的检查:①肝功能检查,包括胆红素、麝香草酚浊度试验、AST、ALT、A/G、凝血酶原时间、血清蛋白电泳等;②特异血清病原学检查,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BcIgM,有条件可检测HBV-DNA,DNA-p,Pre-S1、Pre-S2等;③肝脏活检(肝穿刺检查);④血糖、尿糖、尿常规等。  

43. 尘细胞属于(  )。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淋巴细胞

D.肺泡巨噬细胞

正确答案:D

解析:吞噬灰尘后的肺泡巨噬细胞称为尘细胞,见于肺泡中隔的组织细胞,通过吞噬作用将随着吸气进入肺泡的各种尘埃粒子纳入细胞体内,尘细胞出肺泡腔以后由于呼吸道的纤毛运动等与黏液共同排出体外。  

44. 鳞状上皮细胞质的成熟程度超过细胞核的成熟程度称为(  )。

A.增生

B.异常角化

C.化生

D.核异质

正确答案:B

解析:异常角化又称不成熟角化或角化不良,是指鳞状上皮细胞细胞质的成熟程度超过细胞核的成熟程度。巴氏染色表现为上皮细胞核尚幼稚,而胞质已出现角蛋白,并染成红色或橘黄色。若出现在中、底层细胞称为早熟角化;若出现在表层角化前细胞,则称为假角化。  

45. CML血象检验中贫血呈何种类型?(  )

A.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B.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C.大细胞性贫血

D.增生不良性贫血

正确答案:A

解析:正色素性正细胞性贫血分为以下几种:①骨髓反应正常的贫血如急性失血后贫血、溶血性贫血等;②骨髓增生不良性贫血如纯红细胞再生障碍等;③骨髓浸润性贫血如肿瘤细胞浸润、骨髓纤维化、遗传性贮存疾病等;④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减少所致的贫血如肾病、肝病、内分泌缺乏、营养不良、慢性疾病等。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约1/3患者血红蛋白<110g/L,贫血多为正常细胞正色素性。  

46.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基本特征是(  )。

A.无Auer小体

B.POX染色呈阳性

C.苏丹黑B染色阳性

D.间歇灭菌法

正确答案:A

解析:Auer小体是白血病细胞中的棒状小体,瑞氏染色呈紫红或红色,由嗜天青颗粒融合而成,含核糖核酸及脂类,过氧化物酶阳性暗影。这种小体出现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等急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不出现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及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ALL的组织化学特征为过氧化酶染色和苏丹黑染色阴性。  

47. 下列灭杀细菌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  )。

A.煮沸法

B.流通蒸汽灭菌法

C.高压蒸汽灭菌法

D.间歇灭菌法

正确答案:C

解析:高压蒸气灭菌,用高温加高压灭菌,不仅可杀死一般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对芽孢、孢子也有杀灭效果,是最可靠、应用最普遍的物理灭菌法,主要用于能耐高温的物品,如培养基、金属器械、玻璃、搪瓷、敷料、橡胶及一些药物的灭菌。  

48. 自动生化分析仪自动清洗进样针是为了(  )。

A.提高分析精密度

B.防止样品交叉污染

C.防止反应液交叉污染

D.提高反应速度

正确答案:B

解析:自动生化分析仪是将生化分析中的取样、加试剂、去干扰物、混合、保温、比色、结果计算、书写报告和清理等步骤的部分或全部由模仿手工操作的仪器来完成,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准确、标准化、微量等特点。自动生化分析仪自动清洗进样针是为了防止带人上次样品,以达到防止交叉污染的目的。  

49. 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常用方法是(  )。

A.密度梯度离心

B.流式细胞术

C.亲和板分离

D.自然沉降

正确答案:A

解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比重与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不同,可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进行分离。密度梯度区带离心法(简称区带离心法),是将样品加在惰性梯度介质中进行离心沉降或沉降平衡,在一定的离心力下把颗粒分配到梯度中某些特定位置上,形成不同区带的分离方法。此法分离效果好,可一次获得较纯颗粒;能分离沉降系数差的颗粒和有一定浮力密度差的颗粒,可用来分离核酸、蛋白质、核糖体亚基及其他成分。  

50. 成人血清钾正常参考值是(  )。

A.3.0~4.5mmol/L

B.3.5~5.0mmol/L

C.4.5~6.0mmol/L

D.3.5~5.5mmol/L

正确答案:D

解析:钾离子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少量存在于细胞外液且浓度恒定。体内的钾离子在细胞内与体液之间相互交换,以保持动态平衡,是维持细胞生理活动的主要阳离子,在保持机体的正常渗透压及酸碱平衡、参与糖及蛋白代谢、保证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正常成人血清钾的浓度为3.5~5.5mmol/L,低于3.5mmol/L为低钾血症;高于5.5mmol/L为高钾血症。  

多项选择题

51. 正常人尿液中可见的细胞有(  )。

A.柱状上皮细胞

B.白细胞

C.鳞状上皮细胞

D.移行上皮细胞

正确答案:B,C,D

解析:正常人尿液中可见的细胞:①红细胞,正常人尿中排出红细胞甚少,24小时尿中排出红细胞数多不超过100万,红细胞为尿沉渣成分中最重要者,成人每4~7个高倍视野可偶见一个红细胞;②白细胞,尿中的白细胞来自血液,健康成人尿中排出白细胞和上皮细胞不超过200万/24小时,因此在正常尿中可偶然见到l~2个白细胞;③上皮细胞,尿中所见上皮细胞由肾小管、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处脱落进入,正常尿中可见少量扁平鳞状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有多种形态,正常时少见。  

52. 抗原抗体的结合力包括(  )。

A.静电引力

B.范德华引力

C.氢键

D.疏水作用力

正确答案:A,B,C,D

解析:有四种分子间引力参与并促进抗原抗体间的特异性结合:①电荷引力(库伦引力或静电引力)是抗原抗体分子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和羧基基团之间相互吸引的力,这种引力和两电荷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两个电荷越接近,静电引力越强;②范德华引力是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互相接近时发生的一种吸引力,由于抗原与抗体两个不同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之间相互作用,使得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而产生吸引力,促使抗原抗体相互结合;③氢键结合力,氢键是由分子中的氢原子和电负性大的原子如氮、氧等相互吸引而形成的;④疏水作用力抗原抗体分子侧链上的非极性氨基酸在水溶液中与水分子间不形成氢键,从而促进抗原与抗体间的相互吸引而结合。  

53. 目前作为心肌损伤确诊标志物的是(  )。

A.CTnI

B.CK

C.Mb

D.CTnT

正确答案:A,D

解析:心肌肌钙蛋白是心肌肌肉收缩的调节蛋白,由三种不同基因的亚基组成: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钙蛋白C(TnC)。cTnI和cTnT两种亚型因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发病后持续时间长,是目前诊断心肌损伤较好的确诊标志物。  

54. 关于大肠杆菌的特性,正确的是(  )。

A.条件致病菌

B.不分解乳糖

C.可引起婴儿腹泻

D.可引起出血性肠炎

正确答案:A,C,D

解析:大肠杆菌是革兰阴性短杆菌,周生鞭毛,能运动,无芽孢。能发酵多种糖类(如乳糖、葡萄糖等)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致病性大肠杆菌分为6类: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黏附性大肠杆菌和弥散黏附性大肠杆菌。  

55. 在同一张血涂片经过瑞特染色后,哪些物质易与碱性染料美蓝结合染色呈蓝色?(  )

A.中性粒细胞的胞质

B.嗜酸性颗粒

C.嗜碱性颗粒

D.淋巴细胞胞质

正确答案:C,D

解析:瑞特染料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组成有复合染料。细胞被染色后,在同一血片上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色彩,例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粉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和淋巴细胞胞浆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紫蓝色,称为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淡紫色,称为中性物质。  

56. 鳞状上皮被覆的器官是(  )。

A.支气管

B.阴道

C.喉部

D.子宫颈外口

正确答案:A,B,C,D

解析:鳞状上皮细胞是上皮细胞组织的一种,分布在身体表面和体内各种管腔壁的表面,通常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的功能。鳞状上皮细胞分为基底层细胞、中层细胞和表层细胞。鳞状上皮细胞被覆于全身皮肤、口腔、喉部、鼻咽的一部分、食管、阴道的全部以及子宫颈。  

57. 关于血沉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沉过程分为三期

B.首先是快速沉降期

C.第二期是缗钱状红细胞形成期

D.第三期是细胞堆集期

正确答案:B,C

解析: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ESR)是指离体抗凝血静置后,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沉降的速度。血沉过程可分为三期:①一期即缗钱状红细胞形成期,一般经过数分钟至十分钟;②二期即快速沉降期,形成缗钱状红细胞以等速下降,约40分钟;③三期即细胞堆积期。此时红细胞堆积在试管底部。  

58. 关于显微镜法白细胞计数操作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采用末梢血时注意不要过度挤压

B.计数池内各大方格内的细胞数相差不超过15%

C.白细胞数量过少时,可扩大计数区域

D.充池后,即可进行计数

正确答案:B,D

解析:白细胞计数的注意事项:①采血时不能用力挤压,针刺深度必须适当;②计数时,各大方格间细胞数相差不超过10%,如相差过大,说明充池不均匀,应重新充池;③充池后静置2~3分钟计数:④白细胞数太低(一般低于3×109/L)时可增加计数范围或缩小稀释倍数,白细胞数太高(高于15×109/L)可适当增加稀释倍数。  

59. 鉴别再生障碍性贫血与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检查是(  )。

A.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B.骨髓检查

C.血片中发现幼稚细胞

D.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正确答案:A,B,C

解析:再生障碍性贫血与急性白血病的鉴别: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尤以中性粒细胞减少明显,同时伴有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明显减少,急性白血病白细胞计数增高;②骨髓检查,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象呈现三系细胞减少,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明显;③幼稚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外周血涂片中不会出现幼稚细胞,急性白血病时外周血涂片中有原始、幼稚细胞。  

60.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特点有(  )。

A.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数下降

B.红细胞成缗钱状排列

C.白细胞、血小板数量正常或减少

D.骨髓瘤细胞>15%

正确答案:A,B,C

解析:多发性骨髓瘤的实验室检查:①生化常规检查血清异常球蛋白增多,而白蛋白正常或减少,尿凝溶蛋白(又称尿本周氏蛋白)半数阳性;②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计数降低,贫血多呈正细胞正色素性,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偏低,外周血涂片红细胞重叠排列呈缗钱状;③骨髓检查浆细胞数目异常增多>10%,为形态异常的原始或幼稚浆细胞。  

61. 内毒素的特点有(  )。

A.为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

B.菌体裂解后释放出来

C.耐热性强

D.抗原性强,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正确答案:A,B,C

解析: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的菌体中存在的毒性物质的总称,是多种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由菌体裂解后释出的毒素,其化学成分为脂多糖,毒性成分主要为类脂质A。内毒素耐热而稳定,抗原性弱,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但无中和作用,形成抗毒素,经甲醛处理不能成为类毒素。  

62. 可采用哪些方法克服试剂不稳定引起的误差?(  )

A.双波长法

B.单试法

C.双试剂单波长一点法

D.双试剂两点法

正确答案:C,D

解析:双试剂准确性较高,消除了样品的内源性干扰,在终点法测试中,能消除样品空白(脂浊、溶血、黄疸等干扰物质)、比色杯等因素的影响,提高了测定的准确性,并且试剂1(R1)、试剂2(R2)分开保存,提高了试剂的稳定性。  

63. 检测肿瘤标志物的常用方法有(  )。

A.ELISA法

B.RIA法

C.化学发光法

D.连续监测法

正确答案:A,B,C

解析:肿瘤标志物是指在肿瘤的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本身所产生的或者是由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反应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包括蛋白质、激素、酶(同工酶)、多胺等。常用的检测方法有放射免疫测定法、酶联免疫测定法和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等。  

. 下列哪些特性是胶体金具有的(  )。

A.胶体性质

B.呈色性质

C.发光特性

D.光吸收性

正确答案:A,B,D

解析:胶体金的特性:①胶体性质,胶体金颗粒稳定地、均匀地、呈单一分散状态悬浮在液体中,成为胶体金溶液,因而具有胶体的多种特性,特别是对电解质的敏感性;②呈色性,微小颗粒胶体呈红色,不同大小的胶体呈色有一定的差别,最小的胶体金(2~5nm)是橙黄色的,中等大小的胶体金(10~20nm)是酒红色的。较大颗粒的胶体金(30~80nm)则是紫红色的;⑧光吸收性,胶体金在可见光范围内有一单一光吸收峰,这个光吸收峰的波长(λmax)在510~550nm范围内,随胶体金颗粒大小而变化。  

65. 在标本的采集与送检中应遵守的原则是(  )。

A.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

B.采取局部病变标本时应先严格消毒

C.尽可能采集病变明显处的标本

D.标本采集后贴好标签、立即送检

正确答案:A,C,D

解析:标本采集与送检的原则:①采集标本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细菌污染;②根据患者病期不同,采集不同部位标本;③采集标本应在使用抗菌素之前(否则应在分离培养时加入药物拮抗剂),在采集时不可用消毒剂(必要时可用生理盐水冲洗,擦干后采集);④尽可能采集病变明显部位的标本;⑤标本必须新鲜,采集后及早送检;⑥送检过程中多数菌需冷藏送运,少数不耐寒细菌需保温,粪便标本常置于甘油缓冲盐水保存液中。  

简答题

66. 简述骨髓涂片的检查步骤。

正确答案:骨髓涂片检查步骤:1、低倍镜①观察取材、涂片、染色等;②判断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低倍镜下选择细胞分布均匀部位观察骨髓片有核细胞增生情况,根据骨髓片中有核细胞的密度或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的比例来估计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③观察全片巨核细胞的数量;④观察骨髓片边缘和尾部有无体积较大或成堆的特殊病理细胞;2、油镜分类计数200或500个有核细胞(不包括型细胞和破碎细胞),按各细胞的种类、发育阶段分别记录,并计算出百分比,同时仔细观察各系、各阶段细胞的形态是否正常。  

67. 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有哪些?

正确答案: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①中毒颗粒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②空泡常为多个,偶可为单个,大小不等,可在核中出现,是细胞脂肪变性的结果;③Dohle体中性粒细胞因毒性变而保留的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界限不清,是核与胞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④退行性变常见的有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  

68. 简述糖尿病诊断标准。

正确答案:糖尿病诊断标准:①有糖尿病症状,任何时间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11.1mmol/L(200mg/dl);②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7.0mmol/L(126mg/dl);③糖耐量实验(OGTT)口服75g葡萄糖后2小时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11.1mmol/L。此三项标准,只要有一项达到标准,并在随后一天的任一项重复检查中符合标准者,即可确诊为糖尿病。  

69. 简述对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验的一般程序。

正确答案:标本微生物学检验的一般程序:1、送检样品的处理①样品的接收,需检查样品数量、包装、温度、采样记录等;②样品登记,注明柜号、品名、客户、采样时间、采样人、追踪编号(半成品)等;2、检验前准备工作,准备检验项目用的所有药品试剂,并放人传递窗;在第一缓冲间内更换专用工作服,并戴口罩、内帽、鞋套;3、样品检验①取样时对样品袋口用75%酒精喷洒消毒,用无菌器具(镊子、剪刀、小勺)进行取样;②做样,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霉菌/酵母菌的具体检验根据检验规程操作;③培养,操作完成后,放进适宜温度的培养箱内培养适当的时间;4、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文档

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医学检验专业知识)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

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医学检验专业知识)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单项选择题2.多项选择题3.简答题单项选择题1.当每升尿液内血液含量超过多少毫升时为肉眼血尿?()A.0.5毫升B.1毫升C.2毫升D.3毫升正确答案:B解析:血尿是指尿液中红细胞异常增多,即离心沉淀尿中每高倍镜视野≥3个红细胞,或非离心尿液超过1个或1小时尿红细胞计数超过10万,或12小时尿沉渣计数超过50万,称为血尿,是常见的泌尿系统症状。轻者仅镜下发现红细胞增多,称为镜下血尿;重者外观呈洗肉水样或含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