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狂想曲》这首乐曲,易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在森林音乐会的组织过程中,打破了以往呆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将自主设计配器、律动、小组讨论等环节有机的融合于教学中,对音乐进行诠释。根据个性化需求创设宽松的小组探讨氛围,引发孩子讨论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创造表现的机会。
一、活动目标
1.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根据图谱拍出相应的节奏型,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特点。
2.尝试小组合作,探索配器方案,并会分声部进行轮奏、合奏。
3.能积极愉快地和同伴合作商量讨论配器的方法,体验演奏的快乐。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
会分声部进行轮奏、合奏。
2.活动难点
尝试小组合作,探索配器的方法,尝试即兴演奏。
三、活动准备
1.森林狂想曲音乐、指挥棒、乐器(铃鼓,双响筒、碰铃)、教学图谱。
2.在椅子四周提供探讨配器时的桌子、乐器、图谱。
四、活动过程
(一)欣赏乐曲,感受节奏
图片导入,引出主题
1.用眼睛看一看美丽的大自然,你看到的大自然都又什么呢?
山川河流,大树森林,各种可爱的动物.....
(二)欣赏《森林狂想曲》
1.闭着眼睛听一听大自然的声音,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鸟叫,蛙叫,流水......
2.如果是在举行森林音乐会,仔细听听到底都有谁来参加呢?
猴子,青蛙,小兔子,大象.....
(三)《森林狂想曲》音乐背景
《森林狂想曲》是全世界第一首大自然音乐。创作者深入山林实地录音,共收集鸟类蛙类、蝉类、虫类、猕猴、飞鼠、溪流…等近100种自然声音。流水、雀鸟之声,能镇静人的情绪,松弛我们的身心,给人一种返回大自然的感觉;海浪、流水、鸟鸣,风吹过树叶,雨打在屋顶,大自然的原始采样加上改编的著名乐曲合成了天籁之音。
(四)认识打击乐器并会正确使用
分3组发放乐器,每组一种乐器,提醒正确使用打击乐器
(五)欣赏《森林狂想曲》打击乐
1.观察视频中的乐器是怎样击打除出声音的?
撞击,敲打,摇动....
2.试一试用手中的打击乐器跟着音乐一起来击打节奏吧!
(六)用三种打击乐器分组进行节奏练习
A组:双响筒(红色)
B组:碰铃(绿色)
C组:铃鼓(篮色)
(七)节奏练习
A组双响筒:A A A A AA
B组 碰 铃: B B B B BB
C组 铃 鼓: C C C C CC
(八)受到污染的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应该怎么做?
让天更蓝,让水更清,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
保护自生环境,做地球妈妈的好孩子;保护绿化,爱护公物。
我们的地球需要每个人的保护,地球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要爱护她。陆地、天空、大海,我们都要保护。
(九)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制作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打击乐器
1.塑料水瓶+各种豆子=沙锤
2.各种罐子+气球=小鼓
五、感受快乐,结束活动
可用自制的打击乐器合上音乐演奏。即兴发挥,快乐的结束本节课。
六、课后反思
当孩子们聆听那潺潺流水、雀鸟、蛙声、虫鸣等大自然的声音时,我感到了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其次,乐曲中欢快的主旋律、鲜明的形象,清晰的结构是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的,曲中变换的旋律又给予了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在充分感受乐曲的基础上获得情绪体验,引起联想和想象,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和肢体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欣赏时,我引导学生只要不影响同伴,可以尝试利用打击乐,随着旋律释放表演激情,欢快的乐曲加上有趣的情节,学生想象着自己是小动物,用创造性的击打动作非常投入地表演。这种学生喜欢的欣赏方式耳濡目染的熏陶,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学生身心带进音乐的殿堂,群情激动,在孩子意犹未尽中结束整个活动。但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没有很好地捕捉孩子话语中一些有价值的信息给予积极恰当地回应;个别环节当孩子出现困难时,我有些急躁,没有及时的设计一些层次性的问题作为铺垫。总之,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样睿智地促进师生良性的互动,是我今后教学中不懈努力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