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中标红处的主要数字及内容均依工程具体情况而定)
2.6.2 控制生态破坏、生态恢复和防治污染目标
⑴.控制生态破坏目标
优化施工布置,控制施工占地,减少对工程地区现有土地的占压和破坏,加强施工管理,优化施工工艺,减轻工程活动对当地动植物造成的不利影响,维护工程及周边区域的生态完整性;
⑵.生态恢复目标
采用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达到生态恢复的目的:重视开挖边坡及渣场防护,通过维护弃渣边坡和种植草植被措施,使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到80%以上。XXX水电站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见表9-3。
XXX水电站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一览表
表9-3
| 序号 | 防治指标 | 建设期 | 试运行期 |
| 1 | 扰动土地整治率(%) | 90 | |
| 2 | 水土流失治理度(%) | 80 | |
| 3 | 土壤流失控制比 | ≥1 | ≥1 |
| 4 | 拦渣率(%) | 85 | 90 |
| 5 | 林草植被恢复率(%) | 90 | |
| 6 | 林草覆盖率(%) | 15 |
①.防治水污染目标
要维持项目区河段水体Ⅳ类水域功能标准,污水排放应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78-1996)中污染物允许排放浓度中的二级标准。
②.防治大气污染目标
采用先进施工手段和一些可行的防扬尘措施(如施工道路洒水降尘等),使施工期扬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新建无组织排放标准要求。
③.防治噪声污染目标
合理安排施工方式和施工运输时间,降施工区噪声控制在《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标准允许值以下。
④.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目标
施工中开挖产生的弃渣应尽量做到回用,渣场要做好防洪河防流失处理。生活垃圾应及时集中收集、分选、清运,运至就近渣场进行卫生填埋处理。工程运行中大坝拦挡的上游漂浮物,应及时打捞清理。
1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1 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
1.1.1对地表水质的影响
施工期废污水主要来源于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两大部分。生产废水主要为砂砾料的冲洗废水,大坝基础开挖时的基坑排水,混凝土拌合机的冲洗废水。生产废水进入河流后会增加水的浊度和碱度,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民工营地,但排放量较少。
(1)混凝土骨料加工系统废水
砂石料冲洗水:平均冲洗10.0m3砂石料产生废水1.20 m3,本工程需用砂石料63738m3,总产生冲洗废水m3。
混泥土养护碱性水:养护1.0m3混凝土产生碱性废水0.35kg,本工程总混凝土量为37038m3,总产生养护碱性废水t。
砂石料加工系统冲洗用水比较少,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ss),其浓度约为5000mg/L,此部分废水具有水量小、浓度高,间隙性集中排放的特点,其浓度远远超过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78—1996)的二级标准,需采取简单沉淀处理后排放。
(2)基坑排水
基坑排水分为初期排水和经常性排水两种。废水主要产生于基础开挖中的渗水和降水,基坑废水中悬浮物浓度约为2000mg/l,超过了二级排放标准,需简单沉降处理后排放。
(3)含油废水
工程施工期间汽车、机械等冲洗水含油,若直接排放,在水体表面会形成一层油膜,对水体含氧和河水水质造成一定影响,需设隔离油池进行分化处理后排放。
(4)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来源于施工期施工人员的生活废水,按高峰期人数180人、日用水量60L/d人、排放系数0.8计算,污水日排放量为8.6吨,需处理达标后排放或用于绿化用水。
1.1.2 对环境空气的影响(是否需要爆破依工程而定)
工程施工期间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基础及料场的开挖、材料运输堆放、混凝土加工等施工产生的扬尘、地面爆破产生的粉尘及施工机械排放的CO、CO2、氦氧化物的尾气等。
粉尘主要来源于开挖、筛分、转运及拌合等施工过程中,属间歇性,暂时性的无组织非点源排放,由于施工期机械台班少而分散,对施工区周围大气环境质量影响不大。
本工程爆破作业主要是施工临时工程基础岩石的开挖,开挖总方量为605m3,炸药用量0.15吨,爆破工程量不大。其它建筑物基础岩石开挖总方量虽然较大,为5.08万m3,但基础岩性均以泥岩为主,无须采取爆破措施。由于工程区距XXX村和红古村比较近,最近距离仅100m左右,爆破产生的粉尘及co、NOx、c2h2等有害气体对周围村民有一定影响,但由于爆破污染物属于间歇性排放,而且周围比较空广,对大气造成的污染不大。
由于工程小施工机械用量不大,其尾气排放量有限,不足于显著影响当地大气环境质量。
1.1.3 对声环境的影响
工程区噪声来源主要有:爆破产生的噪声,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和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等。由于爆破工程比较少,爆破次数有限,对区域内声环境影响不大。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的噪声对当地村民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工程施工期间,为减少噪声对两岸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务必要采取措施降低噪声。
1.1.4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工程施工期对陆生生态的破坏主要源于施工占压、开挖、剥离和堆积活动以及施工道路的建设均会使原有的地貌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XXX水电站工程永久占地共计831.7亩,其中,空闲地115.4亩、水域707.1亩(其中原水域506亩)、果园地9.2亩。工程总临时占地99.15亩,其中占用空闲地70.55亩,占用果园地28.60亩。
占地多为空闲地和水域,因此工程的剥离、扰动、施工及永久道路的进占不足于影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采取措施后使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由于受施工人群活动影响,施工期间水、气、声环境的改变,地表扰动对动物的栖息环境造成干扰。但项目区附近仅有兔、鼠类动物及麻雀等鸟类,没有国家级保护动物,且附近与施工期区域相似的生存环境易于寻找,受到惊扰的动物可在临近区域重新找到合适的生存环境,工程施工对陆生动物群的组成及数量不会造成影响。
1.1.5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根据工程施工特点,施工期造成的水土流失原因主要有:闸坝、厂房的基础开挖、右岸护堤的基础开挖、施工道路的修建、民工临时营地及生活区的建设、当地材料的开采及运输,弃渣等。在这些项目的活动和项目建设过程中,必将扰动地表,导致地表原状土壤结构和植被的破坏,使保土能力降低,水土保持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增加。
1.1.6 固体废弃物造成的影响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生产弃渣及生活垃圾。其中生产弃渣主要来自拦河闸坝、厂房及尾水渠、上游库区护堤等的基础开挖,总开挖量为11.26万m3,施工围堰、护堤及枢纽区墙后回填共利用10.85万m3,实际弃渣方量0.41万m3。弃渣沿右岸尾水渠边墙堆放成堤,并可用于右岸进入库区公路的加高等。
电站施工期平均每天上工人数115人,每天每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0.50kg计算,则每天生活垃圾的排放量为0.06t,工期按两年计算,总排放量为43.8t。生活垃圾应集中堆放,并定期拉运至XXX垃圾场进行无公害卫生填埋处理,杜绝病菌滋生渠道,保护人群健康。
1.1.7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XXX水电站属Ⅳ等小㈠型工程,工程建设中所需物资和劳力和今后的运行管理将推动当地工业的发展和增加就业渠道,工程施工中需技普工总劳力180376工日,可动用当地剩余劳动力,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施工人员消费需求的增加,将促进当地农业,餐饮业和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对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工程建设期间本地及外来施工人员较多且相对集中,高峰施工人员数高达180人,居住及卫生条件较差,再加劳动强度较大,人员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生各种疾病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对当地居民及施工人员本身会产生不利影响。
1.1.8其他影响
项目建成后,由于河流水位的抬高,淹没XXX村抽水泵房一座。泵房位于引水渠组上游70m处,主要用于农灌及林灌,本阶段考虑在工程开工前对该泵房予以搬迁补偿。
1.2 运行期水环境影响预测
1.2.1 对水文情势的影响
水库蓄水后,水面面积加大,水深明显增加,库内水流流速明显减缓,由急流变成缓流。由于电站为河床式,按照自然流量发电因此坝后水流的时空分布不会改变。
1.2.2 对水质的影响
根据工程河段污染源现状调查,本工程河段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域标准。结合区域内没有污染性企业,近期也不会发展大规模的污染性企业,因此近期内污染源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为防止蓄水对水库水质产生影响,在水库蓄水前,将对淹没区进行库底清理,因此不存在大量植物在库内腐烂而导致水质恶化的可能。水库运行初期,由于淹没土壤中含有的部分富营养物质及少量库内枯枝落叶等有机物会对水质有一定的影响。
1.2.3 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XXX电站的水库为谷盆式水库,水库库容不大。湟水河民和站实测多年平均含沙量10.6Kg/m3,泥沙含量很大,根据水文分析成果,坝址断面多年平均悬移输沙量为1958万吨,推移质输送490万吨,年输沙总量2448万吨。工程虽有冲沙设施,但淤积年限很短。
库区两岸为湟水河Ⅰ、Ⅱ及阶地,除库右岸的前段和库左岸的后段自然地形较陡处,其余地段地形比较平缓。高陡的地段由于为白垩系的泥岩地层,在库水的长期侵蚀下会产生少量的坍岸,但规模不大,形成坍岸的时间较长。对水库运行不会有大的影响。
水库蓄水后,由于水位的升高库区附近的地下水位会有小幅抬升,但由于两岸沙砾石地层出露高程较高,毛细管上升作用不明显,因此浸没影响比较小。为了防止浸没的影响,拟在水库的后段的右岸,做混凝土防渗墙围护,防渗墙顶高于正常蓄水位,防渗墙底嵌入不透水的泥岩地层内,并且墙后设直径为0.40m的排水管排水,以防止库水对右岸局段农地的浸没影响。
1.2.4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⑴ 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水库表面积46.25km2,由于水面面积的增加,蒸发量加大,库区周围将形成湿度较高的中心,湿度随离库岸距离的增加而减少。据经验分析,一般年平均湿度增加2%,冬春增加幅较小,夏秋增加幅度较大。水库建成后,库区周围温度会略有改变,年气温约增加0.15c,冬季气温略有增加,而夏季气温略有减少。气温和湿度的增加有利于库区周边喜温室植物的生长,但湿度、温度的轻微变化不会改变降水因子。
⑵ 对生物的影响
工程区位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内,植被较发育,电站运行后,由于库水位低,对两岸农田和果园影响较小,对渗漏较大的库区右岸修建防护堤工程,也起到大大减少库区淹没及浸没范围,因此电站运行后对周围植被资源的影响较轻微。
⑶ 对景观生态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该工程对景观生态体系稳定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工程建设区、水库影响区。水库蓄水后,淹没区原有生态体系变为水域,对区内景观异质性无实质影响。
就整个平价区域而言,工程施工、水库淹没对景观生态体系的质量没有重大影响,在采取植被恢复、水土流失防治等生态保护措施后,生态影响可有效减少,景观生态体系的稳定性仍将保持现有水平。
1.2.5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XXX水电站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发电,XXX水电站装机容量1.20万KW,多年平均发电量4792万度,年利用小时数3993h。电站的建设,不仅可解决地区供用电的矛盾,满足地区的用电要求,推动和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税收和扩大就业,而且对合理开发水利资源,促进社会团结和谐,净化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2.1 施工期水环境保护措施
XXX水电站由于工程规模小,施工期产生的生产、生活污水量不大,该工程的污水排放量在1000-5000m2/d,生产废水主要污染物为SS,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为BOD5,属非持久性污染物,简单污水水质程度。XXX水电站水域功能为Ⅳ类,水环境评价等级确定为三级。根据污染源分析结果,本工程砂石料加工系统废水主要污染物为SS,具有耗水量大,SS浓度高的特点类。这部分废水采用自然沉淀后清夜排放。砼加工系统的转筒和料罐的冲洗废水含有较高的悬浮物,PH较高这部分废水用量少,收集沉淀后用于砼的养护。机械修理时的油污废水,石油类浊度较高,可达50mg/L,采用沉淀加二级生化处理后达标排放。本工程规模较小,民工营地的生活污水可收集后作为作物肥料。
2.2环境空气保护措施
2.2.1 保护目标
消减施工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阻碍污染物扩散,改善施工现场工作条件,保护施工生活区及环境敏感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要求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TSP控制目标为0.3mg/m3。
2.2.2 保护措施
⑴ 开挖粉尘的消减与控制
在开挖高度集中的坝和厂区处,配置洒水车,非雨日每日洒水降尘,加速粉尘沉降,缩小粉尘影响时间与范围。
⑵ 燃油废气的消减与控制
施工期间,往来车辆多为燃柴油的大型运输车辆,尾气排放量与污染物含量相对较高,为保证尾气达标排放,对运输车辆安装尾气净化器。路面长期进行养护、维修、清扫,保持道路清洁、运行状态良好。
⑶ 敏感点防护措施
受工程大气污染影响的对象主要为施工人员,应采取加强个人防护的方式对施工人员加以保护,如佩戴防尘口罩等。
2.3 声环境保护措施
2.3.1 保护目标
噪声为瞬时性影响,声波能量在时间上不具累积性,故声环境保护以保证敏感区域声环境质量满足环境功能要求为控制目标,昼、夜噪声控制标准分别为55分贝和45分贝。
2.3.2 保护措施
⑴ 噪声源控制
① 选用低噪声设备和工艺,降低源强;
② 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减少运行噪声;
③ 砂石筛分系统采用橡胶筛网、塑料钢板以降低噪声;
④ 夜间施工车辆在施工营地路段需减速行驶,禁止鸣号,设标志牌注明时速小于20km,禁止鸣号。
⑵ 传播途径控制
破碎机、制砂机、筛分楼、拌和机、空压机、制冷压缩机等车间尽可能用多孔吸声材料建立隔声屏障、隔声罩和隔声间。
⑶ 敏感点防护措施
工程施工噪声主要受影响对象为施工人员和两岸居民,可采取配备、使用耳塞、耳罩等个人防护措施进行保护。
2.4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⑴ 水生生态保护措施
电站所在湟水河由于河流梯级电站的开发,造成水体阻隔,同时由于该河流为Ⅳ类水域,鱼的种类和数量都较以前大大减少。经现场调查,近几年该河流鱼类已罕见,所欲,不在提出环保措施。
⑵ 陆生生态的保护措施
工程区位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内,主要以种植小麦、豆类、油菜、洋芋等农作物为主,还有杏、桃、梨、苹果等经济林木,农事活动频繁。
劳动力进点以后,加强施工管理与宣传教育,施工人员不得滥摘、滥砍、滥伐果树,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2.5其它环境保护措施
2.5.1 人群健康保护措施
⑴ 卫生防疫措施
① 工人员进场前的卫生防疫
对准备进入施工区的施工人员进行卫生检疫,以了解施工人员的健康和带菌情况,及时发现和控制带菌者,防止在施工人群中造成相互传染和流行。
② 施工人员定期健康检查
工程开工后,施工人员劳动强度较大且体质各不相同,可能会有新感染病例出现。施工期间定期对施工人群进行体检,有利于掌握不同施工期劳动力的健康状况,及时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蔓延,保证工程正常进行。
⑵ 环境卫生管理
①.在施工生活区每年定期灭杀蚊虫、苍蝇、老鼠和蟑螂等有害动物。
② 做好施工区生活用水规划,选择清洁水源,定期对饮用水水源进行检测,保证饮用水符合饮用水标准。
③ 加强工区内食堂、餐馆的卫生管理,每季度进行一次卫生检查,取得卫生许可证的人员方可从事餐饮工作。
④ 加强生活垃圾清理,设置垃圾桶,定期清运。
⑶ 疫情监控和应急措施
各施工单位应明确卫生防疫责任人,按当地卫生部门制定的疫情管理制度及报送制度进行管理,并接受当地卫生部门的监督。
施工期设立疫情监控站,随时备用痢疾、肝炎等常见传染病的处理药品和器材。一但发现疫情,立即对传染源采取治疗、隔离、观察等措施,对易感人群采取预防措施。
2.5.2 施工期生活垃圾处理措施
为了预防生活垃圾对土壤、水体环境、景观和人体健康的危害,预防垃圾随意向河道倾倒,生活垃圾要实行袋装化,定点集中堆放、专人外运,垃圾处理方式采用填埋式无害化处理方式。
2.5.3 对川隆公路交通干扰影响的减缓措施
为避免工程建设对川隆公路交通的影响,减缓措施如下:
⑴ 电站施工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施工车辆的进出路线,减小工程施工对青茫公路的干扰。同时尽量文明施工,施工临时构筑物尽可能的布置整齐,保持整洁。
⑵ 将施工期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纳入施工监理工作的条款内,要求施工队伍文明施工,及时清除散落在路面的弃土、掉块、修复破损路面,以保障该路段的畅通。
3 环境管理与监测
3.1 环境管理
⑴ 施工期环境管理
施工期现场的环境管理,主要包括施工期污废水处理、防尘降噪、生态保护、施工人员的劳动保护、卫生防疫,以及施工期环境卫生管理等内容,均应纳入工程招投标内容。
⑵ 运行期环境管理
运行期应做好水电站管理人员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电站机组检修废水的处理,以及环境卫生的管理等。
⑶ 竣工验收
工程竣工验收前,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工程竣工验收环境调查报告》,对整个工程在施工期间的环保措施落实情况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回顾评价和分析,确保工程运行期环保措施的落实。
3.2 环境监测
根据工程污染源分析,本工程环境监测主要为水质、大气、噪声及卫生防疫等内容,包括施工期和运行期。
⑴ 水质监测
按照《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规定方法执行。监测项目、监测周期、监测时段及频率见表9-4。
表9-4 施工期水质监测技术要求表
| 序号 | 监测要素 | 监测项目 | 监测点位 | 监测频率及时间 | |
| 施工期 | 1 | 地表水 | 水温、SS、pH、COD、BOD5、粪大肠菌群等 | 库中、坝前、坝的下游 | 每季度定期一次,根据需要不定期抽查 |
| 2 | 生产废水 | SS、pH、废水流量 | 砂石加工系统废水排放口 | 选砂石加工系统正常生产年每月监测1次 | |
| 运行期 | 1 | 地表水 | 水温、SS、pH、COD、BOD5、粪大肠菌群等 | 库中、坝前、坝的下游 | 每季度定期一次,根据需要不定期抽查 |
工程区位于XXX村和XXX之间,二岸居民比较多,施工机械、车辆以及施工活动对居民影响较大。但是噪声仅限于施工工期,评价工作等级按《环境噪声影响评价工作等级》(HJ/T2.1—1995)的有关规定,仅作一般性评价。噪声监测测点布设,根据工程特点,选择坝区及料场二个监测点。
监测频率:每季质量监测一次,并根据现场具体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检。
⑶ 粉类检测
粉尘类监测点和频率可与噪声监测相同,或由监理工程师根据现场情况确定。
⑷ 卫生防疫监测
监测范围包括施工人员体检、食品卫生抽检、施工区蚊蝇及鼠密度监测等。
监测频率:对施工人员一年定时体检,食品卫生进行不定期抽检,鼠密度适时监测,蚊蝇密度宜在蚊蝇活动频繁的旺季加强监测,并采取灭鼠,灭蚊蝇措施。
4 环境保护投资估算
4.1 编制依据
⑴.建筑工程:采用水利厅2010年颁发的《青海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安装工程采用水利部1992年颁发的《水利水电设备安装工程预算定额》。
⑵.施工机械台班费:采用青海省水利厅2010年颁发的《青海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机械台班费定额》计算。
⑶.关于规范环境影响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计委、环境保护总局计价格(2002)125号。
⑷.关于发布环保系统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及标准的通知,青价费字(93)第005号。
⑸.环境保护工程设计及工程量计算。
4.2 环保费用估算
按照上述原则计算,本工程环境保护总投资46.09万元,其中,环境保护措施36万元,环境保护费用10.09万元。各分项投资估算详见表9-5。
5 评价结论和建议
5.1 评价结论
XXX水电站位于黄河一级支流湟水河的下游河段上,是介于上西川水电站和新庄水电站之间的一个梯级,工程区环境质量良好。根据对工程施工活动、运行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工程建设将对民和县带来的发电效益、社会效益显著。但同时,工程施工活动及运行也将对评价区域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三废”的排放,淹没占地对当地土地的扰动、破坏等。在对主要环境问题进行重点分析的基础上,环评通过对生产废水采取沉淀处理、生活污水采用成套污水处理、生活垃圾统一处理、粉尘采用洒水降尘、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劳动保护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不利影响予以减缓。
综上所述,从环境影响初步评价结果来看,无制约工程建设的重大环境问题。水电站的兴建,其有利影响显著,不利影响可通过一定的环保措施,得到有效减免,故从环境影响角度分析,该电站的兴建是可行的。
5.2 建议
(1)为保护工程地区生态环境,建议建设和管理部门在工程建设期和运行期加强对工程施工活动及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杜绝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发生。
(2)建议利用本工程建设期和运行期环境监测等工作,积累流域环境本底基础资料和工程建设的环境影响资料,推动流域生态环境监督、保护工作的开展。
(3)下阶段应尽快委托相关单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9-5 环评保护投资估算表
单位:万元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金额 | 备注 |
| 一 | 环保措施部分 | 36.00 | |
| 1 | 水环境保护费用 | 15.00 | |
| 2 | 环境空气保护费用 | 7.50 | |
| 3 | 生活垃圾处理费用 | 2.25 | |
| 4 | 人群健康保护费用 | 3.75 | |
| 5 | 5.环境监测工程费用 | 7.50 | |
| 二 | 费用 | 10.09 | |
| (一) | 工程建设管理费用 | 2.79 | |
| 1 | 建设管理费用 | 0.81 | 按环境保护措施费用的2.25%计 |
| 2 | 环境监理费用 | 1.00 | 类比同类工程计列 |
| 3 | 咨询服务费用 | 0.80 | 按环境保护措施费用的2%计 |
| 4 | 项目技术经济评估审查费用 | 0.18 | 按环境保护措施费用的2%计 |
| (二) | 科研勘察设计费用 | 7.00 | |
| 1 | 科研及特殊专项费用 | 1.00 | 按环境保护措施费用的5%计 |
| 2 | 环境影响评价费 | 3.00 | 按有关收费标准计列 |
| 3 | 环境保护勘察设计费 | 2.00 | 按有关费率取值并考虑实际工作量估列 |
| 4 | 竣工验收调查及后评估 | 1.00 | 按实际工作量估列 |
| (三) | 其它税费 | 0.30 | |
| 技术标准编制费 | 0.30 | 按环境保护措施费用的1%计 | |
| 合计 | 46.0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