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①学生能够背诵《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②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每首诗的诗意和主题。
| ③发现理解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尝试同学间互助解答。 |
| 二、 教学课题:古诗词赏析《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学生能够理解每首诗的诗意和主题。 ②、学生会赏析每首诗中的名句。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③、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或词人从内心深处流露的情感,能够产生共鸣。
|
| 四、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 两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学生借助词典和课文注释,大体可读懂课文。在学习时宜从整体感知作者在诗中描绘的情景,从而了解诗的内涵美,然后从用词的角度深入分析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深入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通过朗读品味。 【百度搜索】http://www.5156edu.com/page/06-06-18/10210.html 2、写作背景: 《十五夜望月》,作者王建,唐代诗人。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宋代人。作这首词时已41岁,为密州(现代的山东诸城)太守,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但他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百度搜索】http://www.5156edu.com/page/06-06-13/9979.html |
|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讨法等。 |
|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两首咏月诗词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指导朗读:读出诗中怀人的思想感情。 (三)在诵读的基础上,用流畅的语言梳理每首诗的画面。 (四)根据赏析材料,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和诗词中的一个字。 (五)背诵,默写。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在炼字上,一个“落”字,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百度搜索】http://www.yihaodian.com/cms/view.do?topicId=125&merchant=1 【问题】1、暗写诗人望月,点题之笔的诗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请赏析。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净素洁之感,使人不禁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这里的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望月,正是全篇的点题之笔,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无声”二字,细致的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带给我们丰美的联想。 2、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境界高远;诗人在这里并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采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向人间似的。 3、作者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之念的? 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特定的环境气氛,营造出一种月圆人缺、寂静思忆的意境,把要表达 的别离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4、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 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树,又可指传说中的月亮上的桂树,这就暗写了诗人在望月,从而表现了更丰富的美的联想。因而“桂花”有点题之妙。 【百度搜索】http://mypage.zhyww.cn/post/200403/126.html 5、《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向人间似的。而“在”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6、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赏析】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当时作者政治上很不得意,冷漠的现实使他幻想超然物外,精神有所寄托,可是又多顾虑,内心矛盾苦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蕴涵哲理,诗人认为,自古至今,人间天上都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人生本来就有悲欢离合,就像天上明月时圆时缺、时阴时晴一样,这是自然常理。这首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词作,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表达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 【问题】1、词的上下阙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这首诗上阙写诗人饮酒问天,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下阙写词人问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愿。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阳圆缺,此事古难全” 赏析。 包涵着人生哲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3、试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婵娟”解释并对这两句进行赏析。 “婵娟”,这里指月亮。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赏析。 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主题,因而自解自叹了。 5、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6、说说“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想到月宫去,却又彷徨。反映了作者想超脱尘世而又热爱人间的激烈的内心矛盾。 【百度搜索】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5426670.html
|
| 七、教学反思 两首咏月诗词,前两首是古诗词,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渎古诗词的能力。可不串讲,带之以学生自学,辅以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悟得阅读古诗词的门径。还可印发有关课文诗词的赏析文章,让学生自己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分析得特别精彩?为什么精彩?你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