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沪科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2:58:23
文档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沪科版

2015-2016学年上海市风华中学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1.下列物体中受到的重力约为40牛的是()A.一只大象B.中学生的书包C.一听可乐D.一只鸡蛋2.在下面几幅交通标志牌中,能明显表示用于环境保护的是()A.B.C.D.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是45°,则折射角可能是()A.0°B.30°C.45°D.55°4.在图中,能生动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规律的是图()A.B.C.D.5.质量是0.2千克的物体,竖直向上抛出.运动中所受的空气阻
推荐度:
导读2015-2016学年上海市风华中学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1.下列物体中受到的重力约为40牛的是()A.一只大象B.中学生的书包C.一听可乐D.一只鸡蛋2.在下面几幅交通标志牌中,能明显表示用于环境保护的是()A.B.C.D.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是45°,则折射角可能是()A.0°B.30°C.45°D.55°4.在图中,能生动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规律的是图()A.B.C.D.5.质量是0.2千克的物体,竖直向上抛出.运动中所受的空气阻
2015-2016学年上海市风华中学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1.下列物体中受到的重力约为40牛的是(  )

A.一只大象    B.中学生的书包    C.一听可乐    D.一只鸡蛋

2.在下面几幅交通标志牌中,能明显表示用于环境保护的是(  )

A.    B.    C.    D.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是45°,则折射角可能是(  )

A.0°    B.30°    C.45°    D.55°

4.在图中,能生动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规律的是图(  )

A.    B.    C.    D.

5.质量是0.2千克的物体,竖直向上抛出.运动中所受的空气阻力总是跟运动方向相反,大小都是1牛.则物体在上升过程中受到的合力为(  )

A.大小是1.2牛,方向竖直向下

B.大小是0.8牛,方向竖直向下

C.大小是2.96牛,方向竖直向下

D.大小是0.96牛,方向竖直向下

6.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所反映的情景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水中捞月    B.坐井观天    C.一叶障目    D.海市蜃楼

7.某同学用力猛踢足球,足球在水平草地上做直线运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脚对球的作用力与草地对球的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B.脚对球的作用力和球对脚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

C.球向前的惯性力和草地对球的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D.球所受的重力与草地对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8.估计被测物块的重力小于4牛,在以下几个测力计中应选用的是(  )

A.量程为10牛,最小分度值为0.2牛

B.量程为5牛,最小分度值为0.2牛

C.量程为5牛,最小分度值为0.1牛

D.量程为3牛,最小分度值为0.1牛

9.以下所给出的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是(  )

A.在弯曲的路上汽车匀速转弯    B.熟透的苹果从树上下落

C.小孩沿笔直的滑梯匀速下滑    D.行驶的火车开始进站

10.在一条直线上的甲、乙两辆小车从同一地点出发,沿水平地面做直线运动,它们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运动5秒两车一定相距2.8米

B.运动10秒两车可能相距13.6米

C.甲车所受合力比乙车大

D.甲车的速度比乙车小

11.重为G的正方体静止在水平面上,若在该正方体上表面的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其大小为F(F<G),此时该正方体在竖直方向上所受合力的大小为(  )

A.0    B.F    C.G﹣F    D.G

12.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物体沿主光轴从距离透镜30cm处向15cm处移动时,则(  )

A.像变大,像距变大    B.像变小,像距变小

C.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大    D.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小

 

二、填空题(第13~20题每空1分,第21题每空格2分,共31分)

13.测量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要有统一的比较标准,这个标准叫做  ;二是要有合适的  ,在做物理实验时,常用  测量物体的质量,用  测量力的大小.

14.“神舟九号”在发射升空的过程中,以舱内固定座椅为参照,宇航员是  的,以地面为参照,宇航员是  的(以上均选填“静止”或“运动”),因此描述物体的运动或静止都是  的,当飞船进入太空轨道后,通过电视直播我们看到宇航员手中的笔会因“失重”而飘浮在空中,与在地面上相比,笔的质量  .

15.声音是由物体的  而产生的,图中,用相同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所发出声音的  不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所发出声音的  不同.这些声音在空气中以  的形式传到现场观众的耳中.

16.力是物体对物体的  ,物理学中,把力的大小、方向和  叫做力的三要素,如图(a)、(b)所示,在桌面上固定一弹簧,分别用手“压”或“拉”弹簧,由图中现象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且这种作用效果与力  有关.

17.小娟同学的身高是1.6米,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米处,她在镜中的像高是  米,她到像的距离是  米,若将一块和平面镜一样大小的木板放在平面镜后面0.5米处,如图所示,她  (选填“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18.当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分散成许多不同颜色的光,说明太阳光是  光.在各种不同色光中,光的三原色是红、蓝光、  .光的色散现象与惯性定律都是科学家  发现的.

19.家中的三人沙发比较笨重,为移动方便,厂家会在沙发底都安装若干小轮,当人们在家中推动沙发时,沙发与地板间的摩擦属于  摩擦,这比没有安装小轮时产生摩擦力  得多(选填“小”或“大”),人在推沙发时,鞋底与地板间的摩擦属于  摩擦(选填“有害”或“有益”),为避免脚底打滑,此时适宜穿着鞋底较  的鞋(选填“粗糙”或“光滑”).

20.如图所示,MN是甲和乙两种介质的界面,甲、乙中有一种介质为空气,一束光从介质甲射到界面时,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现象,根据图中的信息可判断:入射角是  度,反射角是  度,折射角是  度.图中表示空气的是介质  .(填“甲”或“乙”)

21.某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物体放在同一凸透镜(焦距为10厘米)前的不同位置上,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画出了如图所示的(A)、(B)、(C)三图.请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分析比较图(A)和(B)和(C)中的像和像距随物距变化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知:  ;

(2)分析比较图(A)和(B)和(C)中物与像的距离的变化情况及相关条件可知:  .

 

三、作图题(每题3分,共12分)

22.在图中,根据图中已给出的光线,完成光路图.

23.如图所示,根据入射光线,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24.在如图中,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的像A′B′.

25.如图重为6牛的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用力的图示法画出它所受的重力G.

 

四、计算题(共13分)

26.国家日益重视校车安全,如图所示是我市部分中小学投入使用的新型安全校车,这种校车的性能完全符合校车12项安全标准.中考期间,XX中学的学生乘坐这种新型安全校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到8千米外的考点参加考试,校车行驶了0.2小时后安全到达考点.求:

(1)校车在送考生过程中的速度?

(2)以此速度行驶12千米需要多少时间?

(3)若校车和学生总质量为7000千克,匀速行驶,所受阻力是车重的0.1倍,则汽车发动机的牵引力是多少牛?

27.如图所示,某轨道工在长为200米的隧道中巡查时,突然发现一列火车在离隧道右侧入口400米处,轨道工立即以恒定的速度逃离隧道,已知火车行驶的速度为40米/秒.

(1)求火车匀速行驶至隧道右侧入口的时间.

(2)若轨道工发现火车时,自己所在的位置恰好处在无论向左跑还是向右跑,都恰好能够逃离隧道危险区域,则该位置距隧道右侧入口的距离s1=  米,距隧道左侧出口的距离s2=  米,轨道工匀速逃离隧道危险区域时的速度v=  米/秒.

 

五、实验题(共20分)

28.小明和小华同学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如图(a)、(b)所示为他们完成的实验记录单.从记录单上的信息可知,OO′记录的均是  的位置,实验时需将其  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两位同学实验过程合理完整的是  同学(选填“小明”、“小华”或“小明和小华”),理由是:  .

29.做“用天平测金属块的质量”实验中,某小组同学设计的实验报告如下(部分),请填写报告中空格处的内容.

实验目的:用天平测金属块的质量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附砝码盒)、金属块等

实验步骤: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橡皮垫圈,并将  拨到0刻度.

2、观察指针在分度盘的位置,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a)所示,应将平衡螺母向  移动.

3、将被测金属块放在  盘,通过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使横梁恢复水平平衡.

4、记录测量结果,如图(b)所示,被测金属块的质量是  克.

30.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某同学用两个弹簧测力计A、B拉一个轻质木板C,如图所示,这是为了探究当物体  只受两个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时(选填“A”、“B”或“C”),这两个力的大小、方向和  的关系(选填“作用点”或“作用线”).当物体最终静止时,这两个力大小  ,方向相反,作用在  上.

31.如图所示,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车的频闪照片,记录了运动小车经过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置,频闪灯的闪光频率为40赫兹,即一秒闪光40次.图中,相邻小车的时间间隔是  秒,小车的速度是  米/秒,小车匀速行驶半分钟的路程是  米.

32.为了研究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成,某小组同学用轻质弹簧、刻度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等进行实验.

步骤一:他们先将轻质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上,用刻度尺量出弹簧的原始长度L0[如图(a)所示].

步骤二:接着分别通过细线将两把测力计与弹簧下端相连,并同时施加竖直向下两个拉力作用(F1、F2),测量出弹簧受两个拉力后的长度L′[如图(b)所示].

步骤三:最后通过细线将一把测力计与弹簧下端相连,并对弹簧施加竖直向下一个拉力作用(F),测量出弹簧受一个拉力后的长度L′[如图(c)所示].他们将实验过程中测得的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
实验序号L0(厘米)

F(牛)L(牛)L(厘米)
110.01211.5
210.02413.0
310.03614.5
410.04615.0
表二
实验序号L0(厘米)

F1(牛)

L′(厘米)伸长量(厘米)
510.0211.0/
610.0311.5/
710.0613.0/
810.0914.5/
(1)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实验序号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发现:F1和F2两个力对弹簧的作用与F一个力对弹簧的作用是等效的,并由上述数据可得出初步结论: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  ,方向  .

(2)完成上述实验后,喜欢钻研的小田又对表二中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他分别计算出四次实验时的弹簧的伸长量为  ,分析比较表二中拉力F与对应弹簧的伸长量的数据可初步得出:同一弹簧,  .

 

2015-2016学年上海市风华中学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1.下列物体中受到的重力约为40牛的是(  )

A.一只大象    B.中学生的书包    C.一听可乐    D.一只鸡蛋

【考点】重力大小的估测.

【分析】(1)由重力公式G=mg可知m=,求出物体质量,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

(2)生活中常用公斤、市斤来表示物体的质量,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g=1公斤=2市斤,再结合生活中的常识进行估测物体的质量.

【解答】解:由公式m===4kg,4kg=4公斤=8市斤,结合选项中的物体可知,中学生的书包的质量大约为4kg左右.

故选B.

 

2.在下面几幅交通标志牌中,能明显表示用于环境保护的是(  )

A.    B.    C.    D.

【考点】物理常识.

【分析】交通标志牌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了解这些交通标志的含义,对我们的安全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根据我们对于各种交通标志的了解来作答.

【解答】解:A图的标志是禁止自行车行驶,是为了安全;

B图是挂在桥上的限重标志,是为了桥的安全;

C图表示的是此地距无锡还有20km.

D是禁止鸣笛的标志,是为了减少噪声的污染.

故选D.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是45°,则折射角可能是(  )

A.0°    B.30°    C.45°    D.55°

【考点】光的折射规律.

【分析】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一种透明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

【解答】解:由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由于入射角等于45°,所以折射角小于45°,故CD选项错误;又因为当光线垂直射入时,入射角等于折射角,都为0°,故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 

故选B.

 

4.在图中,能生动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规律的是图(  )

A.    B.    C.    D.

【考点】力作用的相互性.

【分析】分析图中的物理情景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然后看其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从而得到答案.

【解答】解:A、在人的推力作用下,货车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A不符合题意;

B、用力将球接住,球由运动变为静止,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B不符合题意;

C、脚将静止的足球踢出去,使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C不符合题意;

D、甲用力推乙,甲给乙一个作用力,乙也给甲一个反作用力,使甲向后退,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质量是0.2千克的物体,竖直向上抛出.运动中所受的空气阻力总是跟运动方向相反,大小都是1牛.则物体在上升过程中受到的合力为(  )

A.大小是1.2牛,方向竖直向下

B.大小是0.8牛,方向竖直向下

C.大小是2.96牛,方向竖直向下

D.大小是0.96牛,方向竖直向下

【考点】力的合成与应用.

【分析】(1)根据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可求物体的重力;

(2)方向相同的两个力,其合力大小为两个力的和,方向与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解答】解:(1)物体所受的重力为G=mg=0.2kg×9.8N/kg=1.96N;

(2)物体在上升过程中,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和竖直向下的阻力f作用;故合力大小为F合=G+f=1.96N+2N=2.96N;方向为竖直向下.

故选C.

 

6.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所反映的情景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水中捞月    B.坐井观天    C.一叶障目    D.海市蜃楼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A、水中捞月是指月亮在水中成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造成的,不符合题意;

B、坐井观天指在井中看到的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这是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不符合题意;

C、一叶障目、形影相随都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D、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大气中传播形成的光的折射现象,符合题意.

故选D.

 

7.某同学用力猛踢足球,足球在水平草地上做直线运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脚对球的作用力与草地对球的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B.脚对球的作用力和球对脚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

C.球向前的惯性力和草地对球的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D.球所受的重力与草地对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考点】平衡力的辨别.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都属于平衡状态,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的力为平衡力,然后根据受力分析即可判断那两个力是平衡力.

【解答】解:(1)足球在水平草地上做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处于静止状态,受到的力为平衡力;

(2)对球受力分析可知,受到竖直向上的支持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水平方向只受到向后的摩擦力,

所以水平方向受到的力不是平衡力,球会慢慢的停下来;

球所受的重力与草地对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故选D.

 

8.估计被测物块的重力小于4牛,在以下几个测力计中应选用的是(  )

A.量程为10牛,最小分度值为0.2牛

B.量程为5牛,最小分度值为0.2牛

C.量程为5牛,最小分度值为0.1牛

D.量程为3牛,最小分度值为0.1牛

【考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读数.

【分析】弹簧测力计是用来测量力的仪器,使用时要首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根据重力的大小和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以及分度值综合考虑,选取合适的弹簧测力计去测量.在选取过程中,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不能超出量程;二是尽可能精确,即分度值越小越精确.

【解答】解:重力为4N,显然D不符合要求;A、B、C都可以用,考虑到要尽可能精确的测量,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越小越精确,因此要选用量程为5N,分度值为0.1N的弹簧测力计较合适.

故选C.

 

9.以下所给出的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是(  )

A.在弯曲的路上汽车匀速转弯    B.熟透的苹果从树上下落

C.小孩沿笔直的滑梯匀速下滑    D.行驶的火车开始进站

【考点】平衡状态的判断.

【分析】所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的是运动速度的改变,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速度大小发生改变而方向不变;

(2)速度大小不发生改变而方向改变;

(3)速度大小以及方向都发生改变;

结合四个选项进行判断.

【解答】解:A、在弯曲的路上汽车匀速转弯,速度的方向时刻在变,即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B、熟透的苹果从树上下落,速度的大小时刻在变,即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C、小孩沿笔直的滑梯匀速下滑,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即运动状态不变,符合题意;

D、行驶的火车开始进站时,速度的大小变小,即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在一条直线上的甲、乙两辆小车从同一地点出发,沿水平地面做直线运动,它们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运动5秒两车一定相距2.8米

B.运动10秒两车可能相距13.6米

C.甲车所受合力比乙车大

D.甲车的速度比乙车小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1)由s﹣﹣t图象判断两车的运动性质,找出甲、乙两车的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两车的速度;

(2)由s﹣﹣t图象求出5s和10s两车的路程,然后求出两车的距离;

(3)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所受合力为零.

【解答】解:A、由图象知,t甲=5s时,s甲=4.8m,乙车的速度v乙===0.4m/s,

根据v=可得,s乙=v乙t=0.4m/s×5s=2m,

两车同向运动时,相距s=s甲﹣s乙=4.8m﹣2m=2.8m;

两车反向运动时相距s′=s甲+s乙=4.8m+2m=6.8m,故A错误;

B、甲车的速度v甲===0.96m/s,

当t=10s时,甲通过的路程=v甲t=0.96m/s×10s=9.6m,

乙车通过的路程=v乙t=0.4m/s×10s=4m,

车同向运动时,相距s=﹣=9.6m﹣4m=5.6m;

两车反向运动时相距s′=+=9.6m+4m=13.6m,故B正确;

C、由图知,甲车与乙车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则甲车与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车都处于平衡状态,所受合力都为零,故C错误;

D、甲车的速度v甲=0.96m/s,乙车的速度v乙=0.4m/s,甲车的速度比乙车大.故D错误;

故选B.

 

11.重为G的正方体静止在水平面上,若在该正方体上表面的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其大小为F(F<G),此时该正方体在竖直方向上所受合力的大小为(  )

A.0    B.F    C.G﹣F    D.G

【考点】力的合成与应用.

【分析】平衡状态包括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因此求合力大小时,先判断物体的状态,然后根据力的合成进行计算.

【解答】解:因为正方体物块始终静止在水平面上,因此正方体物块受到的合力为零,即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受到的合力均为零.

故选A.

 

12.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物体沿主光轴从距离透镜30cm处向15cm处移动时,则(  )

A.像变大,像距变大    B.像变小,像距变小

C.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大    D.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小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外成实像,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解答】解: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物体沿主光轴从距离透镜30cm处向15cm处移动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故选A.

 

二、填空题(第13~20题每空1分,第21题每空格2分,共31分)

13.测量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要有统一的比较标准,这个标准叫做 单位 ;二是要有合适的 测量工具 ,在做物理实验时,常用 天平 测量物体的质量,用 弹簧测力计 测量力的大小.

【考点】质量的测量与天平;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读数.

【分析】测量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实验室中测量质量的仪器是天平.测量力的大小用弹簧测力计.

【解答】解:测量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要有单位;二是要有合适的测量工具,任何待测物理量的测量结果都应该由数值和单位两部分组成.

天平是测量质量的仪器,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

故答案为:单位;测量工具;天平;弹簧测力计.

 

14.“神舟九号”在发射升空的过程中,以舱内固定座椅为参照,宇航员是 静止 的,以地面为参照,宇航员是 运动 的(以上均选填“静止”或“运动”),因此描述物体的运动或静止都是 相对 的,当飞船进入太空轨道后,通过电视直播我们看到宇航员手中的笔会因“失重”而飘浮在空中,与在地面上相比,笔的质量 不变 .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①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发生改变,这物体是静止的.

②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位置、形状、状态、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据此来判断货物质量是否改变.

【解答】解:在飞船升空的过程中,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宇航员与地面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宇航员是运动的;

若以以舱内固定座椅为参照,宇航员与舱内固定座椅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宇航员是静止的.因此描述物体的运动或静止都是相对的,

带到太空的笔只是改变了位置,而其所含物质的多少不会发生改变,故其质量不变.

故答案为:静止;运动;相对;不变.

 

15.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 而产生的,图中,用相同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所发出声音的 音调 不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所发出声音的 响度 不同.这些声音在空气中以 声波 的形式传到现场观众的耳中.

【考点】声音的综合利用.

【分析】①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②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质量大、体积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

③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④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传到四面八方.

【解答】解:①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②用相同的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钟,编钟的质量不同,体积不同的钟,振动的难易不同,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③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用大力时振幅大,响度就大.

④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到现场观众的耳中.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响度;声波.

 

16.力是物体对物体的 作用 ,物理学中,把力的大小、方向和 作用点 叫做力的三要素,如图(a)、(b)所示,在桌面上固定一弹簧,分别用手“压”或“拉”弹簧,由图中现象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形状 ,且这种作用效果与力 方向 有关.

【考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分析】根据对力的概念、三要素和作用效果的掌握作答.

【解答】解: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理学中,将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合称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分别用手“压”或“拉”弹簧,弹簧缩短或伸长,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同时用力方向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方向有关.

故答案为:作用;作用点;形状;方向.

 

17.小娟同学的身高是1.6米,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米处,她在镜中的像高是 1.6 米,她到像的距离是 2 米,若将一块和平面镜一样大小的木板放在平面镜后面0.5米处,如图所示,她 能 (选填“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①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

③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④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解答】解:(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所以身高1.6m的小娟同学她在镜中的像高仍然为1.6m;

(2)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当人到镜面的距离为1m时,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1m,

所以她的像与她的距离为1m+1m=2m;

(3)由于成的像是虚像,在镜面后放置物体是不影响成像的,故在镜后放一物体并不防碍光的反射,同时也不会防碍成像,所以这时她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故答案为:1.6;2;能.

 

18.当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分散成许多不同颜色的光,说明太阳光是 复色 光.在各种不同色光中,光的三原色是红、蓝光、 绿 .光的色散现象与惯性定律都是科学家 牛顿 发现的.

【考点】光的色散;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分析】解答本题需掌握:

(1)太阳光是复色光,光的色散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

(2)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

(3)光的色散现象与惯性定律是由科学家牛顿发现的.

【解答】解:当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说明太阳光是复色光.

在各种不同色光中,光的三原色是红、蓝、绿.

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是科学家牛顿发现的.光的色散现象也是科学家牛顿发现的.

故答案为:复色;绿;牛顿.

 

19.家中的三人沙发比较笨重,为移动方便,厂家会在沙发底都安装若干小轮,当人们在家中推动沙发时,沙发与地板间的摩擦属于 滚动 摩擦,这比没有安装小轮时产生摩擦力 小 得多(选填“小”或“大”),人在推沙发时,鞋底与地板间的摩擦属于 有益 摩擦(选填“有害”或“有益”),为避免脚底打滑,此时适宜穿着鞋底较 粗糙 的鞋(选填“粗糙”或“光滑”).

【考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分析】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在压力和接触面相同的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的多.在移动笨重物体时,人们常在重物下垫上滚木,可以减小摩擦力.

凡是利用摩擦力为我们服务的摩擦就是有益摩擦,对我们的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或对机器零件有磨损的摩擦大多是有害的摩擦.

【解答】解:滚动摩擦是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在压力和接触面相同时,就要减小摩擦力.因为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很多.因此人们常设法把相对滑动的情况变为相对滚动.如在沙发底都安装若干小轮、用滚动轴承代替滑动轴承等.

人在推沙发时,鞋底与地板间的摩擦属于有益摩擦,为避免脚底打滑,此时适宜穿着鞋底较粗糙的鞋,以增大摩擦,防止打滑.

故答案为:滚动;小;有益;粗糙.

 

20.如图所示,MN是甲和乙两种介质的界面,甲、乙中有一种介质为空气,一束光从介质甲射到界面时,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现象,根据图中的信息可判断:入射角是 40 度,反射角是 40 度,折射角是 50 度.图中表示空气的是介质 乙 .(填“甲”或“乙”)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及折射规律、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概念;

特别注意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入射角、折射角都是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光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解:由图知,入射角为:90°﹣50°=40°;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40°;

折射角等于90°﹣40°=50°.

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乙是空气.

故答案为:40;40;50;乙.

 

21.某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物体放在同一凸透镜(焦距为10厘米)前的不同位置上,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画出了如图所示的(A)、(B)、(C)三图.请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分析比较图(A)和(B)和(C)中的像和像距随物距变化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知: 物体放在同一凸透镜前的不同位置,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像距随物距的减小而增大,像也变大. ;

(2)分析比较图(A)和(B)和(C)中物与像的距离的变化情况及相关条件可知: 物体放在同一凸透镜前的不同位置,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物与像的距离随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物距由2倍焦距外减小时,物与像的距离先减小后增大 .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1)根据三图分析物距、像距、像的大小的变化情况,掌握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真正含义.

(2)分别计算几种情况下物像距离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解答】解:(1)由A知,物距在2倍焦距之外,像距小于物距,成缩小的实像;由B知,物距等于2倍焦距,像距等于物距,成等大的实像;由C知,物距处于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物距,成放大的实像.可得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物距在不断减小,像距在不断增大,成的像也在增大.

(2)计算三次物像之间的距离,发现物距从大于2倍焦距减小到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时,物像之间的距离先变小后变大.可知,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物与像的距离随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物距减小时,物与像的距离先减小后增大.

故答案为:(1)物体放在同一凸透镜前的不同位置,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像距随物距的减小而增大,像也变大.

(2)物体放在同一凸透镜前的不同位置,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物与像的距离随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物距由2倍焦距外减小时,物与像的距离先减小后增大.

 

三、作图题(每题3分,共12分)

22.在图中,根据图中已给出的光线,完成光路图.

【考点】透镜的光路图.

【分析】仔细观察入射光线的特点,根据凸透镜的光学特点作图.

【解答】解: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23.如图所示,根据入射光线,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分析】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

【解答】解:过入射点作法线,在法线左侧画出反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为反射角,度数等于入射角为60°,如图所示:

 

24.在如图中,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的像A′B′.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分析】首先要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即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其次掌握本题的基本作法:作出两个端点A、B的像点,连接像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答】解: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先作出物体AB的端点A、B在平面镜中的对称点A′、B′,连接A′、B′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注意辅助线和像用虚线,如图所示:

 

25.如图重为6牛的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用力的图示法画出它所受的重力G.

【考点】重力示意图.

【分析】画力的图示要确定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并选择合适的标度.

【解答】解:设标度为3N,重心在物体的中心上,从中心开始,沿竖直向下的方向画两段等长的线段,在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如下图.

 

四、计算题(共13分)

26.国家日益重视校车安全,如图所示是我市部分中小学投入使用的新型安全校车,这种校车的性能完全符合校车12项安全标准.中考期间,XX中学的学生乘坐这种新型安全校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到8千米外的考点参加考试,校车行驶了0.2小时后安全到达考点.求:

(1)校车在送考生过程中的速度?

(2)以此速度行驶12千米需要多少时间?

(3)若校车和学生总质量为7000千克,匀速行驶,所受阻力是车重的0.1倍,则汽车发动机的牵引力是多少牛?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分析】(1)根据公式v=求出平均速度;

(2)根据公式v=得出的t=求出时间;

(3)已知质量,利用G=mg求出车重,由题意所受阻力是车重的0.1倍,即f=0.1G可求阻力.

【解答】解:(1)已知路程s=8km,时间,t=0.2h,

校车送考生的速度,v===40km/h;

(2)已知行驶的路程,s′=12km,

由v=可得,行驶12千米需要的时间,

t′===0.3h,

(3)已知总质量,m=7000kg,

校车和学生总,G=mg=7000kg×10N/kg=70000N   

由题意可得,f=0.1G=0.1×70000N=7000N  

因为校车匀速行驶,牵引力等于阻力,

F=f=7000N.

答:(1)校车在送考生过程中的速度是40km/h;

(2)以此速度行驶12千米需要0.3h;

(3)汽车发动机的牵引力是7000N.

 

27.如图所示,某轨道工在长为200米的隧道中巡查时,突然发现一列火车在离隧道右侧入口400米处,轨道工立即以恒定的速度逃离隧道,已知火车行驶的速度为40米/秒.

(1)求火车匀速行驶至隧道右侧入口的时间.

(2)若轨道工发现火车时,自己所在的位置恰好处在无论向左跑还是向右跑,都恰好能够逃离隧道危险区域,则该位置距隧道右侧入口的距离s1= 80 米,距隧道左侧出口的距离s2= 120 米,轨道工匀速逃离隧道危险区域时的速度v= 8 米/秒.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1)根据t=计算出时间的大小;

(2)根据轨道工和火车所用的时间相等来进行分析.

【解答】解:(1)由v=可得,火车匀速行驶至隧道右侧入口的时间为:

t===10s;

(2)无论向左跑还是向右跑,都恰好能够逃离隧道危险区域,则:

=10s    ①

=10s+   ②

联立①②解得:s1=80m,s2=120m,v轨=8m/s.

故答案为:(1)10s;(2)80;120;8.

 

五、实验题(共20分)

28.小明和小华同学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如图(a)、(b)所示为他们完成的实验记录单.从记录单上的信息可知,OO′记录的均是 玻璃板 的位置,实验时需将其 竖直 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两位同学实验过程合理完整的是 小华 同学(选填“小明”、“小华”或“小明和小华”),理由是: 探究实验需要测量多组数据,使实验结果更加全面.小华同学探究时共做了三次实验,符合物理实验的要求 .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分析】(1)根据像与物关于玻璃板对称,可确定OO′记录的器材名称.玻璃板的摆放角度要能够使后面的物体与前面物体的像完全重合;

(2)物理实验中要进行多次实验,有的是为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有的是为了多次测量发现一定的变化规律;有的是为了多次测量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解答】解:(1)由图可知,A和A′关于OO′对称,所以可确定OO′记录的均是玻璃板的位置;如果玻璃板不竖直,后面的物体与前面物体的像不在同一高度上,怎样操作都不会重合的,因此也就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进行多次实验是为了寻找规律,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因此,小华的实验过程比较合理,

理由是:探究实验需要测量多组数据,使实验结果更加全面.小华同学探究时共做了三次实验,符合物理实验的要求.

故答案为:玻璃;小华;探究实验需要测量多组数据,使实验结果更加全面.小华同学探究时共做了三次实验,符合物理实验的要求.

 

29.做“用天平测金属块的质量”实验中,某小组同学设计的实验报告如下(部分),请填写报告中空格处的内容.

实验目的:用天平测金属块的质量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附砝码盒)、金属块等

实验步骤: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橡皮垫圈,并将 游码 拨到0刻度.

2、观察指针在分度盘的位置,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a)所示,应将平衡螺母向 右 移动.

3、将被测金属块放在 左 盘,通过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使横梁恢复水平平衡.

4、记录测量结果,如图(b)所示,被测金属块的质量是 102.2 克.

【考点】质量的测量与天平.

【分析】天平的正确使用步骤:

(1)把天平放到水平台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

(2)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或左右偏转的格数相同.

(3)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至横梁恢复平衡.要用镊子夹取砝码,要轻拿轻放,要从大到小.

(4)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

(5)整理器材.

【解答】解:1、使用托盘天平时应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游码移到标尺零刻线处.

2、指针偏左,说明左盘沉,此时应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右端调节,使横梁平衡,这时眼睛应观察指针是否指在分度盘的.

3、将被测金属块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

4、被测金属块的质量:m=100g+2.2g=102.2g.

故答案为:1、游码;1、右;3、左;4、102.2.

 

30.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某同学用两个弹簧测力计A、B拉一个轻质木板C,如图所示,这是为了探究当物体 C 只受两个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时(选填“A”、“B”或“C”),这两个力的大小、方向和 作用线 的关系(选填“作用点”或“作用线”).当物体最终静止时,这两个力大小 相等 ,方向相反,作用在 同一直线 上.

【考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分析】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将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当两个力满足四个条件时,才是一对平衡力,即“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

【解答】解:(1)图中的C物体受到了两个力的作用,实验中是在研究C物体受力情况满足何条件才使物体平衡;

(2)实验中,研究同一物体上的二力平衡条件时,只要研究三个方面即:大小、方向、作用线;

(3)当物体最终静止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所受力满足平衡力的条件,即:同物、同线、等值、反向;

故答案为:(1)C;(2)作用线;(3)相等;同一直线.

 

31.如图所示,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车的频闪照片,记录了运动小车经过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置,频闪灯的闪光频率为40赫兹,即一秒闪光40次.图中,相邻小车的时间间隔是 0.025 秒,小车的速度是 1 米/秒,小车匀速行驶半分钟的路程是 30 米.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1)知道每秒闪光40次,可求闪亮一次的时间,由闪亮的次数可求时间间隔;

(2)根据小车运用的距离,利用v=求解;

(3)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不变,根据s=vt求解.

【解答】解:闪光灯每秒闪光40次,因此照片中显示的金属球相邻位置的时间间隔:t==0.025s;

由图可知:小车闪光一次所通过的距离s=5.00cm﹣2.50cm=2.50cm

小车的速度v===1m/s;

由图可知,小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

匀速行驶半分钟通过的路程:s'=vt'=1m/s×30s=30m.

故答案为:0.025;1;30.

 

32.为了研究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成,某小组同学用轻质弹簧、刻度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等进行实验.

步骤一:他们先将轻质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上,用刻度尺量出弹簧的原始长度L0[如图(a)所示].

步骤二:接着分别通过细线将两把测力计与弹簧下端相连,并同时施加竖直向下两个拉力作用(F1、F2),测量出弹簧受两个拉力后的长度L′[如图(b)所示].

步骤三:最后通过细线将一把测力计与弹簧下端相连,并对弹簧施加竖直向下一个拉力作用(F),测量出弹簧受一个拉力后的长度L′[如图(c)所示].他们将实验过程中测得的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
实验序号L0(厘米)

F(牛)L(牛)L(厘米)
110.01211.5
210.02413.0
310.03614.5
410.04615.0
表二
实验序号L0(厘米)

F1(牛)

L′(厘米)伸长量(厘米)
510.0211.0/
610.0311.5/
710.0613.0/
810.0914.5/
(1)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实验序号 1、6或2、7或3、8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发现:F1和F2两个力对弹簧的作用与F一个力对弹簧的作用是等效的,并由上述数据可得出初步结论: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 等于两个力之和 ,方向 与两个力方向相同 .

(2)完成上述实验后,喜欢钻研的小田又对表二中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他分别计算出四次实验时的弹簧的伸长量为 1.0、1.5、3.0、4.5 ,分析比较表二中拉力F与对应弹簧的伸长量的数据可初步得出:同一弹簧, 伸长量与所受拉力的大小成正比 .

【考点】探究弹簧测力计原理的实验.

【分析】(1)研究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成,需要保持方向相同,在同一直线上拉同一弹簧,观察弹簧的伸长量进行对比;

(2)弹簧的伸长量等于被拉长后总长度减去原长度即:△L=L﹣L0;利用拉力与伸长量求比值,并分析得出结论.

【解答】解:(1)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1、6或2、7或3、8数据对比发现:F1和F2两个力对弹簧的作用与F一个力对弹簧的作用是等效的;分析数据可以得出结论为: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等于两个力的和,方向与两个力方向相同;

(2)弹簧的伸长量等于被拉长后总长度减去原长度即:△L=L﹣L0;则四次的伸长量分别为:△L1=11.cm﹣10.0cm=1.0cm;△L2=11.5cm﹣10.0cm=1.5cm;△L3=13.0cm﹣10.0cm=3.0cm;△L4=14.5cm﹣10.0cm=4.5cm;

拉力与伸长量的比值分别为: ==2N/cm; ==2N/cm; ==2N/cm; ==2N/cm;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同一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故答案为:(1)1、6或2、7或3、8;等于两个力之和;与两个力方向相同;(2)1.0、1.5、3.0、4.5;伸长量与所受拉力的大小成正比.

文档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沪科版

2015-2016学年上海市风华中学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1.下列物体中受到的重力约为40牛的是()A.一只大象B.中学生的书包C.一听可乐D.一只鸡蛋2.在下面几幅交通标志牌中,能明显表示用于环境保护的是()A.B.C.D.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是45°,则折射角可能是()A.0°B.30°C.45°D.55°4.在图中,能生动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规律的是图()A.B.C.D.5.质量是0.2千克的物体,竖直向上抛出.运动中所受的空气阻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