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Journal of Y angzhou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 S tudy Edition)
Jun12005
V ol19N o13
网络教学环境中学习者特征分析的新构想
王 延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摘 要:在网络教学环境中产生有效的网络学习不仅依赖于学习材料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学习环境和过程与学习者个体特征的匹配程度。学习者的三个主要特征变量,即学习者的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等,会对网络学习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网络教学环境;学习者特征;自主学习能力;元认知能力;认知风格
中图分类号:G434;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606(2005)03-0081-03
网络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时空和地域的,为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环境的创设提供了可能,为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条件。网络学习效果不仅有赖于网络教学环境为学习提供的教育资源,更重要的是依赖于与学习者个体特征相匹配的学习环境和过程。
在传统教学中,针对学习者的特征,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般化特征、个性化特征、社会化特征和起点学习能力。一般化特征是指学习个体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具有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如年龄、性别、种族背景等人口学变量以及认知程度、思维水平等。个性化特征指在相同年龄阶段学习个体所具有个性差异,包括动机与兴趣、智力与认知方式、性格与气质。社会化特征指学习者由于社会阅历、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和职业类型的不同而导致的先前知识经验、认知成熟程度及能力、与他人的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起点学习能力是教学的起点,主要包括先决知识与技能,又分为预备技能、目标技能、学习态度三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直接接触,对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来确定学习者的特征,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不是组织在一起经过统一入学标准筛选且具有固定特质的学习群体,教师与学生在物理上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传统课堂教学对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内容方法在新的教学互动方式中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在已有经验和结论的基础上,必须针对网络教学的特点,对新环境中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内容和方式进行重新认识,为设计和开发与学习者的个体特征相匹配的网络教学环境服务。
“教学要适应学习者的重要特征。”[1]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教学也要适应学习者的重要特征。在教育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改变的网络教学环境中,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回答“学习者的哪些主要特征变量会对网络学习的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笔者以为主要有学习者的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等几个方面。
一、学习者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能力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能力指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获取并运用新知识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智力和非智力方面的本领,包括网络学习技能、元认知能力、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基础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直接影响网络学习成功的可能性。
11网络学习技能。网络学习技能涉及学习者对网络学习所用载体(包括硬件和软件环境)的熟悉程度,是学习者将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学习工具和学习环境进行学习的基础,包括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网络使用技能两个方面。计算机操作技能主要针对操作系统的使用,资源管理器的使用,一般应用软件的使用,如文字处理软件(包括汉字输入),解压缩软件等。网络使用技能包括互联网基本知识的掌握,浏览器的使用,网络资源的检索、下载、保存等。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学习者检索信息的能力,“网络是信息的海洋”,在为学习者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信息污染”问题,利用各种工具软件对信息进行筛选并获取建
收稿日期:2005-03-14
作者简介:王 延(1981-),女,江苏扬中人,扬州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0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
1
8
・设性的资源成为提高学习者网络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
21网络学习中的元认知能力。元认知研究的开创者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Flavell)将元认知表述为“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他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2]。可见,元认知这一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认知的知识,二是对认知的调节。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也就是说,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不是取决于他们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而是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在缺乏教师控制的网络学习中,元认知和网络学习成绩表现出更大的相关性。”[3]
网络学习中主要依据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的认识和调节程度来分析学习者元认知能力。如学习者能否牢牢把握学习目标,确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能否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所处的系统位置,有效筛选信息控制学习活动免受无关信息的干扰;能否依据自身的认知表征风格,选择适当媒体呈现的学习内容;能否反省学习效果,不断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手段,形成最适合于自己个性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等。常用的学习策略有:搜集信息、记录和追踪、复述和记忆、确定目标和计划、组织和转换、自我推论、自我评价、寻求帮助、检查笔记、复习和评估测验。
31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基础。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基础指进行特定学习之前学习者所具有的知识准备状态。“人总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建构新知识的。”[4](p.97)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者对新内容的知识组织结构具有良好的准备状态,会促进其依据学习目标,针对自身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分配不同的学习时间和精力,采取不同的的学习策略,在原有知识与新内容的相互作用中实现对认知图式的同化与顺应,达到平衡状态。
二、学习者在网络学习中的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习惯、偏好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学习活动方式。“学习风格的个性差异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4](p.136)目前学习风格的研究成果多数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研究,总结出个体之间在思维、感知觉、认知、动机、意志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其中,对学习时间的偏爱、感知觉通道的偏好以及认知风格的差异与基于网络的学习时间的选择、学习内容的呈现、学习过程的有密切的关系。
11个体思维方式。个体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学习风格。依据不同的标准,对思维方式的分类结果也有所不同。何克抗先生指出:“发散思维主要解决思维目标指向,即思维的方向性问题;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为高难度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哲学指导思想与心理加工策略;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则是人类的三种基本思维形式,也是实现创造性思维的主要过程(即主体)。”[5]在网络学习中尤其强调个体的直觉思维能力,直觉思维在本质上是对事物之间关系(即内在联系)的整体把握,这是由直觉思维所用的材料(关系表象)所决定的;而网络学习多媒化的呈现方式提供了思维的“原材料”。
21个体学习时间的偏好。依据个人对学习时间的偏爱,合理科学地安排作息制度和最佳学习时间,能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网络学习方式为学习者自由安排学习进度提供了可能,在最佳学习时间内进行学习,个体表现出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反应敏捷,记忆和思维效率高等特点。依据学习个体的生物节律,分为清晨型、上午型、下午型、夜晚型。
31个体知觉通道。从感知觉方面,学习者主要有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三种类型。在基于网络的学习中主要讨论前面两种类型。一般来说,视觉型学习者善于通过接受视觉刺激而学习,喜欢通过图片、图表、录像、影片等各种视觉刺激手段接受信息、表达信息。这类学习者适合使用概念图组织信息,适合在创设的虚拟情境中进行学习。听觉型学习者善于通过接受听觉刺激进行学习,喜欢通过讲授、讨论、听录音等口头语言的方式接受信息。这意味着,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没有任何一种材料可以适合各种各样的学习者。针对不同偏好的学习者,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就应该有所不同。有研究者指出,“视觉类型和听觉类型材料的结合使用比单个使用某种表征能产生更好的记忆效果”[6]。尽管“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表明,不同认知通道的学习效果是有差异的”[4](p.139),但是在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中通过增加学习可获得的线索和刺激的数量,提供同一内容的多种形式的信息呈现,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
41个体认知风格。认知风格的差异影响对学习过程的。认知风格“被理解为个体组织和表征信息的一种偏好性的、习惯化的方式”[7],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的认知活动方式上,是学习风格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因素。“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只有当学习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与学习者自己的认知风格相匹配,学习才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4](p.145)。在众多认知风格的研究成果中,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赫乐曼・威特金(H.A.W itkin)从场定向这一维度的研究。依据人对外界环境的依赖程度分为场性者和场依存性者。前者善于从整体中分析出各个元素,喜欢学习无结构的材料及个人学习,不太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但倾向于冲动,冒险,容易过分主观;后者善于把握整体,学习系统化、条理化的材料,与同伴在一起讨论或进行协作学习,注意
・
2
8
・环境的要求,很容易适应环境,受大家的欢迎,受内在动机支配,但表现较为谨慎,不愿冒险,当受到批评时,学习的积极性会下降,容易受环境的干扰,学习欠主动,受外在动机支配。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没有必要为自己属于所谓“劣势”风格而担忧。只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认知方式,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加以辅助,就有可能促成高绩效的个性化学习。同样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能否与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进行良好的匹配,产生有效的互动是决定网上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学习者对网络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发动并维持活动的倾向或意志。”[8]网络教学环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的自主学习环境。“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的过程。”[9]因此,基于网络教学环境的学习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要求颇高,即学习者必须具有较高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集中反映在成就动机上。
奥苏伯尔(D.P.Ausubel)等人将成就动机的结构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部分。“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让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10],即提高学习者的认知内驱力。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学习者必须具有较高的内在动机,对学习内容本身有强烈的好奇心,积极适应基于网络的教学环境,主动探究学习任务。在学习动机的研究中尤其要注意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即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地进行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自信。在网络学习过程中,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学习开始前对网络学习形式的认同和决定努力的程度,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和活动、学习策略的选择和执行,而且学习结束时对学业成败的归因也会受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并最终影响其继续在网络教学环境中进行学习的倾向。
综上所述,网络教学环境的创设和学习过程的维护需要在借鉴传统课堂学习者特征分析理论和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习者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网络学习中的学习风格、学习动机三个方面的特征。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造(im prove)。学习者特征分析也是一样,本文主要回答了学习者特征分析中“分析什么”的问题,对于“怎样分析”以及“分析结果的应用”将会在后续文章中作详细的阐述。
参考文献:
[1]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南京:江苏教育
出版社,2003.40.
[2]汪 玲,方 平,郭德俊1元认知的性质、结构与评定方法
[J].心理学动态,1999,(1):6-11.
[3]刘儒德,江 涛.学习者特征对网络学习的影响[J].中国
电化教育,2004,(6):11-14.
[4]桑新民1学习科学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97-1451
[5]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研
究,2000,(6):3-7.
[6]K ozma R B.Learning W ith M edia[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2
search,1991,(61):174-211.
[7]R・赖丁,S・雷纳.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M].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3.151
[8]李新宇.远程学习者自主学习动机的激活[J].中国远程教
育,2003,(13):31-33.
[9]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88.
[10]邵瑞珍,等.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287.
Analysis of Learner Characteristics in
Web2based I nstruction E nvironment
WANG Y an
(C 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 echnology,Y angzhou University,Y angzhou225002,Jiangsu,China) Abstract:E fficient learning in web2based instruction environment depends not only on the content of the learning
material,but als o on the suitability between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the learner characteristics.The three main characteristic variables exert great in fluence on the quality of the web2based learning,that is,web2based indepen2 dent learning ability,learning style and learning m otivation.
K ey w ords:web2based instruction environment;learner characteristics;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megacognitive
ability;cognitive style
(责任编辑 孙显军)
・
3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