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小五语文阅读讲义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2:59:23
文档

小五语文阅读讲义

一、概括段意的方法归纳段落大意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路的重要手段,也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前提。归纳段落大意是检查学生是否读懂这段话,理解这段话主要内容的重要标志,是读懂一篇课文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重要训练。归纳段落大意有三项要求:一是要反映段的主要内容;二是用语简单明确,不罗嗦;三是各段段意连起来能反映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这三项要求中,第一项是最基本的。抓住段的主要内容在语言表达上才能做到简明;抓住段的主要内容,各段段意才能成为文章的提纲,反映课文的主要内容。归纳
推荐度:
导读一、概括段意的方法归纳段落大意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路的重要手段,也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前提。归纳段落大意是检查学生是否读懂这段话,理解这段话主要内容的重要标志,是读懂一篇课文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重要训练。归纳段落大意有三项要求:一是要反映段的主要内容;二是用语简单明确,不罗嗦;三是各段段意连起来能反映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这三项要求中,第一项是最基本的。抓住段的主要内容在语言表达上才能做到简明;抓住段的主要内容,各段段意才能成为文章的提纲,反映课文的主要内容。归纳


一、概括段意的方法

归纳段落大意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路的重要手段,也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前提。归纳段落大意是检查学生是否读懂这段话,理解这段话主要内容的重要标志,是读懂一篇课文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重要训练。

归纳段落大意有三项要求:一是要反映段的主要内容;二是用语简单明确,不罗嗦;三是各段段意连起来能反映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这三项要求中,第一项是最基本的。抓住段的主要内容在语言表达上才能做到简明;抓住段的主要内容,各段段意才能成为文章的提纲,反映课文的主要内容。

归纳结构段和归纳自然段,主要思想的方法,基本相同,要促进方法的转移,引导学生归纳自然段主要意思的方法,用于归纳结构段的段意,但二者要求不同,难易程度也不同,需要再教给学生一些知识和方法。我们在归纳段意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整体归纳法。因为段是文章的组成部分,分段归纳段意要在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每一段都是为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熟悉全篇这一整体,归纳段意时才容易抓住重点。

(二)、取舍与归并法。归纳段意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取舍法,即段中的几层意思能分出主次,那就可以“取主舍次”,分清段落中哪是主要的,哪是次要的,抓住主要的,舍去次要的。 另一种是归并法。即段中的几层意思分不出主次,那就要把几层意思都概括进去。

(三)、挖掘内在联系法。一篇课文,段与段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是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记事的文章大都分以事情发展的顺序为线索叙写的。

(四)、列小标题的方法

给文章列小标题也是一种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的训练,也是寻找作者思路的训练,对作文列提纲也有好处。

列小标题时的思考可以分三步:

第一步,正确划分段落,这是关键。要是段落划分错了,小标题也不可能列正确。

第二步,把段意概括好,这是列小标题的基础。要是段意概括得不全面、不准确, 那么小标题也就不容易列准。

第三步,把段意浓缩,列出小标题。

列小标题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是词语要精炼。小标题应该精炼到只有一个词语、一个词组成一个短句。可以摘录课文中的词语,或段意中的词语。不能把小标题写得象段意那样长。

2.是一篇文章的几个小标题,在字数上尽量一样多,在内容上要有连贯性。

也可采用以下有效方法:

(一)、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二)、概括法: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

(三)、联合法;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联合段意。

不同文体的文章概括段意方法

①概括记人和叙事为主的段落大意的方法。

先简练地概括出人物或事物的具体情况,然后揭示出这些人物和事物的思想意义。如《任弼时同志二三事》一文,在记叙“任弼时同志在生活里渗透着原则性”一段,作者选取了几件同类性质的事例来表现人物这一思想品质。这段的段意可概括为通过“打靶”、“不走近路”、“不破坏公园制度”和拒绝他妹妹“给她丈夫介绍工作”的要求等事例,表现了任弼时同志的高度原则性。亦可只概括出人物或事物的具体情况。如《挥手之间》第一部分,写延安军民去机场送别的情景。第二部分,写机场送别的场面。第三部分,写送别后的一些情况,着重叙述重庆谈判的结果和历史的发展。第四部分,简要概括,结束全文。

②概括议论和抒情为主的段落大意的方法。有些议论和抒情为主的段落大意,可抓住原文议论和抒情成分,概括各段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③概括从属段段落大意的方法。有的段落从属于主要段落,说明写作目的,介绍时代背景,或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等,也有的起引入或过渡作用。对于这样一些辅助段落,可以从它写了什么、起了什么作用等方面来概括。如《我的老师》一文的第一个自然段,交代了要记的人,导入正文。可概括为:“开端交代了最难忘的是小学时的蔡云芝先生。”

④用前言、关键句、警句和结束语等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因为关键句等往往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段意,突出的重点,可直接用来概括段意。

表达段意的语言要简练、明确。每部分表述的语言要尽量一致,句式的长短也要力求相当,概括的角度始终如一。

二、概括层意的方法

根据层意,既是把握段落内容、理解段落结构的训练,也是对学生进行从分析到归纳的思维过程训练。准确地概括层意,是正确理解段内容,进而正确理确文章的含义、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层意的方法与概括段意的方法相似,一般步骤是:先熟读该层,弄明白层内每句话的意思,再根据各句的意思,抓住主要的内容和事情,用简炼的语言总结出该层的主要内容。一般概括成“什么人做什么事”或“什么东西怎么样”的格式。常用的主法主要有连串法、摘句法、取舍法、缩句法、归纳法、关系法等几种。

1、连串法。是概括层意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抓住层内主要句子,把每句概括成一个词语,用简洁通顺的语言把它们连串起来作为层意。如果层内各句都比较重要,一般就用此法概括。此法要注意:必须抓住关键词语;语言要简练通顺;要全面,忌以偏概全、舍主取次。

2、摘句法。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有些层中在开头或结层往往有能够表达本层主要思想内容的句子,总结层意时可摘录这些句子做层意。运用这种方法也要注意。一是必须找准中心句,二是有时还需把中心句做适当的调整或增减,以求准确、连贯。

3、缩句法。有的层是由一两个长句组成,可用缩句法来概括层意,方法是把长句去掉修饰部分,留下关键部分,缩成一简洁、通顺、要点全的短句作为层意。如果是两个以上的长句,就要抓住主要内容的句子缩成精炼的短句做层意。

4、取舍法。有些层往往由许多句话组成,也没有明显的中心句,可用舍去次要内容。抓住主要内容的句子来概括层意。

5、归纳法。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有些层,各句话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一说明同一个问题。概括层意时把各句表达的内容概括归纳为同一概念,这就是归纳法。

6、关系法。有些层,各句之间有明显的结构关系,可用分析结构关系的方法来概括层意。例如因果关系的层,可抓往结果来概括;总分关系的可抓住总写来分的概括;时间顺序的可抓住表示时间先后的时间词来概括;并列关系的可并列列出表示各句内容的词语为根据……

根据层意虽然方法多样,但在概括层意时要灵活选择恰当的方法,避免生般硬套,张冠李戴。

三、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根据不同的文体,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一)、段意综合法

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一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概括出它的主要意思,把各个部分的意思综合组织,就能归纳出主要内容了。一般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认真通读全文,初步了解全文写什么。

(2)细读文章,弄懂每个自然段、每个词句的意思。

(3)给文章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

(4)把各段的段意综合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例如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共有五个结构段,第一段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情况。第二段讲五壮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第三段讲五壮士准备转移,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段讲五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杀敌。第五段讲五壮士英勇跳下悬崖。这样全文主要内容就可简要连接为: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转移,把敌人引上了绝路,英勇歼敌,最后壮烈牺牲了。

本方法注意事项:

1、能够正确地给文章分段和概括段意。

2、综合组织各段的意思,不等于各段意思简单相加。要适当使用过渡句或关联词语,使相加的句子通顺。删去重复或次要的内容,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二)、找段内主句六条规律

(1)总分关系的,一般总的一句是主句。先概括后具体写的,一般用概括的一句做段意。如《猫》的第一段有总起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可以作为这段的段意。段中有总结句的也是如此。

(2)有过渡句的,一般也是段意。承上句是上段的段意;启下句为下一段的段意。如《伟大的友谊》中:“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这一过渡句中,第一分句是上级段意,第二分句可作下一段段意。

(3)因果关系的,一般“果”是段意。如《一个粗瓷大碗》:“有一回,一场激烈的战斗刚结束。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了一个鼓鼓的挂包,打开一看,是一个粗瓷大碗。赵一曼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就连忙给她送来。”这一段先记叙“果”——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了一个粗瓷大碗。即该段意。

(4)段落的中心句,一般也是段意。如《一夜的工作》中,第二段中心句为:“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稍加整理,便可作段意。

(5)写事情的起因、结果的,一般要抓住结果归纳段意。如《李时珍》的第三段,起因:李时珍准备编写一本药书。经过:李时珍为编药书而积极准备。结果:李时珍编写成了《本草纲目》。故第三段段意为结果——李时珍编写成了《本草纲目》。

(6)问答形式的段落可抓住问题的答案归纳段意。偏正关系的一般根据正的内容归纳段意。转折关系的抓住转折部分的内容。递进关系的抓递进部分的内容。

A、标志法

这是通过关联词来分析语意及其关系的方法。单层句群分析起来较为简便。“标志法”十分注重语言的外在形式——关联词,但是,实际上,这种分析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句群中毕竟有许多句子是不带关联词的;另外,如果是带了许多个关联词呢,又难以判断那个关联词揭示第一层意义。所以,它必须通过对句群语意的分析来予以验证。

 B、 串联法

有的段落没有可作段意的句子,但可以找表示本段意思的关键语句,把这些语句连串起来可作为段意。如《桂林山水》第二段几个句子分别讲了漓江水有静、清、绿的特点。横向连串起来,可用“漓江的水静、清、绿”,作为段意。

C.并联法。

有些段法,可采用把同类概念归并为高一级概念的方法来归纳段意。如《少年闰土》第四段,闰土讲了“雪天捕鸟”、“海边捡贝”、“看瓜刺猹”、“潮讯看鱼”等等,这些事在“我”看来,都是未曾听说的新鲜事。因此,这段的段意可以概括为:闰土给我讲了许多新鲜事。

D.疏理法。

这是由分析语意构成的疏密程度最终来理出句群中心句的方法。分析疏密,原则上分析句群中结合由密而疏的顺序。一直扩而大之,找出句群的中心句,然后揭示段意。

F.抓住中心内容法。

(1)要分清主次。不要把一般的内容事无巨细,都写进去,更不要把次要内容当主要内容。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三段,写了“我”的内心活动,也写了邱少云的外表。从全文看,写“我”的内心是为了烘托邱少云的内心世界、危险处境。生人公应是邱少云,而不是讲“我”怎样。

(2)要恰如其分。既不能添加本段中没有的内容,也不要遗漏重要内容。《小音乐家杨科》第五段若概括为:“第二天,杨科死了。”漏了“又一次遭毒打”这一重要内容,就不完整。(3)内容要具体。段意一般从内容角度概括,不宜从思想角度概括,应该指出这一段写了什么,而不应该是说明什么。如把《草原》第三段说成:“蒙古族人民热情接待客人。”就缺乏具体内容,也难于跟下面两段相区别。若概括成:“主客见面,热烈握手。”就较具体。

(4)句子要完整。段意应该是完整的句子。不能用词或词组,而且最好是陈述句,如《一幅壮锦》中的第六段就不能说成“小儿子是怎样找到壮锦的”,而应该概括成“小儿子历尽艰辛,找到了壮锦”。

(5)要简洁明白,段落大意的文字不宜太长。

G.归纳法。有一些句子,其中并没有中心句,其意思需要经过分析才能概括,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归纳法”来分析。它是一种由句群的关键句入手分析,最后归纳句群中心意思的方法。其方法,原则上是对句群作“由疏而密”的顺序。

如:①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②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③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力量。

④任何一种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运用也许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⑤例如,他曾密切地注意电学……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怎么归纳这个段意呢?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把这个句群标出序号。共五个句子。

(2)理出句子中语义结合较为松散的句子。通过对其语境的分析理解,①②两句正是这个句群中承上启下类型的过渡句,所以它的关键句无疑是②句。由此,②与③④⑤语义结合紧密,而与①的结合即较为松散。(3)通过分析,可归纳③是说马克思对科学的实际运用观点,④是写马克思对科学实际应用的态度和感受,⑤即是写马克思对科学实际应用的关心的事例。很明显,③④⑤三句阐述了马克思身上远为主要的内容,那就是马克思的实践精神——他作为一个家的最优秀的品质。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②句是关键句,③④⑤三句是阐述②句的主要内容。其段意的概括应是③④⑤的归纳概括。

H.累加法。

由一个句群组成的段落意理应是中心句表达的意思或是关键句所揭示的意思。但是如果由二个以上的句群组合成的段落,其意义又将如何概括呢?如:

①理想到底指的是什么呢?②这个问题是比较复杂的。③因为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不同,同一个时代,一个人与一人又不同。④比如,…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⒁…⒂…⒃一点儿理想也没有的人有没有呢?⒄一般地说,是没有的。⒅…⒆…⒇…(21)…(22)…(23)…(24)但是究其实,他们仍旧是有理想的,这眼前的光景正是他们的“理想”,或者说,他们正躺在自己的“理想”上睡觉哩。——摘自陶铸《崇高的理想》

这个段落是较为复杂的,分析这种段落的段意,非认真琢磨推敲不可。必须要首先揭示其层次结构。考察这个结构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这个段落中有几个中心意思相对的而又清晰的句群?划分出句群,需要强烈的语感导引,分析时必须抓住中心句或关键句。本段文字行文中两个设问句①与⒃两句无疑是关键句。由此可推论具有两个相对的中心意思表达。这也正表明其由两个句群组成。

(2)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分别用疏理或归纳的方法分析各个句群。

第一个句群的中心句应是①②③三句;①②句表结果;③是原因。如果把三句话的意思综合起来,那么就可以归纳为:理想是比较复杂的,因人因时而异。

第二个句群的中心句应是⒃⒄两句,⒅至(24)各句无非是为了解说和证明⒃⒄两句的。因这个句群的意思可概括为:没有理想的人是没有的。

(3)最后把二个句群的中心意思叠加在一起,此段文字的大意就可概括为:理想是每个人都有的,它因人因时而异。

综上所述,句群分析对段落意的概括有重要的意义。且句群分析与段落意概括是有“法”可循,有“法”可依。因此句群不仅仅具有语法意义,而且还有章法意义——指导我们阅读语段乃至文章。

(二)、摘句归纳法

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一定一次就能抓得准,需要反复比较分析,分清内容的主次,准确地抓住主要内容,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容易归纳了。

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全段话都是围绕某一句话的意思写的,那么这句话就是重点(中心)句。如果全文都是围绕文中某段话的意思写的,那么这段话就是重点(中心)段。文章中的重点句、重点段就是全文主要内容的提示,我们一定要留心。

有的文章只有一个重点句或重点段,而有的文章则有好几个。在第二种情况下,我们概括主要内容时,要把几个重点句或重点段的意思加以综合整理,概括出主要内容。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就有两个重点句,一句在文章前面:“小兴安岭的树海,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诱人的。”另一句在文章结尾:“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我们在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时,需要把这两句话综合起来:“小兴安岭不仅一年四季都美丽诱人,而且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三)、文题扩展法

有许多文章的题目就已经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这就可以根据课题扩展,使它的内容更加具体、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自然而然地概括出来了。在运用这种方法时,我们可以遵循以下的步骤:

(1)通读全文。(2)以题目为中心,在文章中寻找相关的内容。

(3)将相关的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4)将概括后的意思组织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大意了。

举例:《飞夺泸定桥》,我们可以先根据题目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谁飞夺?”,“在什么情况下飞夺?”,“怎样飞夺?”、“结果怎样?”,然后在文中找出相应的答案,把这些问题的答案用简洁的语言串联起来就是: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与敌人抢时间,胜利地夺下了天险泸定桥,继续北上抗日。

本方法注意事项:

1、文题扩展法适用于某些特定的文章。例如,以人名、地名、物名、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因为这样的文章,题目本身往往就是主要内容的核心部分,我们抓住题目的补充说明,就是文章的大意了。

2、在文章中寻找需要补充的相关内容时,要紧扣题目。以人名命名的文章,主要寻找“做了什么事”;以物命名的文章,主要看“怎么样”;以地点或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主要找“发生了什么事”。

 (四)、串联要素法

凡是写人、记事类的记叙文,都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阅读文章时,只要弄清这几个要素,就不难将文章的主要内容串联出来了。

例如:《草地夜行》,我们分析这篇文章的记叙要素具体是:时间(夜);地点(草地);人物(老红军战士和小红军战士);事件(老红军帮助小红军走出草地);结果(老红军陷进泥潭牺牲了)。抓住这些记叙要素,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概括为:文章记叙了红军长征过草地的一天夜里,一位老红军为帮助一个小红军赶上队伍而陷进泥潭,最后壮烈牺牲的故事。

本方法注意事项:

1、不需要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写得很详细,只需平实地、简练地说出“什么事”就可以了。

2、串联要素并不是把这几个要素简单相加,而是进行综合整理。即先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按顺序连接起来,再加上一些结构性的词语,最后读一读是否通顺。

我认为,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而且是对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一项重要训练。正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不可能在短暂的复习阶段简单速成。而是需要老师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训练,不断地巩固。因此,我们在复习阶段必须要做的是,借助各类文体的相互比较,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认识和归纳出概括主要内容的各种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提高

(五)、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穷人》一文,读后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桑娜在等丈夫回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她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她会这样想?丈夫回来以后,她又是怎么想的?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怎样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它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反映了作者对一件事的立场、看法、主张。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都不直接在文章里写出来,我们必须认真阅读,深入思考,自己领会和归纳。

(一)、步骤归纳写人文章的中心思想,要抓住人物的言行,通过想象来重现人物的形象,再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归纳记事文章的中心思想,要掌握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认识它所体现的意义,归纳状物、写景文章的中心思想,要抓住所描写事物的特征,体会其中的感情,理解其中的含义;归纳论说文的中心思想,要弄清文章要说明什么,说明了什么。

归纳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可以分几步进行:

第一步:认真、反复地阅读文章,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想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或什么人。

第二步:反复思考,仔细体会文章究竟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第三步:找出文章中的重点段落,中心句子和关键的词语,看看与表现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

第四步:进行归纳,把经过自己动恼思考后的中心思想用简练的语言写出来。

第五步:阅读全文再仔细琢磨:写出来的中心思想是不是准确、全面?语句是否通顺?不妥之处再修改一下。   

(二)方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以下几种方法:

1、看文章的题目

有些文章,它的题目本身就揭示了中心思想或是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题目可以看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反映了什么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把这些回答连接起来,就概括出了中心思想。

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从题目知道文章是围绕“炸”而展开。舍身的意思是舍弃自己的身体,从而知道题目的意思是董存瑞为炸暗堡而献出自己的生命。它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歌颂了董存瑞忠于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还有《劳动最有滋味》、《伟大的友谊》《为人民服务》等。

2、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一篇好的文章,为了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题旨,通常在开头或结尾处,有点明中心的句子或段落。一般来说,在开头有首领文章的作用,在文章的结尾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分析好这些开头和结尾就能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老舍的《养花》中的结尾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这个结尾既总结养花的乐趣又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3、看文章的中心句

文章的中心句是文章思想感情集中的反映,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直接点明中心思想。找准了中心句,就可以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那么文章的中心句通常出现在什么地点呢?比较常见的是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如《詹天佑》开头写道:“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综观全文不难看出:全文紧紧围绕着 “爱国”和“杰出”来写的,“爱国”和“杰出”正简洁、深刻地揭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出现在开头有总起文章的作用。又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结尾 有一句话是:“的确的,伯父就是这样的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4、看重点段落

文章的重点段落是为了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抓住重点段落的分析,就能准确的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飞夺泸定桥》的重点段落是抢时间,攻天险。想一想战士为什么能摸黑带雨抢先到达泸定桥呢?再想想战士为什么能攻下长江天险呢?不难看出体现出战士的英勇,在党的领导下战士的大无畏的精神。

5、看重要人物

写人的记叙文,往往是从重要的人物身上就能体现出中心思想。抓住重要人物的所做、所为、所想、所感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穷人》一课提到的人物有桑娜、渔夫、西蒙、西蒙的两个孩子、桑娜的五个孩子,究竟谁是重要人物,想一想可以知道是桑娜和渔夫,抓住重要人物分析一下:

不难得出课文赞扬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的高尚品质。

6、看主要事件

记叙事的记叙文,事件都有主要事件和次要事件,抓住主要事件去分析,想想是写了什么事,歌颂了什么,反映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就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草船借箭》课文中主要写诸葛亮巧借十万枝箭的事。抓住“巧”字去分析,不难得出赞扬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和宽广的胸怀。

7、看文章的议论抒情

在文章中,记叙和描写部分好比画龙,议论和抒情部分就是点睛,点睛部分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一夜的工作》中写了如下的一段话: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想着,并且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个句子的议论抒情不但总结了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高贵品质,而且抒发了对周总理由衷的敬爱之情,深刻地提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8、看文章的细节:

文章的细节描写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因此,认真体会文章的细节描写,了解这些细写对突出文章的中心起了什么作用,对理解文章的中心大有帮助。比如《凡卡》一文中写凡卡的学徒生活:抓住了三个方面,挨打、挨骂、没法睡觉。仔细体会三个方面的细节,可以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痛苦,反映沙俄时代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体现了作者的同情。

9、看关键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往往体现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落花生》父亲的话。“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父亲的话既是对孩子们的希望,又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10、看文章的体裁

如果文章是说明文,它有自己的特点,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中心思想,不必穿靴带帽。

                             

  绿色“宝库”

你到过东北林区吗   东北林区  包括大兴安岭  小兴安岭和长白山  那里林海茫茫  一望无边  是我过最大的林区

   东北林区的资源极为丰富。全国有一半木材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的。闻名全国的红松、赤松,还有云杉、冷杉、桦树等,绵延几千里,就像绿波滚滚的海洋。东北林区盛产药材,最近发现的全国最大的人参就产在这里。东北林区活跃着许多珍贵的动物,像紫貂、梅花鹿、东北虎、杜鹃、丹顶鹤等。

   凡单果东北林区的人   都会情不自禁地说   这里真是一个绿色的宝库啊

练一练

 1.  给短文首位两段加上适当的标点。(第一节) ?  “ ”  、  。  、  , 。

 (第三节) ,  :“  !”

1.概括每节的大意。

第1节: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林区。

第2节:东北林区盛产木材、药材,还有许多珍贵动物,资源极为丰富。

第3节:东北林区是一个绿色的宝库

2.短文是从___木材__、__ 药材 __和__动物_三个方面来写“东北林区的资源极为丰富”的。

3.依照短文的结尾,用“凡……都……”造一个句子。

.  我觉得,凡是中国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建设出力。

跳山羊

    体育课,这可是我们男生最喜欢上的课了。

    老师刚一宣布这节课练习跳“山羊”,我们使用眼光串联,那高兴劲儿就甭提了。//

    望着那白白的“山羊”,我们的心直痒痒,恨不得立刻飞过去,可老师还在讲注意事项:跳前必须做好准备活动,不然……”最急得要算我们班上的大个子王勇了,他冲着我努努嘴,小声嘀咕道:“真罗嗦,跳就跳呗,做什么准备活动?”我们做准备活动时,他象征性地踢了踢脚,还悄声对我说:“嘿!哥儿们,等会看我的!”要说王勇,那还真没得说,天生跳“山羊”的料,他腿长胳膊长,有劲儿,谁能跟他比?我虽说个头还行,可一身胖肉,自然不是他的对手。

    轮到王勇跳了,只见他轻轻地助跑,有力地冲向踏板,双臂用力一撑,两腿叉开,身体轻飘飘地飞了过去。漂亮!大家正等着他扬起双臂归来之时,他却重重地坐在棉垫上起不来了。

    怎么回事?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围了过来,只见王勇扳着脚,皱着眉,咧着嘴,一副难受的样子。见我们围了来他赶快爬起,晃晃悠悠迈了一步,又“哎呦”一声要倒,幸亏体育老师手快,一下子扶住了他。“谁送他去医务室?”老师的话音刚停,“我”。“我”。“我”。三声搭腔,大力士李伟、洋相包周明和我几乎同时跳了起来,李伟不由分说背起王勇就走,他可真行,仗着块儿大,硬是一口气把王勇背去又背回,我们好说歹说他也不放手。

    放学了,一群同学围在王勇身边,他脚崴得很厉害,怎么回家呢?大家七嘴八舌出主意,闹得平时以刻薄出名的王伟低头无语,直咬嘴唇。最后还是我们三个护送他回家.李伟推来他的“飞鸽”,我和周明一边一个扶着,惹得王勇直嘀咕:“不至于!不至于!”我俩只好跟着走。一路上,王勇还是默默无语,不知是脚疼,还是心里别扭,我们三个暗暗交换了一下目光。还是周明逗乐,他哑着五音不全的嗓子,哼起了小曲:“如果你倒下,将不再起来,我会背你上学来……”这个不伦不类的歌声,逗得我们大笑,当然,王勇也笑了,只不过没出声。//

    从那以后,体育课上,我们认认真真地做准备活动了,再也不敢那个了……//

 练一练

1.联系上写文解释词语。

1刻薄:_平时说话对人比较尖刻。② 不然:不这样

③ 七嘴八舌:形容大家议论纷纷,你一言我一语,十分杂乱。

④不约而同:没有约定而行动一致。

2. “崴”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应先查_ 山部 _,再查9画 ,字典上有两种解释:A、山路不平;B、(脚)扭伤。本文应选( B   )种解释。

3.读句子,回答问题。

① “我们便用眼光串联,那高兴劲儿就甭提了。”

“我们”是指哪几个?请写出3个名字。怎样用眼光串联?表达什么意思?

_王勇、李伟、周明。

    “用眼光串联”就是你看着我,我对着你挤眉弄眼的,用眉眼的神态表达高兴、兴奋之情。

②“我们再也不敢那个了……”

  “那个”指什么?说明了什么?

“那个”指不认真做准备活动。说明我们接受了教训,懂得了做准备活动的必要和重要性。

4.按分好的段概括1、2段段意。

第1段:体育课上听老师说跳“山羊”,我们男生高兴极了。

第2段:大个子王勇不愿做准备活动,跳山羊时崴了脚,很难受。同学们背她去医务室,又送他回家。

____________

王羲之是我国晋代著名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艺术已经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被称为 书圣   自他以后研究书法的人  没有不吸取他在书法上的成就的   现在书店里还摆着他最得意的书法作品   兰亭序  那是古今书法的典范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是怎样造就的呢 

    王羲之出身在晋代名门家庭,自幼喜爱书法,对功名却很淡薄。他曾经临摹过好多书法家的字帖,并对他们的书法特点进行了仔细地研究。他还(钻 专)门学习过汉朝书法家张芝的草书,很有心得体会。 

   王羲之不但善于学习历代书法家的长处,而且经过(刻 克)苦研究,独创了自己的书法艺术风格。他苦心琢磨字体的间架结构、笔画和笔势,一有空就用手在衣服上写字。天长日久,把衣服都划破了。后来,他到永嘉做官,也总在池边苦心(练 炼)字。之后,他就在池里洗砚刷笔,把一池水全染成了黑色,于是人们便称此池为“墨池”。就这样,他终于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  给第一小节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  ,  “ ”。   ,   。   《 》   。  。  ?

2.   概括每小节的内容。

第1节:我国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写的《兰亭序》事研究书法的典范。

第2节:王羲之出生名门,自幼喜爱书法,临摹学习研究了好些书法家的各种字帖。

第3节:_王羲之不但善于学习历代书法家的长处,而且刻苦研究、练习、创造,取得了书法艺术的辉煌成就。

3.  下面哪句话正确的归纳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后面的括号内打“√”。C

A.文章介绍了王羲之“墨池”的来历。

B.文章宣传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点。

C.文章赞扬了王羲之刻苦研究书法的精神。

D.文章肯定了王羲之在中国书法上的重要地位。

4.  给文章取个恰当的题目,写在前面的横线上。 "书圣"的来历

我有一个好习惯

    “我有一个好习惯……”我正在写个人小节,妈妈见了,说:“你呀,有什么好习惯,光知道玩。”我心里连声叫冤:妈妈呀妈妈,您难道不知道我的好习惯是爱动脑筋吗?您忘了上一次的事了吗?//

     那回,我的数学老师出了一道思考题,这道题可真够难的,但不一会儿,班上的两个“尖子生”便做出来了。老师看了他们做的题,笑而不语。我还在埋头苦思,想了大半天也想不出来。半堂课过去了,老师开始让打架讨论。两个“尖子生”各执己见,争论不休,老师却没有表态。这时我想出来了,在老师的鼓励下站起来说:“我认为,他们都错了!……”同学们大吃一惊,开始议论起来,而两个尖子生也怀疑的望着我。老师一边挥了挥手,让大家安静,一边又用目光示意我继续说下去。我迟疑了一下,接着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同学们都向我投来敬佩的目光。老师赞许地点点头,对大家说:“胡晓江同学说的很对!”听了老师的表扬,我得意极了。

    这件事告诉过您,怎么忘了?那您还记得设计自动门的事吗?

    那一回,楼房里闹老鼠,我们家厨房里也出现过老鼠,一忘记关厨房门老鼠就要进来。你们都发急了。我动了脑筋,在门上按上皮筋,你进去它关上,你出来它也关上,多妙啊!

   像这类事情还多着呢!还有一回,学校的水池的下水管不通了,水池子挤满了水。我又开动脑筋,用皮管抽水,很快就把水池的水排出了。//

    想到了这件事,我便对妈妈说:“妈妈,我的好习惯是——”“是啊,爱动脑筋。”妈妈笑着接过我的话说。啊,原来妈妈没忘记我有一个多么好的习惯!//

练一练

1.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再解释词语。

  ①各执己见:执:坚持。各自坚持自己的看法、意见。

②争论不休:休,停止。各人坚持自己的意见,互相辩论不停。

2.本文多出运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请你写出两处。

①第1小节最后一句:“您忘了上一次的事了吗?

②第3小节:“这件事告诉......涉及自动门的事吗?

3.按分好的段概括段意。

第1段::妈妈“讽刺”正在总结“好习惯”的“我的”只知道玩,“我”很委屈,怀疑妈妈忘了“我”“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第2段::数学课上“我”动脑筋,想出了连两个“尖子”生也做不出的思考题,还开动脑筋设计了防老鼠的门、疏通了下水管道。

第3段::妈妈笑了,原来她并没有忘记“我”有一个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4.问答。

“我”有一个什么好习惯?作者用几个具体事例来表现“我”的好习惯?其中哪件事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我“有一个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作者用三个具体事例来表现。其中数学课上动脑筋想出思考题是详写,开动脑筋给厨房门安皮筋自动门和疏通学校水池是略写。

  这样有详有略的好处是不仅突出了重点,也不致使文章篇幅过长。

 

  

  

公园的一角

我们踏着石级登上半山腰,迎面是圆形的喷水池,池中有一座假山。 

假山上有崎岖小路,有悬崖峭壁,有精致的楼阁和小巧玲珑的凉亭。假山上还有四个小喷水管,欢乐地喷着水花。秋风阵阵,水花随风飘洒而下,迷迷蒙蒙,像是给假山罩上一层薄薄的轻纱,景色迷人,就像仙境一般。 

池中各色各样的金鱼鼓着一双双大眼睛,自由自在,有时潜入水草中,有时浮游到水面上,好像在听我们快乐的歌声。池中的水竹倒映水中,和蓝天白云的倒影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围绕着喷水池种满了奇花异草,凤尾花扬起脸蛋,它的脸颊似火一样红,像是在热情地欢迎我们;鞭炮花像节目的礼花,在祝贺我们祖国繁荣昌盛,发达兴旺。 

在喷水池的四周,有许多高大的树木:榕树、木棉、银槐等。这些绿树、红花映衬着假山喷泉,真是美丽极了。 

1.  在文中找出一个拟人句,并写下来。 

    围绕着喷水池种满了奇花异草,凤尾花扬起脸蛋,它的脸颊似火一样红,像是在热情地欢迎我们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崎岖: 形容山路不平。玲珑: 精巧细致。

3.概括第三自然段的段意。 第一段:登上半山腰,看到了喷水池。第二段:池中的假山景色迷人。第三段:喷水池中的景物。第四段:喷水池的四周。

4.回答问题: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本文是按照从中间到四周的顺序写的。

(2)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详写了喷水池和池中的假山,略写了喷水池的四周。好处:详略得当,突出重点,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

文档

小五语文阅读讲义

一、概括段意的方法归纳段落大意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路的重要手段,也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前提。归纳段落大意是检查学生是否读懂这段话,理解这段话主要内容的重要标志,是读懂一篇课文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重要训练。归纳段落大意有三项要求:一是要反映段的主要内容;二是用语简单明确,不罗嗦;三是各段段意连起来能反映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这三项要求中,第一项是最基本的。抓住段的主要内容在语言表达上才能做到简明;抓住段的主要内容,各段段意才能成为文章的提纲,反映课文的主要内容。归纳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