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崇德
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其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动机因素是一切行为的发动性因素,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也不例外。教师要干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很难设想一个对教育工作毫无兴趣的人,一个见到学生就心烦的人,会努力完成好教育教学工作。目前我国的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问题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构成了最大的威胁。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强化教师队伍的职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将这种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称之为教师的职业理想,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
师德是我们教师职、权、利三方面的集中体现。从职、权、利三个要素来看:职,意味着我们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即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权,我们调动、影响新的一代的积极性,决定着他们的素质高低;利,教育这种职业劳动,为社会培养文化、经济、政治所需要的人才,教师的利益是与社会整体、国家利益以及服务对象——学生的利益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能否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这是衡量师德的重要标准。所以忠诚于教育事业是我们教师的职、权、利三者的集中体现。围绕着这种事业的师德或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突出四个特点,即敬业意识、乐业意识、职业规范意识、勤业意识。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的“业”字;师德体现的就是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
(一)师德的影响因素
在完成这一课题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探讨了影响教师职业责任感的内外因素。对此,我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就教师自身来看,有三个因素对其职业责任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对教学工作的成功期待和教育效能感,其相关关系(即一致性程度)分别为0.24**、0.69**、0.46**(*表示P<0.05,说明比较显著;**表示P<0.01,说明显著;***表示P<0.001,〖JP〗说明十分显著,下面出现这种符号,不再注释)。
我们从社会宏观条件、学校内部客观状况、学校气氛、人际关系和总体环境影响五个方面考查了环境因素与教师工作积极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社会宏观条件、学校客观状况、学校气氛、人际关系和总体环境影响都与教师工作积极性有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30**、0.23*、0.37**、0.30**、0.35**。这表明:社会宏观条件越有利于教育,学校的客观条件越好,风气越正,人际关系越融洽,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就越高。
为了进一步了解内外因素对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真实影响,我们以三组预测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考察这些变量对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影响。这三组预测变量分别为:①教师特征变量:学历、教龄、学校类型;②教师心理水平:教育效能感、成功期待、职业价值观;③环境因素:教育工作为教师提供的发展条件、社会客观条件、学校客观状况、学校气氛、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结果发现:教师教育效能感(X1)、价值期待(X2)、学校客观状况(X3)等三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各预测变量参与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逐步回归后得到回归方程为:Y=0.23413X1+0.73670X2+0.04677X3+0.07908。可决系数R =0.97400,调整的可决系数为0.94869,说明该方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度很高。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1152.39652,P<0.0001,表明该回归方程回归效果很显著.回归结果表明,教师工作积极性与教师教育效能感、价值期待和学校客观状况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教师工作积极性可以通过教师教育效能感、价值期待和学校客观状况三个因素进行预测。这个结果对我们培养教师、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虽然,我们的结论证明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因素是非常多而且复杂的,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有些又是很难控制的,如社会宏观条件,我们很难在短时期内改变人们对教育工作的看法;我们处于“穷国办大教育”的状态,国家很难一下子投入大量的教育经费,但是,我们可以抓住那些我们可以控制、改变并对教师工作积极性有重大影响的因素,以求提高教师积极性,从而带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回归方程表明,我们可以通过改善学校的客观状况、提高教师的教育效能感、设法提高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成功期待等三个方面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乃至整个师德。而这三个方面的改进是我们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我们自己在国内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实验点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我们研究的价值所在。
(二)师德与人格
“人格”一词,在汉语的词义上,可作两种解释:一是心理学里的个性,主要是指气质和性格;二是社会学里的品格。前者是指个体的差异,可以叫人格的个性特征;后者是指道德品质的高低,可以称人格的品格特征。但两者又密不可分,很难区分开人格的个性特征和品格特征。教师的人格,既体现着教师之间的个性差异,诸如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态度、积极的兴趣、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品性等,这些因素在不同教师身上的不同组合,使教师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又是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在教师个人身上的内在表现,它反映在为人处事的道德风尚上,体现在教学风格中,表现在德育的环境里。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一个班级的班风,在一定程度上是其班主任人格的放大,一个学校的校风是其校长人格的扩展。教师的人格成为师德的有形的表现,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令;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由此可见教师人格的力量。学生往往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发展其性格,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从教师的威望中完善其人格的全部含义。
韩进之教授曾从教师人格的个性特征着手研究(19),在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一位优秀教师应具备以下个性品质韩进之主编:《教育心理学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年版。:①热忱关怀;②真诚坦率;③胸怀宽阔;④作风民主;⑤客观公正;⑥自信自强;⑦耐心自制;⑧坚韧果断;⑨热爱教育事业③。如果将教师的人格的个性特征分为自信型、思考型、安静型、严肃型、谨慎型、活泼型和自我型等七种类型,我们在研究中看到,不同类型的教师人格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不同的效果,但这七种不同的人格的个性特征都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
(三)师爱是师德之魂
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一位教师写道范淑娟:《心与心的交流——寄语关心青少年的朋友》,航空工业出版社,1996年版,第157-158页。
真情兮,煦煦春风胜母爱;
师魂兮,浩荡日月齐放彩。
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某直辖市教委在教师中随机抽取100名教师,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被试回答“是”;然后向这100名教师所教的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回答“体会到”的仅占10%。这里,90%与10%之间存在多么大的反差。由于师生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彼此之间要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是一件很费心思的事,要达到这一点,教师是要下一番功夫的。然而,热爱学生是每一个教师的天职。在我主编的百余万字的《师德大全》里,有一部分是100位“名师论师德”,其中有80%以上的文章中把师德和热爱学生放在一块,可见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它是师德的核心成份。教育家高震东先生在其著作的扉页上写道: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
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我则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因为,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母鸡为护小鸡而奋起,狗为护幼崽而狂吠,这些都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父爱和母爱虽然比动物对幼仔之爱要丰富和广阔得多,但就其本质来看,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本能性的行为。然而对学生之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我曾经将自己的14名学生送出国深造,有13位已经按时回国,国家教育委员会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询问:“为什么‘回收率’这么高?”我的学生们回答:“我们是冲着自己的老师回来的!”我却说:“人心换人心,八俩换半斤,我只不过是做了一点‘感情投资’罢了。”这个感情投资就是爱。这就是《中国教育报》(1994年8月29日)的《他像一块磁铁》一文的来源。是的,我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扑在培养学生的工作上了。可以说,我投入在学生身上的精力胜过投入在自己孩子身上的精力,致使我的独生儿子在其著作的“后记”中写下下边一段话:
“从当今的社会价值观念来看,父亲实在太不值得。他总是强调他的事业心,也就是作为一名教师,他把热爱学生看作是他事业的核心。他一直提倡对其学生‘感情投资’,包括学习问题、工作问题、职称问题、婚姻问题、住房问题等等,使他的大部分精力都被牵扯进去,以致于母亲笑他说:‘你应该把家搬到单位里去,为你的学生当牛做马。’从一开始,我就不想也不应该去要求和分享这份神圣的感情,事实上他也不可能在我身上花太多的功夫。但作为他的儿子,我是十分理解的。”
我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但我敢说,我是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组织上没有忘记我的这些表现,1994年12月在国家教委组织的宝钢教育基金会评奖中,我荣获全国高校首届优秀教师特等奖(当时称为“94年高校十杰”)。我和所有的优秀教师一样,同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失去了对学生的爱,教师也就失去了人生的乐趣。教师的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提高眼前的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即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的发展、人格(个性)的形成、职业的选择、人生道路的转变,甚至会影响其毕生。因此,教师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