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试论《难经》中的针刺方法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2:57:36
文档

试论《难经》中的针刺方法

试论《难经》中的针刺方法学习《难经》针法可以提高我们对古典针灸的认识,本文对《难经》(六十九难)到(八十一难)的针刺方法进行探析,阐述了四种富有临床指导意义的针刺方法:1.补泻分清荣卫。2.针刺合于四时。3.双手协同针刺。4.“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标签:《难经》;刺法《难经》全名为《黄帝八十一难经》,是我国古代中医典籍之一,在学术上与《内经》并重,后人曾誉之为“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它的内容涉及阴阳、藏象、经络、生理、病例、诊断、治疗、针灸诸多方面。通过学习,笔者认识到《六十九难》到《八
推荐度:
导读试论《难经》中的针刺方法学习《难经》针法可以提高我们对古典针灸的认识,本文对《难经》(六十九难)到(八十一难)的针刺方法进行探析,阐述了四种富有临床指导意义的针刺方法:1.补泻分清荣卫。2.针刺合于四时。3.双手协同针刺。4.“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标签:《难经》;刺法《难经》全名为《黄帝八十一难经》,是我国古代中医典籍之一,在学术上与《内经》并重,后人曾誉之为“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它的内容涉及阴阳、藏象、经络、生理、病例、诊断、治疗、针灸诸多方面。通过学习,笔者认识到《六十九难》到《八
试论《难经》中的针刺方法

学习《难经》针法可以提高我们对古典针灸的认识,本文对《难经》(六十九难)到(八十一难)的针刺方法进行探析,阐述了四种富有临床指导意义的针刺方法:1.补泻分清荣卫。2.针刺合于四时。3.双手协同针刺。4.“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

标签:《难经》;刺法

《难经》全名为《黄帝八十一难经》,是我国古代中医典籍之一,在学术上与《内经》并重,后人曾誉之为“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它的内容涉及阴阳、藏象、经络、生理、病例、诊断、治疗、针灸诸多方面。通过学习,笔者认识到《六十九难》到《八十一难》专论针刺方法,其观点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临床更是富有指导意义。

1 补泻分清荣卫

荣卫补泻在《难经》中多有阐述,《难经·七十六难》云:“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荣卫通行,此其要也。”《难经·七十八难》具体描述了从卫和荣取气的方法。“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因为卫为阳,其位较浅,荣为阴,其位较深。故先刺浅部得气后再将针由浅向深插按,以从卫分引阳气深入,是为补;若先刺入深部得气后,再动摇针身,由深向浅抽提,以从营分引气外出,是为泻。后世医家的补法从卫取气,泻法从营取气即源于这一原则。由此也创造出了三进一退的″烧山火″、一进三退的″透天凉″针法,以及先浅后深、紧按慢提为补,先深后浅、紧提慢按为泻的提插补泻方法。

2 针刺合于四时

《难经》刺法对《内经》中″困时制宜″的思想有进一步的补充和发挥,提出刺法要应时而变。

2.1 “春夏刺浅,秋冬刺深”

天人相参的理论在《难经》中亦有体现。《难经·七十难》云:“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此难论述了人体经脉气血与四时阴阳升降的相应关系,即春夏之时,自然之气向上,人体的阳气也广泛地趋布于肌表,刺故当浅;秋冬季节,自然之气肃降,人体的阳气也随之内藏,刺故当深。《难经》的理论深刻地告诉我们,临床针刺时也要注意因时制宜,四季的针刺深浅不尽相同。

2.2 “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

《难经·七十难》曰:“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此难阐明了阴病取阳,阳病取阴的阴阳互生、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因为春夏季节,阴气在内,故当取内在的一阴之气,使之外出以养于阳;秋冬季节,无阳气以养其阴,故当由浅向深纳入阳气以养于阴。这也是″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针刺大法。

2.3 四时分刺五输

《难经·七十四难》提出:“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本难以五脏应四时阴阳,五行属性与五脏及五输(相对应的关系,论述了因病因时的针刺方法。经气由井(发出,由小到大、由浅而深,归入合(。四季之中,春天万物生发,喻之于“井”;冬天阳气内藏,喻之为“合”。故五输(应四时而刺,以治五脏病变。

3 双手协同针刺

《灵枢·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主持而御之”即明确规定了双手施术进行针刺的原则,但《难经》对双手协同针刺的理论阐述得更具体,更深刻。《难经·七十八难》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荣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这一段强调针刺前要先用左手按压要针的(位,手指轻轻弹腧(局部皮肤,使经气充盈,再向下爪掐(位,待左手感到(位下经气至,如动脉搏动之状,则右手顺势将针刺入。《难经·八十难》亦有云:“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针,是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也。”由此可见,左手协同针刺,不仅在进针前有揣(、定位、减少针刺疼痛的功效,进针后还有探知得气或气尽与否的作用,双手协同针刺,因而能提高针刺疗效。这也告诉我们的针灸临床医生:针刺的疗效不仅靠刺手,压手同样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欲得其效,需双手各尽其用。《难经》中左右手协同针刺的理论对后世医家亦有启迪,如窦汉卿《标幽赋》曰:“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再如徐凤的《金针赋》“下针十四法”和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下手八法”也是遵照《难经》的旨意发展而来的。

4 “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

《难经·七十一难》曰:“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荣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本难意即针刺卫气,应用沿皮横刺之法,以免损伤深层荣气;针刺荣气,应先用左手按压所针(位,待卫气散开后再针刺,以免损伤浅层卫气。刺荣刺卫之针法,目的在于严格把握针刺深浅,使气至病所而又祛邪不伤正。这一点对临床疾病治疗是极具指导意义的,例如风中于络的面瘫病人,病处早期时刺激量宜小、针刺宜浅、取(宜少、不宜用电针疗法,行皮肤针亦提倡浅刺,以达到宣泄邪气、护卫正气的目的。因为这个时期正气尚未衰,病位亦表浅,若行强刺激,必定损伤正气。从西医理论分析,如果早期患处过分强刺激,不利于局部炎症渗出的吸收,反之加重水肿,更易导致局部血循环运行障碍。

《难经》所论针刺方法颇为丰富,它对《内经》理论既有继承,也有发挥,为后世医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源于《难经》的许多针灸理论现在都为临床所遵从。以上是我对《难经》针刺手法及其对临床指导意义的一些初步理解,难免有“管中窥豹”之嫌,所以其更深一层的价值有待我们继续探讨。

文档

试论《难经》中的针刺方法

试论《难经》中的针刺方法学习《难经》针法可以提高我们对古典针灸的认识,本文对《难经》(六十九难)到(八十一难)的针刺方法进行探析,阐述了四种富有临床指导意义的针刺方法:1.补泻分清荣卫。2.针刺合于四时。3.双手协同针刺。4.“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标签:《难经》;刺法《难经》全名为《黄帝八十一难经》,是我国古代中医典籍之一,在学术上与《内经》并重,后人曾誉之为“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它的内容涉及阴阳、藏象、经络、生理、病例、诊断、治疗、针灸诸多方面。通过学习,笔者认识到《六十九难》到《八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