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 文 试 卷
一、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耕读羹匙万象更新亘古不变
B.标识什物箪食壶浆拾人牙慧
C.稔熟妊娠光阴荏苒万仞高山
D.堂倌冠名羽扇纶巾冠状动脉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幽远猗郁游目骋怀不落言筌
B.爆仓碰瓷历行节约平心而论
C.陨首颓圮束之高阁再所不辞
D.松驰瞭望无精打采感恩戴德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不是,但圆梦之途绝不轻松,既需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更需要克勤克俭、辛勤劳动,在推动经济发展中,不断满足民生之需、不断增进民生
。梦想成真,民生改善是最好。
A.空中楼阁步步为营福利注解
B.虚无缥缈循序渐进福祉诠释
C.虚无缥缈步步为营福利注解
D.空中楼阁循序渐进福祉诠释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是()
A.知名作家任职大学教授之所以引起热议,是因为中国当代作家和大学之间的关系长期脱离造成的。当代作家和大学之间本应该具备正常关系,很多大学和作家也试图重建这种关系。B.按照国际外交惯例,国家元首出访,第一夫人往往会陪同前往。她们在外交活动中的良好表现,会增强公共外交的效能,有利于提升一国的“软实力”。
C.由于苹果公司在被曝中国市场售后服务“双重标准”后的态度,引发了广泛的质疑和失望。
尽管苹果在其官网发出声明,否认保修存在“中外有别”,但仍未给出清晰的解释。
D.在今日视听产品和网络发达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抢救我们的文学感受力,需要从文学的阅读中汲取和培养思想的能力、精神的能量。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的代表作。这部具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通过主人公大卫一生的悲欢离合,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同时也反映作者的道德理想。
B.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高老头》以高老头被女儿榨干钱财后悲惨死去为中心情节,以拉斯蒂涅的活动穿针引线,将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联系起来,揭露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C.在文学作品中,会反复出现一些题材,如“爱情”“战争”“复仇”等,它们被称为作品的主题,也被称为母题。换句话说,作品的主题也就是母题。
D.林冲是小说《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从一个安分守己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变成了“强盗”,从温暖的小康之家走上梁山聚义厅。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我国古典戏曲理论的悲剧观
苏国荣
我国古代的悲剧,一般都是悲喜交集、苦乐相错的。这一特征在古典戏曲理论中常有涉及。被明代戏曲理论家李贽称为“惨杀”之书的悲剧《琵琶记》,就是根据宋朝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的,它写了一出旨在揭示“为功名误了父母”的悲剧。为了揭示这一主题,它把赵五娘在农村如何受苦,公婆双双饿死,和蔡伯喈被招赘丞相家的富贵生活两相对照:一折写相府豪华生活的喜剧场面,一折写农村凋敝的悲剧境况;穷与富,悲与喜,参差相间,以富贵的欢乐,反衬穷困的悲惨。
我们说中国悲剧有这一特点,并不是说外国悲剧只写悲剧的苦闷,不写喜的欢乐。亚里斯多德就说过:“悲剧是从幸福到苦难的变迁。”既然要写幸福,就会写到欢乐。但是希腊悲剧十分强调“庄严的风格”在全剧中的统一性,因而连它们在开场中也很少描写“幸福”,往往人物一登场就充满了悲剧气氛,而且很多悲剧是一悲到底的。尽管如此,我们仍认为“从幸福到苦难的变迁”是悲剧的一条普遍的规律。从这一点来看,中国悲剧和西方悲剧并无什么不同。但是,在体现这个普遍规律时,我国又带有自己特殊性,与西方悲剧是不同的。西方悲剧写由喜(幸福)到悲(苦难)的变迁,一般是大起大落,突变性的,讲究情感形式的阶段性,层次的分明性,前后对比的强烈性的。我国悲剧写由喜到悲的变迁,一般是渐变性的,波澜曲折的,在折与折之间苦乐相错、交替推移;甚至一折之中七情俱备;往往在结局大悲之后,还有一点安慰性的小喜。
中国有类似西方的悲剧(个别的),西方也有类似中国的悲剧(少量的)。如莎翁的悲剧,对西方的传统悲剧就有大胆的突破,很像中国悲剧。十八世纪的英国戏剧评论家约翰逊在《<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中说,莎翁的悲剧“既有善也有恶,亦喜亦悲,而且错综复杂,变化无穷”。但是莎翁天才的创新,在当时并未为大家所赏识,而被认为是无知的表现,不懂得悲剧写作原则的结果。甚至在二百年后,像约翰逊这样对他顶礼膜拜、并对这一艺术创新充分肯定的人,居然也说:“莎士比亚的剧本,按照严格的意义和文学批评的范畴来说,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创新。”目前,莎翁的剧作已众口皆碑,谁还能否认被大家公认的“四大悲剧”是悲剧呢?
尽管莎翁等个别作家的悲剧在情感的结构形式上有类似中国悲剧的地方,但毕竟还是有所不同的,至少结尾就不一样。这些类似的地方,也只是在某一个历史时期某一些作家身上的反映,并不是普遍的、稳定的呈现。而我国的古典悲剧,几乎绝大多数如此,长期如此,具有数量的普遍性和历史的稳定性;而且在戏曲理论界几乎是没有争议的,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悲剧的美学观念,这与西方的戏剧理论界不断诋诮莎翁的悲剧创新,还未将此形成为大家公认的民族悲剧的传统观念是不同的。因而不能因为外国某些作家某些悲剧与我国的悲剧有某些相似之处而否定我国悲剧的民族特征,正如我国有些悲剧也类似于西方而不能由此否定西方悲剧的特征一样。
此外我国古典悲剧还经常采用喜剧化的手法,即“寓哭于笑”的写法。有的整本戏都以喜剧化的手法写悲剧。川剧《拜新年》,写一个聪明俊俏的长工之女,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嫁与东家地主的儿子。地主少爷比她小得多,而且是白痴,悲剧就在这个白痴的胡言乱语中展开了。他见了丈母娘,不知叫什么好,妻子告诉他叫丈母娘。他问:丈母娘是什么意思?答:是妻子的母亲,孩子的姥姥。白痴说:又是这个,又是那个,这不成了杂种了!他歪着嘴斜着眼流着口水磕磕吧吧地说着,逗得满场观众笑声四起。可是细想起来,这些话并不是为了抓哏逗乐随意胡诌出来的,而是非常符合这个平时可以任意胡闹的地主少爷的身份,而且又是白痴的语言。可以想像得到,这个白痴的“杂种”之类的骂人之语,是从他父母那里学来的,是他们平时对长工惯用语,正如他口头
语“岂敢,岂敢”也是从他的父母那里学来的一样。这些喜剧的语言愈说得可笑愈见得长工女儿的可悲。这种悲不是由青衣扮演出来的(她只是暗中擦泪,顶多只是“呜咽”一两声),而是由丑角扮演的喜剧性人物白痴表演出来的。假如因为白痴的胡言乱语引起了满场的笑声而说它是喜剧,这就不免肤浅了。我们判断一个戏是不是悲剧,主要的不是看手法,而是看内容;它是符合鲁迅所说的“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这出戏的倾向性是明确的:丑把美给毁了,不平等的社会和婚姻制度把一颗纯洁而善良的少女的心撕裂了。
西方悲剧形成的历史和我国不同,根据亚里斯多德《诗学》的记载,希腊悲剧从酒神发展而来。它最初的形式生动活泼,跟笑剧萨堤洛斯相似。这一点和我国悲剧的起源很相似,以后的希腊悲剧“抛弃了简单的情节和滑稽的词句,经过很久才获得庄严的风格”。喜剧性的角色在悲剧中分离出去,专司喜剧。
以后西方的悲剧基本上继承了古代希腊悲剧的传统,但是有些作家也在不断的创新,在悲剧中放进了丑角一类的喜剧角色,悲剧有了混合的成份,可是他们往往受到大家的非议,如法国的戏剧理论家弗郎西斯科·萨赛就认为莎翁的《麦克白》“是对着那群特殊观众的一种让步,这些观众今天是达官贵人,明天是喜欢空开玩笑的畅怀大笑的粗野的水手”。我国古典的戏曲理论家,与萨赛等外国戏剧理论家的观点截然相反,他们也是从观众的角度来谈这一问题,认为戏曲只要符合广大观众的人情,任何感情都是能够动人的。
(节选自《中国古典悲喜剧论集》)6.下面是根据文章的内容,对中西悲剧情感结构形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琵琶记》以富贵的欢乐,反衬穷困的悲惨。这是中国悲剧中比较特殊的例子。
B.从幸福到苦难的变迁,是悲剧的一条普遍的规律,中西概莫例外。
喜悲大悲。
C.西方悲剧的情感结构形式可概括为:
喜悲喜悲大悲小喜。
D.中国悲剧的情感结构形式可概括为: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莎翁的悲剧,突破了西方的传统悲剧,归于中国的悲剧,既有善也有恶,亦喜亦悲,而且错综复杂,变化无穷。
B.我国古代的悲剧,有两个特点:就情感结构形式而言,一般都是悲喜交集、苦乐相错的;从写法上来说,我国古典悲剧还经常采用喜剧化的手法,即“寓哭于笑”的写法。
C.西方的悲剧的情感结构形式有类似中国的地方,但也有不同,如在结尾上就不一样,并且这些类似也只在某一时期某些作家身上体
现,并不普遍。
D.中西悲剧的起源都很相似,但西方悲剧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庄严”,而中国悲剧中还保留了喜剧的角色。
8.下面是对中西戏曲(戏剧)理论的比较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莎翁的悲剧“苦乐相错”这一天才创新的特点,虽然在当时并未为大家所赏识,但二百年后,约翰逊对这一特点非常推崇,认为这是悲剧的典范。
B.中国的戏曲情感结构形式在戏曲理论界几乎是没有争议的,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悲剧的美学观念,而西方的戏剧理论界却不断诋诮莎翁的悲剧创新。
C.因为川剧《拜新年》是悲剧,并且符合鲁迅所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原则,所以不能因为里面有很多喜剧成份而否定其悲剧的实质。
D.西方戏剧理论家对在悲剧中放进了丑角一类的喜剧角色往往持否定的态度;我国古典的戏曲理论家则认为:虽然悲剧的混合的成份不太好,但如果符合广大观众的人情,任何感情都是能够动人的。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况钟传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①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办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居间杂办及逋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先是,中使织造②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③将卒,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节选自《明史》卷一六一)【注】①蠲( juān):免除②织造:明代督管丝织染业的职官,常以宦官担此任。③卫所:明初的制度,这里指驻军。
9.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用:运用。
B.若辈舞文久,罪当死当:判罪。
C.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延:邀请。
D.郡民诣阙乞留诣:前往。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况钟“为政纤细周密”的一组是()
①锄豪强,植良善②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
③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④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⑤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⑥虽上官及他省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难治之州得有能治之人。况钟到任伊始,略施计谋,就让那苏州的“贪虐庸懦”者现出原形,自此吏治为之一新,皆守法。B.以前,太监侵官、将卒虐民的情形时有发生。况钟到任后,这些人都有所忌惮,不敢放肆。
C.况钟在担任苏州知府期间,重视教育,礼遇文儒,救助寒士。邹亮就是他推荐奏明朝廷的,朝廷召授邹亮吏、刑二部司务。
D.况钟治理苏州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曾两次因任期满了离职,当地百姓都向皇上请求让他连任,均得到应允。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
(2)振荒之外,以代居间杂办及逋租。
(3)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
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
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
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节选自王国维《人间词话》)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临江仙①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③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本篇当为宋室南迁,陈与义在建炎三年(1129)避金兵流寓湖湘(湖南、湖北)逢端午感怀而作。
②午日:端午节,阴历五月五日,为纪念屈原而设。
③戎葵: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
(1)试析“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4分) __
__
(2)试分析本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4分)
_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
(5分)
(1)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2)人生亦有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鲍照《拟行路难》)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奚惆怅而独悲?(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6)春江花朝秋月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
(8)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四、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请记住那样的歌声
赵 华
①世事瞬变,确是让人猝不及防。如亲人突逝,重病入骨,恋人背叛等等。这样的悲或痛,会切骨穿心,但,它终究还是会随时间的医治而使人渐渐挺过。我们还是会回到原本的生活,继续着为柴米油盐奔波的日子。
②而生活还有另一种悲痛,它深藏着,躲在时光的阴影里,把我们俨然笼罩。直到有一天,在斜阳的余晖里,月沐的群岚后,我们蓦然发现,流年已悄然推着我们老去!青春,成了日记本里发黄的记忆。这时,我们才真切感到有种“隐隐”一直在切割我们,使人“渐渐”褪去生命的色彩。
③这也是一种可怕的悲痛,因为它的悄然无声,而又无法抗拒。
④“渐渐”真是个可怕的词,它宛如空气般默默在改变我们。我们陷在懊悔里,或处在悲苦中,患得患失,渐渐地疲了,渐渐地老去。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时光的刀片,一片片残忍地切割我们的生命,而自己却为力,犹如刀俎上的肉,涸辙中的鲋。悲痛、悔恨、诅咒是无济于事的,可,你还能怎么样?“蚕不悲春尽,蝉不伤秋至。”悲欢离合与生老病死,这本来就是人类生命轮回的部分。那么,我们不妨和它来个和谈,坦然接受这些岁月中的种种悲伤与变故。让他成为一笔人生财富,它会使人变得坚强,成熟,沉稳。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眼下的分秒,笑对人生。
⑤记得有那么一个晚上,我们全班外出秋游时,被困在那讨厌的绵绵细雨中。缩在帐篷里,什么也做不了。所有人都在咒骂,有的怨天公不作美,有的恨组织露营者选天无韬。正在这时,坐在我身边的一个女生,却唱起了歌曲,那歌声如出谷的黄莺般宛转动听。周围所有声音都随之戛然而止。接着,她的歌声在帐篷里产生了共鸣,人人都和着声唱了起来。最后,无论是独唱还是合唱,也不管是民歌还是流行歌,一个,两个,五个帐篷……就汇成了集体大合唱。所有的不安都随之消匿。我们就这样唱着,笑着,闹着,互相陪伴着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再没有人还会在意外面凄迷的苦雨,也没人再抱怨不能在帐篷外烧一大堆篝火烧烤美食,因这,一切都变得不再重要。没有星星,没有月亮,这个特别的夜晚,上天却意外地赐予了我们如此的缘分与幸运!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值得我们去希冀呢?多年后,也许当初的人们已慢慢在心里淡去那晚,但我永远记得那个夜晚,那美妙悦耳的歌曲和欢快爽朗的笑声。正是那些曲子,那些笑声,让我面对“情怀渐变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的失意时,依然可以淡定,充满继续前行的力量和激情。
⑥其实,人生也未必不是如此。
⑦能够永远相守,牵手而去,当然是幸福的;能一路春风,定然得意;能够衣食无忧,生活安逸也是美满的。而余下的,谁也无法与谁永远相守,谁也逃不过痛或苦的磨难,一切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改变。然而,珍惜能够掌控的时间,去善待亲人,去励志发奋,善待世界,生活总会有些珍贵的东西让我们铭记下来。如亲人的笑颜和期待,如自己曾经走过的艰辛与泥泞,如那晚难忘的歌声,都将成为我们漫漫人生路上不断前行的支柱。就让我们把这些如珍珠般的记忆悄悄收起,再将其串起成悦目的项链,挂在心上,使之不受尘垢的遮盖,不被生活中的烟尘浸染,让我们时时能看到忆起,永远保持着那份应有的平和与感恩。
⑧生命的轨迹慢慢向远延伸,我知道:命运常会剥夺人的选择,有些东西是我们无力抗拒的。但不要伤感,更不能失望。想想,你是否听过那么一种歌声,直击你的灵魂?是否有那么一些人,一直守候在你心里——不因你穷富贵贱,只在乎你的喜怒哀乐?
⑨请记住这些珍珠一般的,丰富过你精彩生命的人和事,若干年后,我们仍会拥有一颗纯真如玉的心,去感恩人生,告慰遗憾。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如同心灵鸡汤,作者以自己的亲历感受告诉我们要坦然接受年华的老去,生活的幸与不幸,并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B.文章第①段开门见山,感慨世事瞬变,引出下文,为第④段“坦然接受岁月中的种种悲伤与变故”的内容作铺垫。
C.文章标题中“那样的歌声”既是实指作者的一次难忘的经历,更是形象地比喻人生中值得铭记的珍贵的记忆。
D.文中尽管只有两处引用了诗句,但都很好地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学情趣,并类比人生的作用,给人十分深刻的印象。
E.这篇文章融叙事、议论、抒情等于一体,并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意蕴深刻。
17.文章第⑤段写自己的一次秋游经历,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赏析第⑦自然段中画线的语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生活中还有另一种悲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进行探究。(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4分,共12分)
20.下面是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段文字,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
加以赏析。(4分)
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
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
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
途,黯然至于泣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下面划横线的两处填上恰当的文字,使整个语段保持语意的连
贯。(4分)
普通的水因为高压而成为壮观的喷泉,柔软的泥因为高温而成为坚硬的砖头,
……可以说,
。
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22.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完成题目。(4分)
(1)请为这幅漫画拟一个标题(2分):
(2)请用简洁的语言揭示漫画的寓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60分)
23.请以“春暖花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参
1.B(B项均读shí;A项“亘古不变”读gèn,其余均读gēng;C项依次读rěn/rèn/rěn/rèn;D 项“冠名”读guàn,其余均读guān。)
2.A(B项应为“厉行节约”,C项应为“在所不辞”, D项应为“松弛”。)
3.D(空中楼阁: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不合实际的计划。虚无缥缈:形容空虚渺茫,作谓语、定语,不作宾语。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步步为营:形容进军谨慎,也比喻行动、做事谨慎。福祉:幸福。福利:指享受的待遇及利益。诠释:说明,解释。注解:用文字来解释字句;解释字句的文字。)
4.B(A.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C.缺主语,去掉“由于”。D.搭配不当,应为“培养思想的能力,汲取精神的能量”。)
5.C(母题是宽泛意义上的主题,它不等同于主题。)6.A(不是特殊的,而是普遍的。)
7.A(“归于中国的悲剧”有误,原文为“很像中国悲剧”。)
8.B(A.约翰逊只是推崇这一创新的特点,并不认为是悲剧。混淆是非。C.因果颠倒。是因为它的内容是悲剧的,只是用了喜剧的形式来表现。D.混淆是非,无中生有,“悲剧的混合的成份”恰好是中国戏曲理论家认同的。)
9.A(因为,凭借。)
10.B(①树正气⑤感恩⑥刚正)
11.D(前一次是遭遇母丧)
12.(1)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
(2)用来振济灾荒之外,还用来代交民间杂办赋役(或:代为支出平常的办事费用)和拖欠的租赋。
(3)平思忠家素来贫寒,从来不靠旧交情而有所请托(干:求)。13.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14.(1)承上启下。上片写自己离开了都城,才无所用,报国无门,所以发出了这样愤懑的感叹。而下片是说自己虽老,但心诚志坚,然而这也只有向千年之前的屈子诉说,体现了作者的无奈和坚守。结构上是结住上片,开启下片,内容上是情感的深化和转折铺垫。
(2)一是用典(借古抒怀),借用屈子的史实,表明自己的志坚及无奈。上片以“高咏楚词”开篇,透露出节日中的感伤心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同时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门。下片“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作者虔诚祭酒,并联想这杯中之酒一定会流到汨罗江。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是对比和衬托。词的上片用榴花与红舞裙对比,以过去的春风得意突现时下的落寞和愤懑。词的下片用“一身伤老”与“戎葵凝笑墙东”对比,衬托了此时心中的冷寂(或者理解为自己身虽老,但也会这戎葵一样永远不改自己向阳的夙志,爱国的热情)。
15.(1)千里共婵娟(2)安能行叹复坐愁
(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4)既自以心为形役
(5)申之以孝悌之义(6)往往取酒还独倾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8)故患有所不辟也
16.BD(B.第①段不是开门见山,也不是为第④段内容作铺垫,其作用是引出第二段。D.文章
④⑤两段分别引用了诗句,只有第④段的引用有类比人生的作用。)
17.①内容上,点明了这次经历对作者的深远影响,使他可以淡定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并拥有继续前行的力量和激情。
②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文观点的例证,又引出下文有关人生的议论。18.①运用比喻的手法来阐述自己的人生观,生动形象,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②我们应铭记并收藏如那晚歌声一样珍贵的记忆,让它们不会在琐碎的生活中为我们所遗
忘,时时温习,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颗纯真如玉的心,去感恩人生,告慰遗憾。19.(1)与人生中的重大变故相比,时光的流逝、年华的老去是另外一种悲痛,它悄然无声,而又无法抗拒,待我们蓦然回首时,便会生出无限的惆怅与悲伤。(指明“另一种悲痛”的内涵2分,分析原因2分。)
(2)同意。时光的刻刀,会一点点磨平我们的棱角,减损我们的激情,让我们很难拥有年少时的斗志和勇气,所以说,这也可以算是生活的一种悲痛。
不同意。人生的重大变故如亲人突逝、重病入骨、恋人背叛等,会给我们留下刻骨铭心的痛,甚至会改变我们的人生观。相比之下,时光的流逝、年华的老去就不算什么了。/不同意。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各自的魅力,岁月改变了我们的年龄和心性,但也带给我们成熟和从容,我们应坦然面对时光的流逝,不应把它视为一种悲痛。(亮出观点,言之成理即可。)20.运用神态描写(细节描写),通过反复强调刘和珍的微笑以及为母校前途黯然神伤的细节,表现了刘和珍性情的温和以及对母校的深情,以此来反衬执的凶残和卑鄙。
21.平凡的铁因为千锤百炼而成为锋利的宝剑正是磨难,成就了世间珍贵的物品22.(1)云山雾罩的收益(警惕投资陷阱)
(2)讽刺银行在向客户推荐理财产品时,有意放大投资的回报,却隐瞒其中的风险或陷阱的这种不诚信的现象。(告诫人们在理财时莫被表面的巨大收益冲昏头脑,应警惕其中的投资陷阱。)
23.【写作指导】“春暖花开”原意是万物复苏,春和景明的美好景象。它可以象征温暖、光明、希望、幸福,也可以比喻美好的前景。题目本身可能更利于写成记叙文或散文。立意时,应注意把握虚实的关系,可以把“春暖花开”作为人物活动或事件发生的背景,但一定要写出象征的含义。如可以写爱心、奉献带来的温暖、幸福,写遭受挫折和磨难后依然坚信生活的阳光、梦想的力量、前程的美好。小到个人、家庭,大至集体、国家,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对象。若是叙事,最好能写出波澜。作文立意积极向上乃基本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况钟,宇伯律,是江西靖安人。起初为尚书吕震属吏,吕震认为他才华卓越,推荐授予他仪制司主事之官,后又升为郎中。宣德五年,明宣宗因为感到各地郡守大多不能称职,又正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荐属下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补各府之缺。况钟因为尚书蹇义、胡濙等人举荐,升任苏州知府,宣宗特赐诰敕派遣他前往。
苏州地区赋役繁重,豪强猾吏舞文弄墨以奸求利,是号称最难治理之地。况钟乘驿站车马来到苏州府(传zhuàn: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他开始处理事务时,群吏围立在四周请他写下判牒。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群吏大喜,说知府昏暗好欺骗。过了三天,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
们道:“前某件事应该办,你们阻止我;某件事不该办,你们强让我去作。你们这群人,舞文弄墨已久,罪该处死。”当即下令打死几个人,将属僚中贪贱暴虐庸暗懦弱的全都痛斥一番,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况钟于是免除烦扰苛细的赋税,定立教民条文,事情有不便于老百姓的,立即上书朝廷讲明。
当时,多次下诏减轻苏州、松江的重赋。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都协助大力办成。所积累的济农仓存粟每年有几十万石,用来振济灾荒之外,还用来代交民间杂办赋役(或:代为支出平常的办事费用)和拖欠的租赋。况钟为政,纤悉而且周密,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劝善惩恶;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出关入关时行奸作伪;设立纲运簿(纲:唐、宋时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纲运:成批运送大宗货物。每批以若干车或船为一组,分若干组,一组称一纲),防止运夫偷盗侵没;设立馆夫簿,防止无理的需求。他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铲锄豪强,扶植良善,民间将他奉若神明。
以前,太监奉使织造采办和购求花木禽鸟的接踵而至,府中僚佐以下官吏,动不动便遭他们绑打。又有卫所将士军卒,时常欺凌百姓。况钟到任后,都收敛行迹不敢再放肆。即使是上级和其他省的官吏经过苏州的,也都从心里对况钟有所畏惧。
况钟虽然出身于刀笔吏(刀笔:即刀笔吏。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也就被称作“刀笔吏”。在古代,人们又往往特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顾名思义就是谓其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却重视学校教育,礼敬文人儒士,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多有受到他帮助的。有个名叫邹亮的人,献诗给况钟,况钟想要推荐他,有人写了匿名书信诋毁邹亮,况钟说道:“这是想让我更快地帮邹亮成名。”当即奏明朝廷,朝廷召授邹亮吏、刑二部司务,后升任御史。
当初况钟为吏员时,吴江人平思忠也由吏员起家,任吏部司务,对况钟有恩。到这时候况钟多次请见,对待他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到自己属下作事,说:“并非我没有仆役,这是想借此报答您。”平思忠家素来贫寒,从来不靠旧交情而有所请托。人们称赞他们两人都是贤德之人。
况钟曾遭母丧,府中百姓前往朝廷请求他留任,朝廷为此下诏命他戴孝起复留任。正统六年,况钟任期已满应当升迁,府中百姓二万余人,前往巡按御史张文昌投诉,请求让况钟继续任职。英宗下诏进况钟食正三品俸禄,仍然留任知府。次年十二月,况钟死于任上。苏州府吏民相聚哭悼,为他立祠致祭。况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在他前后任苏州知府的都比不上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