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简述体育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3:02:19
文档

简述体育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

简述体育“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姓名:李正阳学科:中学体育学号:09号摘要:现代社会中,弱势群体是客观存在的,在体育教学中也有弱势群体存在—体育“学困生”。“学困生”是指体育品德、体育意识、体质、心理品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不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学生。教学中怎样关爱和转化体育“学困生”,是本文研究的课题。关键词:学困生、关爱、心理特点、意志品质、个性、体育教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各级各类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少数"体育学困生"。所谓体育学困生,是指"三差一
推荐度:
导读简述体育“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姓名:李正阳学科:中学体育学号:09号摘要:现代社会中,弱势群体是客观存在的,在体育教学中也有弱势群体存在—体育“学困生”。“学困生”是指体育品德、体育意识、体质、心理品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不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学生。教学中怎样关爱和转化体育“学困生”,是本文研究的课题。关键词:学困生、关爱、心理特点、意志品质、个性、体育教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各级各类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少数"体育学困生"。所谓体育学困生,是指"三差一
简述体育“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

姓名:李正阳    学科:中学体育    学号:09号

摘要:

现代社会中,弱势群体是客观存在的,在体育教学中也有弱势群体存在—体育“学困生”。“学困生”是指体育品德、体育意识、体质、心理品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不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学生。教学中怎样关爱和转化体育“学困生”,是本文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学困生、关爱、心理特点、意志品质、个性、体育教学。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各级各类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少数"体育学困生"。所谓体育学困生,是指"三差一缺"(即体质差、基础差、技术差,对体育缺少兴趣)的学生。体育学困生的主要表现是:基础不好,没有良好的体育学习兴趣和科学的锻炼方法,运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自我约束的能力不强,自卑心理严重,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关注和关心这些学生,让他们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和成功,从而健康的成长。 

能否正确处理好与这部分学生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锻炼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初中体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如何做好这类体育学困生的转化,是本文所要探索的课题,下面是本人在近几年初中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一点体会。

1、体育学困生成因分析

“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较多较复杂,有心理智能、生理智能因素,环境因素,行为习惯因素。从体育教学的特点分析,主要是有先天因素、后天因素和环境因素决定的。在体育教育实践中发现,形成“学困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理、心理障碍。因此,关爱、转化“学困生”的关键,应从剖析“学困生”心理入手,弄清“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摆脱心理压力;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提高适应能力,逐步解决生理障碍。在此基础上分别采取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进行疏导。

1.1 “学困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危害解析

1.1.1自卑感:在教学中,老师往往用赞许的目光频频投向优秀的学生,对“学困生”则冷眼相待,稍有过失则加训斥,“学困生”得不到理解、尊重,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使他们在心理上自觉低人,久而久之会导致“学困生”自我贬低、自暴自弃,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

1.1.2厌烦感:现代社会的高节奏,生活的高要求,学习生活的高质量、高效率、高学历、高难度,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多重压力和负担,家长和教师期望过高,个人抱负与现实生活反差太大;更由于教育方法不当,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导致他们产生一种消极心理,不能主动投入到他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之中,缺乏激情并产生厌烦感。

1.1.3恐惧感:“学困生”在生存活动中,时常处于介备状态以防受到伤害。他们精神上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大,对所学习的各学科确定不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有着严重的恐惧感。

    由此可见,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得“学困生”对自己缺乏信心,情绪不稳定、紧张、烦燥不安,举足无措,他们往往以或自我退缩的行为去寻求和表现个人价值,走向极端则会出现犯罪、离家出走、逃学、自杀等倾向。如果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对这种心理障碍不进行及时的疏导,设法去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那么当他们走向社会时又怎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现状、担负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呢?

2、心理特点剖析 

中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形到定形的关键阶段。他们思想活跃,情绪偏激,有成就感,但缺乏勤奋、努力,不能把握机遇,组织性、纪律性和行为习惯差,自控能力较差;有创新意识,接受新生事物快,善于交往,但不能持之以恒,缺乏艰苦奋斗和拼搏精神;他们希望学有所成,有所作为,出人头第,但往往知难而退,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学困生”除了具有同年龄青少年一般的心理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个性”心理特点。              

2.1缺乏学习动机:他们对学习健康和体育锻炼的意义认识不足,对体育兴趣仅停留在对表面形式的需求上。缺乏体育与健康知识内涵。                                                       

2.2 缺乏自主:由于生理原因,导致体育效果差、成绩不理想,不能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积极感受,感觉不到体育的乐趣,只能感受到参与体育活动只是一种负担。从而使这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努力不够,体育效果不明显,得不到成功的快乐,感觉不了健康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2.3意志品质弱:缺乏顽强的意志品质,缺乏毅力和斗志,怕苦怕累,对持续时间较长、强度较大、单调的项目(如:长跑)难以坚持。缺乏勇气和探索精神,忧心重重,担心练习中会出伤害事故,练习时束手束脚。                                                   

2.4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学困生”大都有性格内向的特点。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较差,有时举足失措,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不愿勤奋努力,知难而退,以静制动。                                                                          

2.5心理矛盾,情绪不稳:“学困生”有自卑、逆反、闭锁、放纵等不同类型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处于矛盾之中,他们对周围的教师和同学有恐惧感和对立情绪,他们意志薄弱,自控力差。                           

3、转化教育探研                                                     

3.1尊重信任、正面引导:充分考虑每个“学困生”特殊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应成为“学困生”的知心朋友,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时刻记住,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他们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我们要针对他们不同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素质等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传授体育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其端正学习态度,克服自身不利因素的困扰,提高主动参与、自主练习的积极性。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要多鼓励表扬,肯定成绩,引导其克服困难,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2适时激励、关心爱护:“学困生”在学习掌握技术动作时,往往付出了极大努力而收效甚微,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失落感。此时教师应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关心“学困生”,不要轻易给他们戴上“差”的帽子,要分析情况,不要随意或恶意地批评或指责;应对他们耐心辅导、正确引导、经常鼓励,加倍关心和爱护,做他们的知音,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集体的温暖,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切忌损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注意表扬和批评艺术,对“学困生”的教育应宽容又不放纵,严格要求但不苛刻;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以肯定和恰当地表扬,使他们及时了解自己锻炼的效果和进步的情况,从而增强信心,唤起获得成功的愿望,促进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动作技术。发挥他们某方面的兴趣、特长,善于抓住转化的时机,适时进行鼓励,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并在表扬的基础上,不断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努力方向,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再进行表扬鼓励,如此循环往复使其不断地进步发展。                                                           

3.3团结协作、激发个性: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建立合适的师生交往模式。要真正相信和尊重“学困生”,这是培养和增强他们自主性的关键;教师只有以平等的身份真正关心每一个教育对象,承认每一个个体都是重要的,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才能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充分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最终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能引起焦虑,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激发创造兴趣,锻炼其意志和毅力;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竞争与合作是激励学生发展的两种机制,它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又培养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学困生”竞争、协作,让学生在各种体育活动中锻炼成长,陶冶身心,发挥个性和潜在能力,充分感受体育的乐趣。                                        

3.4耐心指导、对症下药: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错误,有的是概念不清,有的是身体素质差,有的是心理因素原因,有的是受环境影响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练习中的不同表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病症之所在,及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比如;在学习篮球篮下投篮技术时“不会命中”,教师就要仔细地观察;是站位不对,瞄准点不明,是出手动作不正确,还是用力不协调,或是兼而有之。问题一旦找准,即刻提出纠正办法,使其尽快掌握技术,感受成功之快乐。                                 

3.5同等评优、合理评价:在学习技术动作或课堂“达标”练习时,适当降低难度,减轻重量或放慢速度等要求,使“学困生”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对此,教师应事先周密考虑,提出合理的练习重量、高度、远度以及完成动作的标准。在分组教学时应尽量把他们分在一起,这样有利于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完成动作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及时地把进步较快,成绩提高明显的“学困生”,作为说服教育其他学生的依据,并令其帮助其他“学困生”练习。在此情况下,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我也行”的信心,比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更具有说服力。                                                                     

4、解决减轻心理压力的几种教育方法尝试

    减轻“学困生”心理压力,就是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自信心、教育他们勇于追求,自强不息,做一个诚实、自尊、自重、富有责任心和创造心的好公民。可进行如下尝试:

4.1典型事例教育法。“学困生”在自卑的同时也有着强烈的自尊,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平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恶劣”行为。只不过是他们为寻求表现自我而采取的一种消极对抗的方式。采用案例教育,针对差生的不良心理及行为习惯,对他们不加以直接的训斥、讥讽,而是运用典型事例来诱导启发他们,为他们保留了“面子”,可达到心理共鸣,进而引发“差生”的自尊,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4.2自我评价法。多数“学困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或否定自我,或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往往是非不明,看不到自己的行为给集体、他人所造成的损害。自我剖析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正确分析自己,懂得如何善待自己、善待别人,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样容易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4.3行为激励法。“学困生”在不良心理的影响下,很少对所处的环境实施积极的影响,难以体会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自我感觉他是一个失败者。采用体会成功的教育方法,就是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发挥其优点和特长,品尝成功带来的喜悦和快乐。以此使他们逐渐走出自卑、恐惧的心理阴影,产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采用此种方法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遵循反复渐进的规律,抓住教育的时机,润物细无声,促其转化。                      

5、教学建议                                                                      

“学困生”之所以后进,原因复杂,是否有教师本身失误。如何促进“学困生”的转化,要认真总结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摸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能力,营造优良学习氛围。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注意“学困生”的“病”源所在,尤其注意“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方法。

5.1强调进步 ,合理评价,降低期望

“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与一般学生相比的确存在差异,与好学生相比就越发显得不如人,久而久之,“学困生”就会认为自己的,是没有价值的,是不能做出任何有意义的贡献。他们对自己丧失了学习信心,很容易地放弃任何努力。教师应该根据他原有水平,确定他所能达到的目标。善于发现并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肯定,对他们身上不起眼的变化都要有意去扩大并强调其进步,帮助他们重建失去的自尊感和成功感。

5.2 把握时机,化解矛盾,避免冲突

教师有时往往为了“学困生”的某些不足,穷追猛打,期望他马上就能改进提高,致使大家注意力都对准了“学困生”不足的方面,这给他们很大伤害,容易使他们自暴自弃,再也不想有好的表现了,于是他们依旧一副我行我素,毫不在乎、无关紧要的样子,而教师也越发恨铁不成钢,使得师生之间产生对立情绪,矛盾亦更加尖锐,每当教师在冲动下训斥学生时,应提醒自己是否给学生以伤害,是否另有途径?其实,退让一步海阔天空;冷静撤离避开冲突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一段冷却期后,掌握时机,再行教育。

5.3营造关爱氛围,多方配合,真正关爱“学困生”

爱护学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也是依法执教自我保护的好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工作是为学生服务的,这对弱势群体尤为重要。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师爱是促进学生成功的动力,只有当他们真正信赖教师,爱戴教师时,才会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才会听从教师的教育指导,而友爱的氛围、真诚的情感,能够温暖“学困生”的心,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为此要告诫同学,对“学困生”不能歧视,不能冷嘲热讽,而应积极热情的关心,耐心帮助。应培养积极分子开展“希望工程”,帮助“学困生”搞好学习。另外,有条件的还应经常与家长联系,互通情况,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是可以做到的,只要营造良好氛围,领导重视,班主任严格管理,家长配合,社会协同,本人积极努力,科任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关爱,树立信心,把工作做深做细,会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叶彩捐.课堂教学心理卫生浅议[J].中国教育学刊,2003,3.

[2]丁雪琴,高潮.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N].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7.3.

[3]赖天德.体育教学如何面向全体学生[J]. 中国学校体育.2009.9

[4]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文档

简述体育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

简述体育“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姓名:李正阳学科:中学体育学号:09号摘要:现代社会中,弱势群体是客观存在的,在体育教学中也有弱势群体存在—体育“学困生”。“学困生”是指体育品德、体育意识、体质、心理品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不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学生。教学中怎样关爱和转化体育“学困生”,是本文研究的课题。关键词:学困生、关爱、心理特点、意志品质、个性、体育教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各级各类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少数"体育学困生"。所谓体育学困生,是指"三差一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