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猪与水产产业规划
(一)项目简介
总投资4.14亿元建设生猪和水产养殖项目,具体包括:
1、投资2.14亿元新建父母种猪场和新建规模化商品猪场。
***是**市最大的生猪主产区和生猪外调大区,生猪存栏量常年保持在85万头左右,母猪存栏量常年保持在7.5万头左右,商品肉猪出栏量常年保持在110万头以上,是**乃至全国有名的养猪大区(县)。
(1)祖代种猪场:园区重点建设**公司祖代种猪场。**、**两个公司为祖代种猪场,共饲养基础母猪1310头,实行集约化饲养,每年为全区父母代猪场提供10480头合格后备母猪(二元杂种母猪为主),以便母猪的淘汰更新。
(2)商品猪育肥示范场(户):园区大力发展**万头养猪场、**万头养猪场及**万头养猪场,重点建设5—10个小区(专业村),每村发展20个年出栏商品猪50—500头的规模化猪场或专业户,作为标准化养猪技术培训和示范基地。园区年商品猪出栏量达到5万头。
2、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手段,通过招商引资投入1亿元完成**大口鲶养殖及深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占地面积2100亩,修建**大口鲶养殖基地2000亩和大口鲶加工厂。年产南方人口鲶成鱼(鲜鱼)3000吨,大口鲶加工食品300吨。
3、投资5000万元完成**市**名优鱼繁殖基地建设项目,基地总占地2000亩,建立标准池塘1900亩,其中亲鱼池900亩,苗种培育池1000亩;修建工厂化繁殖车间3000平方米,办公管理楼800平方米,饲料厂房等2000平方米及其它生产附属设施。重点开发我区名优鱼中华倒刺巴(青波)、大口鲶、华鲮(青龙棒)、黄蜡丁和岩原鲤等名优鱼繁殖工作。占地约2000亩。
4、投资5000万元**市**名优鱼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名优鱼成鱼养殖面积6000亩,年产名优鱼2500吨。可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5亿元。年均纯利达2500万元,项目的静态投资回收期为正式投产后的2年。
(二)产业基础与发展背景
1、畜牧业发展简况
畜牧业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07年畜牧总产值近1.5万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4%。目前,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已超过600万元,约占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的50%左右;**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4.56%,畜牧业对农民收入中的现金的贡献最大。畜牧业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决策,畜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高度发达的畜牧业对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畜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有关产业的发展。一是可以带动一大批为畜牧业生产服务的饲料、兽药、畜牧器械等产业的发展;二是可以有力地促进以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毛纺、制革和医药等工业和商业、饮食业的发展,从而繁荣城乡市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只有实现畜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才能更大限度地扩大农业发展空间,活跃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发展畜牧业也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畜牧业是发展生态有机农业的重要环节,农业的生产丰收离不开畜牧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依赖畜牧业;利用畜牧业的废弃物还可以生产沼气,解决能源短缺,改进农村环境卫生,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畜牧业可以将一些原来无用之物通过加工利用变为有用的,将一些原来利用价值较低的资源变为利用价值较高的,从而使畜牧业具有挖掘利用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的作用。
当前,我国畜牧业进入了一个生产平稳发展、质量稳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的新阶段。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畜牧业发展需要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现从快速发展向持续健康发展的转变。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发布9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特别是近4年来连续发布了4个一号文件,近4年的一号文件都对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要求。2004年提出“积极发展农区畜牧业”,2005年提出“加快发展畜牧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培育发达的畜牧业”,2006年提出“大力发展畜牧业”,2007年,党先后下发了《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等文件,提出了“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发展健康养殖业。”2006年7月1日,《畜牧法》正式颁布实施,为依法治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今后一段时间畜牧业应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健康养殖,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畜牧业发展的4个目标。一是畜牧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二是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目前的50%上升到55%以上。三是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目前的34%上升到38%以上。四是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饲草饲料生产等体系进一步完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牧业的生产形式,是现代畜牧业的基础,对于一个地区来讲,没有规模养殖就没有畜牧产业的支柱作用。传统农户养殖随着城市化建设和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正在日趋减少。这一方面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农村畜牧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发展养殖大户,提高养殖数量和养殖技术,扩大养殖规模。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质量和畜禽产品的品质产生了独特的要求。我国已加入WTO,贸易壁垒在被拆除的同时,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畜禽产品的品质、卫生、安全等要求越来越高,绿色贸易壁垒的门槛不断地被抬高,特别是欧美等国家提出所谓的“有机食品”,以及类似的“健康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等,对畜禽产品中化学物质限量更加苛刻,致使我国畜禽及水产产品难以满要求,出口畜禽产品屡屡受阻,使我国畜禽产品出口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生态畜牧业是以生态平衡为基础,以畜禽安全饲养和畜禽产品安全生产为目标,本身产生的污染源得到生态净化利用,提供的是优质安全畜禽产品。因此,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和选择。安全、优质、营养、无污染的畜禽产品已成为国家公认的未来畜牧业和食品加工业发展的趋势。
总之,通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在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2、品种资源优势
目前,国内外的主要优良猪种目前**区均已在生产中推广应用,而且繁育体系已初步成型。另外,在技术上还依托**的高校和科研单位;在产业发展所需的生猪、种猪、种禽、商品猪、饲料、兽药等物资供应,产业信息,社会保险等方面都有保障,产业技术及社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在水产养殖方面,项目区内有特大型的**水库,湖面水域面积6879亩。整个项目区都在**水库灌区内,水资源条件优越。鱼类资源及其丰富,有中华裂腹鱼、重口裂腹鱼、侧沟爬岩鳅、大鲵、水獭等70余种经济鱼类,能方便快捷为水产养殖和人工繁殖提供充足的鱼类种质资源。
3、**生猪和水产产业发展现状
**是**最大的生猪主产区和生猪外调大区,生猪是**传统优质产品,常年存栏生猪85万头,存栏母猪7.5万头,商品肉猪出栏量常年保持在110万头以上,2007年全区年出栏肉猪近92.6万头,猪肉产量953吨,增长了23.72%。是**乃至全国有名的养猪大区(县)。
畜牧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08年11月18日**生态猪养殖场落成,为**最大的生猪养殖场。场内拥有优良品种、先进科学养殖技术,场内的自动采食、空调恒温控制等技术都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养猪产业通过采用全新的模式,通过一体化经营,最终达到有效降低养殖成本、提升生猪品质、提高社员收益等目的,从而极大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畜牧业社会化服务化体系建设得到了切实加强。基层兽医站转轨后形成了区乡(镇)村完整的三级畜禽改良、饲料兽药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动物保护体系上狠抓队伍素质提高和动检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检疫水平。
全区有水库、池塘、河沟等淡养殖面积4.5万亩,有稻田养殖面积12万余亩。2007年水产品总产达水产品产量141吨,增长了172.88%名列**前列,水产产业和畜牧业发展迅猛,发展潜力大。
4、主要问题
(1)畜牧产业
①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猪良种比例较小,特色不明显,致使生猪产品质量不高,难以提高资源优势的利用与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养猪效益不稳定,影响生产持续发展。
②畜牧业的生产方式落后,仍以传统的家庭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饲养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畜牧新技术难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特别是疾病防治难度大,制约了全区畜牧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也难适应市场和价格变化的要求,造成生产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
③畜牧业的产业化程度低,到现阶段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因为企业还没有和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都是各自为政,也不具有带动的能力,产地市场还没有形成,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畜产品还没有品牌,没有规格化的产品,市场认知度不高。
④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保障体系建设滞后,跟不上生产快速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由于投入不足,畜禽良种繁育、动物保护、畜牧科教等畜牧业服务体系普遍存在设施装备简陋,服务和检测手段落后,产业信息化管理程度化等问题,不能全部适应现代养猪生产的要求。
⑤管理不健全,缺乏活力。一些工作不能开展或流于形式。
⑥规模养殖面临一定困难,一是贷款难。由于圈舍和牲畜不能作为资产抵押,农民无法从银行借贷到扩大畜禽生产规模所需的资金。二是用地难。多数地方没有把畜禽规模养殖用地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问题已成为加快规模养殖发展的制约因素。三是粪污处理难。
(2)水产产业
渔业生产设施落后,渔业结构不合理,养殖对象主要是常规品种,单产价格偏低;出售时间相对集中在年底,造成水产品出现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过剩,鱼价不稳定。由于存在基础设施、养殖品种结构以及养殖方式等方面的差距,各种水体的养殖产业还处于较低水平。
新产品的培育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力度不足,推广的良种多从外地引进,虽然本地的优良品种很多,但是至今未能形成优势养殖品种。
渔业缺乏现代科学技术做支撑,发展后劲不足,对渔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技术难题,如从无公害养殖技术、虾蟹的健康养殖技术、规范化稻田养殖技术、江河网箱养殖名优鱼技术、地方良种人工繁殖、鱼病综合防治、水产资料等,缺乏深层次的研究。
(三)市场前景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特别是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的膳食结构在不断改变和优化,现已形成注重生活质量和不断提高健康水平的消费趋势。畜产品是人类改善生活、发展轻工业和系列化制药工业必不可少的原料,目前,我国肉蛋总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一,肉类人均占有量达到48.0千克,超出世界平均水平10千克;蛋类人均占有量17.6千克,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从人均畜产品的消费量可以看出来,我们除禽蛋消费较高外,其它畜产品尽管达到或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比,差距仍然很大。肉类人均不到50千克,而发达国家在100千克左右。近两年随着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畜产品基本上实现了产销两旺,特别是安全优质的畜产品供不应求,畜产品国内市场前景广阔。加入WTO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我国畜产品在品质和卫生标准方面与国际市场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亟待提高。只要以循环经济的思路,遵循健康养殖的规律,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发展绿色生态畜牧业,生产安全优质的畜产品,加上我国有生产成本低的优势,不但可以稳定国内市场,而且还能开拓国际市场。下面就**农村宜发展的猪鹅鸭产品市场前景进行分析。
1、猪肉市场:现在我国人均年肉类占有量为48kg,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猪肉占到65%。这符合中国人以猪肉消费为主的习惯。市场需求将随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国内因人口的增加猪肉消费每年将增加50万吨,国际市场据专家预测,因人口增多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猪肉的消费量将在近几年内增加1000万吨。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日益得到改善,安全优质的猪肉也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优质优价在市场上体现得越来越充分。目前,国内市场猪肉紧缺,特别是优质猪肉更是长期供不应求,因此安全优质猪肉的国内市场前景广阔。
2、水产产品市场:中国是世界渔业头号生产大国,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形成了淡水养殖、深海养殖、种苗、饲料、加工、水产生物工程、运输、冷藏、保鲜、进出口、方便食品、包装、批发市场等产业链,并涌现出了一批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据统计,2007年中国水产品出口达97.4亿美元,约占世界水产品贸易总额的十分之一。
从国内市场需求看,目前,水产品消费在食物支出中除了粮食、蔬菜、猪肉、水果之外的第五大支出项目。中国地区间水产品消费极不平衡,水产消费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主产区,一些沿海地区人均年消费量达40千克,而内陆地区人均年消费不足1千克。东部地区在近十年户均消费水产品增加了32%;中部地区增长了近90%;西部地区增长了98%。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营养丰富的水产品需求必然会越来越多,加之畜牧业频繁发生疾病,使得人们将目光转向水产品市场,渔业的需求量还将有大的提高。据专家预测,由于我国水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较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将对水产品消费市场产生强有力的拉动效应,水产品市场具有一定潜力。
(四)规划目标及建设内容
1、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生猪与水产生产在园区农业经济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经济结构和和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推进,养殖、加工、饲料、兽药产业协谳发展,良种繁育体系、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畜牧兽医监督体系、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得到完善,从业人员素质普遍提高,鱼猪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带动**畜牧、水产业向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阶段目标
2008—2010年发展目标:到2010年,园区内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建成;养殖生产方式明显转变,建设一批科学饲养、管理规范、产品安全的养殖场户;产业服务体系基本完善。
2011—2012年发展目标:养殖基本实现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拥有自主品牌的龙头企业产品能稳定占有一定的国内外市场,带动全**畜牧、水产产业的规模化可持续发展。
2、建设内容及规模
(1)建设规模
示范园区重点建设3个万头生猪生猪养殖场( 万头养猪场、 万头养猪场、 万头养猪场);兴建2000亩大口鲶鱼养殖基地,2000亩名优鱼养殖基地。
现代农业园规划建设1万亩水产养殖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完成面积2100亩**区南方大口鲶养殖及深加工基地建设,修建南方大口鲶养殖基地2000亩和大口鲶加工厂。投资建设5000万元完成****区名优鱼繁殖基地建设项目,基地总占地2000亩,建立标准池塘1900亩,修建工厂化繁殖车间3000平方米,办公管理楼800平方米,饲料厂房等2000平方米及其它生产附属设施。重点开发我区名优鱼中华倒刺巴(青波)、大口鲶、华鲮(青龙棒)、黄蜡丁和岩原鲤等名优鱼繁殖工作。占地约2000亩,完成****区名优鱼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名优鱼成鱼养殖面积6000亩。
(2)建设内容
①生猪项目
示范园区重点建设3个万头生猪养殖场(万头养猪场、万头猪场、**万头养猪场)。努力打造**“生猪品牌”。
A、祖代种猪场:园区重点建设大正公司为祖代种猪场,共饲养基础母猪1310头,实行集约化饲养,每年为全区父母代猪场提供10480头合作后备母猪(二元杂种母猪为主),以便母猪的淘汰更新。
C、商品猪育肥示范场(户):园区重点建设**养猪场。并发展5—10个小区(专业村),每村发展20个年出栏商品猪50—500头的规模化猪场或专业户,作为标准化养猪技术培训和示范基地。
②水产项目
A、投资1亿元完成**区南方大口鲶养殖及深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占地面积2100亩,修建南方大口鲶养殖基地2000亩和大口鲶加工厂。年产南方大口鲶成鱼(鲜鱼)3000吨,大口鲶加工食品300吨。
B、投资5000万元完成****区名优鱼繁殖基地建设项目,基地总占地2000亩,建立标准池塘1900亩,其中亲鱼池900亩,苗种培育池1000亩;修建工厂化繁殖车间3000平方米,办公管理楼800平方米,饲料厂房等2000平方米及其它生产附属设施。重点开发我区名优鱼中华倒刺巴(青波)、大口鲶、华鲮(青龙棒)、黄蜡丁和岩原鲁鲤等名优鱼繁殖工作。占地约2000亩。
C、投资5000万元****区名优鱼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名优鱼成鱼养殖面积6000亩,年产名优鱼2500吨。可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5亿元。年均纯利达2500万元,项目的静态投资回收期为正式投产后的2年。
③饲料加工厂:新建饲料厂1个,年产各种猪配合饲料10万吨。
(3)园区内布局原则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产业布局上的总原则是生态、安全、高效。具体要求如下:
①规模化猪场和鱼塘分布园区**组团,辅以优质杏种植,相对集中连片,形成不同的示范带,便于技术应用,便于物资和产品的流转;
②规模和密度要适中,以利于疫病防制,确保生产安全;
③种植与养殖紧密结合,以土地消纳养殖粪污,坚持大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生产,实现“猪多肥多,肥多粮多,粮多猪多”的生态农业目标。
④技术方案
①良繁体系建设
②猪良繁体系。良种繁育体系以DLY三元杂交为主体,2011年基本建成,以后逐步减少后内三元杂交及二杂交,不断扩大良种猪的覆盖率。大约克、长白、杜洛克原种猪及少量荣昌猪、新太湖猪从国家或省级种猪场引进。祖代一级扩繁场,父母代二级扩繁场建成合种区,确保良种的扩繁推广。
水产品良繁体系。良种繁育体系在区内及周边地区收集各种规格的名优鱼类,建立本养殖基地的繁殖种群。项目区水产养殖良种繁育体系见图4—1。
在繁殖基地进行驯养
收集亲本
人工繁殖和鱼苗生产
鱼种和成鱼养殖
进行后备新鱼的选育,建立稳定的繁殖种群
市场
图 项目区水产养殖技术流程图
(5)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方案
按“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猪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就以养殖专业村为单位,因地制宜,并依据劳动力、经济状况及土地消纳粪污的能力确定生产规模,平均规模见节第五部分。园区统一设计规划,确定最小饲养规模,分散分布与种植业结构;统一圈舍设计,统一饲料、兽药及物资供应,统一卫生防疫和技术服务;统一出栏规模和统一市场销售,做到全年均衡生产。并建设技术资料信息中心,开展定期技术培训。
(6)粪污处理与环境保护
①种树种草绿化环境
园区养殖场舍两侧栽种行道树和绿化树,空地种草,做好小区绿化美化环境。保持村容整洁。
②控制污染保护环境
小区污染物主要有粪和尿,为确保项目清洁养殖,采用“粪尿生产沼气,多级沉淀,实行生态治理。”具体是将猪禽生产的粪尿污水通过管网集中处理,废水浇灌饲料地域达标排放,系统所产沼气可农户清洁燃料。系统收集的干粪及多级沉淀的肥渣可用于生产有机肥。
(7)饲养技术与技术指标
①规范化养猪技术与技术指标
◆品种。引进国内外优良畜禽品种,如长白猪、大约克猪、杜洛克猪、荣昌猪、新太湖猪等。开展二元或三元经济杂交组合,满足不同饲养户不同产品定位的需要,并逐步建立局部的良种杂种繁育体系。
◆人工授精。种猪场实行人工授精结合与自然交配,提高繁殖效率。
◆饲料配制。采用科学配制的饲料及新型饲料添加剂。减少或取消影响产品质量的添加剂,生产绿色猪肉并降粪尿中金属离子、磷氮等对环境有污染的物质排放量。
◆饲养方式。合理建造栏舍,控制好局部环境条件,采用先进的生产设施和设备,发挥猪的生产性能并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无公害瘦肉猪;在有条件的农户采用舍饲加放牧的生态饲养方式,生产绿色优质生猪,使猪在户外林草地或草地中有足够的运动,提高猪的福利,保持适宜的生长速度,日粮中供给一定量的青绿饲料,这样既保证育肥猪的肉猪,又降低饲料成本。每批猪实行“全进全出”制。户外林草地或草地要用竹篱芭做成人工围栏以便于管理。在放养区有棚舍能保温、挡风、遮雨。
◆加强卫生防疫工作,采取疾病综合防治技术。
疫病风险是项目实施过程中最大的技术风险。做好疫病免疫预防工作是最重要的关键技术之一。加强动物防疫检疫基础设施建设,在动物疫病防制工作中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动物防疫检疫队伍,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于重”的方针,认真实施“外堵内防”的措施,进一步规范检疫监督行为,严格执行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和免疫接种方法,基本杜绝产业区无重大疫病发生。要求所用兽药必须从达到GMP的厂家购买,所用生物制品应相当于或高于国内标准。重视养殖小区及企业内兽医技术人员的培训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主要技术指标
| 母猪平均年产胎次 | 2.2 |
| 母猪平均每胎产活仔猪 | 11 |
| 种猪年淘汰率 | 25~30% |
| 哺乳期 | 28天 |
| 受配母猪分娩率 | 85% |
| 保育期 | 35天 |
| 育成期 | 49天 |
| 成活率:哺乳期 | 93% |
| 保育期 | 96% |
| 肥育期 | 98% |
| 63日龄仔猪活重 | 22kg |
| 112日龄仔猪活重 | 50kg |
| 161日龄出栏肉猪体重 | 90~100kg |
| 肥育期料肉比 | 2.8~3.0:1 |
| 瘦肉率 | 62%以上 |
项目新建猪场实行规模化生产,生产工艺为四阶段的流水式生产线,实行有节奏,有计划的均衡生产。
补充淘汰母猪
公 猪 舍
空怀配种舍
后备母猪舍
配种后观察28天配准母猪转君
断
奶后母猪转群
产前7天转群
妊 娠 舍
分娩哺乳舍
仔猪28~35天转群出售
仔猪保育舍
培育28~35天转群出售
肥 育
肥育120~200天出售
出 栏
图 生猪规模化生产工艺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