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淼
来源:《新一代》2015年第09期
摘 要:美国学者奥苏贝尔创立了有意义学习理论,其中包含他对学习类型的划分、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有意义学习中的动机因素等方面的论述。现代教学的具体应用过程中,我们要因时制宜选择合适的学习和教学形式,合理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以三大驱力理论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
关键词:奥苏贝尔;学习类型;意义
奥苏贝尔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曾经创立了战后世界性教学改革热潮中颇有影响的教学流派之一。奥苏贝尔运用认知观点首次对人在实际教育环境中的有意义言语学习活动进行研究,在此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止到今时今日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仍有着不可比拟的指导作用。
一、因时制宜选择合适的学习和教学形式
在实际教学改革中,讲授式教学往往受到人们强烈批评,被视为“填鸭式”、“满堂灌”的注入教学,而与此同时接受学习又被批为“鹦鹉学舌”,导致学生学习过程机械而又被动的时候,“发现法”作为其对立面出现了。奥苏贝尔理论的创立理顺了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四者之间的联系,摆正了集中学习的位置,有利于我们对教育进行反思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两种主要形式。一方面学生将接受学习作为掌握广博知识的主要途径,因为发现学习获得的知识较为零碎且费时费力,所以它一般不宜作为获取大量信息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发现学习重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自去尝试,使学生获得一种方法、习得一种能力,因此它又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因此,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在短时间内要获取大量的知识主要靠接受学习,通过接受学习获得的系统知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但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如学生对技能与学习方法的掌握,则需要通过发现学习才能解决。通过“发现”解决问题后得到的结论或方法有助于加强记忆,深化原有的认知结构,因为简单的机械学习不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任务。因此,在论述有意义接受学习的作用时,我们也不能贬低发现学习。奥苏贝尔还曾详细阐述了两种学习之间的非矛盾性。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选择应着力追求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有意义的发现学习的合理搭配,并尽最大可能发挥出二者的优点,克服缺点。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在不同年龄阶段也有不同的应用条件。
二、合理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
有意义学习的重要点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寻找学习者头脑中的固着点。而在此过程中,先行组织者实际上就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具体体现——即通过适当的语言文字表述或通过某种媒体呈现出来的、与当前所学内容相关的“原有观念”。所以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但是,在实际广大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并非每个学科、每个课型都适合引入先行组织者,过分及不当的运用会导致学习者思维固着粘滞,无法从已有的错误老套观念中抽离。如作文课,写作时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先行组织者的引入会将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画地为牢”。学生想到蜡烛就想到报师恩,想到蚂蚁就想到团结起来力量大,形成了机械模仿和套写成文的做法,脱离了新颖性和深刻性的特质。
三、以三大驱力理论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
奥苏贝尔在研究学习动机时,既考虑了学习内在动机的作用,又考虑了学习外在动机的作用,同时也能说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学习动机成分的差异。这些无疑都有助于指导教学实践,尤其给今天提倡“奖惩教育”、“愉快教育”等教学理念提供了理论基础。
“愉快教育”作为一种现代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其实质是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创设乐学的心理氛围,唤起全体师生的求知兴趣和欲望,让他们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并获全面和谐的发展。愉快教育是小学从单纯“应试教育”的桎梏下解脱出来,把欢乐还给孩子,使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 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人们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对学生来说,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最具象征意义的人物,教师要努力把握情感诱导的契机,要积极参加学生组织的各项活动,努力使自己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并认真精细地观察学生的情感行为和性格特点,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针对学生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并善于进行情感诱导,竭尽全力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推动他们不断进步。学生都有渴求进步及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命令,是情绪感染的最好方式。教师身体力行了,学生就会把教师作为效仿的榜样。
参考文献:
[1]郝琦蕾,姜晋国.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精髓、批判及其对当前教改的启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113-116.
[2]何雪玲.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对现代教学的启示[J].钦州学院学报,2008,01:99-102.
[3]韩亚梅.奥苏贝尔学习教学理论及其对教学实践的启示[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3:29-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