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一中 张征
【核心素养】
通过探究同种物质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过程,体会利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设计思路】
1、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学生发展,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学生不仅要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还要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了解科学·技术·社会(STS),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课重视实验探究,通过学生自主、积极、主动地学习,从参与中发现问题,在积极的探究过程中形成实验探究方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重视科学方法教育和物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体现物理学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目标】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
(2)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3)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理解使用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来定义物质密度的物理思想。
2、教学难点: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法】
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等。
【学法】
探究式、讨论式、合作式等。
【教具】
体积相同的铜块、铁块、铝块、木块;体积不相同的铜块、铝块和木块若干;天平(带砝码);刻度尺;预调果汁及利酒杯;计算机及其它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科学 探究 | 教学活动 | 媒体选择 | 设计意图 | ||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
| 课前 | 完成本节课的预习任务,反馈预习情况 | 登陆优教平台,发送预习任务 | 优教平台 | 了解本节课内容,发现薄弱点,针对性听课 | ||
| 引 入 新 课 | 观看教学视频 | 播放教学视频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课堂引入:滚石”) | 课件 |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兴趣是搞好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 ||
| 积极思考,集体同步回答提问。 | 1、不同物质,体积相同时质量相同吗? 2、同种物质,体积相同时质量相同吗? 3、同种物质,体积不同时质量会相同吗? | 观察实验 | 学生可以不通过天平,只用手“掂量”实验盒中的物块回答问题,从而增加了感性认识。 | |||
| 新课内容 |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 系 | 提出 问题 | 学生思考 | 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是什么关系?先请学生按照生活经验猜想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 学习根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 |
| 猜想与假设 | 得到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的定性猜想。 | 展示课前一组教师实测数据,请学生做进一步定量猜想。 | 课件 | 学习围绕主题内容进行猜想与假设。 | ||
| 通过对数据中质量与体积比值一定或观察体积是原来的几倍,质量就变成原来的几倍的分析。 | 引导学生得出质量与体积的数学关系,进行定量猜想。 | |||||
|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 验 | 领会实验目的,明确要使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铝块的质量。 | 引导学生明确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 实验 | 让学生了解设计实验的关键点是测量物块的质量。 | ||
|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 注意数据记录的有序和准确。 | 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纠正操作错误,解决出现的问题。 | 实验 | 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 ||
| 分 析 与 论 证 | 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指导学生在数据关系不易直接观察到时,可以借助图像:建系、描点、连线处理数据,并发现物理量间的关系。通过数学归纳和观察图像得出结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或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定值。 | 引导学生如何在坐标系中恰当选择分度值并利用图像得到质量与体积的正比例函数关系。 | 课件 | 通过数据表格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会处理数据的新方法,让学生通过图像进一步深刻感受数据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数据处理的能力。 | ||
| 新课内容 | 探究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 的比值是否相同 | 提出问 题 | 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呢? | 承接上一实验,引领学生继续探究更深层次的知识。 | 课件 | 学习根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
| 猜想与假设 | 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盒中的物块大胆猜想、积极探索。 | 学习围绕主题内容进行猜想与假设。 | |||
|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 通过前一次实验,可以很容易的得出要使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铜块或木块的质量。 | 提示学生使用手中的铜块或木块进行探究。 | 实验器材 | 此步骤在前面的实验中已经经历了,通过重复加深体会。 | ||
|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 注意数据记录的有序和准确。 | 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纠正操作错误,解决出现的问题。 | 实验 | 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 ||
| 分 析 与 论 证 | 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并在图像中正确描点,通过数学归纳和观察图像得出结论——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 通过实验数据,对比值计算结果和图像作进一步的阐述。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结论。 | 课件 | 在数据量较大的情况下,旨在培养学生使用图像法(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的数据计算能力)分析数据。 | ||
| 交 流 与 合 作 | 与其他组的不同物质算出的比值交流比较。 | 引导学生从本组走出去与其他小组交流实验成果。 | 学会与人交流、沟通。 | |||
| 新课内容 | 密 度 的 概 念 | 提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可以作为物质的一种性质”。 | 提出问题:既然同种物质的 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那么“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反映什么呢? | 创设问题情境。 | ||
| 观看板书内容,回顾前面比值不变的特 性,理解密度的概念。 | 通过速度的定义,讲解密度的概念,指出“比值定义法”。 | 板书 | 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比值定义法”。 | |||
| 完成并整理笔记。 | (1)引导学生用公式来理 解密度概念 (2)引导学生说出密度的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和常用单位,讲解单位的读法和写法 (3)注意两个密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 板书 | 学习用公式表达物理意义的一种方法。 | |||
| 阅读密度表回答问题。 | (1)指导学生观察密度表, 寻找规律。 (2)引导学生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 课件 |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获 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学习查表寻找规 律的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 | |||
| 新 课 内 容 | 密度知识与生活生产之间的联系 | 观 察 与 发 现 | 观看教学视频“泡沫铝与气凝胶”,了解其特点及其应用。 | 播放教学视频。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视频演示:泡沫铝+气凝胶”) | 课件 | 引导学生体会学习物理 的意义“从物理走向社会”。 |
| 新 课 内 容 | 密 度 知 识 的 应 用 | 分 析 与 归 纳 | (1)阅读学案 (2)分析已知条件 (3)推导公式 (4)代入数据 (5)估算结果 |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新闻材料:MINI Cooper装28人破吉尼斯记录”) 通过“MINI Cooper装28人”的一则新闻,引出“一个成年人的体积大约是多少”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和估算,判断新闻的真实性。(提示:人体的质量约为50kg,人体的密度与水接近) 在学生分析推导计算过程中,应用多种思路分析,要充分肯定学生解题中出现的闪光点。 | 课件 | 创设情境,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体会,物理是有用的,更是有趣的。 (说明:本内容的设计只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密度这一物理概念是有用有趣的,并不是为了讲解密度的相关计算,因此对书写格式、必要的文字描述、公式变形、单位统一、计算结果均未过多讲解,而“密度的相关计算”应为下一节课程的教学重、难点) |
| 课堂训练 | (优教提示:打开优教配套习题“名师训练-《密度》,使用互动答题卡,更快更便捷的掌握学生的情况) | |||||
| 新 课 内 容 | 课 堂 总 结 | 归 纳 与 总 结 |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 老师做进一步补充,并鼓励学生脚踏实地,实现成才梦,。 | 学案 |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质疑问难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
| 布 置 作 业 | 动 手 动 脑 学 物 理 | (1)了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密度与科技前沿知识的结合。 | (1)气体密度的计算。 (2)液体密度的计算。 (3)密度与科技前沿知识的结合。 | 课件 学案 | 设计思路是用气体、液 体密度的题目为课堂的固体密度作为补充,并设计了一道与科技前沿知识结合的题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