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医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2:52:35
文档

中医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

附: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名词解释:1.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病变部位、原因和性质,以及正邪斗争的情况等。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2.“藏”指隐藏于人体内胆脏腑器官;“象”,征象、形象之意。“藏象”主要是指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及其所表现于外地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3.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施术部位。4.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5.瘀血的概念:血液停滞形成的病理产物。6.主色:又称正色,指由于个体生
推荐度:
导读附: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名词解释:1.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病变部位、原因和性质,以及正邪斗争的情况等。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2.“藏”指隐藏于人体内胆脏腑器官;“象”,征象、形象之意。“藏象”主要是指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及其所表现于外地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3.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施术部位。4.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5.瘀血的概念:血液停滞形成的病理产物。6.主色:又称正色,指由于个体生
附: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

名词解释:

1. 证---- 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病变部位、原因和性质,以及正邪斗争的情况等。 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2.“藏”指隐藏于人体内胆脏腑器官;“象”,征象、形象之意。“藏象”主要是指藏于人体

内的脏腑及其所表现于外地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3. 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施术部位。

4. 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5. 瘀血的概念:血液停滞形成的病理产物。

6. 主色 :又称正色,指由于个体生理特征所决定的一生不变之色。

特点: 与生俱来 基本不变。(考)

7. 客色:是指随着四季或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人的肤色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这种适应自然的暂时性肤色变化谓之客色。(考)

8. 病色:凡在疾病状态下面部出现的色泽。  特点: 晦暗 暴露(考)

9. 但热不寒—潮热: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有一定的规律性。分为三种类型:(考)

(1).阳明潮热:热势较高,常于日晡之时(即申时,为下午3~5时)明显,为阳明腑实证。

(2).温湿潮热: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不觉热,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午后尤甚,为温湿病。

(3).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自觉其热自骨内向外蒸发,为虚热证。

10.自汗:醒时经常出汗,活动更甚,多为气虚、阳虚(考)

11.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多为阴虚内热或气阴两虚。(考)

12. 脉诊:触按病人的脉搏,体察脉象的变化以诊察疾病。

13.寸口——气口(脉口):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的搏动形象。(考)

14. 中药:(藥):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在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喝应用形式,来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以植物药居多,所以自古以来把中药称为“草本”。(考)

15. 四气:中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也称“四性”

寒凉:凡能减轻或者消除热证,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的药物

温热:凡能减轻或者消除寒证,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的药物

16. 补虚药:凡能补益正气,增强体质,以提高抗病能力,治疗虚证为主的药物。(考)

17. 晕针(考):晕针就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

问答题: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对立(二)阴阳互根(三)阴阳消长(四)阴阳转化

2.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2)用于诊断疾病 

(3)用于疾病的治疗

3. .脾与胃的关系(考);(1)脾主升,胃主降,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2)脾喜燥,胃喜湿,阴阳相合,完成饮食物的运化。

4. 灸的作用:温经散寒  扶阳固脱  消瘀散结  防病保健(考) 

适应范围:一切虚寒病证。

5.(考)晕针的处理:

(1)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拔出。

(2)将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

(3)轻者仰卧片刻,给与服温开水或糖水,即可恢复;

(4)重者在上述处理上,可刺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等,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

(5)必要时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6.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病位多在上、在表。

(2)风性善行而数变    发病迅速、变化快、游走不定。 风痹     风疹    中风 

(3)风性主动          动摇不定,如抽搐、眩晕 。

 (4)  风为百病之长      风寒、风湿、风热、风燥、风火。

7.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重点)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

(2)湿性重浊  重:沉重。头  ——因于湿,首如裹。四肢——重、乏力、麻木。全身——水肿、倦怠、身重。  浊:分泌物、排泄物秽浊。湿疹、疮、带下、大便、小便。

(3)湿性粘滞  缠绵难愈——病程长,不易驱除。

               粘滞不畅——分泌物、排泄物。大便、小便粘滞不畅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易伤下部。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8. 假神与“失神转有神”的鉴别

假    神失神转有神
a.整个病情与个别现象不相符  

a.整个病情变化比较一致

b.好转现象是局部、暂时的,病情仍最重

b.好转是整体的,持续的

c.变化比较突然 

c.变化较慢,为逐渐好转,(有一个过程)

d.多见于临终前 

d.多见于慢性病好转期

9. 望色的注意事项(考):(1)病色与常色的比较 (2整体色诊与分部色诊相结合

(3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 (4)非疾病因素对面色的影响(光线、昼夜、情绪、饮酒、饥饱)

10.舌诊的临床意义(考):  1、判断邪正盛衰   2、区别病邪性质    3、分析病位与病势

分析病位  病邪轻浅多见舌苔变化,而病情深重可见舌苔舌体同时变化。

  4、估计病情预后

11. 辨咳嗽注意事项:(1)咳声,(2)痰色、痰量、痰质,(3)咳嗽时间,(4)病史,( 5)伴有症状。

12. ★表里证的鉴别 (三个鉴别考其中一个)

            表证             里证

病史  新病,病程短        久病,病程长

寒热  发热恶寒同见        只热不寒或只寒不热

舌象  舌象变化不大       舌象多见异常

脉象    脉浮             脉沉或其他脉

13. ★寒热证鉴别要点

            寒   证           热   证

寒热喜恶   恶寒喜暖         恶热喜冷  

口渴与否   口淡不渴         口渴喜饮 

面色赤白   面白或青黑       颜面红赤   

四肢温凉   手足厥冷         手足烦热 

二 便      小便清长大便溏   小便短赤大便结 

舌象       舌淡苔白而润滑   舌红苔黄而干燥 

脉象       脉迟或紧         脉数 

14. 虚实证鉴别要点   1、体质强弱 2、发病久暂3、病程长短4、声息高低

  5、痛处喜按与拒按      6、舌象    7、脉象     8、内伤外感

病程寒热疼痛大便小便声音精神面色舌象脉象
虚证长,形寒肢冷或潮热喜按稀溏或滑泄清长或失禁声息低微萎靡白、苍白或萎黄舌淡胖嫩虚弱或细数
实证发热拒按干结或下痢,里急后重不利或淋沥涩痛声高气粗烦躁质苍老苔厚腻实大有力
15. 亡阴、亡阳证的鉴别:汗之冷热及稀粘;四肢(皮肤)温凉;口渴喜恶;

                     舌象;脉象. 

16. .促脉、结脉、带脉三者的区别:促脉 (速而时止,止无定数)

 结脉 (缓而时止,止无定数)   代脉 (缓而时止,止有定数)

17. 什么是补虚药,并举例?(考)

补虚药:凡能补益正气,增强体质,以提高抗病能力,治疗虚证为主的药物。分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和补阳药。

补气药有人参、西洋参、太子参、大枣、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等;

补血药有龙眼肉、当归、熟地、阿胶、白芍、何首乌等;

补阴药有百合、天冬、玉竹、北沙参、麦门冬、龟甲、鳖甲等;

补阳药有淫羊藿、仙茅、海狗背、海马、锁阳、韭子、冬虫夏草、鹿茸、杜仲、续断、菟丝子、补骨脂、巴戟天等

名词解释:

1.中药:(藥):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在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喝应用形式,来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以植物药居多,所以自古以来把中药称为“草本”。(考)

2.经络: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线,多纵行于人体深部;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纵横联络,遍布全身,无处不到,分布于较浅部位。

3.寸口:——气口(脉口):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的搏动形象。(考)

4.主色或客色:主色 :又称正色,指由于个体生理特征所决定的一生不变之色。

特点: 与生俱来 基本不变。(考)

客色:是指随着四季或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人的肤色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这种适应自然的暂时性肤色变化谓之客色。(考)

问答题:

1.晕针的定义及处理?

晕针(考):晕针就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

晕针的处理:

(1)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拔出。

(2)将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

(3)轻者仰卧片刻,给与服温开水或糖水,即可恢复;

(4)重者在上述处理上,可刺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等,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

(5)必要时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2.表里、寒热、虚实辩证鉴别(三个鉴别考其中一个)

★表里证的鉴别 

            表证             里证

病史  新病,病程短        久病,病程长

寒热  发热恶寒同见        只热不寒或只寒不热

舌象  舌象变化不大       舌象多见异常

脉象    脉浮             脉沉或其他脉

★寒热证鉴别要点

            寒   证           热   证

寒热喜恶   恶寒喜暖         恶热喜冷  

口渴与否   口淡不渴         口渴喜饮 

面色赤白   面白或青黑       颜面红赤   

四肢温凉   手足厥冷         手足烦热 

二 便      小便清长大便溏   小便短赤大便结 

舌象       舌淡苔白而润滑   舌红苔黄而干燥 

脉象       脉迟或紧         脉数 

虚实证鉴别要点   1、体质强弱 2、发病久暂3、病程长短4、声息高低

  5、痛处喜按与拒按      6、舌象    7、脉象     8、内伤外感

病程寒热疼痛大便小便声音精神面色舌象脉象
虚证长,形寒肢冷或潮热喜按稀溏或滑泄清长或失禁声息低微萎靡白、苍白或萎黄舌淡胖嫩虚弱或细数
实证发热拒按干结或下痢,里急后重不利或淋沥涩痛声高气粗烦躁质苍老苔厚腻实大有力
3. .补虚药定义及分类,并举例?(考)

补虚药:凡能补益正气,增强体质,以提高抗病能力,治疗虚证为主的药物。分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和补阳药。

补气药有人参、西洋参、太子参、大枣、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等;

补血药有龙眼肉、当归、熟地、阿胶、白芍、何首乌等;

补阴药有百合、天冬、玉竹、北沙参、麦门冬、龟甲、鳖甲等;

补阳药有淫羊藿、仙茅、海狗背、海马、锁阳、韭子、冬虫夏草、鹿茸、杜仲、续断、菟丝子、补骨脂、巴戟天等

4.假神与“失神转有神”的鉴别

假    神失神转有神
a.整个病情与个别现象不相符  

a.整个病情变化比较一致

b.好转现象是局部、暂时的,病情仍最重

b.好转是整体的,持续的

c.变化比较突然 

c.变化较慢,为逐渐好转,(有一个过程)

d.多见于临终前 

d.多见于慢性病好转期

另外暑邪或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等其他问答题也有可能考。大家注意复习好。

文档

中医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

附: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名词解释:1.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病变部位、原因和性质,以及正邪斗争的情况等。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2.“藏”指隐藏于人体内胆脏腑器官;“象”,征象、形象之意。“藏象”主要是指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及其所表现于外地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3.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施术部位。4.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5.瘀血的概念:血液停滞形成的病理产物。6.主色:又称正色,指由于个体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