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社会调查研究的概念
社会调查,指的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通过直接的询问,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系统的、量化的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基本含义的理解:
1.目的性:人类的一种自觉活动。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科学活动
2.对象:社会事实(社会现象)。
3.具体内容:包括调查和研究。社会调查包括感性材料的收集,也包括对材料的理性分析,思维方法加工等方法。
二、社会调查的基本要素
1.抽样:即从所研究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将在这部分个体中所得到的调查结果推广到总体中。(关于调查对象的选取)
2.问卷:进行变量测量和资料收集的工具
3.统计分析:处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
抽样、问卷与统计分析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内在的联系,三者密不可分。作为一种完整的社会研究方式,社会调查必须同时包括这三者。
三、社会调查的方特征
1.社会调查在本质上是一种定量的研究方式
作为经验性的社会研究方式之一,社会调查已经具有一套相对成熟的研究程序和结构化、标准化的操作方式,它采用专门的工具来收集量化的资料,并运用社会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完成对这种量化资料的处理和分析,得出以经验的、量化的数据为依据的研究结果
2.社会调查是一种横剖性的社会研究方式
所谓横剖性,指的是这种研究方式仅仅只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资料,并且资料主要用以描述调查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及特征,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四、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特征
1.强调系统性、直接性,客观性,现实性,代表性,可量化性,可重复性。
2.强调抽样调查的方法
3.是一种现代的社会调查方法:
*在调查对象的选取方式上,采取从总体中随机抽样的方法
*在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上,主要采取以封闭式问题为主的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式
*在调查资料的分析方法上,主要依靠定量分析的方法,即依靠客观、实证、统计和演绎的方法
1.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研究的主题指的是研究所涉及的现象领域范畴
2.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所谓经验性,指的是社会研究必须一聚可感知的资料。即社会研究只对那些可以看到的,听到,接触到的东西感兴趣,而不同于哲学的思辨,通过不接触实际事实的思考理论
3.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社会研究者不应该去探讨某一现象“是否应该如此”的问题,而只应该去探讨某一现象“状况如何”,或者“为什么如此”的问题。(例如“大学生的宗教信仰”)
五、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
1.选题阶段:选择问题
2.准备阶段:调查设计、抽取样本、变量测量、问卷设计
3.调查阶段:自填问卷、邮寄问卷、集中填答、网络调查、结构访问、电话访问
4.分析阶段:资料整理、单变量分析、双变量分析、多变量分析
5.总结阶段:报告结果
六、社会调查的分类与应用
1.行政统计调查
2.调查
3.市场调查
4.学术研究性调查
5.生活状况调查
6.社会问题调查
七.社会调查研究中的困难
1.人的特殊性
社会研究调查的对象是人及其行为。人不同于无生命的物体,也不同于无思想的动物。人有自身的意识和主观意志。他们不会机械遵守研究者的要求,会对这些要求做出自身的判断并产生相应的行为。因此,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对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做出的解释和预测,常常达不到自然科学研究中所达到的精确程度。
2.研究的干扰性
当人们一旦知道自己是研究对象,他们的表现必然与其在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生活表现有所区别。无论是采取观察的方法还是调查研究或实验的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这种干扰和影响
3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不同行为既会受到个人特定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还会受到他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家庭背景等)、他所具有的社会关系,以及他所形成的社会互动的影响和制约
4.社会调查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
社会调查研究除受各种自然条件制约外,还受到伦理、政治等因素的制约。因为作为被研究的对象——人,不同于自然和无意识的动物,他有自身的权利、尊严。我们作为社会研究者,不能剥夺了他们的这些基本的权利和利益。因此,作为一个社会调查研究者,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必须明确界定研究与被研究者的尊严、权利、利益;必须在社会伦理和道德、法律、规范与研究中划分出明确界限
5.保持客观性的困难
本章重难点
一、区别实地研究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不同
| 实地研究 | 社会调查研究 | |
| 概念 | 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对象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 社会调查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通过直接的询问,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系统的、量化的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
| 性质 | 定性研究 | 定量研究 |
| 调查对象的选取 | 研究对象往往选取具有典型性的个案 | 在总体中随机抽取作为研究对象 |
| 收集资料的方法 | 通过参与观察和无结构式访谈,要求深入到研究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与其进行接触互动,去理解、体会、感悟研究的对象,往往采用丰富详细的文字记录用以进行定性分析 | 通过调查问卷或结构式访谈 |
| 定量——实证 | 定性——人文 | |
| 理论指导 | 实证范式 | 人文范式/诠释范式 |
| 逻辑模式 | 事实证明、逻辑演绎 | 基于观察进行归纳、总结 |
| 社会本体论观点上的差异 | 模仿自然科学的方法原理,认为社会世界是客观实体,于人类存在;应采用客观、精确的测量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 | 社会现象有别于自然现象,缘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由人类所建构的,并非外在于人的实体,而是受人的行为及人与人的互动的影响,人的行为改变着社会 |
| 认识论 | 通过精确、客观、系统地测量对社会进行整体把握 | 注重深度描述,关注社会中微观个体的行为及其互动 |
| 方 | 定量研究(问卷、测量、精确、客观) | 定性研究(深入访谈和主管归纳) |
| 具体技术 | 重视调查研究的方法:抽样和统计分析方法 | 重视深度访谈 |
| 原则 | 价值涉入中立:仅客观科学的反映事实 | 强价值涉入:进行批判性阐释,以改造不合理为最终目的,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