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离充满热忱的老师还有多远?
大家常常这样看待教师这个角色,教师应当是热情的、用心的、充满能量的。从心理学来看,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厚的情绪状态。在心理学中,热情涉及人的整个身心活动,决定一个人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方向,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这本书中反复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词——“热忱”,在我们字典中,它的意思是:热心;热诚,热情的、慷慨的、热诚的或富于同情心的性质或状态,源自希腊文“entheos”,意为“被神鼓励的”。而在《可见的学习》中,这个词所描述的是一种特定形式,建立在对班级中所有学生都有积极作用的基础之上。
作为一位年轻教师,充满了热情和活力,但是,距离成为一位富有效力,充满热忱的优秀教师还有多远呢?
首先要关注学生对所教内容的认知参与。心理学把认知分为学习性认识、参与性认知、专业性认知三个阶段。其中认知参与强调的是实践需求,就好像王国维诗中所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的境界。心理课堂最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以达到实际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对于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启发,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可见在“情境”中体验是心理活动课最核心的因素之一。
再者,心理课堂可以说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对灵魂的告白,是生命节律的振动,是每个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更新的历程,它需要在一种彼此尊重、接纳、信任的氛围中,放下个人的防卫意识,与其他成员进行探讨、分享,真诚地进行交流。因此若想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要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来调整和选择物理空间,以缩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进而营造一种适当的心理情境,保证整个活动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排列座位时可以不必拘泥于固定座位,可采 “圆形”“扇面式”“自由结组式”等有利于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沟通信息、传达感情的座位形式,甚至不必拘泥于学校范围内,到生活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另外,为了更好地创设课堂情境,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媒体信息技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我们还要“关注以适当和及时的方式提供反馈,以帮助学生实现富有价值的课堂目标”,也就是强调及时反馈的重要性。及时反馈包括表扬,然而批评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作为新教师,常常不敢批评学生,或者说对如何批评很难把握。有些老师担心因批评‘得罪’学生,索性做‘老好人’。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批评缺位的赞赏,毫不吝啬的赞美,是否会使每一个学生都受益?
赏识教育”在实施中最重要应该考量的是学生是否需要,“一些无原则、讨好式、夸张式的表扬和吹捧,会给学生很多不良的导向,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最后的后果是,学生的心灵越来越脆弱,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越来越差。这些严重后果与我们一味迁就、迎合学生的教育姿态还是有关系的。所以真正有效的反馈是针对于学生实际提出表扬和批评,切实可行地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
“关注从学生的视角看待学习,理解学生学习的契合点和起点,并关心学生的目标实现”。学习究竟要学什么?要怎么学?作为教师,大家肯定会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忘记从学生的视角看待学习,忽略学生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天赋,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习惯导致了不同的学习结果。
再者,教师在与学生时常常会让学生设立目标,的确,目标让人有了方向,但是我渐渐发觉,我们在让学生设置目标后往往就缺乏后续交流:你有完成你的目标吗?如果没有,你为什么没有实现呢?你有进行过分析吗?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做?你想要怎样调整你的目标或者怎样改变方法及时完成你的目标?……类似的后续交流基本都是没有的,所以学生往往设置而不实施,问题无法得到真正解决。书中提到的这一点很有启发性,让我不断在思考,不管在课堂还是在咨询中,对于后续的跟踪不可或缺。
理解学生学习的契合点和起点,也就是关注学生的不同学习起点,对于目标设置而言,就应该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起点导致不同的结果,那你有没有帮助学生认识,他的起点是什么,他学习的契合点是什么呢?做一名热忱的教师确实不易,这些是大多数老师不甚明朗,却又容易忽视的盲区。
书中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认识你的影响力”,你能,你一定能。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距离充满热忱的老师还有多远?道阻且长,但也将迎难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