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1届高考高中历史论述题模板15篇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3:08:34
文档

2021届高考高中历史论述题模板15篇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火药及火药武器,但是,16、17世纪欧洲造出来的火炮和燧发从工艺和爆炸性上远远高于中国。17世纪英国的波义耳提出了化学概念,1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清晰阐述了质量守恒定律,同年他的《初等化学概论》一书出版,列出了33种元素以及化学方程式。1825年,歇夫列里提出了黑色火药的化学反应式:2KNO3+3C+S=K2S↓+N2↑+3CO2↑,据此配制火药的最佳比例为:硝74.84%、硫11.84%、炭11.32%。英国按照这个方程式配制的炮用火
推荐度:
导读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火药及火药武器,但是,16、17世纪欧洲造出来的火炮和燧发从工艺和爆炸性上远远高于中国。17世纪英国的波义耳提出了化学概念,1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清晰阐述了质量守恒定律,同年他的《初等化学概论》一书出版,列出了33种元素以及化学方程式。1825年,歇夫列里提出了黑色火药的化学反应式:2KNO3+3C+S=K2S↓+N2↑+3CO2↑,据此配制火药的最佳比例为:硝74.84%、硫11.84%、炭11.32%。英国按照这个方程式配制的炮用火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火药及火药武器,但是,16、17世纪欧洲造出来的火炮和燧发从工艺和爆炸性上远远高于中国。17世纪英国的波义耳提出了化学概念,1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清晰阐述了质量守恒定律,同年他的《初等化学概论》一书出版,列出了33种元素以及化学方程式。1825年,歇夫列里提出了黑色火药的化学反应式:2KNO3+3C+S=K2S↓+N2↑+3CO2↑,据此配制火药的最佳比例为:硝74.84%、硫11.84%、炭11.32%。英国按照这个方程式配制的炮用火药比例为78%、硫8%、炭14%;用火药比例为硝75%、硫10%、炭15%,无论哪种配方,爆炸力都大于中国清朝仍在使用的传统配方:硝80%、硫10%、炭10%。

——许春风《谈对必修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

提取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联系时代背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举例:科技发展受制于社会环境。(2分)

16-19世纪,科技的不同发展状况是中西方社会发展状况的缩影。

明中期以后至清前期,中国集权政治的空前强化,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生产方式的落后,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使中国科技难以实现向近代科技的过渡。16世纪以来,欧洲思想运动不断推进,民主政治逐步确立,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开展,都刺激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因此,社会各领域的落后制约了科技发展,导致了中国的落伍,成为近代中国灾难的根源。(10分)

2.(2019·成都高三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是指这样一种区域,它相对于其他地区重要的多,如果某一集团控制了它,就有可能获得对其他区域的支配地位,从而可能奠定其政治领导权,同时,该集团为了建立和维护该区域的重要地位,又会给它以特别的重视。 

——据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

论题: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呈现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

阐述:秦汉时期,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这与黄河流域开发较早和秦汉王朝定都关中密切相关。南宋以来,基本经济区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与魏晋以来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黄河流域过度开发、魏晋到两宋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量南迁、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等因素紧密相连。

小结:可见,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

3.(2019·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移民情况

战国吴、楚、越等国随着人口增多,人民渐渐移居平原,太湖平原、宁沼平原和江汉平原部分获得开发
公元前218年,秦朝经过多年战争夺取今广东、广西、越南东北一带,又把十数万戍卒和罪犯安置到岭南,在南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主要行政由中原移民担任
西汉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的匈奴人不是被驱逐就是被内迁,这里的空白完全由内地汉族移民来填充
魏晋三国时期,移民开始进入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吴国设置几个新县。西晋末年,大批南迁人口涌入长江三角洲,部分移民进入福建,设在福建境内的政区又增加了
约有20余万汉族移民迁入贵州,在镇远、平越等地屯田,来自内地的铁制农具,耕作方法广泛使用,逐渐取代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
康熙年间,汉量迁入察哈尔地区,到雍正时设多伦、张家口、独石口三厅,多伦作为一个土产集散地及宗教都市而兴盛起来,张家口也成为商业中心
——据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移民活动促进边远地区开发与疆域的扩大。

阐述:秦和西汉时期,古代王朝以行政和军事手段推行强制移民;魏晋时期民众自发移民,官府因势利导,都拓展了行政区域,设置行政机构管理,对于政权的巩固、边防力量的加强有重要作用;明清时期,移民广泛分布,实行屯田等经济手段鼓励农业、商业贸易的发展,改变了边远地区的经济面貌,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边疆安宁。

综上,移民活动,尤其是内地至边疆的移民,扩大了疆域,加强了集权,促进了地区经济开发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4.(2019·龙岩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18世纪中叶的工业起始,伴随着技术的性进步以及资本的全球性扩张,世界便开始了主动或被迫的一体化进程。在此背景下,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局,也催生了波澜壮阔的变革。 

——摘编自李喜所《中国近代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全球视野下近代中国的危局与变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选择中国近代史晚清时期(1840~1912年)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段所发生的史事,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可从全球背景下近代中国的危局与变革出发,确定选题角度;其次,根据论题进行合理、严密、清晰的阐述;最后,结合史实,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论题:19世纪中期工业冲击下的近代中国发生了社会剧变。 

阐述:工业后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开拓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西方列强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英法等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强迫清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外来压力和内部抗争的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剧变。政治上,丧失主权和领土完整,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展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经济上,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近代化起步,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封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等近代企业先后产生。外交上,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宗藩逐渐瓦解,中国外交开始走向近代化。思想上,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日常生活上,西餐和西式住宅在沿海城市出现。

5.[原创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种制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才能保持生命力。制度创新可以对国家兴盛产生稳固的保证作用,可以产生全方位、根本性的作用。综观15世纪以来的世界主要国家,在其兴盛时期,都重视创新而不墨守成规,都不断改革而不因循守旧。

                    ——据齐世荣《国家兴盛与创新改革关系的历史考察》整理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国家兴盛”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示例 论题:政治制度的创新对于国家兴盛具有重要意义。(2分)

  阐述: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要求打破封建王权的束缚,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英国在光荣后逐步确立君主立宪制,为工业的兴起提供了前提条件;美国通过1787年确立了共和制和联邦制,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国家都逐步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调节、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保障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成为世界的中心。(9分)

因此,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国家兴盛的前提和基础。(1分)

6.(2019·乌鲁木齐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时间内容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空前严重的大危机
1935年美国通过《社会保险法》,建立了正式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英国一出版就受到英国资产阶级的青睐
1944年5月英国战时联合发表了战后就业具体计划的《就业》,表明《通论》已被接受
二战后英国采用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成为后来英国建立社会保障国家模式的基础和先导
20世纪60年代美国把扩大社会保障作为防止经济衰退的重要手段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所引发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性的经济“滞胀”困境,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不约而同地走上了调整改革之路
——据黄瑞《凯恩斯经济学中的社会保障思想及对实践的影响》等

根据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经济的调整源于理论和实践。

阐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空前严重的大危机宣告了自由放任经济思想失灵,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凯恩斯主义认为国家应该积极干预经济,采取“普遍福利”,抑制经济危机,这一理论维持了西方战后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繁荣;但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再度发生经济危机并出现“滞胀”,凯恩斯主义逐渐为主张减少干预的新经济理论所取代。

7.(2019·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著名的《什么是启蒙》中,康德把它简要形容为可以自由地运用自己的智力。“我听到人们在所有方面都大声地喧嚣:不要争论。说:不要争论,执行!税务征收人说:不要争论,缴钱。牧师说:不要争论,信仰。”同他们针锋相对,康德回应说:“要勇于认识!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智力。”

——《西方文明史:延续不断的遗产》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智力”,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运用自己的智力推动了欧洲思想。

论述: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天主教会控制人们思想的背景中,欧洲思想家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推动了欧洲的思想。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抨击教会的虚伪,肯定人的价值,宗教改革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旗帜,追求自由平等,使人文主义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些思想都构成西方近代文化的基本内涵。但也看到,过度使用自身的智力,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文艺复兴过度推崇人文主义,带来私欲膨胀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总之,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合理运用自己的智力,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8.(2019·百校联盟二月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某学者在研究世界近代史时制作的思维导图 

从上图中提取信息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答案:示例一 

论题: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阐述:一战后,苏联(俄)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其中新经济借鉴了市场经济的某些因素,是一次成功的探索;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的某些做法,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由此可知,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相互学习,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9.(2019·怀化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形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从而,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领域里交换的激励。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深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不同经济的长期绩效差异从根本上受制度深化方式的影响,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摘编自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观点:制度变迁促进中国近代化。

论述:辛亥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促进政治民主化;中华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临时颁布的发展实业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创办近代企业的热情,加速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工业化;辛亥促进了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促进了思想理性化;推行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社会习俗日趋近代化。

示例二

观点:新制度的确立促进了英国国家全面发展。

论述:英国资产阶级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颁布了《权利法案》,了国王的权力,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促进了英国政治的民主化;随着资产阶级在议会中地位的壮大,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也在快速发展,使英国逐渐成为世界的头号经济强国;随着新制度的确立,英国人的思想得到的进一步的,民主思想成为社会的潮流,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着新制度的确立,摆脱了封建束缚。

10.(2019·黄冈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0.我所亲历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27)陈鹤桥

11.中美建交亲历记/(139)柴

12.回顾安徽的农村改革/(157)周曰礼

13.经济特区的创立/(188)吴南生

14.审判林彪、反集团主犯的回顾/(196)伍修权

15.中英问题谈判亲历记/(216)周南

16.中苏关系的解冻/(241)

17.回忆1992年南方之行/(251)陈开枝、陈建华、姚新耀

18.回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2)陈锦华

19.“入世”谈判是这样完成的/(299)龙永图

20.申办2008年奥运会/(315)梁丽娟

21.青藏铁路建设的决策/(341)阴法唐

——摘自陈一然主编《亲历共和国60年:

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与决策》目录

根据材料,提取一项或两项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解析】材料列举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整体过程,学生可以围绕经济改革或者对外开放等主题拟定论题,然后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论述。

答案:示例1:改革开放不断深化。(2分)

阐释: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安徽、四川进行农村经济改革试点,随后逐渐推向全国,农村经济改革为城市经济改革创造了条件,1984年城市经济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起来。20世纪80年代初,设立了深圳、珠海等四个经济特区,此后,我国逐步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总之,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10分,言之成理即可)

1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当作必然追求。这种追求的体现不仅在于构建以人民为本位的崭新政治运作模式,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且在于从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中,构建起满足人们现实利益并得以成长的民生发展体系。

——摘编自胡柳娟《中国党民生思想的百年探索与发展》

结合材料与中国近现代中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答案:论题——中国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2分)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帝反封建成为民主任务,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均未能彻底完成这一任务。

1921年中国党成立了。二大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为中国人民的革俞斗争指明了方向。在进程中,中国党根据中国社会特殊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适时调整斗争策略,与合作进行国民大;开展土地反对反动统治,与国民合作抗击日本侵略,领导战争推翻南京国民。不变的是,中国党始终坚持救国救民,将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希图民族。1949 年 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新中国建立的政协制度、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原则,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改革开放后,人民富起来了,国家强起来了。人民也积极拥护中国党的领导。(8分)一句话,中国党自诞生之日起,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2分)

12.【国际组织的建立与发展】(12分)

材料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组织的分类》整理

依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5年以来国际组织的建立和发展(12分,可从背景、趋势、特点、影响等任一角度提炼主题,展开说明。

示例:

主题:国际合作的领域日益广泛、深人。

说明:

1945年以来建立的国际组织,有联合国、北约、华约等政治型的,有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经济型的,有世界卫生组织、无国界卫生组织、世界医护人员联盟等科技型的,有世界新闻工作者协会、国际新闻学会、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等文化型的,国际合作的领域日益广泛和深人。这一现象,是伴随着1945年以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逐渐出现的。

1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3 二战后英国社会福利演变表

时间主要内容
1948年《国民保险法》、《国民救济法》、《国民医疗保健法》同时生效
1949年新建4162间教室,2195间实践教室,25万套桌椅
1951年共建成101.6万套住房和50万套的临时性住房
1980年《住房法》规定:居住满3年以上的住户即可以优惠价格购买地方公房,不再要求地方当局提供校餐
1982年将对失业者的教济改为应纳税津贴,颁布《社会保障与住房补贴法》,要求雇主为其雇员承担疾病津贴
1984年发布绿皮书,指出:每个人应该为自己的未来储蓄,数额至少达到收入的4%,利用税收补贴鼓励人们选择养老金方案
1986年社会保障法引入私人养老计划,由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负责提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1

示例2

论题:经济滞胀,影响英国减少社会福利(2分)

阐述:20世纪70年代,继经济危机后,英国又出现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失灵。在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思想影响之下,英国以撒切尔夫人为代表的保守党开始逐渐减少社会福利,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导致国家资本比重下降,私人资本加强;经济计划程度下降,自由市场作用增大。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并发展。

综上所述,保守党因经济滞胀,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助推了经济恢复和发展,说明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10分)

14.(2019·湖南长沙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时间中国美国
1931年至1945年中华民族积极抗击日本侵略;国民组织远征军入缅作战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等;向中国提供贷款6.9亿美元,依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8.25亿美元
1945年至1949年重庆谈判和重庆政协会议;国共两党内战;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出台;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关贸总协定成立;提出了稳定和复兴日本经济的九原则
时间中国美国
1950年至1980年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原子弹和氢弹相继爆炸成功;1959~1961年出现严重经济困难;“文化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尼克松主义发表;“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人类首次踏上月球
上表为20世纪30至80年代中美两国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2分)

答案:示例一:

论题: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均需改善自身外交和经济状况。

阐述:中国:外交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奉行孤立、封锁的对华;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严重恶化。我国急需改善外交环境以满足国内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经济方面,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的破坏,加上计划经济存在的严重弊端,我国经济发展缓慢,亟待调整经济与。

美国:外交方面,由于陷入越南战争泥潭,美苏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不利于美国的变化;美国与欧、日矛盾加深等因素的影响,迫使美国调整外交战略,以改善外交处境。1969年“尼克松主义”发表。经济方面,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出现了经济“滞胀”,美国总统采取措施取得效果有限,凯恩斯主义失灵,美国经济需要调整。(12分)

示例二:

论题:的外交取决于国家利益。

阐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民坚持抗战,牵制住大部分日军,大大减轻了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美国积极援华抗战;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和战略利益的需要,美国实施扶蒋,并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从中国攫取大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敌视和包围,以服务于美苏争霸格局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经济“滞胀”、陷入越南战争泥潭及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为扭转困境积极改善与中国关系。(12分)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始焉其势甚微,几莫之觉;浸假而涨——涨——涨,而达于满度;过时焉则落,以渐至于衰熄。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

——摘编自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近代中国思想的潮流

阐述: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中华民族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为挽救国家危亡,从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中国仁人志士开始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的新思想。从此,近代中国思想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面对内忧外患,清内部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开展了近三十年的洋务运动。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宣告洋务运动破产,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维新思想,仿行西方制度成为时代潮流,在维新思想的影响下,戊戌变法发生。而20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后,清丧失革新能力,资产阶级民主思潮兴起。

总之,纵观中国近代史,随着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从中体西用、到维新变法、到追求民主共和,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再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的进程。

文档

2021届高考高中历史论述题模板15篇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火药及火药武器,但是,16、17世纪欧洲造出来的火炮和燧发从工艺和爆炸性上远远高于中国。17世纪英国的波义耳提出了化学概念,1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清晰阐述了质量守恒定律,同年他的《初等化学概论》一书出版,列出了33种元素以及化学方程式。1825年,歇夫列里提出了黑色火药的化学反应式:2KNO3+3C+S=K2S↓+N2↑+3CO2↑,据此配制火药的最佳比例为:硝74.84%、硫11.84%、炭11.32%。英国按照这个方程式配制的炮用火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