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新闻摄影自考模拟题:2011简答题与论述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3:09:50
文档

新闻摄影自考模拟题:2011简答题与论述题

1、“针孔成像”原理。(题解P11、13、教材P31)答: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战国时代,人们就已经发现了“针孔成像”的原理。针孔成像原理,又称“暗室成像”原理。光进行直线传播,当光进过景物,在经过一个小孔进入暗室时,通过反射,暗室的墙上会形成一个上下颠倒的景物影像。在欧洲,这一原理也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代被发现。2、新闻摄影发展到今天,其形态与概念较之传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最新的含义是什么?(题解P48、51、教材P80-86)答:新闻摄影是对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是使用包括静态、动态
推荐度:
导读1、“针孔成像”原理。(题解P11、13、教材P31)答: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战国时代,人们就已经发现了“针孔成像”的原理。针孔成像原理,又称“暗室成像”原理。光进行直线传播,当光进过景物,在经过一个小孔进入暗室时,通过反射,暗室的墙上会形成一个上下颠倒的景物影像。在欧洲,这一原理也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代被发现。2、新闻摄影发展到今天,其形态与概念较之传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最新的含义是什么?(题解P48、51、教材P80-86)答:新闻摄影是对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是使用包括静态、动态
1、 “针孔成像”原理。(题解P11、13、教材P31)

答: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战国时代,人们就已经发现了“针孔成像”的原理。针孔成像原理,又称“暗室成像”原理。光进行直线传播,当光进过景物,在经过一个小孔进入暗室时,通过反射,暗室的墙上会形成一个上下颠倒的景物影像。在欧洲,这一原理也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代被发现。

2、新闻摄影发展到今天,其形态与概念较之传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最新的含义是什么?(题解P48、51、教材P80-86)

答:新闻摄影是对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是使用包括静态、动态等各种摄影手段来记录影像的新闻报道活动。它是以图文结合或声画结合的方式,记录新闻事件、传递新闻信息的视觉新闻传播活动。

3、新闻摄影定义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教材P147、P80-86、题解P60)

答:(1)新闻摄影首先是一种新闻传播活动

     新闻摄影是将新闻现场真是发生的新闻事件,通过摄影、摄像的方式记录下来,并进行传播。从本质上讲,新闻摄影是新闻传播的一种方式,是新闻传播的一种类别,具有新闻传播的一切属性。

(2)新闻摄影的拍摄对象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形象

新闻摄影的对象必须有新闻价值

新闻摄影的对象还需具备可视性,也就是需要有形象。

只有新闻形象没有新闻价值的无法成为新闻;只具备新闻价值,不具备新闻形象的,无法用镜头进行记录。

(3)新闻摄影的表现方式是图文并茂和视听结合

图文并茂

视听结合

(4)新闻摄影的目的在于记录新闻、传播信息

新闻摄影从属于新闻,因此新闻摄影的第一作用和功能是记录新闻事件、传播新闻信息,这一点决定了新闻摄影的评判标准:不能完全从构图是否完美、光线是否讲究、色彩是否协调、摄影技巧是否巧妙等技术角度来判断,而应该从传递的信息量和传播效果来重点考察。

4、你如何理解“决定性瞬间”? (教材P147、P122、题解P63)

答:“决定性瞬间”包含了三层面的含义:

就画面构图而言,“决定性瞬间”是画面构图最完美、最协调的状态。在运动中,总会有一个特别的时刻,当这一刻出现时,动态进行中的各项因素都处于平衡状态,所有的画面内容、事件、人物都处于最佳的位置,光线、影调都处于最佳协调状态,这个时刻就是进行构图的最佳时刻。这个时刻就是“决定性瞬间”

就画面内容而言,“决定性瞬间”是最能说明画面内容的瞬间。尽管画面具有直接性、直观性的特点,容易被人们看懂,但单一的画面也经常存在着含义模糊的问题。人们对同一张照片经常会长生不同的理解,因而不得不依靠文字进行解释。一个出色的新闻记者,抓取到的图片应该简单、明了,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它所表现的内容。

“决定性瞬间”是最能够反映出事物本质的瞬间。一张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之所以能够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它拥有完美的构图和精彩的画面内容,更因为它们能够反映出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能够反映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共同感情,也就是能显示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决定性瞬间”是从一个构图到内容、思想都要求完美的瞬间。在这样一个瞬间事物自身发展到高潮状态,形成了最具画面张力的时刻,决定了事物接下来的走向。她是动作的顶峰,是事件最精彩的场面,是最有意义的姿态和神情,也就是照片的一切因素汇成完美构图的瞬间。在这一刻拍摄的照片,画面构图完整,内容准确,思想深刻,这是新闻摄影抓拍的高超境界。

要捕捉到“决定性瞬间”,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必须有出众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必须全神贯注,随时做好拍摄准备;还要求具有深刻的预见性和洞察力。

“决定性瞬间”的理念,对于电视摄影记者捕捉具有强烈表现力的细节,捕捉电视形象的精彩片段都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5、试分析数码相机与传统胶片相机的主要区别。(教材P183、P1、题解P85-86)

答:(1)数码相机与传统胶片相机在制作工艺上与成像原理上的区别。

         数码相机中的感光器件分为CCD和CMOS两大类,都是半导体器件;胶片的成像原理是通过化学反应来产生影像。

(2)数码相机与传统胶片相机在图像质量上的区别。

     数码单反相机的成像品质是由镜头,影像传感器,光电转换器及色彩管理系统等多方面的牵制,合作来综合体现的。胶片单反相机的成像品质则主要取决于镜头和胶卷。

     在清晰度上,胶片相机拍摄的画面的清晰度主要有银盐颗粒粗细决定,而数码相机的清晰度主要有影像传感器的CCD的像素数决定的。

(3)数码相机与传统胶片相机在存储和传输方式的区别。

数码相机在像的存储和传输方式上有着明显的优势,这也是数码单反相机越来越受到新闻摄影师青睐的原因。从所采取的存储方式上比较,数码相机是以电子图像的方式进行文件的储存;而传统相机则是以胶片的形式来进行存储。

6.如何进行数码相机的手动白平衡调整?

答:我们在使用数码相机的时候,最好能够进行手动白平衡的设定,这会让拍摄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为摄影者所控制,从而得到摄影者最满意的作品。简单调节白平衡的方法如下:

照一张白色的卡片,将其放在离开你一个手臂的距离,其大小要能补充整个取景框,如果找不到白色卡片,找到一件白色上衣或一张白纸,或者一堵白墙也可以。

当你在实地拍摄时,举起那张白色卡片,让光线落到卡片上,并把它当做你的拍摄对象。

用镜头对准白色卡片,并让白色卡片清晰地充满整个卡片后,按下相机的白平衡(WB)按钮,相机显示器会出现提示画面。

当你按下对话框中的“OK”键时,相机会记录下正确的白平衡,以便随后平衡光线。 

很多高端数码相机都会允许你保存这个设置,以后再碰到类似的情况,只需将表盘拨到自定义状态,就会进入你所保留的设置状态。

7、论述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的区别与联系。(题解P49、55、教材P81-82)

答:(1)新闻摄影从属于新闻传播,这一点划清了新闻摄影于艺术创作的界限。他不能是虚构的,不能根据作者的主观意图去干涉,摆布乃至于“创作”对象,而必须根据客观性的原则,去真实的记录,反映和再现新闻现场,事件和人物。

(2)艺术摄影,是摄影师以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为基础,通过各种摄影技巧来变现他所看到的事物,凭借摄影的语言来构筑摄影的艺术美,带给人以美的愉悦。

(3)新闻摄影必须面对一个真实的空间和现场,面对真实的事件和新闻人物。新闻摄影师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自己的对事物的认识去记录,再线新闻事实和新闻形象。

    当然,强调新闻摄影的新闻传播功能,并非否定新闻摄影的艺术价值和技术含量。摄影是一门艺术,即便是从属于新闻传播的新闻摄影,也不可避免的带有艺术性。新闻本身也包含着审美,教育等社会功能。因此,好的新闻摄影作品,应该是在对新闻事实进行真实记录和有效传播的基础上,追求技术与艺术的完美。

8、要拍好图片新闻,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教材P96)

答:(1)保证图片的技术质量

(2)主题明确,画面形象直观,突出。

(3)选取的新闻形象要具有典型性。

(4)要重视文字的作用。

9、摄影记者在提供新闻图片时必须考虑哪些因素?(教材P183、201、题解P87)

答:(1)职业意识。新闻摄影记者的职责是传递信息,而不是显示摄影者的技巧。

   (2)镜头感。摄影记者拍摄的影像永远要竭力让读者眼前一亮,要努力追求出众的视觉表现,永远要记住自己是专业人士。

   (3)决定性瞬间。不只是构图意义上的决定性瞬间,更是对采访行为的深度把握。

   (4)人情味。摄影的美学特征是感性,新闻图片不仅要传播信息,还十分强调感染力。

   (5)编辑意识,或者说是市场意识。作为摄影记者的产品,新闻图片越有针对性,在版面上就越能受欢迎。

   (6)摄影记者要顾全大局,服从图片编辑和责任编辑的需要。

10、图片编辑在挑选照片时,应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教材P194)

 答:是否与主题相符

     是否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是否有新鲜的元素

     是否能与其他的照片很好的搭配

     是否符合版面的设计安排

11、论述“偷拍”的意义及涉及的法律问题。(题解P49、56、教材P120-122)

 答:偷拍是摄影记者在被摄主题没有发觉的情况下进行的拍摄。偷拍是抓拍的一种特殊形式。在难以通过正常拍摄手段获取影像,或者为了取得更加真实、生动、自然的形象时,可以使用偷拍作为拍摄手段。

     当前,对于偷拍、暗访手段,我国尚无一个明确的新闻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因此在新闻实践中,需要问摄影记者加强职业道德的自律,提高法律意识,在采用偷拍手段进行新闻活动时,注意保护他人的合法权利。

12、论述“抓拍”的含义、意义与要求。(题解P49、55、教材P11)

答:含义:抓拍主要是拍摄方法,是指摄影记者深入新闻现场,充分利用现场的自然环境、在不干涉、不影响被拍摄者的情况下。抓取被拍摄者最自然、生动、真是的瞬间。

意义:(1)抓拍可以提供真是客观的形象。

     (2)抓拍可以使被拍摄的对象更加自然、生动

     (3)抓拍具有强烈的现场感

     (4)抓拍能够提供全面的信息

     (5)提倡抓拍,有助于提高新闻摄影记者的自身素质

要求:(1)应突出画面主体

     (2)要有创新意识

     (3)要使摄影作品具有情感

13、你认为会议新闻摄影如何才能做到推陈出新?(教材P363、P260-265、题解P150)

答:(1)找到合适的位置。每年“”期间,无数的中外媒体摄影记者齐聚一堂,争抢位置成为了他们拍摄到新闻画片的第一要素。抢位置其次要靠智力上的优势,把问题想在前面,不是什么会以都是靠身体占位就能够拍摄下最佳的画面。

(2)使用恰当的技巧。摄影记者经常采用情感攻势、小礼物攻势、许诺攻势等,以获得组委会安排自己的拍摄某位重要参会人的机会。在技术技巧方面,捕捉整体气氛和环境时,使用广角镜头可以更广阔地囊括会议的全貌。

(3)拍出变化,拍出问题。在会议新闻方面,报纸、杂志一般只会刊登一至两幅作品,所以有时候,照片可能不完全反映出会议的内容和精神。这就需要摄影记者在拍摄前就要想到会议中可能出现的变化与问题。拍摄不一样的照片,既需要运气,也需要有责任心,更需要毅力。

14、在新闻人物肖像拍摄时如何接近被摄对象?(教材P271)

答:(1)单兵作战,不要一窝蜂出现。单兵作战,有利于让被摄对象保持自然状态。

(2)用眼神去交流。当我们想拍摄某个被摄对象时,就需要有交流。被摄对象可以从你的眼神里读到善意和恶意,读到真诚与虚伪。与他们直接用眼神进行交流,可以在双方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

(3)使用短焦距镜头。使用短焦距镜头、近焦距拍摄人物,就是要求自己尽可能地靠近被摄对象,只有靠近他们才可能营造出融洽自然的关系,拍摄到真挚的情感。

(4)试着去做对方喜欢的事情。花些时间去倾听对方的想法,去关注对方的做法,让被摄者感觉你喜欢他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5)获得被摄对象的许可。如果摄影记者是真心、善意地去记录,大部分被摄对象都会同意其要求。

15、体育摄影中,影响快门速度的因素有哪些?请举例说明。(教材P363、P341-347、题解P151)

答:(1)被摄主体运动的方向。被摄主体穿过拍摄者视野的运动,要比其以相同速度朝向或者是远离拍摄者视野的运动快一些,被摄主体运动方向相对于照相机摄轴线的角度也会影响摄影记者对于快门速度的选择。

(2)被摄主体与照相机之间的距离。被摄主体距离照相机越近,被摄体留在画面上的影响越大,其穿过的画面的速度也就越快,相应的,摄影记者如果想清晰定格运动主题所需快门速度也就越高。反之,同理。

(3)摄影镜头的焦距长度。摄影镜头焦距越短,被摄主体在画面上的影像就越小,穿越画面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拍摄清晰主体所需快门速度就可以慢一些。反之,同理

(4)被摄主体的实际速度。被摄主体运动速度与快门速度成正比,被摄主体的运动速度越快,想让动作影像清晰定格下来所需要的快门速度就越快。

   (5)光圈的考虑。对于摄影曝光来说,光圈与快门速度是一对分不开的要素。如果设定了其中一个,现场光线就会觉得另外一个因素。如果光线不足,还可以提升感光度,直到快门优先模式下能达到拍摄者所希望的快门速度。

16、体育摄影记者应该做的准备工作有哪些?(教材P363、P328-330、题解P153)

答:做到知己,对体育摄影的技巧相当熟悉

做到知彼,深入了解将要拍摄的比赛、球队、运动员

做到观察力独到,要看到别人没看到的,拍到别人没拍到的,抓典型拍瞬间

做到决策果断,拍摄时不要太多杂念,拍好一张再去想下一张

平时要定期看比赛,关注体坛动态,了解明星,打听体育信息

17、什么是新闻特写照片?简述特写照片的特点。(教材P363、P312-324、题解P153)

答:新闻特写照片是指对重大新闻事件中的局部典型事物的“特写镜头”式的表现富有个性

特征的角度进行揭示性的摄影报道。

特点有:新颖、独特;趣味性;人情味;不准时的新鲜感。

18、“视觉暂留”原理。(题解P25、26、教材P57)

答:当快速挥动一支燃烧的火把时,火光的轨迹可以变成一条连续的火光带。后来人们了解到这是因为当人眼前在观察物体时,物体的形象会在视网膜上停留了短暂瞬间。这一发现被称为“视觉暂留”原理。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开始思考能否将连续的运动过程进行分割记录并予以再现。

19、“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区别。(教材P76、62、题解P28)

答:直接电影认为,纯粹的观察记录只能得到表面真实。为了得到表面下的本质真实,创作者不应躲在摄影机后成为一个局外人,而应积极地参与到拍摄之中,介入被拍摄者之中,促使事物的本质真实显露出来。而直接电影则认为创作者不应去影响被拍摄者,而应该站在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去进行记录,将摄影机对被摄者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且让观众自己去得出结论。

20、1991年电视台播出的中日合拍纪录片《望长城》对中国电视新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请问该片的的美学特征有哪些?(题解P25、27、教材P74)

答:该片追求真实自然的纪实主义美学风格,大量运用长镜头、同期声等电视纪实语言手法,让观众感受到了朴素之美。

21、电视新闻摄影的本体特性有哪些?(教材P384、P369-373、题解P167)

答:忠于生活的纪实性;

声画一体的真实性;

现场取材的线性和不可重复性;

虚拟体验性;

画面的思想倾向性;

画面内涵的丰富性;

画面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22、电视新闻摄影的“景别”有哪些?景别的采用有哪些规律?(题解P196、199、教材P401-402)

答:以中景、近景为主,特写画面为铺,远景和全景景别较少。

    在电视访谈的拍摄当中,为了便于后期制作时的剪辑,应该随着话题的转换或者时间的推移相应地变换画面景别,使中景、近景、特写、全景都有一定的比例。

23、电视新闻摄影的“表意”(即人们戏称的摄像机“会说话”)主要包含哪些方面?简述之。(题解P169、教材P384、P379-383)

 答:摄像机的叙事。

摄像机的论证;

摄像机的抒情;

摄像机的评论

24、电视新闻摄影如何发挥叙事功能?(题解P163、166、教材P379-380)

答:(1)大环境与小的细节结合。新闻事件和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之中,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重视对大环境的展示往往能更好地说明新闻事实。细节是最富有个性、最有表现力的手段。

(2)“浓妆”与“淡抹”相宜。电视新闻记者在现场获取形象素材时要根据报道要求和意图,该突出的要不惜笔墨重点表现,该忽略的就一笔带过,或采用借代的手段含蓄、间接地表现。

(3)“显”与“隐”相辉映。“显”是指“在场”的、“状溢目前”的画面形象;“隐”是指“不在场”的、“情在词外”的、隐蔽的观点和情感。

  

25、电视新闻摄影如何发挥论证功能?(题解P163、166、教材P380-381)

答:摄象机展现活生生的形象,直截了当地澄清事实、佐证和伪证,无疑有着其他媒介所不可比拟的优势。成功的电视新闻评论不仅要求论点本身具有真理性,而且要求论据的充分有力以及摄象机创造性的论证方式。

(1)证实。所谓证实,即用论据说明记者自己的论点。摄影机通过宏观展现和微观揭示,有力的取证事实、印证观点。

  (2)证伪。所谓伪证,即用摄影机展示论据,推翻、否定对方的观点。证实和证伪只是方法上不同,二者都有服务于论点。用证伪的方法使论敌的观点不攻自破,让自己的论点得以更稳固,更有说服力,从而获得好的传播效果。

26、简述消息类电视新闻的基本特点与拍摄要求。(教材P398、P3-391、题解P180)

答:特点:(1)拍摄时间往往很短,甚至时机转瞬即逝。

         (2)拍摄地点和环境相对单一。

         (3)分为可预见式拍摄和突法新闻拍摄。

   要求:(1)快。摄影师必须有迅速行动的能力、对现场新闻迅速把控的能力和对有价值的新闻画面迅速捕捉的能力。具体而言包括两个方面;①快速抵达新闻现场,既时间就是生命,消息类新闻尤其如此。②快速的融入新闻事迹。

        (2)大。镜头的信息量需要最大化。

        (3)全。消息类新闻的时间通常不长,它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事件交代清楚,因此需要的关键镜头一个都不能少。

        (4)短。不要浪费镜头时间。

        (5)把握变与不变。消息类新闻简洁明快,不需要复杂的拍摄方式和表现手段。

27、简述连续报道类电视新闻的基本特点与拍摄要求。(教材P398、P393-394、题解P181)

答:连续性报道是用摄象机“跟‘出一个故事来。连续报道的内容总是时刻在变化,需要我们的摄象机不断的跟随事件发展而进行拍摄报道。它的要求有:

它特别需要讲究画面的现场感和真实感。连续报道是几种新闻体裁中时效性特点进仅次于消息类的,而且它的选题通常是重大事件。

它需要摄象机捕捉关键画面,精确实现事件的连续性。连续报道虽然是对事件的跟踪报道但是它不是有闻必录、有形必录的流水帐。电视新闻的“精悍”是从摄像师那开始的。

讲究画面的对比性和相关性。连续性报道的对象是相对稳定的,不回有太大的变化。所以在拍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画面的对比性和相关性。

摄影师的预见性。事件发展趋势在变化的最初往往通过一些小的细节体现出来,通过细心的观察摄影机是有可能发现一些细节并从中找出一些趋势的。

基本特点:(1)系列报道讲究摄影语言的统一风格。

         (2)突出各自的特色,寻求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说服力的典型画面。

         (3)它需要充分考虑到画面的艺术性和造型美感。

28、简述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的基本特点与拍摄要求。(教材398、P395-397、题解181)

答:(1)强烈的细节意识;细节是最能展示人物性格、体现细微情境的。深度报道是以“深”见长,而这一“深”,与拍摄中对细节捕捉密不可分。

(2)充分发挥两极镜头的探索性。由于深度报道通常涉及比较有争议或暴光丑恶的问题,它的采访相对其他的形式的难度更大。

(3)最大程度地发挥摄象机的形象叙事特点;深度报道涉及内容广泛深刻,它常常采取讲故事的方式吸引观众。

(4)镜头要注意保护某些被采访对象,也包括采访者本身。这一点是深度报道的一些特点决定的。它的选题通常比较敏感和具有争议性,需要进行全面、细致、深刻的剖析和理性思辩。

29、简述评论类电视新闻的基本特点与拍摄要求。(教材P397-398、题解P182)

答:基本特点:叙评结合、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导向性强;或:“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表达观点”。拍摄要求:客观、真实、全面,适度表达情感、深刻、简练。

30、简述出镜记者的运动镜头的拍摄要领。(题解197、203、教材408-409)

答:1、拍摄前应配合文稿长短练习走位,确定路线;2、运动中记者脸部的光线/亮度变化符合拍摄要求;3、运动中应根据需要及时准确的调整画面构图与焦点)

31、电视访谈中,拍摄过肩镜头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教材P438、P402-403、题解P207)

答:前景中的人物一般不需要保留得十分完整。为了保证主体人物的突出程度,前景中的人物一般只保留1/3左右,过肩镜头中,画面最主要的表现对象是正对镜头的被拍摄对象,前景中对谈者的头肩只是用来交代访谈双方的关系,不需要保留的十分完整。

拍摄过肩镜头所用的镜头焦距一般不可以过短,应采用标准镜头焦距段或长焦距镜头焦距段拍摄,主要是为了防止产生前景人物和主体人物变形和大小差异造成视觉上不适。

过肩镜头的拍摄一般注意避免从个子较高或位置较高的人背后拍摄,应从个子较低或位置较低的人物背后拍摄,否则造成前景显得过分高大,不利于主体突出。

32、什么是电视新闻直播?电视新闻直播有哪些特点?(教材P109、113)

答:电视新闻直播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在演播室实现的直播,一是包括了新闻现场在内的直播,一般成为现场直播。

电视新闻直播具有以下特点:不可预知性或偶然性;现场同步性;信息的原生态;过程体验。

33、简述演播室谈话节目拍摄中,机位设置的一般性原则(最低标准原则)。(教材P404)

答:一般遵循“三角形机位”原则或一般设置三台摄像机,即:由左至右依次设置1、2、3号机位,1、3号机主要拍摄谈话对象的中近景画面,2号机主要拍摄全景画面及节目开始/结束时的重要画面)

34、试论述电视技术的进步对电视新闻摄影观念的影响。(教材P76、P69-70、题解P32)

答:随着电视技术的进步和设备条件的改进,电视新闻摄影的表现方式创作观念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

(1)口播新闻是电视新闻的最初阶段,其画面生动和视听结合的优势并没有被发挥出来,电视观众也无法从电视播音员的口中获取比广播播音员更多的信息。但观众毕竟同电视播音员有了“面对面”的接触。

(2)为了突出电视的画面优势,1947年,美国的全国广播公司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率先使用16毫米摄影机拍摄新闻,电视新闻进入影片新闻时期。但此时的电视新闻画面过多的注重画面的构图、光线等因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电视画面对信息的挖掘。

(3进入20世纪70年代,ENG设备被发明出来,并普通应用。这是电视新闻发展历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电视新闻从此获得了自身的品格。ENG的出现使得电视新闻创作的观念得以丰富,人物采访、电视采访等手段都被纳入到电视新闻的表现方式之中。

(4)卫星传播技术的出现使得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广泛性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5)数字技术作为一场真正的,对电视新闻摄影的观念和创作手法将会产生何种具体的影响,现在还难以预料。但是毫无疑问的是,电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必将给电视带来一个全方位的、根本性质的变革。

文档

新闻摄影自考模拟题:2011简答题与论述题

1、“针孔成像”原理。(题解P11、13、教材P31)答: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战国时代,人们就已经发现了“针孔成像”的原理。针孔成像原理,又称“暗室成像”原理。光进行直线传播,当光进过景物,在经过一个小孔进入暗室时,通过反射,暗室的墙上会形成一个上下颠倒的景物影像。在欧洲,这一原理也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代被发现。2、新闻摄影发展到今天,其形态与概念较之传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最新的含义是什么?(题解P48、51、教材P80-86)答:新闻摄影是对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是使用包括静态、动态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